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背景下闽东畲村发展研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视野下的畲族文化》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5933
颗粒名称: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闽东畲村发展研究
分类号: F327.57
页数: 6
页码: 392-397
摘要: 推进少数民族聚居地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不仅关系到全国新农村建设全局,更关系到各民族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全局。作为全国最大畲族聚居地,闽东畲村的新农村建设情况值得研究,本文试总结新农村建设以来闽东畲村建设所取得的经验与教训,并在此基础上对今后畲村的新农村建设进行展望。
关键词: 闽东 新农村建设 发展研究

内容

宁德市位于福建省东部地区,又称闽东,现有畲族人口18.9万人,分别占全国畲族人口的1/4,全福建的1/2,是全国最大的畲族聚居地。全市共有1个畲族经济开发区、9个民族乡,全市2138个行政村中,畲族的民族行政村242个。进行新农村建设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建构和谐社会的必经阶段。在“六新大宁德”建设的大环境下,闽东在进行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中,占行政村11.3%的畲族行政村的乡村建设是各级政府和部门不能忽视的存在。该怎样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建设畲村,同时保有畲村固有的传统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借助畲村民族特色推动畲村的经济发展,取得双赢,是值得探讨的。
  一、新农村建设对闽东畲村的意义
  早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就对少数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相关的“三农问题”进行研究;而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党的十八大报告更是明确提出:“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第一次提出了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共建“美丽中国”的全新概念,随即出台的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依据美丽中国的理念第一次提出了要建设“美丽乡村”的奋斗目标,新农村建设以“美丽乡村”建设的提法首次在国家层面明确提出。任务提出的几年来,中央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建设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战略步骤,其不仅有利于扩大内需、发展经济、缩小城乡差距,更是实现共同富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而对于闽东畲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更有其不同于普通农村的意义所在。
  首先在政治上,加快对闽东畲村的新农村建设,有利于社会稳定,避免汉、畲两族因不断扩大的社会财富、社会生活差距而产生尖锐的各种矛盾冲突,有利于增强畲民的生活幸福指数及畲村对政府的认同感,对祖国的归属感,有利于营造民族团结的社会氛围;其次,经济上,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从发展阶段上看,只有实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方略,加快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我们才能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而分布在闽东地区各地并占闽东行政村10.7%比例的畲村的建设与发展关系到整个闽东地区城乡经济发展及小康社会建设的成败。因此,对畲族行政村进行新农村建设是闽东地区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工程;最后,文化上,新农村建设有助于使畲族传统文化中的精粹尽快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接轨而协调发展,形成有地区特色的泛畲族文化圈城市,使之为闽东地区经济繁荣发展发挥应有的作用,促进闽东地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
  二、闽东畲村现阶段在新农村建设中所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问题
  1、闽东畲村新农村建设阶段性成就分析
  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来,闽东畲村基本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来建设并取得不俗成绩,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畲村发展速度加快。2013年宁德市民族乡农村经济总收入181.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193元、人均乡财政收入1094元,比2012年分别增长15.5%、22.8%和12.0%。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宁德市民族乡农民人均纯收入10193元,比宁德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还要高154元。经济的快速发展给畲村发展带来了新机遇、新气象。国道、省道附近的畲村表现尤为明显,大量工厂落户,村办支柱产业的发展,吸引了大批劳动力回流农村。这不但缓和了农村人口不足造成的诸如空巢家庭、田间劳动力不足、田地荒废等等矛盾,且有效地带动了村内畲民经济收入的提高。回村的畲民一来可以减少在城市打拼的额外开支,如食宿费、交通费等等,无形中增加了月收入,二来也能为家乡的新农村建设出工出力。
  (2)畲村村民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提高。随着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村民眼界逐渐打开,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大为提高。宁德市现有民族中学5所,民族小学45所,截至2014年春季入学,宁德市有少数民族在校中小学生21518人,其中小学生13191人、初中生5070人、高中生3216人。全市少数民族儿童入学率达100%,毕业率达99.9%。
  (3)畲村的农业组织化程度增强。畲村农民的合作能力、农业组织化和基层党组织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皆有所加强。以宁德市蕉城区金涵畲族乡上金贝村为例,上金贝自2006年被列为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以来,开始建设新农村示范园、畲族村寨风情园和郊外生态休闲园。如今上金贝村琯溪蜜柚种植面积503亩,组建了蜜柚专业合作社,注册了“金贝蜜柚”商标,实行“统一包装、统一商标、统一定价、统一销售”,提高了农业经济效益。进行新农村建设以来,上金贝村形成了茶业、蜜柚、旅游等产业,帮助村民就地务工创收。
  (4)带有民族特色的旅游业蓬勃发展,民族产业发展增加新亮点。在畲民聚居的山区,依托山地资源和生态资源,在打理发展林竹、茶果产业的基础上发展民族特色旅游,大幅增加了畲民的收入。以福安市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村穆云畲族乡溪塔村为例,该村规划合理,形成以溪塔刺葡萄沟为主产地,遍及周围16个村庄,面积1200多亩,产值上千万元的葡萄产业带。溪塔充分利用民族优势,将发展葡萄产业与旅游观光有机结合,开发葡萄沟观光游,创建畲族文化室,建立畲药生态游基地。2006年,溪塔葡萄沟作为“闽东北亲水游”的站点入选中央电视台十大完美假期旅游线路;2007年,因其独具特色的刺葡萄沟和浓郁的畲族风情,被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评为国家AA级景区;2014年,溪塔村被国家民委评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一系列的奖项和荣誉,吸引大批游客前来品葡萄、赏美景。在提高村民经济收入的同时宣传了畲族传统文化。
  2、闽东畲村新农村建设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1)山区畲村扩大生产能力弱。闽东的畲村多数地理位置偏僻、资源相对匮乏、经济基础差、产业结构落后、扩大生产能力弱。虽然改革开放尤其是新农村建设以来大部分民族村生产生活条件有所改善,但由于起点低、础差的状况仍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现有民族村基础设施存在质量低、档次低的问题,村内各项基础设施跟进困难,有相当部分自然村饮水问题仍未解决,群众只能自行简易安装小塑料管解决饮水问题。道路硬化存在建得多、欠得多问题,福建省政府《纪要》等相关政策很难落实到位。
  (2)畲村农业合作社发展有局限。事实证明,成立农业合作社对畲村的经济发展起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但目前畲村农业合作社的发展仍存在局限。一是活动经费缺乏。农业合作社的办公经费多属自筹,限于地方财力,政府扶持力度较小,经费筹措渠道不畅,进而影响了活动的开展;二是社员专业素质不高,用土方法的多,用新科技的少,一些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不太理想;三是产品推广力度不够。农业合作社是市场、农民、政府之间联系的桥梁和纽带,但合作社在产品推广的力度上显得不足,尤其表现在市场信息缺乏、品牌意识不强、缺乏企业支撑等方面。
  (3)传统文化流失现象严重。为助推新农村建设而实施的造福工程让符合条件的畲民搬出偏僻山村,远离地质灾害,聚族而居。但新畲村的新农村建设没能保有本民族特色,千篇一律,与汉族村庄无异。且落后状况的改观所付出的代价往往是传统文化的逐渐消失。有调查显示,在闽东,目前51%的畲民已完全不穿畲服,40%的畲民仅在节庆日穿;至于畲歌,57%的畲民“偶尔才唱”,1%的畲民“完全不会唱”,0.5%的畲民表示他们“根本不爱唱,只有上级组织活动要求唱时才唱”。而用于交流的畲语,在溪塔的抽样调查结果表明,73%的畲民大致听得懂畲语但不大会讲,6%的畲民完全不会讲,21%的畲民只会一点。在一些畲汉杂居尤其是汉族占多数的聚居点,畲语基本绝迹。
  (4)畲族风情游不够纯粹。新农村建设中发展起来的畲村,多有利用独特民俗风情发展旅游产业,但部分地方民族旅游景点缺乏民族内蕴,吸引力低下。有些村子搞民俗风情游形式单一,只搞婚嫁表演,且在表演过程中有些年轻人已经不会用畲语唱畲歌进行表演;有些民俗景点干脆请汉族演员穿上畲服表演畲族歌舞,甚至存在有些景点借用其他民族的民俗节目如竹竿舞作为畲族特色表演的现象。缺乏民族内蕴的畲族风情表演,如何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形成口碑做成品牌。
  三、闽东畲村在新农村建设大环境下的发展
  1、根据闽东实际,发挥民族地区特色,合理规划。在畲族聚居地区进行的新农村建设应针对当地的畲族特色进行,重点就是要突出畲族特色,展现畲家独特魅力,统筹抓好畲村的新农村建设。持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将现代农业发展与第三产业紧密结合起来,以蕉城上金贝、穆云溪塔为典型,在每个民族乡镇建成一个特色村,以点带片,以片促面,形成多条民族风情长廊,建成为以畲族风情为主的民族风情展示窗口,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2、提高资金利用率,充分调动畲民积极性。韩国行之有效的新村运动是从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入手,从农民最急需的项目入手、先易后难逐步推进。开始政府向每个村免费提供335包水泥,让各村自行改善村民生活环境。验收通过的村子加拨水泥和钢筋,以示奖勤罚懒。这项措施值得我们在闽东畲村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借鉴,采取类似措施、政策,可以让畲族村民意识到新农村建设中他们的态度、付出都与切身利益休戚相关,才能更好地引起他们的重视,充分发挥他们的热情和能力,使有限的资金投入得到更高的效益产出。
  3、继续造福工程,建设有畲族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继续发挥政府行为在闽东畲村的强大推动作用,适当集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资源向畲村倾斜,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支持畲村的新农村建设,切实改善畲村生产生活条件。继续造福工程,合理迁移偏远山区的畲村,从环境偏僻、恶劣的部分山区迁往环境稍好的平原地区,从畲族散点聚落迁到人口相对集中的村落,向民族特色的集镇化发展,加大对畲村基础设施建设扶持力度,对畲村搬迁给予特殊倾斜和重点扶持。人口集聚有利于资源整合、吸引投资,便于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保证如医院、学校、道路、供水系统等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社会效益辐射面达到最优化,以真正做到便民,加快经济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开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新局面。宁德市亦可规划建设畲乡中心园。畲乡中心园不同于单纯的畲族博物馆,而是一个有生气的畲胞聚居的新农村。这个中心园可按照现代生活习惯,考虑畲宅特色,规划公共设施,为畲民提供方便快捷的设施,同时在园区内规划建设畲族民俗街、畲族文化基地及畲族农产品基地,将畲族传统文化转为现实经济优势,引导园区畲民开拓多元化的致富之路。中心园的建设能使更多符合政策的畲族民众远离地质灾害搬离偏远山区住有所居,同时很好地存有并发扬畲族传统文化,发展民族风俗风情游。建设一个富有畲族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到既安居又乐业,这正是新农村建设的题中之义。
  四、结论
  民族地区的新农村建设与美丽乡村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也是实现民族地区农村经济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传承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然要求。闽东畲村自新农村建设以来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总结成就,提出不足,坚持正确,展望未来,抓好畲村的新农村建设,努力寻找经济发展与传统文化传承的交合点,做到借助发展经济保护传统文化,借助传承传统文化发展经济,畲村的经济、文化就一定能大繁荣大发展。

知识出处

当代视野下的畲族文化

《当代视野下的畲族文化》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遴选会议论文44篇,分为三部分。包括畲族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畲族文化价值与现代性发展;区域互动背景下融合发展与新畲村建设。

阅读

相关人物

缪丹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宁德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