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 多源融合时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畲族服饰史》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6021
颗粒名称: 1.1.2 多源融合时期
分类号: K892.23
页数: 2
页码: 2-3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古代畲族服饰文化在多源融合时期的特征。在宋元时期,畲族与周边其他各民族人民在反抗封建苛政特别是榷盐弊政的共同斗争中加深了交流,通过融合促进了畲族服饰文化的多源融合。在此期间,畲族服饰吸收了来自闽粤赣边区的土著居民,即百越系统的服饰元素。
关键词: 畲族 服饰文化 多源融合时期

内容

宋元之际,在反抗封建苛政特别是榷盐弊政的共同斗争中,畲族与周边其他各民族人民在合作中加深了交流,通过融合促进了畲族服饰文化的多源融合。
  闽粤赣边区的土著居民属百越系统。直至汉初,这一地区仍主要居住着不同支系的越人即百越族群。正如《汉书·地理志》颜师古注引臣瓒曰: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断发”“文身”当为百越服饰习俗代表,文献记载也颇多。《淮南子·齐俗训》:“越王勾践,剪发文身。”《战国策·越策》云:“被发文身,错臂左衽,瓯越之民也。”《史记·赵世家》:“越之先世封于会稽,断发文身,披草莽而邑焉”。《逸周书·王会》曰:“越沤(瓯),剪发文身。”其他文献如《墨子·公孟》《庄子·逍遥游》等也均有记载。而据《元史·完者都传》载:“黄华聚党三万人,扰建宁,号头陀军。”“头陀”即断发文身。“头陀军”也是“畲军”的代名词。南宋中叶宁化的畲军领袖晏彪也曾号“晏头陀”[3]197。这说明宋元时期畲族起义军在与闽越土著的交流合作中,吸收了其服饰元素,或部分闽越土著直接汇入畲族,成为其中的一部分,并随之引入了相应的服饰元素。同时,据著名旅行者、罗马天主教圣方济各会修士鄂多立克(Odoric,1265—1331)在《鄂多立克东游录》一书中所述,福州“已婚妇女都在头上戴一个大角筒,表示已婚[4]”,说明元代福州畲族已婚妇女还保留着头戴筒式高冠(椎髻)的传统。
  总结宋元时期畲族服饰的主要特征为:
  头饰:闽东福州地区妇女保留了头戴筒式高冠(椎髻)的传统。
  闽西宁化地区畲民吸收了断发这种百越民族头饰特征。
  款式:闽西宁化地区畲民吸收了文身这种百越民族服饰特征。

知识出处

畲族服饰史

《畲族服饰史》

出版者:中国纺织出版社有限公司

本研究在搜集整理大量历史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深入畲族最主要的浙闽徽赣四省进行田野调查,亲身体验畲族服饰及其文化生态环境现状,从而使研究的空间范围覆盖占畲族人口90%以上的浙闽赣粤黔地区,研究的时间范围跨越古代近代直至现代逾千年历史时期,最终首次横较了浙闽徽黔粤赣六省不同地域14种畲族服饰形制特征与现状,纵览了整个畲族服饰变迁历程。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