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 近代丽水地区畲族服饰形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畲族服饰史》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6038
颗粒名称: 2.1.1 近代丽水地区畲族服饰形制
分类号: K892.23
页数: 12
页码: 14-25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近代丽水地区畲族服饰的形制变化。在头饰方面,丽水地区畲族妇女的头饰分为丽水式和景宁式,丽水式头饰使用竹筒和银饰,景宁式头饰则使用木支架和玻璃珠链。在上衣方面,丽水地区畲族妇女的上衣从清末的交领直襟式过渡为圆领大襟式,并有彩色绲边和贴布花边的装饰。下装方面,畲族女性逐渐从及膝短裙转变为宽口阔裤,而景宁地区留有独特的下装风格。在足衣方面,畲族妇女通常不缠足,使用木屐、草鞋或赤足。饰品方面,丽水地区畲族饰品使用银质饰品,包括指环、耳环、项圈、手镯和绣花手帕。童装方面,畲族童装与周边汉族相似,常穿长衫长裤或短衣阔裤。
关键词: 畲族 近代 丽水地区 畲族服饰

内容

结合表2-1中文献资料可知,从清末到民国期间,丽水地区畲族妇女头饰分为丽水式和景宁式,上装从交领直襟式过渡为圆领大襟式,下装渐从及膝短裙转变为宽口阔裤,颜色喜黑或蓝,流行镶饰衣缘,以宽丝带装饰腰际。正式场合穿黑底红花缀流苏的绣鞋,劳作时穿草鞋,在家穿木屐,贫者赤脚。男子穿质地粗厚的深蓝色布衣短褐[22,23]。由于近代畲族男子服饰形制与汉人无异[24]12,故下文中不再赘述。
  (1)头饰
  头饰作为畲族最具特色的服饰元素一直备受关注,早在1947年人类学家凌纯声先生就将畲族妇女头饰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丽水道士〓式——简称丽水式;景宁敕木山式——简称景宁式;福州罗冈式一简称福州式[25]。下面分述属于丽水地区的丽水式和景宁式。
  ①丽水式:丽水式头饰如图2-1所示,主体为一根直径3~4厘米、长约7厘米的竹筒(图2-2)。竹筒从前额向后纵向放置至头顶,其上再裹以畲族妇女自织的特种红色丝帕。竹筒前端镶一块有特殊花纹的圆形银片,称"髻牌"。银片后有一圈环绕竹筒的银环。竹筒两側分别连接有三串白色珠链(又一说为“五色椒珠”[26]),从前额盘绕至脑后以固定头冠。脑后右方斜插一只约10厘米长的银发钗(图2-3),发钗顶端缀红色丝绦,垂于耳际[23][27]。
  从图2-1中也可看岀丽水式发式是将头发分为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先于左侧束紧,加Z向捻,沿左耳后盘至脑后脖颈上方再继续盘至右脑上方。下半部分的头发隐于其下,用以增加发式的体积感。
  根据历史文献及勇士衡等学者1934年于浙南进行田野调查所拍摄的照片(图2-4)可知,丽水式头饰主要流行于以丽水莲都区碧湖镇道士〓村为代表的除景宁外的丽水其他地区,其造型与魏兰先生在《畲客风俗》(1906)中所绘畲妇画像(图2-5)基本相符,说明至少在20世纪前30年内丽水式畲女头饰的传承相对稳定。
  图2-4中H和I所示妇女装扮尤为隆重,在髻牌前有两根长珠链直垂到胸前,再分别绕回耳侧,脑后两侧依稀可见红布覆头,披至左肩。应比其他头饰多用了一副含长珠链的“梳插”(图2-6)。其服饰也与其他图片所示大相径庭。盖因她们的身份为畲族宗教体系中的“西王母”,所着服装称为“大同衫”。
  仔细分辨不难发现,图2-4中C、D和H所示竹筒冠下还有一圈黑布围于头部,起着束发和便于固定头饰的作用。其内部如图2-7所示由薄竹篾盘绕而成,称“笄心”。由图2-8可知,民国时丽水式头饰也有将从髻牌延伸出的珠链改为布条,系于脑后的情况。
  ②景宁式:景宁式近代头饰如图2-9、图2-10所示,头饰主体是放置于前额到头顶上的一个10厘米长的三棱柱木支架。支架上罩着黑色棉布,其前面和两侧上部镶有薄银片。两根小银棒分别从木架中部和尾部向后上方延伸连在一起,形成头饰尖端。尖端用一条细长的红布同木架前端连在一起。支架前端挂着一排11串约20厘米长、用白色玻璃珠做成的链子,形似面纱。头饰尖端和前端通过四根约一米长的白色玻璃珠链子相连。佩戴时将这些链子从前额盘绕至脑后以固定头冠。头后右方也插一只银发簪,由一根红黑相间的玻璃珠链与木支架前端相连。发簪上还系有两串银饰,佩戴时垂于右耳际24]14。
  (2)上衣
  魏兰先生(笔名浮云)曾在《畲客风俗》一书中将清末云和县畲族服饰描述为“阔领小袖,与僧尼相似,衣不用纽扣,仅系以带子”。清代僧尼服沿用明朝旧制,领襟形式一般采用交领直襟,以带子固定;而清代主流服饰常用满族传统旗式圆领大襟,从领口起沿衣襟设有一字纽——即以纽襻系扣。由此可知,清末丽水地区畲族上衣曾普遍为如图2-11所示直襟交领衣。
  1929年夏天,德国学者史图博和中国学者李化民走访浙江景宁敕木山地区,撰写了《浙江景宁县敕木山畲民调查记》》。根据其记载:“畲族妇女们普遍穿着老式剪裁的无领上衣,领口和袖口上镶阔边”。“老式剪裁的无领上衣”很有可能是指沿袭旧日制的直襟交领衣(图2-9)。若确实如此,则说明景宁畲族妇女的服饰从清末到民国中期都保持着较好的传承性。
  与此相反,如图2-12所示,据凌纯声等学者的田野调查显示,1934年丽水地区多地畲族女上衣均呈圆领大襟衣形制,已与清末时截然不同。上衣领口和前襟处常以彩色绲边和贴布花边作为装饰。穿着时,常翻折袖口露出白色贴边。内穿如图2-13所示肚兜。
  (3)下装
  1906年出版的《畲客风俗》中表述:“畲妇无裤,均着青裙,近来亦有改裙为裤者”。沈作乾《括苍畲民调查记》(1925)记载:“妇女……腰围兰布带,亦有丝质者。裤甚大,无裙”。可见下装在清末时就开始逐渐从及膝短裙向宽口阔裤转变,到民国初年,裤装已成为丽水地区畲族女性较为普遍的下装款式(图2-14、图2-15)。
  而根据《浙江景宁县敕木山畲民调查记》(1929年)记载,景宁畲族妇女“穿宽大的过膝裙”,可知景宁地区畲妇下装和其头饰、上衣一样,异于丽水的其他地区,保持着相对独特的风貌和独立的发展轨迹。浙江省博物馆收藏有一条类似半身裙(图2-16),该裙裙长64厘米,下摆约及小腿。整条裙由四片裙片组成:左右各两片以布幅为宽度的长方形裙片,中间片分为上下两片小长方形。故可知裙宽约为布幅宽的2.5倍,整条裙用料为裙长的2.5倍。这样的裙结构使得裁剪可100%利用面料。裙腰部靠中间位置以蓝色布绲边,增加其耐磨性和牢固性,并在左右侧腰位置进行缩褶,以适合人体腰胯结构。
  参见图2-5可知清末时畲民常着绑腿,畲语称“脚绑”,其平面展开为一令旗式直角梯形,颇具特色。如图2-17所示,单个绑腿为一块长方形面料两头向中心折叠后缝制而成,折叠时一端对折,另一端沿45。对角线折叠。绑腿用料均为宽度约20厘米、长度约60厘米的长方形。值得注意的是,这样的长方形的结构十分规整,可以通过对面料进行完全分割而得到,不产生任何边角料,从而达到了用料零损耗。
  近代畲族妇女也常于腰间系围裙,畲语称“拦腰裙”,围裙下摆和两侧系带常以编织手法增添装饰之趣(图2-18、图2-19)。
  (4)足衣
  据表2-1可知,近代畲族妇女不缠足,上山或赶集时穿木屐(图2-20)或草鞋(图2-21
  左图),平时也常赤足(图2-21右图),会客时穿缀有红须的绣花鞋(图2-22、图2-23)。景
  宁畲族足衣与其他丽水地区没有明显差异。
  (5)饰品
  据沈作乾《括苍畲民调查记》》(1925年)记载,畲族饰品包括耳环、指环,“皆以铜质为之,受值不过铜元几枚而已”。据1934年凌纯声等学者的田野调查显示,丽水地区畲族饰品大多为银质,包括指环(图2-24)、耳环(图2-25)、项圈(图2-26)、手镯(图2-27)、绣花手帕(图2-28)等,造型机巧,颇有趣味。
  (6)童装
  如图2-29所示,近代畲族童装为长衫长裤或短衣阔裤,与周边汉族无异,偶有戴装点银饰的虎头帽。

知识出处

畲族服饰史

《畲族服饰史》

出版者:中国纺织出版社有限公司

本研究在搜集整理大量历史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深入畲族最主要的浙闽徽赣四省进行田野调查,亲身体验畲族服饰及其文化生态环境现状,从而使研究的空间范围覆盖占畲族人口90%以上的浙闽赣粤黔地区,研究的时间范围跨越古代近代直至现代逾千年历史时期,最终首次横较了浙闽徽黔粤赣六省不同地域14种畲族服饰形制特征与现状,纵览了整个畲族服饰变迁历程。

阅读

相关地名

丽水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