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福建畲族文化研讨会综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视野下的畲族文化》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6006
颗粒名称: 2016年福建畲族文化研讨会综述
分类号: K288.3-53
页数: 7
页码: 455-461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畲族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宁德示范学院举行,旨在研究畲族文化的时代意义、内涵特色、传承创新和现代化发展。学者们围绕会议主题展开调查研究,提交论文并参与交流。论文涉及历史、社会文化、发展及其他四个板块,包括畲族历史的空间移动、族群边界和族群关系等问题。此次研讨会有助于促进畲族研究的进步发展。
关键词: 畲族 文化研讨会 综述

内容

由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和宁德示范学院联合举办的“福建省畲族文化学术研讨会”于2016年3月1日至2日在宁德示范学院顺利举行。会议研讨的主题是“当代视野下的畲族文化”,旨在以当代视野来研究畲族文化的时代意义、内涵特色、传承创新和现代化发展等问题。
  此次研讨会收到近50篇学术论文。这些论文的作者们围绕着会议的主题,深入展开调查研究,认真撰写并提交论文,参与会议,平等交流,畅所欲言,互惠分享学术思想和智慧。研讨氛围民主平等、生动活泼,可以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整个研讨会议在旨趣上具有主题明确、聚焦集中的特点,学者们“参悟历史、观察现实、拥抱文化、锁定发展”,将促进21世纪我国畲族研究的进步发展,也必将促进畲族区域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进步发展!
  根据学者们所提交的会议论文,在论述对象和内容方面,可以分为历史、社会文化、发展及其他四个主要板块,兹分述如下。
  一、关于畲族历史的研究
  参悟历史是畲族研究的学术传统。历史的视野是我们在重视当代视野的同时,为充分理解畲族文化而永远不可缺少的基础,何况所谓当代视野也是一种历史视野。参与会议的学者们对此有充分的体认。此次会议的论文在历史研究方面,涉及了畲族社会在历史上的空间移动以及族群边界和族群关系问题。厦门大学石奕龙教授《明代嘉靖以后闽东浙南才有畲民见诸文字记录》一文探讨畲族空间移动问题。他根据史料文献的记载情况,提出“在明代嘉靖以后的文献才出现畲民或畲人的记载”的观点,由此判断“畲民大体是在嘉靖以后才突然出现在闽东、浙南的,而在明代嘉靖之前,闽东浙南地区似乎没有畲民存在”。他试图解释闽东浙南畲族聚居区域的历史成因,认为由于王阳明在南赣地区对畲族社会的镇压而产生的“推力”以及闽东一带当时天灾人祸而导致的人口大量减少、对劳动力需求而产生的“拉力”,两者力量综合导致了明代嘉靖以后闽粤赣三省交界区域的畲族大量迁徙闽东浙南。这一论述与畲族族谱的说法以及学界有关畲族迁徙的一般观点有所不同。在族群关系研究方面,福建师范大学的李积庆教授关注历史过程中“畲”汉族群边界的“确立”这一文化塑造现象,探讨东南族群边界如何之确立的问题。其文《族群边缘、“畲”汉边界形成、变迁的历史考察》所据史料十分丰富扎实,行文表述准确严谨、规范,分析论述也很有深度。福建师范大学的谢重光教授、省委党校刘大可教授以及中国社科院博士生孟令法三人各自的文章,则关注畲族与汉族族群边界的“跨越”现象。他们分析畲族与客家、畲族与汉族之间的文化共性,聚焦族群关系,以丰富的田野材料,从微观个案及宏观的视野层面来探讨学术界一直关注的畲族与客家族群关系问题。他们的文章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动态的、立体的视野以进一步把握理解东南地区民族关系(包括畲汉关系)的本质,很有学术价值。此外,福建省社会科学院徐晓望先生《畲族耕山经济辨析》一文,则讨论畲族传统的生计方式。他认为畲族在中国东南的活动,展现了他们对农业经济的特殊理解,通过与汉族平地农业的比较,发现畲族农业经济的特征。他提出,畲族传统的“耕山经济形态属于商品经济”。这一研究有助于人们进一步深入认识和理解畲族传统的经济生活。
  二、关于畲族社会文化的研究
  走出历史的隧道,迎面而来的便是丰富多彩的当下。较多的学者论文把他们的目光聚焦在畲族历史传统在当下生活中的意义上。在这方面,又可以分为关于畲族社会组织文化之研究、关于畲族社会女性文化研究、关于畲族物质文化研究、关于畲族民歌研究、关于畲族文化的教育传承研究等几个方面。其中,赖艳华、雷安均、兰美菊、雷伟红、郭志超等人把注意力放在畲族家族社会组织文化及其功能的探究上。赖艳华的《闽东畲族二十一世纪初期家族文化传承与发展调查》一文,根据已有的普查资料,又结合自己的田野调查,比较全面系统、分门别类地叙述了闽东畲族家族文化传承发展的情况,帮助我们从总体上了解闽东畲族家族文化的情况,并特别向我们揭示畲族的“民族即家族”的族源观念的独特性。雷安均、兰美菊的《半月里村畲族家规族训的社会价值探讨》,详细地介绍分析了畲族家族社会的道德观、人际交往观、立业观、忠信孝悌观、治家观、教育观,以辩证扬弃的态度,肯定其在当代人每年安身立命的社会价值。同样,雷伟红的《论畲族德治的内容、历史价值和现代意义》则研究了清代畲族德治的情况,指出清代畲族社会主张德治,既重视伦理道德的教化,也重视刑罚功能,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治理效果,是当代社会可资利用的文化资源。而郭志超的文章《畲族地区和谐氛围的传统文化因素》从历史因果关系的角度,反向论证畲族社会内部和谐凝聚力的缘由,强调畲族传统的盘瓠传说信仰、“盘蓝雷钟一家亲”的血缘认同观念、知行合一的家规家训、娱乐文化是促成畲族社区和谐氛围的关键因素。这些论文形成了合唱与共鸣,从分析畲族传统的家族组织的角度,探讨畲族社会秩序的特点、成因,分析揭示畲族乡规民约的社会功能以及畲族传统乡村治理的表现,足以让人相信:畲族文化系统中存在良好的建立和谐乡村社会的文化根基。
  在关于畲族女性文化研究方面,学术界业已注意到女性在畲族社会中的特殊地位,但从未像现在那样深入研究畲族女性文化,这似乎与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性别人类学及女性人类学等学术领域的发展有关。此次会议收到四篇涉及此方面的论文。钟章贤的《浅析闽东畲族传统女装在生产劳动中的实用性特点》描述畲族妇女服饰的结构特征,揭示畲族妇女服饰的实用性,以及由其实用性所彰显的妇女生产地位、妇女服饰所体现的女性祖先崇拜价值观。肖来付《畲族传统文化中的女性崇拜意识及其文化社会学解读》一文,则论证畲族传统文化的女性文化色彩,认为畲族文化中具有突出的女性崇拜意识、崇敬女性先祖、信奉女性神灵并宣扬女性智慧。陈今《畲族女性视野下闽东畲村传统文化的现代性建构》指出,在畲族传统社会中,妇女是民族文化的主力军,是重要贡献者。她主张面对汉儒文化性别权力意识、市场经济环境的冲击影响,应唤醒女性的文化自觉,以实现畲族社会女性文化的现代化。伊漪《城镇化背景下性别角色对畲族女性家庭地位影响及对策研究——基于闽东畲族的田野调查》,以翔实的社会统计资料,描述了畲族女性社会角色面临的城镇化困境,主张畲族女性必须适应城乡环境的新变化,提升自己的文化和技能水平,进而提升女性的家庭和社会地位,不断地传承超越传统,以凸显畲族女性文化精神的时代性。一般的女性问题研究是以“女性弱势弱权”的概念假设出发的,由于畲族女性在其传统社会中处于较为平等平权的性别角色地位,故而畲族女性文化的研究具有了不一般的意义。上述学者的研究增加了畲族研究中妇女研究的权重,尤其是将唤起人们关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及城镇化的历史条件下畲族妇女自由解放的新问题,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
  作为畲族传统文化的物质层面,畲族物质文化涵盖衣食住行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往往以“物”的形态存在,又内蕴着民族的思想情感与意趣。关于畲族物质文化的讨论有三篇论文。雷英《试述宁德市畲族文物藏品界定、分类和定级》论述的是由畲族社会创造与使用过的、但已经退出日常生活领域而成为人们审美认识对象的陈列品即畲族文物,从中可以了解闽东畲族文物收藏与管理状况。蔡天初《畲族服饰图案与数学思维》则详细地论述畲族传统服饰图案文化所包含的数学思维,探究了畲族社会意识中的“数学”的概念。李颖伦与许雅玲合作的《闽东畲族传统饮食的文化特色与养生价值刍议》以及吴先辉、钟灼仔、庞杰与郑晓宁合作的《闽东畲族饮食文化资源调查与开发研究》两篇论文,对闽东畲族饮食文化资源进行了广泛调查,分析其文化特色、养生价值,并针对资源现状提出一系列的开发建议。
  民歌是畲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极具畲族特色的民间口头艺术文化。此次会议收到四篇论文探究畲族的民歌及其商品化问题。罗俊毅的《畲族民歌的现当代传承与发展研究》认为,畲族民歌要予以“活态保护”,在保留畲族文化之根的基础上,让畲族民歌在新时期畲族人民的现实生活中有意义地活态存续,要保存畲歌的特质,又要将这种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有机结合起来。杨建伟《浙江畲族山歌音乐形态布局特点寻究》则专门论述浙江畲族民歌音乐形态布局,认为浙江畲歌包括了中国民族五声调式的所有类别,并可按照曲调的主要流传地对应命名,有丽水调(商调式)、景宁调(角调式)、文成调(徵调式)、龙泉调(羽调式)、瑞安调(宫调式),而杭州桐庐的莪山畲歌属于多调式。浙江畲歌具有“调内对歌,调外交流”的音乐特点。邱云美《旅游语境下浙西南畲族山歌商品化及对变迁的影响研究》主要探讨畲族民歌商品化问题。她通过田野调查,提出畲族山歌商品化有自发和自觉两种途径。详细分析了畲歌商品化的过程,认为畲族山歌商品化过程提高了畲族的民族文化认同和保护传承意识,促进了畲族山歌创新和功能变迁,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另外,雷锋锦、雷鸣的文章,则讨论了畲族山歌在政治斗争与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畲族民族文化的教育传承也是学者们在会议上关注的一个问题,郭少榕、刘冬、钟韩、全建华、徐心希等人以专文探讨了畲族传统文化教育与传承之问题。郭少榕、刘冬《民族文化、教育传承——关于闽东畲族文化的传承现状与思考》探讨当今畲族传统文化传承的困境,认为,对于畲族文化传承教育,应该从历史文化传承的角度,以更高的视野思考其传承的价值,并将其与在地文化结合,研究和创新其传承的内容、形式和范围,不能局限于畲族传统的范围之内,要有所超越,才能促进其成为有生命力的优秀文化。钟韩、全建华《传承畲族传统文化,构建和谐团结校园》实际上呼应了郭少榕、刘冬的论文观点,具体地介绍了宁德市民族中学开展畲族传统文化教育的情况、经验和方法。民族中学跳出作为“主流文化代表”的角色,培养学生文化多样性意识与文化包容态度,让我们了解到民族中学在此方面的努力与付出,颇有借鉴的意义。徐心希《清代畲族教育及其文化发展对当代少数民族教育的启迪》从历史研究的角度,以福建畲族在清代争取教育权利与开展家族教育、传播文化传统并取得丰硕成果的史实为线索,揭示其对于现代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启迪,强调应当在少数民族地区加强青少年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
  三、关于畲族社会发展的研究
  发展问题研究是畲族研究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日益重要的一个领域。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讨论了畲族社会文化发展的诸方面问题。这一板块可以分为两个层面,其一是畲族区域与乡村发展问题、其二是畲族文化产业化问题。关于畲族区域与乡村发展方面,麻健敏《习近平促进闽东畲族地区繁荣富裕的思想与实践》一文,探讨的是习近平关于闽东畲族区域发展的思想与实践活动,对于领会把握和理解国家领导人的思考是很有必要的。学术界有必要认真地考虑政治领袖人物的治国理政理念,才能切合实际地做好研究工作和贡献学术智慧于地方社会。雷兴寿在《畲族聚居区参照中央支持西部民族地区发展政策研究》文中认为,由于主要地处东部,且绝大部分为非民族自治地方,除全局性、普惠性的民族政策外,畲族聚居区较少得到国家层面的政策倾斜。当前,畲族聚居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时间紧迫、任务艰巨,政府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给予参照执行中央支持西部民族地区发展的相关政策,促其加快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文章从必要性、可行性和建议三个方面加以论证,反映了地方民族工作者的呼吁与畲族群众的发展愿望。张琳娜《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经济社会发展调查数据分析报告》一文,从社会统计分析角度,全面分析评估景宁畲族自治县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是一个关于县情的分析评估报告。较多学者侧重从村落微观角度探讨畲族乡村发展问题。郭联志《漳州畲族当前发展背景下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建设——以芗城区畲族村为例》叙述漳州城郊三个钟姓畲族村落的历史源流、传统文化因素与发展现状。缪丹《新农村建设背景下闽东畲村发展研究》总结了新农村建设以来闽东畲村建设所取得的经验与教训,并在此基础上对今后畲村新农村建设进行展望。值得注意的是,雷李洪《资本再生产视角下的民族村落发展——以闽东狮墩畲族村为例》对现有项目发展机制的质疑。他通过对狮墩畲族村近十年巨变的研究,探究畲族“示范村”的发展机制,理解畲村发展过程中资本再生产的内在逻辑。认为,狮墩村凭借其文化资本(畲族文化)和社会资本(宗族网络)在2006年被评为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村,自此不断引入各种项目,积累各种象征资本(如荣誉称号),再引入新的项目,实现资本的再生产。狮墩村的发展之路,可以说是资本再生产之路。雷李洪认为,这种发展模式因其输入性特点的缺陷而是不可持续的。同样,伊漪《增权理论在民族村寨生态资源扶贫开发中的应用研究——以中国扶贫第一村赤溪村为例》也对现有的扶贫机制提出质疑。她认为,我们应改变精准扶贫策略,既要“扶贫”,又要“扶智”和“扶志”,采用各种切实可行的措施和策略,保障弱势群体在民族村寨生态资源扶贫开发的各项权益,促进他们在个体、人际、经济、政治等层面的全面“增权”,才能真正破解扶贫的关键,实现“生态美、百姓富”的民族村寨生态资源扶贫开发的目标。无独有偶,王逍《畲族乡村发展成效与问题反思》一文,从乡村发展概念内涵变迁视角提出,现代乡村发展观是乡村社区全面、综合、和谐的可持续发展,而目前我国畲族乡村发展在政治、经济、文化及民族特色村寨等方面既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但从乡村发展模式、发展组织制度、乡村资源开发、乡村发展主体意识以及乡村全面发展等方面仍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因此,有必要借鉴中国台湾社区营造经验,通过乡村发展理念转换和社会制度创新,完善知识服务社会的畅通机制等方式来进一步深化畲族乡村发展进程。
  此外,学者们也深入探讨了畲族文化产业发展方面的问题。刘培芝《发展我省少数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与思考》一文,分别介绍了福建省少数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概况、福建省少数民族文创业发展的做法和经验,分析了其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李益长《民族乡村生态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及策略研究》一文,主张采取立体联动式开发、主题村创意式开发、参与体验式开发、区域整合式开发、品牌建构式开发、对接互赢式开发等创新路径。许一跃《深挖本地畲族文化资源、打造霞浦特色旅游景观》则主张开发畲族旅游资源必须从源从本,发展畲族文化生态村特色文化产业,开辟三乡一路山海特色旅游风景线。张敏《福安畲族文化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模式探究》提出,福安市畲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互动模式,力求化解旅游发展与保护间的矛盾,推动福安市畲族文化旅游业。他还主张,宗教仪式禁忌等文化因素应禁止游客参观,避免过分的商业化损害传统宗教内涵。邱国珍在其论文《非遗语境下畲族民间工艺现代性发展路径初探——以浙江福建为例》中,以如何让畲族传统民间工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拥有更好发展空间和产业环境为焦点,通过个案的调查分析,认为畲族民间工艺的发展有三条途径,一是传承人自身的努力,二是畲族民间工艺走向市场的尝试,三是畲汉互动托宽畲族民间工艺现代性发展路径。除此之外,蓝炯熹的《宁德畲族的企业家现象》一文,则以个案材料结合畲族经济发展史与畲族企业家的创业现状,分析了闽东畲族企业家的商业传统和创业特点,在此基础上,他主张政府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支持闽东畲族企业家的创业和经营发展。
  四、关于畲族其他方面的研究
  此次会议研究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论文涉及了一些新的领域,如关于畲族村民媒体使用情况的研究、关于畲族形象的广告塑造问题的研究、关于畲族熟语与文化关系的研究、关于畲族当代文学的研究等,可以说这些研究论文,拓展了畲族社会文化研究的领域,对于未来畲族的学术发展将产生积极的影响。比如,陈赞琴的《闽东畲族村民媒体使用情况调查》一文,通过问卷调研,评估分析了畲族村民媒体使用情况与媒介的关系,对宁德畲族村民媒体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探讨新时期大众传媒尤其是网络与畲族文化传播之间产生的新问题。崔柳《浅议媒介传播语境下闽东畲族美学形象的构建》一文,探讨了如何利用媒介以构建畲族新美学形象,以实现文化与经济的和谐发展。提出要做好关于畲族的广告,特别是关于畲族形象的广告。陈丽冰《从福安畲族熟语看畲族传统文化》一文,则以畲族语言中的熟语素材,分析其中蕴含的畲族文化内涵。吴梅芳等的《畲族作家雷德和短篇小说创作中的冲突和谐美》提出了“畲族当代文学”的概念,专门评论了畲族第一小说家雷德和的文学创作活动,高度肯定雷德和的文学创作价值。
  总的来说,这些学术会议的论文,涉及了畲族的历史、社会文化、现实发展等方面,主题明确,内容丰富,视野宽广,既有传统的研究范围,又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和问题。在学术交流的形式上,采取了大会发言、分组交流,会场内外多种的互动交流方式,学者们充分交流,分享学术成果。在研究方法上,学者们以科学的态度和学术规范,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开展研究,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田野调查与文献研究相并用,开展多学科的探讨,使得有关研究深入发展。一些论文达到了很高的水准,而一些新的领域则有待进一步的拓展与深化。

知识出处

当代视野下的畲族文化

《当代视野下的畲族文化》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遴选会议论文44篇,分为三部分。包括畲族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畲族文化价值与现代性发展;区域互动背景下融合发展与新畲村建设。

阅读

相关人物

蓝达居
责任者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