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发展福建省少数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的对策建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视野下的畲族文化》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5906
颗粒名称: 四、发展福建省少数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的对策建议
分类号: G124
页数: 3
页码: 371-373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少数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面临企业少、规模小、人才匮乏、融资难等问题,需要政府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整合资源培育龙头,建立基地培养人才,推动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关键词: 民族文化 创意产业 对策建议

内容

文化创意产业是自主创造和技术含量高的一个门类,也是投资回报最好的行业之一。当前,文化产品已经成为与日俱增的消费热点,文化产业方面的投资热将会长期存在。在创新驱动和“互联网+”的背景下,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已贯穿经济社会各领域各行业,呈现多向交互融合态势,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科技、经济发展的深度融合已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要抓住机遇,深入贯彻省政府《关于贯彻国务院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实施意见》,充分发挥福建省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在凸现特色、先行先试、有为有位、红杏出墙上做文章,推动少数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一)政策支持,政府推进。
  政策是文化创意产业加快发展的重要保障。要加大力度落实国务院2014年《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统筹协调相关规划和政策,在发挥市场决定作用的同时,更好发挥政府规划引导和政策促进功能。要创新政府支持方式,制定出台文创产业的财政投入政策、税收政策、投融资政策及人才开发专项政策等,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保证。要加强对文化创意产业概念及相关知识的介绍,进一步强化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业领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激励机制,营造氛围,鼓励有志人才投身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业并取得创业创新成功。信息产业特别是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将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开辟更多、更新的领域,并引发新消费从而重塑产业链。要制定政策,促进“互联网+”与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融合,推动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建议由政府牵头,委托科研单位,利用互联网技术和手机功能,开发畲语学习交流软件,促进濒危语言畲语的保护和学习传承。要积极帮助和指导少数民族文化创意企业制定文化创意产品标准,组织专家对文化创意产品的企业标准进行审定,有关部门给予备案,使之成为该文化创意产品生产、流通、消费等的准则和依据。有效保护知识产权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基本保障,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为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营造有利的法制环境。要推动少数民族文化创新,着力实施少数民族文化繁荣发展工程,扶持创作更多少数民族文化创意精品,奖励和表彰优秀少数民族文化作品及有突出贡献的文化人才,提升文化创意企业竞争力。建议在全国畲族人口最多的宁德市设立少数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把畲族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作为一个重点项目来支持,赋予优惠政策,采取特殊措施,推动快速发展,把少数民族文化资源转化成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优势,并成为民族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二)整合资源,培育龙头。
  福建省民族文化资源丰富,是开发和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源泉。要整合文化资源,培育少数民族文化创意产业优势企业、优势品牌。优势企业和文化名牌是抢占国内外市场竞争制高点的主要武器,具有较强的市场拓展能力。要以现有的文化创意企业为龙头,以资本为纽带,加强创意产业行业之间、行业与区域间的合作与联动,提高文化创意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度,拓展文化创意产业链,充分发挥文化创意产业聚集的溢出效应。要通过设立畲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闽东畲族民间工艺品步行街、申报“中国畲族银器之乡”等措施,推动少数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是福建传统文化中最为活跃的因子之一,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只要稍加留意并加以提炼就能找到创造价值的源泉。一个美丽的故事、一首动人的歌、甚至一件独具匠心的手工艺品,都可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要借助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拓宽少数民族文化创意产品的行销,探索福建省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产业化之路。要发挥现有宁德市畲族歌舞团、福安“珍华堂”和宁德“盈盛号”等文化创意企业的作用,做大做强,培育龙头企业,带动相关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如“珍华堂”“盈盛号”都是畲族金银饰品企业,要通过培育,赋予创意,发挥品牌效应,提高市场化程度,带动相关民族民间手工艺品提高附加值。
  (三)建立基地,培养人才。
  文化创意产业依托的最根本资源就是人才,尤其是高端创意人才。人才是制约福建省少数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要实施人才战略,加强少数民族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要扶持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传承工作,确保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后继有人;另一方面,要培养少数民族文化创意人才。要制定人才激励的政策措施,大力培养和加快引进文化创意人才,建立文化创意产业专门人才数据库,建立文化创意产业管理与专业人才培训基地。要发挥福安“珍华堂”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林仕元和宁德“盈盛号”林陵祥大师工作室的作用,培养更多高层次的银雕创意人才。要依托高校,成立社团,加强与创意企业、专业培训机构的合作,培养人才,促进产、学、研一体化。要加强对现有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特别是管理人才、营运人才的培养,让更多的管理者弄懂并掌握文化创意产业的内涵、发展规律、营运本领。要经常举办文化创意产业高端论坛等文化交流活动,为创意人才提供互动平台,营造良好氛围。可以不定期地举办各类少数民族文化创意产品展览或竞赛,选送优秀作品和优秀人才到全国各地进行交流,拓宽选拔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通道。要对优秀少数民族文化创意人才和有突出贡献的文化人才给予表彰和奖励,以进一步激发他们创作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
  (四)加大投入,扩大融资。
  资金是中小型文化创意企业的“血液”,是促进文化创意企业做大做强的助推器。要建立少数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资金,创造多元化、高效率、低成本的投融资环境和良性资金支持,以解决企业面临的资金困难。要积极探索文化创意金融服务方式,创新产业融资手段。要进一步通过文化创意企业并购贷款、文化创意产业集合信贷产品等金融创新手段,不断拓宽文化创意企业的融资渠道,共同营造有利于少数民族文化创意企业融资的政策环境,探索适应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融资机制,保障少数民族文化创意企业在融资等方面享受优惠待遇。要继续加大对少数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财政支持力度,大力发展形式多样的民间投资市场,吸引国有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共同参与,激励银行积极向少数民族中小文化创意企业提供融资,鼓励探索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建立中小文化创意企业信用评级和信用记录制度,多渠道筹集信用担保资金。
  (五)引进企业,加强合作。
  台湾比大陆更早注意到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性,早在2000年就提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构想,并列入“挑战2008:发展重点计划(2002—2007)”的子计划,2010年又颁布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法》。台湾文化创意产业产值从2002年的4352.6亿元(新台币,下同),增至2010年的6615.9亿元,占台湾GDP的4.9%;2013年突破万亿,创造了4.3万个就业岗位。要发挥闽台少数民族文化交流的优势,努力推进少数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的对台对外合作。少数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合作,要通过引进企业,培养本地人才。要注重凸显福建地方民族文化特色元素,将传统产业注入文化特色与创意设计,提高产品附加值。闽台合作要明确少数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重点,体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格局;要倡导以创意项目孵化为亮点,以“科学+艺术”、“创意+时尚”为特色,大力发展闽台文化创意社区;要推动文化创意与旅游观光结合,设计产业、美食产业与创意经济结合,发展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创意旅游集聚区。要利用台湾的人才和技术优势,在少数民族中开展“公民美学”运动,共同培育少数民族文化创意人才,开发文化创意商品,特别是少数民族故事商品、文化创意观光商品,将少数民族文化创意产业打造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知识出处

当代视野下的畲族文化

《当代视野下的畲族文化》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遴选会议论文44篇,分为三部分。包括畲族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畲族文化价值与现代性发展;区域互动背景下融合发展与新畲村建设。

阅读

相关人物

刘培芝
责任者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