第一节 音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安市畲族志》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6321
颗粒名称: 第一节 音乐
分类号: J648
页数: 18
页码: 417-434
摘要: 本文记述了畲族民歌是畲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式多样,包括山歌、礼俗歌和巫歌等。山歌是畲族人民最喜爱和最普遍的音乐表现形式,有平讲调、假声唱和放高音三种唱法。礼俗歌则用于各种礼仪场合,如婚礼、祭祀等,其中《黄蜂歌》是少娘在婚前被母舅请来“作表姐”时的对唱歌曲。巫歌则是用于宗教仪式中的音乐,如福安畲族巫术道场音乐,其乐器以龙角、铃刀、法鼓等为主。
关键词: 福安市 民间艺术 音乐

内容

一、声乐
  (一)山歌
  无伴奏的山歌是畲族民歌的主要形式,也是畲族人民最喜爱和最普遍的一种音乐表现形式。不论山村田野平时节日,男女老少相聚,以歌代言倾吐情思。男女青年路上相遇就会唱起拦路情歌。例
  拦路情歌
  演唱者:钟石宋
  记录者:胡林
  当村里来了年轻客人,本村青年马上会活跃起来,三五成群来看这客人,当晚还会有一场通宵的迎客歌会。
  开始对唱时都是主人先开口,先唱些客气话,意即请客人也唱,客人如果是位好歌手,很快就对了上来,如歌少,有时会等主人唱了一、二个钟头以后才开口,反正不开口是过不了关的,这一对就是一宿。实际上,这种对唱除了娱乐以外,还有竞赛的性质,看谁唱的多,内容还不许重复,人们把这种对歌称作“比肚才”。
  由于畲民散居的地理环境,民族习俗、审美情趣等因素,畲民普遍喜爱用假声唱山歌。他们认为用假声唱歌才能唱得高,传得远,既省力又持久。也有少数用本嗓唱歌的。因唱法不同,一般同一首歌词会出现三种不完全相同的曲调。这就是通常说的平讲调、假声唱和放高音。下面以福安《迎客歌》为例。试看三种唱法的区别:
  1.平讲调:用本嗓唱的叫平讲调,其旋律进行与语言音调较为接近,音域一般在C1-C2之间,曲调平稳、深沉。
  2.假声唱:用假声唱的曲调,其音区比平讲调高五度,音域在(g1-g2)之间,节奏更为宽广,音调高亢有力,延长音和装饰音较多。
  3.放高音:放高音的音区比用假声唱的又再提高三度,音域在(b1-b2)之间,由于音域和旋律进行伸展,其曲调显得更为清亮、激越,这只有好歌手才唱得出。
  畲族山歌的演唱形式有以下几种:
  1.独唱,是在劳动或走路时唱的;也可以跟讲故事一样,把长篇叙事歌、小说歌从头到尾唱一遍。
  2.男女对唱,这是一种流行最广泛的形式。男女各持一方,人数不拘。
  3.齐唱,常以一人领唱一二句后待其他歌手知道他(她)唱的是那条歌后再加入演唱。这种齐唱带多声部合唱的雏型。
  (二)礼俗歌
  古代畲族婚姻比较自由。从相亲、行聘、嫁娶到婚礼都离不了歌。如《黄蜂歌》(又名《在家歌》)就是少娘在婚前被母舅请来“作表姐”时,“表弟”们与之对唱的第一支歌。
  作“迎亲伯”时,男女对唱,由亲家嫂先唱:
  亲家伯之和唱:
  《出嫁哭歌》按照出嫁仪式的顺序排列,有以下内容:即《哭父亲》、《哭舅舅》、《哭兄》、《哭媒人》、《哭轿》、《哭嫁妆》、《哭梳头》、《哭穿衣》、《哭穿裙》、《踏米筛歌》、《上轿歌》、《分酸歌》、《撬蛙》、《上轿撒谷歌》等。《出嫁哭歌》是在新娘出嫁的前一天晚上(亦即请正酒的时刻)开始,一直哭到上轿为止。其中除《哭父亲》一章(按内亲的辈份从大哭到小)在称呼上有改变外,其它内容不变,采用分节歌形式反复。歌词一般独立成句,不讲究押韵,哭时每名尾都加辈份称呼,以作过渡。如“阿爸罗”、“阿妈罗”、“阿哥罗”……辈份再小的就不哭唱。
  新郎新娘吃合欢酒时唱《八仙上桌》:
  酒饮半酣,“八仙”开始闹洞房。闹洞房的第一个内容是“看新娘”。这时,由两位“子弟官”到洞房,边看边唱:
  “八仙”闹洞房的第三个内容是喷床。“八仙头”手端米酒,在洞房内朝眠床喷一口酒,唱一条歌。
  新婚之夜,六亲来唱“佳期酒”酒罢送新郎进洞房安歇,边送边唱,此歌谓之“送房令”:
  送房令恭贺凤凰郎才女貌,预祝其家繁荣昌盛。婚礼在一片欢乐中结束。
  (三)巫歌
  福安畲族巫术道场音乐从已查获的文字资料看,仅追溯至清代。整个巫术道场音乐活动时间,短则一个多小时,长则间歇后连续二个通宵。有演奏、演唱和中间穿插些咒语、念白,手法多用重复,整个巫术道场活动可有患者亲属或生前密友在场。
  巫术道场中有代表性的三个主要音乐片段:1.净坛;2.九夷清醮;3.踩罡。“净坛”是属于道场的引子规程,意即去秽净坛,好迎神布法。“九夷清醮”,即畲族村民通常用于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请畲巫为全村畲民保平安,祈神赐福的祭祀音乐。“踩罡”是由十二段罡词不断反复旋律演唱的畲舞音乐。
  福安畲族巫术道场音乐,乐器以龙角、铃刀、法鼓、三音锣、木鱼、大钹、大锣相组合,加上人声的独唱、领唱、伴唱、齐唱等形式,形成节奏鲜明、旋律清新、粗犷古朴、音响奇特的福安畲歌韵律。
  二、器乐
  (一)器乐曲
  畲族民间器乐曲多是畲族人民世代相传的民族文化遗产,也有地方民间音乐和外来音乐因素的融汇,如鼓吹乐通常以二支唢呐为主奏,伴以常规的民族乐器和打击乐。有二胡、京胡、月琴、竹笛、小锣、大锣、钹、木鱼等。曲目可联缀演奏也可独成一曲。多用于婚丧喜庆等场合。以走奏和坐奏两种形式背谱演奏。演奏者之间,配合默契,表演自如,韵味浓郁,别具风格。鼓吹班由相对稳定的人员与人数组成。多者8人以上,俗称“大吹”;少者为4人,俗称“小吹”。通常每人均会兼吹、打二种以上乐器。
  在宗教民俗活动中演奏的畲族木吹乐曲(吹龙角)更具特色。
  (二)宗教乐器
  龙角
  又称“角”,也称“羚号”,是木吹乐器。为畲族巫师祭宗拜祖、请神驱邪、祈雨解旱、祈神赐福等活动以及巫舞时所用。
  三音锣
  由三面大小不一的铜锣构成。以一竹帛小槌击之发音。每面锣均发一固定高音,分别念懂=C3(do;i);丁=ba3(降La;b6);冬=bg3(降so;b5)。故称三音锣,也称三音。用于畲族巫术道场音乐中。
  铃刀
  由五片铜板,一个铜圈串于梨形的粗铜线上与铜柄刀相连而名之。用于畲族巫术道场音乐中以摇晃铜板相击而发“镲镲”声或将铃刀猛插入板壁以示驱鬼镇妖之法器。
  法铃
  以铜铸制,摇而发音,柄上有“山”字状矛一支,用于畲族巫术道场音乐中。
  法鼓
  以木为围,蒙以皮,鼓面直径为36厘米,高38厘米。鼓面画有八卦图和煞字,用以震威服法。
  在畲族巫术道场音乐中还应用常规的乐器,如:木鱼、大钹、小钹等,这些乐器在“巫歌”的演唱伴奏中,显得迷离神秘,富有象征意义,又具民族特色。

知识出处

福安市畲族志

《福安市畲族志》

出版者:福建教育出版社

1

阅读

相关人物

钟石宋
相关人物
胡林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福安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