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头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畲族服饰史》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6105
颗粒名称: (1)头饰
分类号: K892.23
页数: 4
页码: 84-87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霞浦地区畲族女性的传统头饰文化,包括不同发式、凤冠、斗笠和头笄的形式与特点。其中重点描述了未婚和已婚女性发式的差异,凤冠的装饰特点,斗笠的精致制作工艺和珍贵意义,以及头笄的样式和文化传承。这些传统头饰不仅用于装饰,还承载着畲族文化和身份的表达,反映了畲族传统文化的丰富与独特性。
关键词: 畲族 现代 畲族服饰 头饰

内容

①发式:霞浦式畲族女性传统发式,有已婚和未婚之分。
  如图3-89所示,未婚少女的发式较为简单,通常盘梳成扁圆形,用红色绒线(或棉纱线、毛线)两束,一束自上而下压于发角,一束自前往后围一圈,压于发顶,形似红边黑绒帽,额前留“刘海儿”(齐眉)。或将红色绒线夹杂发中,编成辫子,挽盘头上成圆帽状。一般不佩戴饰物,有的中间别以一两样银饰或头夹。
  已婚妇女的发式是如图3-90所示的典型的古典式畲族“盘龙髻”,又称为“凤尾髻”。这种发式梳理起来非常复杂,云髻高鬓中夹以大量假发。梳扎时先把头发分为1∶2前后两部分,后部约占三分之二。然后在中间纵向放置一支长约20厘米、直径约3厘米的裹着黑布的笋壳卷筒,用红绒线扎紧其中段后往上折成斜角,此时后端头发在后脑勺膨松突出呈瓜瓣形。接下来用红绒线扎紧笋壳卷筒前端与假发,使假发在前额顶呈侧扁形下垂。然后将前部头发分成左右两股,旋转加捻,从左往右绕过头顶后,至前顶与垂下的发束汇合缠扎,接着逐渐增添假发,把整股头发从左往右盘绕于头顶呈螺旋状后,再用发夹固定。最后用大银笄横贯发顶中央。
  中老年妇女发型,是在脑后绾髻,类似汉族妇女“髻纽”,但较大而扁平,套以发网(俗称“髻纽锰”),插戴发夹和银花,过额前裹黑色丝织头巾。
  ②凤冠:霞浦式凤冠又称公主顶,是畲族女子结婚和随葬的专用冠戴。如图3-91、图3-92所示,冠顶呈金字塔状,贴缀银片若干,左、右、后侧挂银蝶、银片串、料珠串等饰物,顶端装饰2片三角银片和红缨络。凤冠所用银片均錾凿吉祥图纹。婚礼凤冠,另系1块长方形银牌与9串薄银片组成的银饰遮面,宛如垂帘,俗称线须。
  ③斗笠:如图3-93所示,霞浦式尖顶花斗笠做工特别精细,俗称畲家笠斗,亦称花笠,相传是公主顶演化而来的。斗笠直径约38厘米,窝深约8厘米,顶高约3厘米,重量只有普通斗笠的半或三分之二;面层用篾多达224~240条,篾条宽度只1毫米左右,编成的斗笠星只有5~7毫米,最细的放不下一粒谷子;配以水红色绸带、雪白的织带及各色珠串。编成的斗笠花纹精巧,形状优美,富有民族风格。此斗笠技艺要求高,花工大(编1个需花工2天),艺人稀缺,故弥足珍贵,多为陪嫁之物。平时偶得一顶,则视为珍品,仅节日赴会、走亲访友时才戴上;改着汉装者,则收贮为珍藏之物。
  ④头笄:如图3-94所示“盘龙髻”上的头笄(俗称髻簪或横钯),横贯髻端,长约10厘米,最宽处约2.5厘米。侧视呈弯弓形,正视呈变体扁方胜形,像两片相连的垂叶。上錾有凿花纹。这种头笄样式,系自古世代相传的,不容更改。凌纯声《畲民图腾文化的研究》认为:“此非普通的头饰,而是自古代传下的一定图腾装饰。”

知识出处

畲族服饰史

《畲族服饰史》

出版者:中国纺织出版社有限公司

本研究在搜集整理大量历史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深入畲族最主要的浙闽徽赣四省进行田野调查,亲身体验畲族服饰及其文化生态环境现状,从而使研究的空间范围覆盖占畲族人口90%以上的浙闽赣粤黔地区,研究的时间范围跨越古代近代直至现代逾千年历史时期,最终首次横较了浙闽徽黔粤赣六省不同地域14种畲族服饰形制特征与现状,纵览了整个畲族服饰变迁历程。

阅读

相关地名

霞浦县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霞浦式发式
相关专题
霞浦式凤冠
相关专题
霞浦式斗笠
相关专题
霞浦式头笄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