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一九五八年
1958年10月,福建省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福安小组对溪潭区凤洋大队的凤洋、金斗洋两个自然村进行人口状况的区域性调查。并对两村分年龄组的男女人口、性比例、家庭户人口构成以及夫妻年龄的差异作了统计。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首次对福安畲族地区人口状况作比较详细的典型性的定量分析。调查小组分析数据是依据两村1953年人口普查登记表和1953至1958年以来人口异动的有关资料。
第二节 一九六二年
1962年10月,福建省少数民族巡回医疗队在穆阳区的溪塔、南坪畲族大队进行生育情况的调查,调查对象为溪塔、南坪两大队413户1457人。调查结论三个方面:
一、在人口性别结构中,男性940人,女性637人,男女性别比为148∶100;25~45岁年龄组男性人数为301人,20~45岁年龄组女性为214人,这两个年龄组的男女性别比为141∶100。男多女少,比例失调,人口总体与结婚生育年龄组的性别结构都是如此。
二、25~45岁年龄组男性301人中,已婚人数171人,占56.81%,未婚人数130人,占43.19%,由于结婚年龄中未婚男性比例大,影响人口的增长。
三、20~45岁年龄组的女性214人中,已生育女性人数为147人,占68.69%。其中1962年生育人数为45人,妊娠人数为17人。0~4岁年龄组的人口为152人,占总人数1457的10.43%,其中男性78人,女性74人,0~4岁年龄组的人数比任何一个年龄组人数为多。
第三节 一九八四年
1984年6月8日,宁德地区计划生育委员会与福安县计划生育委员会组成联合调查组对福安县畲族人口状况进行历时10天的调查,这是第三次福安县畲族人口的典型调查。
7月4日调查组编撰成《关于福安县少数民族生育政策调查情况的报告》,报告认为:
一、畲族人口发展缓慢。
“解放后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在各级党政领导的关怀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福安县畲族人口也有一定的发展。但由于历史上的原因,解放前畲族人民所经受的压迫和苦难,远比汉族深重,解放后党的政策长期受‘左’的干扰,特别十年内乱的影响,畲族地区经济基础仍然很差,条件不足,在一定时间内影响着畲族人口的恢复和发展的速度,因此,与同期汉族人口发展对比显得缓慢。”
据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资料,福安汉族为423367人,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为285613人,18年增长138154人,增长率为48.37%,平均每年递增2.27%。而同期畲族53813人,较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为37195人,18年来增长了16618人,增长率为44.68%,平均每年递增2.09%。畲族与汉族对比,增长率低3.69个百分点,平均每年递增率低0.15个百分点。如果比较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汉族为229779人,29年增长103988人,增长率为84.42%,平均每年递增2.13%,而同期畲族人口为30743人,29年中增长23070人,增长率为70.04%,平均每年递增为1.95%。畲族与汉族对比,增长率低14.38个百分点,平均每年递增率低0.18个百分点。
1949年以后出生人口(0~33岁)畲族为36246人,占畲族人口的67.36%,也比汉族的69.37%,低2.01个百分点。畲族在全县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逐年有所下降。人口普查资料表明,1953年畲族占全县总人口的11.80%,1964年降到11.52%,1982年又降到11.27%。1964年比1953年下降0.28个百分点,1982年比1964年下降了0.25个百分点。
二、畲族生育状况不正常。
(一)“育龄妇女少,单身汉多”。
据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畲族育龄妇女只有10520人,占总人口的19.55%,比汉族育龄妇女88609人,占总人口的20.91%,低1.36个百分点。
畲族独身男性(指35岁以上)多,据康厝公社凤洋大队、穆阳公社洋坪、燕后大队,下白石公社下赤大队,松罗公社茶洋大队统计,独身男性为353人,占总人口3229人的11.08%。
(二)“出生少,死亡多”。
据仙岩村等26个畲族聚居大队统计,从1978年到1983年,6年中出生1299人,出生率为14.5%,死亡656人,死亡率为7.3%,净增率为7.02%。
(三)“婴幼儿少,老年人多”。
据1982年人口普查资料,畲族0—3岁的婴幼儿,占总人口的8.03%,较之汉族的8.68%,低0.65个百分点。畲族65岁以上的老人,占总人口的6.16%,较之汉族的4.91%,高1.25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