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养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安市畲族志》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6255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养殖
分类号: F326.4
页数: 2
页码: 229-230
摘要: 本文记述了70年代起福安畲村淡水养殖逐渐发展,但技术、天灾等问题导致亏损。80年代起尝试稻田、家庭流水养鱼,海水养殖起步但对虾养殖面临技术挑战。
关键词: 福安畲村 淡水养殖 海水养殖

内容

1970年之前,福安淡水养殖几近空白,只池塘、沟渠零星放养,产量不高,1970年全县仅210担,1979年福安鱼种场建成投产后,每年可供数以10万计以上的大规格鱼种,淡水养殖发展迅速,当年全县产量2400担,较之1970年增加1042.85%。由于水产技术人员推广养殖技术和有关部门的资助,畲村淡水养殖业方得起步,但发展速度缓慢。
  1981年坂中和安畲村首次实行水库养鱼,因缺乏技术,苗量过大,品种搭配不合理,设栏设施不完善,鱼长势缓慢,又每遇山洪,库内水位陡涨,大量逃鱼。康厝金斗洋畲村水库约50亩,1981年放养草鱼和鲢鱼3万尾,因放养密度过大,没有施肥,水质清瘦,又缺乏技术,仅收几担鱼,造成亏损。1989年在福安水产技术指导站的指导帮助下,才恢复养鱼,放养大规格鱼种近万尾。畲村水库养鱼尚未形成规模。
  1986年溪潭乡蓝田畲村在福安农委和水产局支持下,试行稻田养鱼30亩,利用旧水利渠道养鱼4亩,共放养5万多尾草、鲢、鲤、夏花鱼苗,全村养鱼户20余户。但山洪暴发,鱼流失严重,造成亏损。1987年再度试行,又遇山洪,挫伤村民积极性。该村稻田养鱼业中断。
  畲村主要实行家庭流水养鱼。自1980年以来,康厝乡的石门里、东山、竹园兜;溪潭乡的横林;社口乡的坑里坑、利岔;穆云乡的竹洲山;坂中乡的日宅和上白石镇的南山头等畲村都利用房前屋后发展流水养鱼。其中康厝东山村是福建省家庭流水养鱼的发源地之一。
  畲村海水养殖起步于80年代中期福安对虾养殖高潮中。
  溪尾坎下畲村于1985年开始养殖对虾,由村民集资和政府贷款,发展虾塘50亩,经科学管理和灵活经营,单产和效益均名列福安养虾业前茅。1988年为最高产年份,虾塘65亩,亩产150公斤,盈利5万元,上缴村委会利润1.5万元。近年亩产在100公斤左右。湾坞乡蛇岗畲村虾塘于1986年建成投产,总面积140亩,全村大多数户都投股养虾。由于技术缺乏,无法控制虾病,品种不对路,造成连续三年亏损,亩产仅在15~35公斤,1989年外地人承包,也因虾病造致全塘覆没。1990年该虾塘抛荒停产。

知识出处

福安市畲族志

《福安市畲族志》

出版者:福建教育出版社

1

阅读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福安市
相关地名
福安市
相关地名
安畲村
相关地名
洋畲村
相关地名
溪潭乡
相关地名
蓝田县
相关地名
康厝乡
相关地名
石门里
相关地名
竹园镇
相关地名
社口乡
相关地名
竹洲山
相关地名
坂中乡
相关地名
上白石镇
相关地名
南山区
相关地名
东山村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
溪尾乡
相关地名
下畲村
相关地名
湾坞乡
相关地名
蛇岗畲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