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 涵化成型时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畲族服饰史》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6023
颗粒名称: 1.1.4 涵化成型时期
分类号: K892.23
页数: 3
页码: 4-6
摘要: 本文记述了清代畲族服饰的特点包括:色彩以青色、蓝色为主,服饰中多使用斑兰花布;款式精短,大部分裙长不及膝盖;装饰较为丰富,男女在头饰、足饰、装饰品等方面都有所装饰;男女在服饰上有区别,男子戴竹笠、穿短衫,一般赤脚,女子梳高髻,以蓝花布包头,戴竹制头冠,并装饰以彩色石珠。此外,随着畲汉交流的加深,畲族逐渐改变了赤脚的习俗,开始穿布鞋或草鞋。
关键词: 畲族 服饰文化 涵化成型时期

内容

清代,畲族逐渐结束了迁徙生活,主要在福建东北部、浙江南部定居下来。在与汉族人民“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下,畲族服饰—方面形成了自身的民族特色,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汉族的影响。
  畲族先民与以客家先民为代表的汉族人民在粤、闽、赣的交流渊源深厚。早在晋代,永嘉之乱促使大批中原汉人举族南迁闽西、赣南、粤东[7]。自唐末至宋,客家人因黄巢起义战乱所迫,从河南西南部、江西中部和北部及安徽南部,迁至福建西部的汀州、宁化、上杭、永定,还有广东的循州、惠州和韶州,更近者迁至江西中部和南部。宋末到明初,因元南侵,客家人自闽西、赣南迁至广东东部和北部。这几次迁徙的地点正好是闽浙赣的交界处[8]。他们与畲族先民产生接触、交往和斗争,并引起了畲族社会生活和文化状态的改变。
  明清以来,各地畲族在不同程度上走上了汉化的道路,如永春县畲族在服饰、饮食、礼俗等文化面貌上“皆与齐民无别”;长汀县畲客“男子衣帽发辫如乡人”等[9]。
  据《平和县志》记载:“瑶人瑶种椎髻跣足,以盘、蓝、雷为姓。虞衡志云:‘本盘瓠之后,俗呼畲客。自结婚姻,不与外人通也。……明初设抚瑶土官使绥靖之,略赋山税,羁縻而已。今则太平既久,声教日讫,和邑诸山,木拨道通,瑶獞安在哉,盖传流渐远,言语相通,饮食、衣服、起居、往来多与人同,瑶獞而化为齐民,亦相与忘其所自来矣”[10]。从上文的记载可知:明初对畲民采取了绥靖政策,后经过畲汉长期的交流共处,“声教日讫,和邑诸山,木拨道通”,到清初康熙年间,畲民已被慢慢地同化,言语相通,饮食、服饰、起居、往来多与当地汉人相同。
  甚至部分畲民一改往日畲汉不能通婚的习俗,主动与汉人通婚,渐渐融入汉族。据清道光十二年《建阳县志》记载:“嘉乐一带畲民,半染华风,欲与汉人为婚,则先为其幼女缠足,稍长,令学针黹坐闺中,不与习农事,奁资亦略如华人,居室仍在辟地,然规模亦稍轩敞矣。妻或无子也娶妾,亦购华人田产,亦时作雀角争,亦读书识字,习举子业”[2]63。
  乾隆时期《皇清职贡图》中所绘罗源、古田两地畲族男女服装款式皆大襟右衽(图1-1、图1-2),同于当地汉民[11]。
  可见,无论是在历史上畲族聚居区的赣闽粤边地,还是闽北、闽东、浙南等畲族大迁徙后的新居地,畲族都在不同程度上汉化了。
  如表1-1所示,在这一时期除广东畲族服饰相对显得比较简朴外,福建、浙江、江西的畲族服饰基本类同。比较突出的服饰特征可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色尚青蓝:服饰色彩以青色、蓝色为主,浙江地区多“斑兰”❶花布。
  款式精短:畲服款式普遍为短衣、短裙,大部分裙长不及膝盖。
  装饰颇盛:较之前朝的“不巾不履”,清代畲族男女在头饰、足饰、装饰品等各方面都更显丰富。
  男女有别:男子戴竹笠穿短衫,一般赤脚,耕作时穿草鞋。女子一般先梳高髻,以蓝花布包头,再戴竹制头冠,并装饰以彩色石珠。
  汉化加深:在畲汉交流日益深广的情况下,赤脚的习俗在清末逐渐转变,开始穿布鞋或草鞋。

知识出处

畲族服饰史

《畲族服饰史》

出版者:中国纺织出版社有限公司

本研究在搜集整理大量历史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深入畲族最主要的浙闽徽赣四省进行田野调查,亲身体验畲族服饰及其文化生态环境现状,从而使研究的空间范围覆盖占畲族人口90%以上的浙闽赣粤黔地区,研究的时间范围跨越古代近代直至现代逾千年历史时期,最终首次横较了浙闽徽黔粤赣六省不同地域14种畲族服饰形制特征与现状,纵览了整个畲族服饰变迁历程。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