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渔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安市畲族志》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6253
颗粒名称: 第十一章 渔业
分类号: F326.4
页数: 3
页码: 228-230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安畲族主要分布在中北部山区和白马河流域,以家庭流水养鱼为主,淡水养殖发展缓慢,海水养殖起步于80年代中期,但技术和品种问题导致效益不稳。
关键词: 福安畲族 淡水养殖 海水养殖

内容

第一节 资源
  福安的海水养殖和渔业捕捞分布于溪尾、湾坞和下白石二乡一镇的3个区域。其一,由溪尾乡的石狮岐沿盐田港至湾坞乡浮溪村长鼻下。全区浅海面积8426亩,滩涂11699亩,垦区3146亩,区内气候温和,潮流畅通,水温较高,水质良好,养殖蛏、花蛤、牡蛎、对虾和鱼类等,有纯渔村和专门捕捞群体。区内有6、个畲族自然村,主要从事农业。其二,卢门港湾内下白石镇区域,北从南甫村,南至东岐村,并以官井洋相连,西与宁德市八都海域相连。区内浅海滩涂平坦呈粘泥结构,海内污染指数小于0.75,海岸线弯曲,海流以往复流为主,风平浪静,水质肥沃。养殖缢蛏、牡蛎、对虾和鱼类,捕捞业为〓曹船和流动缣钓。该区域有3个畲族自然村,主要从事农业。其三,位于白马河流域,东起湾坞乡浮溪村,经白马门,西南至下白石镇本斗都村,南与霞浦县溪南隔盐田港相望,白马河口水流注入官井洋,西南与宁德三都湾相连。浅海面积53078亩,滩涂面积24216亩。本区处于盐田、白马、卢门三港交会点,潮流畅通,污染少,水质肥沃,适宜养殖贝类藻类。区内没有畲族村。综上所述,海洋捕捞业与福安畲族经济无甚联系,海水养殖在畲族渔业生产中比重很小,畲族渔业主要是淡水养殖。
  56.93%的畲族村位于中、北部山区家庭流水、稻田养殖区。本区分布在交溪流域等广大低山丘陵地带,区内有三条大溪。(1)源于周宁县纯池东入穆阳的穆阳溪;(2)源于浙江省泰顺县南入上白石的东溪;(3)源于政和县汀源溪流经寿宁县斜滩和社口乡的西溪。水源丰富,年均气温15℃,1月最低,平均气温9.6℃,7月最高,平均气温29.1℃,气温≥15℃的有7个月,降水量处于1555~1745.7毫米之间。山区养鱼水源充足。
  41.18%的畲族村位于白马河流域家庭流水、稻田养殖区。本区内气温与降雨状况与前者大致相近。区内东岸有茜安引水渠和炉山水库,西岸有顶头水库,但畲村受惠者少。白马河下段有浅海滩涂10000亩,但远离畲村。畲家仅能凭依家庭流水和稻田养鱼。
  第二节 养殖
  1970年之前,福安淡水养殖几近空白,只池塘、沟渠零星放养,产量不高,1970年全县仅210担,1979年福安鱼种场建成投产后,每年可供数以10万计以上的大规格鱼种,淡水养殖发展迅速,当年全县产量2400担,较之1970年增加1042.85%。由于水产技术人员推广养殖技术和有关部门的资助,畲村淡水养殖业方得起步,但发展速度缓慢。
  1981年坂中和安畲村首次实行水库养鱼,因缺乏技术,苗量过大,品种搭配不合理,设栏设施不完善,鱼长势缓慢,又每遇山洪,库内水位陡涨,大量逃鱼。康厝金斗洋畲村水库约50亩,1981年放养草鱼和鲢鱼3万尾,因放养密度过大,没有施肥,水质清瘦,又缺乏技术,仅收几担鱼,造成亏损。1989年在福安水产技术指导站的指导帮助下,才恢复养鱼,放养大规格鱼种近万尾。畲村水库养鱼尚未形成规模。
  1986年溪潭乡蓝田畲村在福安农委和水产局支持下,试行稻田养鱼30亩,利用旧水利渠道养鱼4亩,共放养5万多尾草、鲢、鲤、夏花鱼苗,全村养鱼户20余户。但山洪暴发,鱼流失严重,造成亏损。1987年再度试行,又遇山洪,挫伤村民积极性。该村稻田养鱼业中断。
  畲村主要实行家庭流水养鱼。自1980年以来,康厝乡的石门里、东山、竹园兜;溪潭乡的横林;社口乡的坑里坑、利岔;穆云乡的竹洲山;坂中乡的日宅和上白石镇的南山头等畲村都利用房前屋后发展流水养鱼。其中康厝东山村是福建省家庭流水养鱼的发源地之一。
  畲村海水养殖起步于80年代中期福安对虾养殖高潮中。
  溪尾坎下畲村于1985年开始养殖对虾,由村民集资和政府贷款,发展虾塘50亩,经科学管理和灵活经营,单产和效益均名列福安养虾业前茅。1988年为最高产年份,虾塘65亩,亩产150公斤,盈利5万元,上缴村委会利润1.5万元。近年亩产在100公斤左右。湾坞乡蛇岗畲村虾塘于1986年建成投产,总面积140亩,全村大多数户都投股养虾。由于技术缺乏,无法控制虾病,品种不对路,造成连续三年亏损,亩产仅在15~35公斤,1989年外地人承包,也因虾病造致全塘覆没。1990年该虾塘抛荒停产。

知识出处

福安市畲族志

《福安市畲族志》

出版者:福建教育出版社

1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安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