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张景祁《福安县志•物产》介绍,“名号甚多,有早稻、晚稻、秫稻。形有长、扁、尖、圆,色有黄、白、黑、赤,芒有短、长。又有一种查稻,种于山,不水而熟。又有分迟、早,一年两获。”山稻,又名园稻,福安又名畲稻,民国时期畲族山区多有种植。
畲族农村水稻栽培技术与汉族地区无明显区别。1958年10月29日福建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査组福安小组《福安县溪潭乡凤洋大队畲族调查报告》记述了凤洋村畲族农民水稻栽培技术,“选种,这里畲族选种的习惯是用片选,每年收获时,把谷粒长得较饱实的稻田作为留种田,而在打谷时又挑拣饱实的落在打谷楻前半部的谷粒,留起来,作为明年的稻种。犁田与耙田,正月初六至十五,开始挖稻根,砍田草,犁田和耙田。一般是一犁一耙,约耕四寸深,由于大部分田地都不用牛耕,因此犁田多为人力锄田所代替,既费工,又不能深耕,因而产量低下。浸种,清明(2月底或3月初)开始用冷水浸种,3天3夜后取出,放1天后出芽约3分左右,即开始播种。秧田整理与育秧,一般选择肥沃的稻田作秧田,把秧田锄耙,使土松,后留水一寸深,施以水粪,耙一次,把田踏平。秧苗种下后3天,排水,使秧田不会烂掉,根往土里生长,经3天后,又灌水入田,并使人看水,至拔秧时为止,田水经常保持在1寸深左右。肥田的育秧期为30天,瘦田要40天。插秧,播种后约30天,开始拔秧,每棵约40条。把秧沾上牛骨灰、草木灰、盐(肥料盐)等的混合物插下,株行距0.4米至0.53米不等。中耕锄草与施肥,插秧后30天,第一次中耕锄草,经20到30天第二次中耕锄草,并下肥。肥料多草木灰与人粪,每亩约6~8担(每担90公斤)。排灌,解放前(指20世纪40年代之前)没有大水利(要花几十个人工),灌溉多靠雨水与山溪,一般都开筑小沟或用竹筒引水灌田,插秧时灌水,稻谷成熟时排水。收割,白露时开花结穗,一个月后开始收割,稻割后用打谷楻打禾脱粒,挑运回家。从播种到收割,肥田约距130天,瘦田距140天。”又载劳动工日“1亩水田从种到收需要42个人工:浸种、做秧田、播种4工,拔秧半工,挖田根、锄田、砍岩、做田埂9工,翻土(代犁田)2工,耙田1.5工,插秧1工,下肥两次2工,除草两次4工,砍田岩草3工,收割3工,看水2工,晒谷1工,砻米去壳每担需1工。”80年代中期以后,水稻新品种的引进,除草剂的应用等因素使得水稻生产工日缩短了三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