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关于畲族社会文化的研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视野下的畲族文化》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6008
颗粒名称: 二、关于畲族社会文化的研究
分类号: K288.3-53
页数: 4
页码: 456-459
摘要: 本文记述了畲族文化研究聚焦于历史传统在当下生活中的意义,包括社会组织、女性文化、物质文化、民歌等。赖艳华、雷安均等人的论文探究畲族家族文化传承发展,强调“民族即家族”的独特性。雷伟红等研究德治、家规家训等在当代的价值。郭志超强调传统文化因素促成畲族社区和谐氛围。女性文化研究增加畲族研究中妇女研究的权重,尤其是市场经济和城镇化背景下畲族妇女自由解放的新问题。畲族物质文化涵盖衣食住行,体现民族思想情感。民歌是畲族特色口头艺术文化,需予以活态保护和可持续利用。这些研究有助于深入认识和理解畲族文化,促进其现代化发展。
关键词: 畲族 社会文化 研究

内容

走出历史的隧道,迎面而来的便是丰富多彩的当下。较多的学者论文把他们的目光聚焦在畲族历史传统在当下生活中的意义上。在这方面,又可以分为关于畲族社会组织文化之研究、关于畲族社会女性文化研究、关于畲族物质文化研究、关于畲族民歌研究、关于畲族文化的教育传承研究等几个方面。其中,赖艳华、雷安均、兰美菊、雷伟红、郭志超等人把注意力放在畲族家族社会组织文化及其功能的探究上。赖艳华的《闽东畲族二十一世纪初期家族文化传承与发展调查》一文,根据已有的普查资料,又结合自己的田野调查,比较全面系统、分门别类地叙述了闽东畲族家族文化传承发展的情况,帮助我们从总体上了解闽东畲族家族文化的情况,并特别向我们揭示畲族的“民族即家族”的族源观念的独特性。雷安均、兰美菊的《半月里村畲族家规族训的社会价值探讨》,详细地介绍分析了畲族家族社会的道德观、人际交往观、立业观、忠信孝悌观、治家观、教育观,以辩证扬弃的态度,肯定其在当代人每年安身立命的社会价值。同样,雷伟红的《论畲族德治的内容、历史价值和现代意义》则研究了清代畲族德治的情况,指出清代畲族社会主张德治,既重视伦理道德的教化,也重视刑罚功能,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治理效果,是当代社会可资利用的文化资源。而郭志超的文章《畲族地区和谐氛围的传统文化因素》从历史因果关系的角度,反向论证畲族社会内部和谐凝聚力的缘由,强调畲族传统的盘瓠传说信仰、“盘蓝雷钟一家亲”的血缘认同观念、知行合一的家规家训、娱乐文化是促成畲族社区和谐氛围的关键因素。这些论文形成了合唱与共鸣,从分析畲族传统的家族组织的角度,探讨畲族社会秩序的特点、成因,分析揭示畲族乡规民约的社会功能以及畲族传统乡村治理的表现,足以让人相信:畲族文化系统中存在良好的建立和谐乡村社会的文化根基。
  在关于畲族女性文化研究方面,学术界业已注意到女性在畲族社会中的特殊地位,但从未像现在那样深入研究畲族女性文化,这似乎与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性别人类学及女性人类学等学术领域的发展有关。此次会议收到四篇涉及此方面的论文。钟章贤的《浅析闽东畲族传统女装在生产劳动中的实用性特点》描述畲族妇女服饰的结构特征,揭示畲族妇女服饰的实用性,以及由其实用性所彰显的妇女生产地位、妇女服饰所体现的女性祖先崇拜价值观。肖来付《畲族传统文化中的女性崇拜意识及其文化社会学解读》一文,则论证畲族传统文化的女性文化色彩,认为畲族文化中具有突出的女性崇拜意识、崇敬女性先祖、信奉女性神灵并宣扬女性智慧。陈今《畲族女性视野下闽东畲村传统文化的现代性建构》指出,在畲族传统社会中,妇女是民族文化的主力军,是重要贡献者。她主张面对汉儒文化性别权力意识、市场经济环境的冲击影响,应唤醒女性的文化自觉,以实现畲族社会女性文化的现代化。伊漪《城镇化背景下性别角色对畲族女性家庭地位影响及对策研究——基于闽东畲族的田野调查》,以翔实的社会统计资料,描述了畲族女性社会角色面临的城镇化困境,主张畲族女性必须适应城乡环境的新变化,提升自己的文化和技能水平,进而提升女性的家庭和社会地位,不断地传承超越传统,以凸显畲族女性文化精神的时代性。一般的女性问题研究是以“女性弱势弱权”的概念假设出发的,由于畲族女性在其传统社会中处于较为平等平权的性别角色地位,故而畲族女性文化的研究具有了不一般的意义。上述学者的研究增加了畲族研究中妇女研究的权重,尤其是将唤起人们关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及城镇化的历史条件下畲族妇女自由解放的新问题,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
  作为畲族传统文化的物质层面,畲族物质文化涵盖衣食住行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往往以“物”的形态存在,又内蕴着民族的思想情感与意趣。关于畲族物质文化的讨论有三篇论文。雷英《试述宁德市畲族文物藏品界定、分类和定级》论述的是由畲族社会创造与使用过的、但已经退出日常生活领域而成为人们审美认识对象的陈列品即畲族文物,从中可以了解闽东畲族文物收藏与管理状况。蔡天初《畲族服饰图案与数学思维》则详细地论述畲族传统服饰图案文化所包含的数学思维,探究了畲族社会意识中的“数学”的概念。李颖伦与许雅玲合作的《闽东畲族传统饮食的文化特色与养生价值刍议》以及吴先辉、钟灼仔、庞杰与郑晓宁合作的《闽东畲族饮食文化资源调查与开发研究》两篇论文,对闽东畲族饮食文化资源进行了广泛调查,分析其文化特色、养生价值,并针对资源现状提出一系列的开发建议。
  民歌是畲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极具畲族特色的民间口头艺术文化。此次会议收到四篇论文探究畲族的民歌及其商品化问题。罗俊毅的《畲族民歌的现当代传承与发展研究》认为,畲族民歌要予以“活态保护”,在保留畲族文化之根的基础上,让畲族民歌在新时期畲族人民的现实生活中有意义地活态存续,要保存畲歌的特质,又要将这种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有机结合起来。杨建伟《浙江畲族山歌音乐形态布局特点寻究》则专门论述浙江畲族民歌音乐形态布局,认为浙江畲歌包括了中国民族五声调式的所有类别,并可按照曲调的主要流传地对应命名,有丽水调(商调式)、景宁调(角调式)、文成调(徵调式)、龙泉调(羽调式)、瑞安调(宫调式),而杭州桐庐的莪山畲歌属于多调式。浙江畲歌具有“调内对歌,调外交流”的音乐特点。邱云美《旅游语境下浙西南畲族山歌商品化及对变迁的影响研究》主要探讨畲族民歌商品化问题。她通过田野调查,提出畲族山歌商品化有自发和自觉两种途径。详细分析了畲歌商品化的过程,认为畲族山歌商品化过程提高了畲族的民族文化认同和保护传承意识,促进了畲族山歌创新和功能变迁,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另外,雷锋锦、雷鸣的文章,则讨论了畲族山歌在政治斗争与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畲族民族文化的教育传承也是学者们在会议上关注的一个问题,郭少榕、刘冬、钟韩、全建华、徐心希等人以专文探讨了畲族传统文化教育与传承之问题。郭少榕、刘冬《民族文化、教育传承——关于闽东畲族文化的传承现状与思考》探讨当今畲族传统文化传承的困境,认为,对于畲族文化传承教育,应该从历史文化传承的角度,以更高的视野思考其传承的价值,并将其与在地文化结合,研究和创新其传承的内容、形式和范围,不能局限于畲族传统的范围之内,要有所超越,才能促进其成为有生命力的优秀文化。钟韩、全建华《传承畲族传统文化,构建和谐团结校园》实际上呼应了郭少榕、刘冬的论文观点,具体地介绍了宁德市民族中学开展畲族传统文化教育的情况、经验和方法。民族中学跳出作为“主流文化代表”的角色,培养学生文化多样性意识与文化包容态度,让我们了解到民族中学在此方面的努力与付出,颇有借鉴的意义。徐心希《清代畲族教育及其文化发展对当代少数民族教育的启迪》从历史研究的角度,以福建畲族在清代争取教育权利与开展家族教育、传播文化传统并取得丰硕成果的史实为线索,揭示其对于现代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启迪,强调应当在少数民族地区加强青少年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

知识出处

当代视野下的畲族文化

《当代视野下的畲族文化》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遴选会议论文44篇,分为三部分。包括畲族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畲族文化价值与现代性发展;区域互动背景下融合发展与新畲村建设。

阅读

相关人物

蓝达居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浙江省
相关地名
丽水市
相关地名
景宁畲族自治县
相关地名
龙泉市
相关地名
瑞安市
相关地名
杭州市
相关地名
桐庐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