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福建省少数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与思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视野下的畲族文化》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5893
颗粒名称: 发展福建省少数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与思考
分类号: G124
页数: 9
页码: 365-373
摘要: 文化创意产业是依靠创意人的智慧、技能、天赋等,借助现代高科技对文化资源进行创意与提升,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产生出具有高附加值的产品,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产业。少数民族文化创意产业,是建立在少数民族文化符号基础上的创意产品开发。福建省少数民族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创意产业发展走过了从起步到缓慢发展的过程,但还存在创意企业少、规模小、人才匮乏、融资难和发展环境需要改善等问题。要通过政策支持、政府推进,整合资源、培育龙头,建立基地、培养人才,加大投入、扩大融资,引进企业、加强合作等措施,充分发挥福建省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在凸现特色、先行先试、有为有位、红杏出墙上做文章,推动少数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关键词: 民族文化 创意产业 研究思考

内容

福建省是少数民族散杂居省份,55个少数民族成分俱全,少数民族人口79.68万,占全省总人口的2.16%。畲族是福建的主体少数民族,占全国的51.58%,主要分布在宁德和福州、龙岩、漳州等地;福建是回族的发祥地之一,有回族人口11.6万人,主要聚居在泉州的晋江、惠安一带;福建还是大陆高山族人口较多的省份,占大陆高山族人口的10%左右。福建省十分重视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和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工作,省委、省政府把民族文化事业作为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2010年5月17日,省政府出台《关于贯彻国务院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实施意见》(闽政〔2010〕14号),对加强民族乡村文化设施建设、抢救保护弘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培养少数民族文化人才等做出明确规定,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现仅就福建省少数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情况作一研究与思考。
  一、福建省少数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概况
  文化创意产业是指依靠创意人的智慧、技能、天赋等,借助现代高科技对文化资源进行创意与提升,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产生出具有高附加值的产品,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产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文化创意产业包含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与智能产权三项内容。文化创意产业是在全球化的消费社会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它推崇创新,强调个人的创造力,强调文化艺术对经济的支持与推动。福建省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如主体少数民族畲族,就有语言、山歌、服饰、手工艺品、民俗、图腾崇拜和家族崇拜、史诗、传统节日、武术和传统体育、医药、姓氏文化、族谱和巫术文化等等,都是畲族文化的结晶。全省列入国家级少数民族非遗项目就有8项,省级项目20项;少数民族国家级传承人有3名,省级传承人有24名。建立在少数民族文化基础上的少数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具有非常美好的前景。
  福建少数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起步比较晚,文化创意企业少、经济总量小、专业人才缺乏、品牌价值尚待提高,少数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存在着诸多的制约因素,需要寻求相应的解决办法与发展路径。当下实施少数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的建构与发展,是一个牵涉面广、难度大、运作过程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人们的聪明才智与不懈努力。福建少数民族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民族经济发展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增长要素,有意识地加快少数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的开发和发展,势必推动福建省民族经济的加快发展。因此,关注少数民族文化创意产业,拓展其发展空间,探索其科学、健康、良性、有序的发展之路,对于促进福建省少数民族与民族地区的全面进步,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福建省少数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做法和经验
  少数民族文化创意产业,体现的是少数民族文化符号,是建立在少数民族文化符号基础上的创意产品开发。福建省少数民族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创意产业发展走过了从起步到缓慢发展的过程,初步形成了自己特色的创意产品和创意产业门类。
  (一)支持少数民族文化创意企业发展。
  早在2010年5月,福建省政府就做出《关于贯彻国务院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实施意见》(闽政〔2010〕14号),要求“加强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之乡建设,命名并重点扶持一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和特色文化之乡。积极开辟少数民族旅游线路,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少数民族文化的合理开发利用,推动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充分发挥民族地区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着力打造融民族文化与生态旅游为一体的文化产业和旅游品牌,促使少数民族文化更好地服务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2015年6月,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实施意见》(闽委发〔2015〕8号),要求“实施‘少数民族文化繁荣发展工程’,推进文化精品项目建设,支持少数民族传统非遗文化建设和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积极打造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产业。”这两个文件虽然没有强调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创意产业,但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出了要求。为促进福建省少数民族文化创意企业发展,国家民委、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将宁德市“盈盛号”金银饰品有限公司和福安市“珍华堂”工艺品有限公司列为全国少数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给予贷款贴息。各级政府为支持民族文化企业发展,也都出台一系列政策推动发展。如福安市在市区划拨土地用于建设“珍华堂”银器加工、展示、销售、研发基地。各级鼓励和支持文化创意人才、骨干加入各级民间艺术协会等社团组织,促进交流,提高民族民间文化创意产品的档次和品位,为民族民间文化创意从业人员提供技术服务。福建省还把实施少数民族文化“双十一”繁荣发展工程作为大力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抓手,即实施11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和实施11项少数民族文化精品项目。通过突出民族元素、民族特色,保护传承和弘扬发展少数民族文化。
  (二)加强少数民族文化创意产品推介。
  福建少数民族文化创意产品异彩纷呈、风格独特,但是“养在深闺人未识”。为了向更多的人展示其风采,各级政府采取了相关措施,为少数民族文化创意产品打开宣传窗口、搭建展示平台、拓宽销售渠道。各级政府还积极鼓励、资助少数民族文化创意企业和人才参加各级各类博览会、交易会。2012年6月至7月,国家民委、文化部、广电总局和北京市政府联合举办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福建省组织创作了一台反映福建畲族、回族、高山族题材的歌舞《山歌海魂凤凰情》,作为进京节目参加全国会演,获得首都观众的广泛好评。1998年以来,福安市政府每年投入100多万元资助创意人才和中小民间手工艺创意企业参加全国各地举办的贸易洽谈会、博览会,开展对外交流,提高文化创意企业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在这种情势下,福安“珍华堂”展露了自身的风貌与实力,在各类博览会、交易会屡屡获奖。作品《鼎盛中华》、《金龙戏珠》、《龙腾五洲》、《畲·凤凰银饰》、《金陵十二钗》、《天龙献瑞》等,分别荣获第五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工艺银奖、第三届中国国际民博会暨第二届中华(天津)民间艺术精品博览会获金奖、福建省第二届民间艺术珍品展金奖、第三届中国(莆田)海峡工艺品博览会优秀作品评比银奖、福建省第五届工艺美术精品“争艳杯”大赛金奖和第十一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特别金奖及金奖。“珍华堂”作品还荣获中国旅游博览会最佳商品奖;《畲·凤凰银饰》参加在台湾台中举行的“福建文化宝岛行、非物质文化精品展”受到省领导以及台湾有关人士的高度赞赏。宁德“盈盛号”作品《银翼善冠》、《醉里看花》、《銮花双龙耳瓶》和《八宝银盘》等先后获得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特别金奖、中国非遗传统技艺大展金奖、中国海峡工艺博览会优秀作品金奖等国家级奖项。宁德市畲族歌舞团多次出访新加坡、澳门、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进行文化交流展演,赴广州、昆明、北京、上海参加“广东欢乐节”、“中国第三届艺术节”、“北京金秋民族婚俗展演”、“全国56个民族音乐舞蹈展演”和中央电视台春节歌舞晚会展播及全国首届CCTV电视舞蹈大赛,均获好评。
  (三)大力培养少数民族文化创意人才。
  福建省少数民族文化创意人才,最早的基础就是少数民族民间文化艺人。早在1985年,福建省福辉金银首饰有限公司为扶持闽东民间工艺行业,帮助民族民间手工艺从业人员尽快成才,赴闽东挑选文化水平相对较高、有美学基础的艺人进行短期培训,林仕元等两名民间艺人入选并接受香港专家传艺。林仕元将学到的新技术融入传统工艺,使银饰产品色泽和造型艺术都有了很大提高。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时间的推移,畲族民间手工艺由于是独门绝技、口传身授,往往随着民间艺人的离世而消亡,面临人才缺乏和断层;还由于现代物质生活的改变与市场经济的冲击,一些畲族民间手工艺渐渐萎缩甚至消亡。为使少数民族民间手工艺不断艺不断档,福建省各级各相关部门从政治上、工作上关心民间艺人,对优秀的民间艺人予以表彰,并授予荣誉称号,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如2002年起,福安“珍华堂”林仕元先后被授予“民间艺术家”、“中国十佳民间艺人”、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2007年6月以来,福安市委、市政府将林仕元等一批民间艺人列入福安市拔尖人才,享受政府津贴。为培养人才,福安市从2008年开始,政府斥资100多万元依托福安市职业技术学校开设银雕艺术专业班,面向宁德市招生。该专业班学生入学后所有费用由福安市政府和学校共同承担。2009年9月,福安“珍华堂”成立福建省“畲族银器技术研究所”,致力搜集整理闽东畲族传统银饰资料,将民族民间手工艺与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现代艺术相结合,创作新题材,开发新品种、新款式。
  (四)营造少数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氛围。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2006年)、《文化产业振兴规划》(2009年)、《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2年),均把发展文化产业提升为国家战略。福建省为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福建省民宗厅支持少数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如举办四届全省“三月三”畲族文化节,扩大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从政策和资金上支持宁德市畲族歌舞团的建设和发展,创造条件让歌舞团参加全国各种创意文化、体育比赛,既为福建省争得了荣誉,也提高了歌舞团的创作水平。各级政府重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将文化创意人才作为艺术家对待,推动以少数民族历史文化为元素的少数民族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并有效地传递文化符号。人们通过对少数民族文化创意产品的消费,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某个民族历史和现实文化记忆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的表述和体现,从而达到促进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的目的,也使拥有丰富民族文化资源的少数民族文化创意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福安“珍华堂”、宁德“盈盛号”分别被文化部和省文化厅授予国家和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盈盛号”、“珍华堂”品牌分别被评为福建省著名商标,“珍华堂”还被评为“福建老字号”,福建省版权保护重点企业、福建省重点创意企业等称号。现在,福建省少数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三、福建省少数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少数民族文化创意企业少。
  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文化创意产业主要包括: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广告会展,艺术品交易,设计服务,旅游、休闲娱乐,其他辅助服务等类别。按照这样的分类,福建省少数民族文化创意企业非常少,屈指可数,发展比较好的是文艺创作、民族工艺品创作、畲族服饰制作等企业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旅游,如宁德市畲族歌舞团、福安“珍华堂”、宁德“盈盛号”金银饰品和宁德兰歌服饰企业等。
  (二)少数民族文化创意企业规模小。
  现有的企业普遍规模不大,企业经营收入普遍不高,水平还有待于提高,少数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缺乏龙头带动。如宁德市畲族歌舞团成立于1988年,是国内唯一以畲族命名的民族歌舞艺术表演团体,核定编制65人,在国内外有一定的知名度。但由于人才缺乏、经费不足,艺术创新难,市场竞争能力不够强;宁德“盈盛号”有设计和加工专业技师和员工70余人,产品融闽东传统的银饰工艺与畲族服饰文化元素于一体,研发十多个系列,设计上千品种,产品兼具时尚性与民族性,年产值突破亿元,已成为闽东银饰品加工初具规模的企业,但企业规模仍然偏小。畲族服饰创意制作企业大都存在规模小的问题。
  (三)少数民族文化创意人才匮乏。
  少数民族文化创意人才瓶颈问题较为突出,从事少数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的人才少,从事少数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的少数民族人才更少,更缺乏少数民族文化创意的高端人才。值得重视的是,由于当前知识产权保护还比较欠缺,创意人才的流动往往会导致产品的复制,进而伤害创新市场并带来恶性竞争。由于人才匮乏,导致少数民族文化创意企业创新能力较弱。
  (四)少数民族文化创意企业融资难。
  企业融资难、运营成本较高是少数民族文化创意企业的突出问题。由于文化创意产业的特殊性,大多是中小民营企业,且固定资产较少,担保困难,投入周期长回报缓慢,因此融资渠道比较狭窄。面临资金投入不足。如宁德“盈盛号”近几年发展较快,资金需要量大,但常常面临资金不足问题,影响和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五)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环境尚需改善。
  虽然福建省有的设区市,如福州市出台了《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意见》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但扶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体制和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尚未形成,法规不健全,相关支持政策不够细化、明晰,缺乏操作性。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比较好的福州市,资源整合与优化还不够、区域分布不够科学,优势、特点不够明显,存在低水平重复和同质发展的现象。这是大的环境。从少数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来看,这种发展的意识、观念还缺失,尚未摆到议事日程上来;促进发展的投融资、税收政策环境、资金环境和行业协会都还不够完善。
  四、发展福建省少数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的对策建议
  文化创意产业是自主创造和技术含量高的一个门类,也是投资回报最好的行业之一。当前,文化产品已经成为与日俱增的消费热点,文化产业方面的投资热将会长期存在。在创新驱动和“互联网+”的背景下,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已贯穿经济社会各领域各行业,呈现多向交互融合态势,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科技、经济发展的深度融合已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要抓住机遇,深入贯彻省政府《关于贯彻国务院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实施意见》,充分发挥福建省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在凸现特色、先行先试、有为有位、红杏出墙上做文章,推动少数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一)政策支持,政府推进。
  政策是文化创意产业加快发展的重要保障。要加大力度落实国务院2014年《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统筹协调相关规划和政策,在发挥市场决定作用的同时,更好发挥政府规划引导和政策促进功能。要创新政府支持方式,制定出台文创产业的财政投入政策、税收政策、投融资政策及人才开发专项政策等,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保证。要加强对文化创意产业概念及相关知识的介绍,进一步强化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业领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激励机制,营造氛围,鼓励有志人才投身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业并取得创业创新成功。信息产业特别是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将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开辟更多、更新的领域,并引发新消费从而重塑产业链。要制定政策,促进“互联网+”与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融合,推动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建议由政府牵头,委托科研单位,利用互联网技术和手机功能,开发畲语学习交流软件,促进濒危语言畲语的保护和学习传承。要积极帮助和指导少数民族文化创意企业制定文化创意产品标准,组织专家对文化创意产品的企业标准进行审定,有关部门给予备案,使之成为该文化创意产品生产、流通、消费等的准则和依据。有效保护知识产权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基本保障,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为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营造有利的法制环境。要推动少数民族文化创新,着力实施少数民族文化繁荣发展工程,扶持创作更多少数民族文化创意精品,奖励和表彰优秀少数民族文化作品及有突出贡献的文化人才,提升文化创意企业竞争力。建议在全国畲族人口最多的宁德市设立少数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把畲族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作为一个重点项目来支持,赋予优惠政策,采取特殊措施,推动快速发展,把少数民族文化资源转化成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优势,并成为民族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二)整合资源,培育龙头。
  福建省民族文化资源丰富,是开发和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源泉。要整合文化资源,培育少数民族文化创意产业优势企业、优势品牌。优势企业和文化名牌是抢占国内外市场竞争制高点的主要武器,具有较强的市场拓展能力。要以现有的文化创意企业为龙头,以资本为纽带,加强创意产业行业之间、行业与区域间的合作与联动,提高文化创意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度,拓展文化创意产业链,充分发挥文化创意产业聚集的溢出效应。要通过设立畲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闽东畲族民间工艺品步行街、申报“中国畲族银器之乡”等措施,推动少数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是福建传统文化中最为活跃的因子之一,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只要稍加留意并加以提炼就能找到创造价值的源泉。一个美丽的故事、一首动人的歌、甚至一件独具匠心的手工艺品,都可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要借助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拓宽少数民族文化创意产品的行销,探索福建省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产业化之路。要发挥现有宁德市畲族歌舞团、福安“珍华堂”和宁德“盈盛号”等文化创意企业的作用,做大做强,培育龙头企业,带动相关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如“珍华堂”“盈盛号”都是畲族金银饰品企业,要通过培育,赋予创意,发挥品牌效应,提高市场化程度,带动相关民族民间手工艺品提高附加值。
  (三)建立基地,培养人才。
  文化创意产业依托的最根本资源就是人才,尤其是高端创意人才。人才是制约福建省少数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要实施人才战略,加强少数民族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要扶持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传承工作,确保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后继有人;另一方面,要培养少数民族文化创意人才。要制定人才激励的政策措施,大力培养和加快引进文化创意人才,建立文化创意产业专门人才数据库,建立文化创意产业管理与专业人才培训基地。要发挥福安“珍华堂”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林仕元和宁德“盈盛号”林陵祥大师工作室的作用,培养更多高层次的银雕创意人才。要依托高校,成立社团,加强与创意企业、专业培训机构的合作,培养人才,促进产、学、研一体化。要加强对现有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特别是管理人才、营运人才的培养,让更多的管理者弄懂并掌握文化创意产业的内涵、发展规律、营运本领。要经常举办文化创意产业高端论坛等文化交流活动,为创意人才提供互动平台,营造良好氛围。可以不定期地举办各类少数民族文化创意产品展览或竞赛,选送优秀作品和优秀人才到全国各地进行交流,拓宽选拔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通道。要对优秀少数民族文化创意人才和有突出贡献的文化人才给予表彰和奖励,以进一步激发他们创作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
  (四)加大投入,扩大融资。
  资金是中小型文化创意企业的“血液”,是促进文化创意企业做大做强的助推器。要建立少数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资金,创造多元化、高效率、低成本的投融资环境和良性资金支持,以解决企业面临的资金困难。要积极探索文化创意金融服务方式,创新产业融资手段。要进一步通过文化创意企业并购贷款、文化创意产业集合信贷产品等金融创新手段,不断拓宽文化创意企业的融资渠道,共同营造有利于少数民族文化创意企业融资的政策环境,探索适应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融资机制,保障少数民族文化创意企业在融资等方面享受优惠待遇。要继续加大对少数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财政支持力度,大力发展形式多样的民间投资市场,吸引国有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共同参与,激励银行积极向少数民族中小文化创意企业提供融资,鼓励探索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建立中小文化创意企业信用评级和信用记录制度,多渠道筹集信用担保资金。
  (五)引进企业,加强合作。
  台湾比大陆更早注意到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性,早在2000年就提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构想,并列入“挑战2008:发展重点计划(2002—2007)”的子计划,2010年又颁布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法》。台湾文化创意产业产值从2002年的4352.6亿元(新台币,下同),增至2010年的6615.9亿元,占台湾GDP的4.9%;2013年突破万亿,创造了4.3万个就业岗位。要发挥闽台少数民族文化交流的优势,努力推进少数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的对台对外合作。少数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合作,要通过引进企业,培养本地人才。要注重凸显福建地方民族文化特色元素,将传统产业注入文化特色与创意设计,提高产品附加值。闽台合作要明确少数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重点,体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格局;要倡导以创意项目孵化为亮点,以“科学+艺术”、“创意+时尚”为特色,大力发展闽台文化创意社区;要推动文化创意与旅游观光结合,设计产业、美食产业与创意经济结合,发展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创意旅游集聚区。要利用台湾的人才和技术优势,在少数民族中开展“公民美学”运动,共同培育少数民族文化创意人才,开发文化创意商品,特别是少数民族故事商品、文化创意观光商品,将少数民族文化创意产业打造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知识出处

当代视野下的畲族文化

《当代视野下的畲族文化》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遴选会议论文44篇,分为三部分。包括畲族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畲族文化价值与现代性发展;区域互动背景下融合发展与新畲村建设。

阅读

相关人物

刘培芝
责任者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