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福安畲族社区进行针对性的调查始于20世纪50年代。1952年7月8日,福建省人民政府的《畲族福安县仙岭洋村调查情况》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份关于福建畲族社区的调查资料。这份资料对仙岭洋村(仙岩)畲族迁徙历史、生活习俗作了简要叙述,着重调查了解放前后畲民政治地位生活水平的变化,论述了畲族族称问题,并反映了畲族群众的要求,包括办校、合作社以及设立民族事务管理机构等内容。
1953年6月1日,福安地区专员公署《福安县双留乡少数民族(畲族)情况调查》调查了全乡坑源里(坑门里)、岭柄宫(岭尾宫)畲族自然村和大留、东山、北山畲汉杂居村情况。内容包括民族历史、风俗习惯、文化生活等。同年6月15日福安专署《福安县大车乡民族(畲族)情况调查》调查该乡畲族社区情况,调查项目与前者大致相同。
1954年2月10日,中共福建省委统战部《福安县岳田乡畲民情况调查资料》汇总了福安八区岳田乡的蓝田、七埞、王厝、龙腰河、岐山、横林等6村畲族聚落的历史和现状。1954年10月12日,中共福安地委统战部《福安县下逢乡畲族地区生产情况、特点及今后意见》着重调查王楼、林洋湖等畲村情况,主要调查生产特点。
1957年福建省文化局少数民族文化工作组在福安、霞浦、宁德、罗源等县进行畲族社会调查,于9月完成《闽东畲族情况调查报告》,内容包括引言、历史概述、风俗习惯、解放后的新面貌及后记。文中涉及族谱资料有福安和庵(和安)“蓝谱”、洋坪“蓝谱”、仙岭洋(仙岩)“钟谱”等,民俗资料有福安妇女发饰、六月初一穆阳(穆云)砚桥乡白云山看“马圣公骨”、七月初七社口白岩庙会等宗教活动、调查村落有仙岭洋、桦坪等。
1958年为了编撰《畲族社会历史调查》和《畲族简史》的福建省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成立,福建组由中共福建省委统战部领导,省民政厅办公室主任兼民族事务处处长白子文任组长,陈国强、施联朱任副组长。调查组共41人,其中省民政厅2人、省文化局5人,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1人,中央民族学院8人,北京大学6人,中央音乐学院1人。福建组分为5个小组分赴各地。9月14日,福安小组由施联朱兼小组长,组员有陈佳荣、白滨、吴家林、地方畲族干部雷鸣扬、蓝兴发、蓝清波、钟生弟协助调查,9月14日至10月8日调查甘棠乡山岭联社山头庄、小岭、?村、何厝。10月9日至11月2日调查溪潭乡凤阳、金斗洋及穆阳乡南坪。11月3日至11月20日调查仙岭洋及化蛟乡畲村。文艺小组由小组长郑小瑛、副小组长胡林带队于9月14日至10月3日先后调查了仙岭洋、穆阳乡南坪、蟾溪,湾坞乡的马山、天池及城关镇的满洋村。
10月29日福安小组吴家林、陈佳荣、白滨编成《福安县溪潭乡凤洋大队畲族调查报告》,内容包括:(1)民族名称与来源;(2)人口分布;(3)政治情况;(4)经济;(5)生活与习俗;(6)文教卫生;(7)民族关系。(附录)穆阳人民公社东南大队南坪小队大跃进情况调查。
11月20日福安小组施联朱、吴家林、白滨编成《福安城关镇人民公社仙岩大队畲族关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建立的调查》,内容包括:(1)基本情况;(2)土改前后生产关系的变化;(3)解放前的政治情况,解放后各项政治运动;(4)生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的建立。
同年编完《福建福安县畲族情况调查》、《福建福安县甘棠乡山岭社畲族调查(摘录)》于1986年刊于福建人民出版社《畲族社会历史调查》中。《福建福安县畲族情况调查》内容包括(1)基本情况(人口分布、民族名称与来源、生活与习俗);(2)经济状况;(3)政治情况;(4)革命斗争。《福建福安县甘棠乡山岭联社畲族调查(摘录)》内容包括(1)人口分布;(2)名称与来源;(3)政治情况;(4)经济;(5)生活与习俗。
1961年福建省文联编印了福建组文艺小组的《畲族文艺调查报告》,内容包括(1)畲族社会历史简况;(2)畲族文学概况;(3)畲族音乐概况;(4)畲族美术概况;(5)畲族舞蹈活动概况;(6)畲族地区解放后一般文化活动概况;(7)现存问题与建议。调查报告摘录刊于《畲族社会历史调查》一书。同年,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编写了《福建省福安县湾坞区林洋大队畲族调查报告》和《福建省福安县下白石公社半岭畲族调查报告》。
1990年10月20日福安市人民政府市长钟明森、中共宁德地委党校讲师蓝炯熹编写《福安市畲族地区农业经济综合考察报告》,内容包括(1)畲山畲水畲家人;畲族地区农业经济概览;(2)双重“马太效应”:畲族地区农业经济透视;(3)“黑白绿梯级工程”:畲族地区农业经济的近期规划。此报告部分章节刊于宁德地区经济研究中心编1991年第1期《闽东经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