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头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畲族服饰史》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6130
颗粒名称: (1)头饰
分类号: K892.23
页数: 5
页码: 112-116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顺昌畲族的头饰文化,包括少女头饰和妇女头饰的具体制作过程和装饰细节,以及现代化的头饰整合方式。其中详细描述了头饰配件的装饰和佩戴方式,以及头饰在不同年龄段和场合下的变化和演变。
关键词: 畲族 畲族服饰 顺昌式 头饰

内容

顺昌式头饰在当地被称为盘瓠头。如图3-153所示,顺昌式头饰配件包括:
  由几十甚至上百支(图3-153为58支)银簪排成的扇形银饰头笄(图3-154)。扇形银饰中的银簪如图3-155所示,每支长约18厘米,前端折回呈钩形,上面的圆片宽2.8厘米,长2.5厘米,正面刻有凤穿牡丹、观音送子、仙鹤延年、福禄(鹿)高升(竹)和熊猫等纹样(图3-156)。有的银簪背面鉴有“聚成”章,为元坑的银饰师傅作坊名号,过去发簪可代表家庭贫富,富者戴银簪数多,贫者戴铜簪数少。
  如图3-157所示的“弄须排”。红色线绳编织而成,主体长33厘米,宽7厘米,两边系带长约40厘米。如图3-158所示的“头毛攀”。为现代简易化的包头。“头毛攀”上已装饰好如图3-159所示“髻心”。还有用于最后固定的侧边簪“居边妆”(图3-160)和耳挖形长簪“挖耳勺”(图3-161)。
  已婚妇女还要戴垂着长流苏的花巾。
  ①少女头饰:顺昌式少女头饰如图3-162所示。梳妆过程与延平式类似,第一步也是先用黑头纱包头。以前用的是三尺长黑纱,先包几圈再加捻打成绳子包围固定,再把头发盘起来,箍成“抹额”状,然后在包头外盘如图3-159所示“髻心”,最后加一个红色线绳编织起来的“弄须排”(图3-157)。现在已简化为直接戴一个如图3-158所示黑色绒布圈——“头毛攀”。第二步是戴如图3-154所示银发簪“头簪”。第三步是在脑后两侧插如图3-160所示侧边簪“居边妆”。最后戴如图3-161所示耳扒“挖耳勺”。妆成效果如图3-162所示。
  以前妇女坐月子时也常梳成到第一步为止的黑布包头的发式,外面不戴头饰,头发打成发髻。
  ②妇女头饰:顺昌式妇女头饰是在少女头饰的基础上再于后脑覆一条如图3-163所示花巾。花巾由8块红色长方形布片、一根长长的飘带及两根发钗组成。如图3-164所示,佩戴时先将两根发钗分别从左右方斜插入发髻进行固定,再将珠串盘绕其上,然后沿扇面铺好8块红布,最后将飘带覆于其上用发钗固定,最终效果如图3-165所示。
  现代也有将上述所有配件都整合到一个如图3-166所示成品中的做法,称其为盘瓠帽。

知识出处

畲族服饰史

《畲族服饰史》

出版者:中国纺织出版社有限公司

本研究在搜集整理大量历史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深入畲族最主要的浙闽徽赣四省进行田野调查,亲身体验畲族服饰及其文化生态环境现状,从而使研究的空间范围覆盖占畲族人口90%以上的浙闽赣粤黔地区,研究的时间范围跨越古代近代直至现代逾千年历史时期,最终首次横较了浙闽徽黔粤赣六省不同地域14种畲族服饰形制特征与现状,纵览了整个畲族服饰变迁历程。

阅读

相关地名

顺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