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 流徙从简时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畲族服饰史》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6022
颗粒名称: 1.1.3 流徙从简时期
分类号: K892.23
页数: 2
页码: 3-4
摘要: 本文记述了流徙从简时期的畲族服饰特征包括色彩以蓝靛所染青色为主要服色,款式与当地汉族趋同,头饰为高髻且不戴头巾,足饰赤足等特点。这一时期的服饰特征反映了畲族流徙生活和社会变迁的影响,体现了畲族服饰文化的变化和演变。
关键词: 畲族 服饰文化 从简时期

内容

元朝统治者对抗元畲军进行了残酷镇压和分化瓦解,“至元十六年(1279年)五月辛亥,诏谕漳、泉、汀、邵武等处暨八十四畲官吏军民,若能举众来降,官吏例加迁赏,军民按堵者如故”[5]。这直接造成了畲族的大迁徙。从元后期至明万历年间,畲民开始大规模从闽西南沿闽南经闽东向浙南流徙。明万历进士谢肇淛游福建太姥山过湖坪时,曾目睹“畲人纵火焚山,西风急甚,竹木迸爆如霹雳,……回望十里为灰矣”,并写下“畲人烧草过春分”的诗句。顾炎武亦云:畲民“随山散处,刀耕火种,采实猎毛,食尽一山则他徙。”这些都是对明朝畲族游耕生活的真实记录。
  据史料记载明代畲民的风貌普遍为高髻赤足,较之先民显得颇为简朴,这与他们的流徙生活不无关系。例如,谢肇淛《五杂俎》载:福建畲族的服饰“吾闽山中有一种畲人……不巾不履。”明朝万历《永春县志》卷三《风俗》也载:畲族先民“通无鞋履”。《天下郡国利病书》载:广东博罗县畲族,“椎髻跣足。”《潮阳县志》载:明代畲族“男女皆椎髻箕倨,跣足而行”。《永乐大典·潮州府风俗》载:潮汕地区畲族“妇女往来城市者,皆好高髻,与中州异,或以为椎髻之遗风”。
  畲民自明代开始在山上搭棚种青靛,熊人霖著《南荣集》记载:崇祯年间闽西南“汀之菁民,刀耕火耨,艺兰为生,编至各邑结寮而居”(编者按:“兰”同“蓝”);《兴化县志》也载:闽中莆仙畲民“彼汀漳流徙,插菁为活”。历史上,有称畲族先民为“菁寮”“菁客”,是因畲族先民所到之地,遍种菁草。据明代黄仲昭《人间通志》卷四一载:“菁客”所产菁靛品质极佳,其染色“为天下最”。从这一时期起畲族服饰色彩即开始以青色为尊。
  明代,赣闽粤交界区域已得到较为深入的开发,人稠地狭的矛盾日益突出。特别是明中叶政治腐败日益严重的背景下,赣南的土著居民与客家人矛盾与畲汉贫民反抗封建统治的斗争交织在一起,造成连绵的暴动和起义。明政府剿抚并用,特别是王守仁巡抚南赣平乱时所推行的礼乐教化之心学主张,缓和了民族和阶级矛盾,促进了畲民的稳定向化[6]。部分畲民接受招抚加入官籍,他们的服饰也渐渐与汉族趋同。顾炎武即于《天下郡国利病书》中提到:“三坑招抚入籍,瑶僮亦习中国衣冠言语,久之当渐改其初服云”。
  总结元末至明中后期这一时期畲族服饰的主要特征为:
  色彩:开始以蓝靛所染青色为主要服色。
  款式:与当地汉族趋同。
  头饰:高髻、不戴头巾。
  足饰:赤足。

知识出处

畲族服饰史

《畲族服饰史》

出版者:中国纺织出版社有限公司

本研究在搜集整理大量历史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深入畲族最主要的浙闽徽赣四省进行田野调查,亲身体验畲族服饰及其文化生态环境现状,从而使研究的空间范围覆盖占畲族人口90%以上的浙闽赣粤黔地区,研究的时间范围跨越古代近代直至现代逾千年历史时期,最终首次横较了浙闽徽黔粤赣六省不同地域14种畲族服饰形制特征与现状,纵览了整个畲族服饰变迁历程。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