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头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畲族服饰史》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6071
颗粒名称: (1)头饰
分类号: K892.23
页数: 5
页码: 54-58
摘要: 本文主要内容是关于景宁畲族传统头饰的描述。这种头饰被称为凤冠,它严格保持传统的手工技艺。凤冠的形制在景宁的不同乡镇几乎没有差异。凤冠由主体的头面部分、银制的马蹄形部分和红布条等组成。主体的头面部分是由菱形竹片组成的棱柱状架构,上面覆盖着黑色棉布;马蹄形则是向上往后连接到主体支架末端的银制装饰物。另外,凤冠上还有一些悬挂的白色瓷珠和银制品,如头抓、方牌、奇喜载和牙签等。穿戴凤冠时,首先将头发盘成髻,然后将凤冠支架放到头额上,固定住系带,最后整理悬挂的瓷珠串和悬垂物。整个穿戴过程十分繁琐,最终的效果如图中所示。值得注意的是,现代畲族妇女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使用头巾或者抓髻来代替凤冠。
关键词: 畲族 现代 畲族服饰 头饰

内容

景宁凤冠形制严格保持传统手工技艺。通过笔者田野调查也证实,从景宁不同乡镇所调查、考证到的凤冠形制几乎无二致。与前文所述近代景宁头饰形制(参见图2-9、图2-10)均一致。如图3-5所示,景宁凤冠前面的“头面”(Ⅱ)和两侧靠前(I-a)镶有薄银片,有简单几何形的浮雕图案,再在支架顶部覆上红色棉布,两侧红棉布上也分别镶有长10.5厘米,宽2.1厘米的薄银片(l-b),银片上均雕有一对拱手小人,造型简洁、质朴。尾部马蹄形(Ⅲ)“银金”以向上往后趋方向安在主体支架末端,靠一根竹制或银制棒连接马蹄形顶部对主体支架加以固定,再用红布条拴住马蹄形顶部与棒连接到支架前顶端。
  细看各部分的造型,如图3-6、图3-7所示的棱柱状物为凤冠主体“头面”部分,由两块长约9厘米的菱形竹片架成棱柱体支架,高约为5厘米,支架再罩以黑色棉布。如图3-8所示,四根长约12厘米的银制棍状并排与马蹄形(Ⅲ)“银金”相连。如图3-9所示,主体支架前面挂有8串长约20厘米、末端皆连有小银片的白色瓷珠(IV),似帘状,两侧分别有三串长约1米的瓷珠,其中一串瓷珠为红黑相间(V),连接后面的银制马蹄形和前侧主体支架,呈圆弧形悬于两侧。如图3-10所示,“凤冠”右侧红黑相间的瓷珠末端连有头抓(VI)。如图3-11和图3-12所示,“凤冠”头抓(Ⅵ)下还吊有方牌(Ⅵ)、奇喜载(Ⅷ)、牙签与耳抓(Ⅸ)等银制品,方牌上雕有一只鸟状图案。
  景宁式凤冠的穿戴过程如图3-13所示。A:先将头发盘于后脑,打成发髻,用长条黑色绉纱裹在发脚四周,用以固定凤冠;B:凤冠支架置于头额靠上处;C:将凤冠主体后部的系带固定于后脑;D:将悬于两侧的瓷珠串扭绞;E-F:扭绞的瓷珠串顺着绉纱绕到脑后交汇,再将交汇的瓷珠串扭绞;G-H:将瓷珠串整理成圈状,套过发髻;I:把瓷珠串固定在支架前端钉钉处;J:再将前端垂面的8股珠串等分,分别穿过两侧绉纱悬垂于耳旁;K:将连接“头抓”之外的红黑相间的珠串在左侧整理固定;L:最后把头抓插于右边发髻。与头抓相连的方牌、奇喜载、牙签与耳抓等银制品从后脑悬放于前胸处,凤冠穿戴过程即告完成。
  景宁头饰穿戴完毕效果如图3-14所示。现代畲族妇女日常不戴凤冠时,常会如图3-15所示用头巾包头或抓髻。

知识出处

畲族服饰史

《畲族服饰史》

出版者:中国纺织出版社有限公司

本研究在搜集整理大量历史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深入畲族最主要的浙闽徽赣四省进行田野调查,亲身体验畲族服饰及其文化生态环境现状,从而使研究的空间范围覆盖占畲族人口90%以上的浙闽赣粤黔地区,研究的时间范围跨越古代近代直至现代逾千年历史时期,最终首次横较了浙闽徽黔粤赣六省不同地域14种畲族服饰形制特征与现状,纵览了整个畲族服饰变迁历程。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宁畲族自治县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景宁凤冠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