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安市畲族志》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6169
颗粒名称: 概述
分类号: D633.383
页数: 4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安市是畲族人口最多、最集中的一个市(县),畲族人口占福安总人口的11.03%。畲族大量迁入福安已有五百余年历史,是福安世居民族。畲族社区的经济主要是农业经济,以种植业为主,茶业是主要经济生产项目。畲族人民英勇善战,积极参加革命。畲族社区逐渐改变了教育落后的面貌,畲族干部和人才辈出。
关键词: 福安市 畲族 农业经济

内容

在福安市白云山下、长溪水畔,居住着一个古老的民族,1956年国务院正式确认为“畲族”,他们自称为“山哈”。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福安畲族人口为58,002人,占福安总人口的11.03%,占福安少数民族总人口的98.64%。占全国畲族总人口的9.20%,占福建省畲族人口的16.75%,占宁德地区畲族人口的37.22%。福安是畲族人口最多、最集中的一个市(县)。
  据谱牒记载,福安畲族祖籍广东潮洲凤凰山麓,迁入福安始于唐代,当今最有影响的“大林钟”、“后门坪雷”、“溪塔蓝”三大姓分别于景泰年间(1450以后)、成化二年(1466)和万历十六年(1588)迁入。根据1990年人口统计资料,福安人口中共有379个不同姓氏,其中万人以上的姓氏共有15个,按姓氏人口数排列,畲族雷、钟、蓝三姓分别位于第6位、第7位和第13位。畲族大量迁入福安已有五百余年历史,畲族是福安世居民族。
  清光绪十年(1884)版《福安县志》刊“各都畲民村居”180余个,这是今藏官修志书中首次对福安畲村的披露,也是今藏清代之前我国方志中公布畲村最为详尽的数据。据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畲族分布于全市19个乡镇的429个村委会、街道及户籍单户,人口分布面达村街总数的90.89%,而且以横贯中部的长溪为界,西部畲族人口占总人口的17.13%,东部畲族人口占总人口的6.21%。全市2107个自然村中畲族村有505个,占23.44%。
  福安畲族多属山地聚落,大多居于低山、丘陵和山麓,畲族传统聚落特点为丛菁中一舍,少比屋而居者,全市畲族散村分布于17个乡镇的87个村委会,散村人口占畲族总人口的2.33%。据1988年10月福安统计局统计,畲族共有山场面积19万亩,占全市山场总面积的11.94%,耕地面积5.25万亩,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16.23%。畲族地区所拥有的土地幅员,在“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地理形势的福安市占有相当显著的地位,畲族经济活动是福安农业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畲族社区的经济主要是农业经济,明季畲村被摒于里图榆枋之外,官方租庸不及,清乾隆年间“编图隶籍”、“编甲完粮”的政治经济政策逐渐实行于畲族地区。民国时期畲族主要耕种地主土地,受地主阶级剥削,终年不得温饱。1951年全县畲族8122户中,地主7户,占0.86%;富农25户,占0.31%;富裕中农774户,占9.52%;贫雇农7316户,占90.08%。当时人民政府实行土地改革,畲族农民8711户分得可耕地47796.34亩,非耕地8706.37亩。经过互助合作、人民公社、联产承包等不同时期的农业生产活动,畲族农业经济曲折发展。1990年畲族村委会总收入为3771.52万元,占全市农村总收入的6.14%。其中种植业收入2037.98万元,比重为54.04%。除粮食作物外,茶业是畲村主要经济生产项目,闻名全国的良种“福安大白茶”的原本产地为穆云畲族乡高山畲族村。80年代以后以粮食作物为基础的多种经营的生产格局在畲村逐渐形成。畲族人民为福安市经济生产作出应有的贡献。
  畲族人民英勇善战,清顺治三年(1646)南明右佥都御史刘中藻率兵抗清时,“畲寮”为刘军之精兵。自清乾隆年间官方对畲族社区进行政治管理以来,畲族人民深受封建统治者的压迫。1929年开始,性格悍烈的畲族人民跟随中国共产党,踊跃参加红军,投身土地革命。在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中,竹洲山畲族山区成为闽东苏维埃与红军的重要依托地。1949年10月1日以后,人民政府重视、关心畲族人民,1952年7月8日福建省人民政府的《畲族福安县仙岭洋村调查情况》是我省第一份关于畲族社区的专门调查资料。同年9月11日仙岩乡畲族农民雷霖其成为我省第一位晋京的畲族代表。1953年2月8日成立的畲族仙岩乡自治区人民政府,是我省第一个畲族乡自治区政府。1957年7月至10月,先后成立了仙岩、竹岭、燕洋、王溪、东南、凤洋、蓝山、碧后、茶洋、山岭、半岭、长山、林洋等13个畲族乡。1984年9月至10月先后成立了坂中、康厝、穆云畲族乡。县人民政府的民族管理机构逐步健全,1957年成立民族事务科,1983年成立民族事务委员会,各项民族政策逐步得以实施。自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畲族出现大批人才,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畲族革命烈士中有县级党政干部4人,区级党政干部11人。1989年12月统计,共有畲族行政干部109人,其中处级干部4人,科级干部30人。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统计,畲族在国家机关、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中的人口总数为168人,占全市比重为3.95%,其中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80人,占全市比重为3.03%。
  20世纪50年代起畲族社区逐渐改变了教育落后的面貌,1952年省人民政府拨专款1.7亿元(旧币)在仙岭洋(仙岩)村兴建校舍,这是省人民政府投资兴建的第一座民族学校校舍。由于历年资金和人才的投入,至1990年全市共有1所市民族实验小学、15所重点民族小学、18所一般民族完全小学、56所公办民族小学以及185所民办民族小学,全市形成少数民族初等教育的网络。1958年,我省第一所民族中学——福安民族中学的兴办,标志着福安少数民族中等教育的起步。仅1971至1990年,宁德地区民族中学(前身即福安民族中学)就为福安畲族培养了1188个初中毕业生与637个高中毕业生。1973至1989年福安畲族子弟录取到高校115人,有的还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或出国深造。1988年创办,1990年正式命名的福安市民族职业中学是我省第一批民族职业学校之一,已为畲村培养了一批实用技术人才。宁德地区民族中学、市民族实验小学和市民族职业中学已名闻遐迩,是闽东畲族教育的明珠。
  20世纪50年代起人民政府关心畲村的卫生与畲民的健康。历年来对畲村进行各种疾病和健康水平的调查,省、地、县巡回医疗队深入畲族山区,人民政府对畲族人民进行医疗补助和药费减免,培训畲村医疗人员,兴办畲村医疗所,开展畲医畲药研究,各畲族乡兴办医院,并设立市民族医院,畲村缺医少药现象已初步改变。
  畲族文学艺术质朴率真、丰富多彩。歌谣是畲族主要的文艺样式,畲村民间故事与谚语充满机智幽默,富有哲理性,字里行间洋溢着理趣、热情和达观。畲族善歌且善舞,舞蹈与日常生活融为一体,现存的舞蹈是婚礼舞和巫师舞。畲族善习武强身,以金斗洋村武术为代表的畲族拳术是畲族刚健勇猛的显示。
  畲族风情习俗独具特色,尤以语言和妇女服饰最为明显。畲族风俗中有时表现出生活艺术化的倾向。畲族民间信仰是以祖先崇拜为核心,以道教文化为表现形式的多神崇拜。
  我国畲族操两种语言,一者以广东惠东畲语为代表,一者以福建福安畲话为代表。当今,全国99%以上的畲族的交际工具即是以福安畲话为代表的方言。福安畲话既接近于客家话,又保持着古畲语的成份。
  畲族人忠诚朴实、热情好客、勤俭持家、敬祖尊老、团结互助。畲村沉淀着自己的文化传统,畲族保持着自己的伦理道德。白云山青,长溪水碧,畲族风范,山高水长!

知识出处

福安市畲族志

《福安市畲族志》

出版者:福建教育出版社

1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