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进城谋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安市畲族志》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6259
颗粒名称: 第三节 进城谋业
分类号: F127.8
页数: 2
页码: 234-235
摘要: 本文记述了清代以来,畲族逐渐进入韩阳镇从事服务性行业,民国时期男性还从事木匠、泥匠等工作。1949年后,畲族进城谋业者增多,70年代后更是经营多元化,涉及商业、企业等领域。
关键词: 畲族 韩阳镇 服务性行业

内容

清代畲族开始进韩阳镇谋业,多从事服务性行业。
  谢岭下村(今属社口)钟家进城经营豆腐店、仙岭洋村钟家进城经营染布店都达70余年。里后村(今属社口)钟家经营“华宾客栈”60年。桦坪村(今属坂中)吴家在城关大西门开两坛神坛,从事巫术,达80余年。
  上天池村(今属坂中)钟家在城关南门开设拳艺馆。仙岭洋村钟家经营炒面店。井口村(今属坂中)蓝家开设打铁店。后舍村(今属穆云)雷家开设剃头店(理发店)。竹林下村(今属社口)雷家经营弹棉店。后舍村雷家从事打银店(银首饰)。日宅村(今属坂中)钟家开设做篾店(竹编店)。洋坪村(今属坂中)蓝家开设鼓手店。上述各家都是较早进城谋业的畲族。民国时期畲族进城从事服务业,其中男性还从事做木(木匠)、做泥(泥匠)。这时畲族在穆阳镇开设染布店、剃头店、竹编店、青草店等,林洋湖雷姓巫师在穆阳一带负有盛名。1937年《福建省统计年鉴》载,福安畲族“多业农,间有少数业工、商、巫、医者。”
  1949年后畲族进城谋业者增多,其中从事竹编者于1954年成立城关竹器小组。该小组人员20余,90%为畲族,主要生产竹制农具和茶具包装等。1956年成立竹器社,人员30余。1957年改为福安竹编厂,共70余人,50%为畲族,1958至1959年改为地方国营福安竹编厂,人员200余,内30~40%为畲族,专事生产出口竹器产品,如提篮等。并在柘荣设立竹编分厂。1961年体制下放,人员精简,缩为40人左右,内70%是畲族。竹编厂沿续至今,是50年代以后为期最长,人数最集中的畲族在韩阳镇的手工业实体。
  70年代以后,畲族进城谋业者更增,他们走出农村,常年在外,经商业、办企业,操起非农业的主业。1992年6月统计,城关畲族个体经营者共有41家,其中五金交电1家、小百货4家、服装业2家、沙发2家、糖烟酒9家、水果2家、水产品5家、家禽1家、粮油2家、蔬菜1家、屠宰2家、饮食业5家、打字油印1家、理发烫发2家、编织1家、修补1家。其中女店主11人,农业户口25户,最多资金400千元,最低200元。赛岐镇畲族个体经营者3家,分别为水产品、糖烟酒、饮食业;穆阳镇2家,分别为水产品、小百货;甘棠镇1家,理发业。全市由畲族注册的企业,城关有市竹编厂、穆阳镇抽纱厂、市食用菌公司,坂中乡有闽东民族电器厂、福安市康洋茶叶精制厂、福安坂中少数民族农械厂、福安市民族茶厂,甘棠镇有福安民族果品茶厂、福安市民族茶叶精制厂,穆阳镇有福安市苏堤农副产品经营部,穆云乡有福安市穆云节能炉制造厂。

知识出处

福安市畲族志

《福安市畲族志》

出版者:福建教育出版社

1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安市
相关地名
韩阳镇
相关地名
谢岭下村
相关地名
岭洋村
相关地名
桦坪村
相关地名
上天池村
相关地名
井口村
相关地名
舍村
相关地名
后舍村
相关地名
日宅村
相关地名
洋坪村
相关地名
穆阳镇
相关地名
林洋湖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
赛岐镇
相关地名
甘棠镇
相关地名
坂中乡
相关地名
穆云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