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图书馆
宁德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德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闽东畲族村民媒体使用情况调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视野下的畲族文化》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5926
颗粒名称:
闽东畲族村民媒体使用情况调查
分类号:
G206
页数:
8
页码:
384-391
摘要:
21世纪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信息化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主流,媒体与民族文化传播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本文对福建省宁德市畲族村民媒体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探讨新时期大众传媒尤其是网络与畲族文化传播之间产生的新问题。
关键词:
闽东
畲族
媒体
调查
内容
2010年7月15日,CNNIC发布了《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0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2亿,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1.8%。而手机网民较传统互联网网民增幅更大,达2.77亿,成为拉动中国总体网民规模攀升的主要动力,移动互联网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①
互联网的风声水起对各种文化都带来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少数民族也不例外。
学术界对畲族的研究,起始于上个世纪初。改革开放后,一批学术专著、论文对畲族的族源、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及畲民识别、畲族社会历史、畲族传统文化等领域深入研究,成绩斐然。然而,研究者主要是从人类学、民族学、语言、音乐等方向对畲族进行研究,在畲族文化传播与媒体关系研究不太关注,特别是网络媒体与畲族文化传播之间的研究几乎空白。而媒体的不断发展对畲族文化资源的变迁与未来走向都产生深远的影响,须引起我们特别的关注。在此情形下,对闽东这样一个拥有占全国畲族人口1/4的畲族聚居地进行畲民媒体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一、研究方法与过程
福建宁德是畲族的主要聚居地,按2008年人口统计,宁德市畲族人口18.14万,占福建省畲族人口的1/2,全国畲族总人口的1/4。宁德市现设有一个福安畲族经济开发区,9个县(市、区)的124个乡镇中,有9个畲族乡。笔者在2010年6-7月,选取了四个具有代表性的村庄进行调查。这次调查,共发出问卷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12份。
调查采取统一问卷的形式,由当地村干部陪同,在村民中发放问卷,由被调查者现场填写。
本次调查选择的四个村庄分别是:宁德市蕉城区金涵乡上金贝村,福安市坂中乡仙岩村与穆云乡溪塔村,霞浦县溪南镇半月里村。这四个村庄均为纯畲族村,具有一定规模,人口均在三百人以上;在经济发展上四个村也有优劣之分;在地域上而言,四个村庄距离城市都有一定距离,但交通都很比较便利,不同程度上受城市影响又不失本色。这些特点使得四个村子都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不过,由于畲族人居住大分散的特点,因此本次调查无论从问卷的数量、调查的深度和广度上都还不够。而且由于有的村民出门务工、上学等一些客观因素,在村民样本的选取上无法采取随机抽样的形式,因此,调查结论仅为探讨性,还需进一步调查认证。
二、问卷调查的数据统计与分析
(一)样本构成情况
样本中年龄相对集中在15—60岁之间,占样本总数的84%。性别比例均衡,男女各为50%。其中,农民占51%,学生占16%。(见图1)
这些样本中,大部分的人都精通畲语,可以用畲语交流的达到96%。会唱畲歌的较少,表示会唱一些的达55%。77%的村民表示对于畲族传统文化比较了解。看来,长期生活在畲族村里的畲族人,民族特色保留地相对完整。
(二)样本的媒介使用情况
1、电话(固定电话或手机)
(1)电话拥有量:调查样本中拥有电话(固定电话或手机)的占82%,其中有手机的占样本总数的80%。(见图2)
(2)手机使用情况:手机主要用于通话(占100%),其次为发短信(占27%),再次为上网(占25%)。其中通话对象主要为家人(占78%),其次为朋友(占71%)。(见图3)
手机订制短信现象不太普遍,仅占38%,订制内容主要是新闻(29.6%)、娱乐(29.6)、气象(18.5%)。
上网的人群每月手机费明显高于不上网的人群,上网的村民每月手机话费50—100元的占56%,不上网的村民手机话费集中在30—50元,占50%。
调查显示,半数村民不用手机的主要原因是“用不着”,少部分人是因为信号不好或其它原因。
固定电话和手机成了畲族人的日常交流工具,特别是手机,成了人们最常用的通讯工具。不过,由于受到某些电波的干扰及移动电话基站的分布问题,致使部分区域手机信号太弱,不如固话方便。
2、传统三大媒体
(1)报纸:阅读报纸的人数寥寥无几,仅占样本总数的5%,这与畲族村民普遍受教育程度较低有直接关系。
(2)广播:广播已经逐渐被边缘化,仅有9%的人经常使用广播。有的村子有扩音喇叭,但基本处于闲置状态。
(3)电视:电视十分普及并且受到广泛的欢迎。93%的人经常接触电视媒介,除去部分喜欢上网的年轻人外,大部分人最喜爱的媒介仍是电视。
3、互联网
(1)电脑上网情况:
样本中拥有电脑的人数并不多,各个村子情况差别较大,这与村子里的经济发展水平有直接关系。调查对象中有52%的人从不上网。
年轻人中上网的比例较大,被调查对象中35岁以下上网的占95%,60岁以上没有一人上网。上网的场地以家里居多,占56%,在网吧上网的占41%,在单位上网的达30%。其中,在网吧上网的以25岁以下青少年为主。不上网人群中农民的比例最大,达86%。
上网内容以QQ为最,占70%,在35岁以下人群中非常流行,博客、空间次之,占52%。(见图4)
上网人群中有70%的村民自觉搜索过畲族信息,主要是音乐(占37%)、舞蹈(占44%)。网友们知道自己是畲族人的占78%,而大部分人表示希望在网上看到更多本族信息,达93%。
村民不上网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即没电脑(占38%)和不会操作上(占72%)。大部分村民表示,只要条件许可,他们愿意加入网民的行列(占52%),不过这样的比例却令笔者始料未及。在这48%不愿加入网民行列的人员中,没有手机的达78%,这样的结果又似在情理之中,这些村民对于新事物的抗拒可见一斑。
(2)手机上网情况:
手机上网人群主要集中在年轻人,表示用手机上网的有52人,占拥有手机人数总数的58%。其中,用手机上网聊天的占63%,其次为浏览新闻,占37%。(见图5)
(四)样本对大众媒介的态度
大部分村民对大众传播媒介持欢迎态度,尤其是电视。在不上网的人群中,表示最喜欢电视媒介的人数达到100%,但在上网人群中,网络与电视各占了半壁江山。(见图6)
上网人群对网络的态度是比较正面的,认为趣味的占56%,认为知识的占48%,时髦的占41%,认为浪费时间的占11%。(见图7)而不上网的人群认为上网浪费时间的最多52%,认为时髦、趣味的各占17%,认为堕落的占13.8%。(见图8)
三、结论
(一)传统三大媒体处境各异,广播、报纸日渐式微。
在国家的“十一五”规划中,把信息化列入十大发展目标之一。根据“把国家建设的投入更多地转向农村”的原则,国家将加大包括信息基础设施在内的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在政策、资金、人力、物力等方面向农村、农民、农业倾斜。其中,老少边穷地区卫星电视接收及转播站点的建设、中西部地区农村广播电视的“村村通”工程、无线通信的3G工程、“三网合一”工程,就是长期扶持的重点。国家还在电视接收设备、家用电脑、数字或有线电视收费上对经济落后的农村地区和农民制定特殊的扶持政策。
据宁德市广电局数据显示,到2008年8月为止,全市20户以上通电的自然村已经完成了广播电视“村村通”计划,他们通过无线、有线或架设卫星接收器三种方式实现了信号的完全覆盖。不过由于宁德地貌复杂,多丘陵,信号接收不好的情况时有发生,还有部分地区由于设备使用多年呈现老化,不排除某些村庄看不到电视的可能。目前“十二五”规划拟计划将20户以下的自然村纳入“村村通”,即在2011年开始有望解决地处偏远、人口稀少的自然村村民的收视收听问题,届时,从理论上来说可以实现宁德地区广播电视的全面覆盖。
在调查中,几乎所有的畲族人都表示,他们最喜欢的媒体是电视,平常接触最多的媒介也是电视。而广播正被边缘化,宁德人民广播电台表示,由于资金短缺,广播信号发射等设备无法按照标准配置,导致多个县市信号差,虽然在2008年进行了覆盖补点,却因接收频率不一和发射功率小而无法解决根本问题,这在农村、山区表现尤其明显。如今,除了宁德、福安及古田三个广播电台正常播音外,其余各地的广播电台都早已形同虚设。现在,除了少数拥有汽车的畲民表示在开车时会听听广播,其余的人几乎不听。
报纸也面临着尴尬的局面。畲族村里看报的人很少,订报的更是微乎其微。这与畲族村民普遍受教育程度较低不无关系。但笔者发现,虽然有的畲族村民不认识汉字,却能用普通话与汉族人交流,大部分畲族人会三种语言,即畲语、汉语和当地方言,这是为了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满足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传统三大媒体处境各异,如今也只有电视还有比较旺盛的生命力。
(二)网络媒体受到推崇,巨大潜能有待挖掘。
网络媒体正在逐渐渗透,在青少年中很受欢迎,影响力大。
现在,除极少数地处偏远山区、人口很少的自然村由于成本预算高而没有接通网络宽带以外,大部分畲村只要人们愿意就可以接通网络。但宁德畲村大多不富裕,家里有电脑的为数不多,如在福安溪塔的调研发现,拥有126户626人的溪塔村,是相对富裕的村庄,电脑数量也不过二三十台。村里没有正规的网吧,有一个放了七八台电脑的黑网吧,多是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去那儿上网。在宁德,畲族网民的数量并不庞大,而留守在村里的网民年龄较集中,普遍在15—35岁。外出打工和求学的畲民受城市文化的影响,网民数量会更多些。
手机网民的数量日渐增多,在青少年中受欢迎程度较高,这类人群还在以几何速度增加,作为即时通信工具,手机的网络功能主要集中在浏览新闻、聊天、邮件等信息传递上。
对于网络媒体,大部分畲族村民并没有意识到利用它来改变经济、文化等状况。虽然有人利用网络与业务对象往来,但为数甚少,更多的人用于娱乐。利用网络来搜索、传播本族文化的人数也不太多。
多数畲族人表示希望看到更多本族的信息,不过,令人遗憾的是,笔者在走访中发现许多人并不知道有畲族的网站,尤其是对于作为近在咫尺的唯一官方网站——《福安畲族网》而言,不得不说还有许多工作亟待改进。
作为当前最有影响力的新媒体,网络的普及,使其在民族文化传播中扩大了民族文化的传播面和辐射面,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民族文化。而媒体畲族信息量的增加,易唤起畲族民众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自豪感。因此,应重视建构畲族网络传播体系,不论官方还是民间都需要有意识地加强传播力度,担负起民族文化传播的历史重任。
(三)网络态度各不相同,媒体素养有待加强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上网人群和不上网人群对网络的态度呈现较大的反差。大部分上网村民对网络持正面态度,他们能够从网络上得到较大的满足;而不上网的村民对于网络这样的新事物比较警惕,持负面态度的比例竟高达66%。尽管如此,大部分的畲民还是对上网表示向往,他们普遍认为上网是很时尚的一件事,只要有电脑、有人教一教,他们还是很愿意加入网民的行列的。
值得注意的是,在不上网的人群中有48%的人即使条件具备也不愿加入网民的队伍中。笔者再做微观分析,发现这些人员中没有手机的达78%。美国的农村社会学家罗杰斯在对农村中新事物的采纳和普及过程进行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发表了一个著名的研究报告《创新与普及》,在报告中,罗杰斯提到对于新事物的接受每个人是不一样的,有的人接受得比较快,往往是新技术的先行受惠者,而有些人接受得比较慢,在观望的过程中滞后地受到他人影响而慢慢接受新事物。②在没有手机同时又拒绝网络的这些人中,我们看了他们在新事物面前的保守和抗拒,但是这种抗拒没有办法抵挡网络发展的脚步,网络将以更快的速度更广更深地渗透到农村。虽然网络是把双刃剑,既有利也有弊,不过在网络面前我们并不是无能为力的,可以扬长避短。在新媒体发展的大趋势下,摆在村民们面前的问题,除了在网络技术操作上的“扫盲”外,还需加强媒介素养的教育,建立对新媒体的正确认识。
知识出处
《当代视野下的畲族文化》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遴选会议论文44篇,分为三部分。包括畲族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畲族文化价值与现代性发展;区域互动背景下融合发展与新畲村建设。
阅读
相关人物
陈赞琴
责任者
相关地名
畲族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