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经济社会发展调查数据分析报告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视野下的畲族文化》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5857
颗粒名称: 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经济社会发展调查数据分析报告
分类号: F127.8
页数: 23
页码: 321-343
摘要: 本报告关于“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经济社会发展调查数据分析报告”的分析数据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于2014年开展实施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重大专项“21世纪初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调查”在景宁畲族自治县的家庭问卷抽样调查数据。景宁畲族自治县的样本回收数为436份,调查对象包括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各民族成员。
关键词: 畲族 社会经济 民族工作

内容

景宁,隶属浙江省丽水市,为“革命老区县”、“中国农村水电之乡”、畲族自治县。景宁畲族自治县地处洞宫山脉,其西北部和东南部分别属于瓯江、飞云江两水系支流之源,地理坐标位于东径119°11′—119°58′,北纬27°39′—28°11′之间,属东半球低纬度北部地区。东邻青田、文成县,南衔泰顺、寿宁县(福建省),西枕庆元县、龙泉市,北连云和县、丽水市。县域面积为1949平方千米,人口17万,辖2街道4镇15乡,254个建制村。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统计,景宁畲族自治县常住人口为10.71万人。在全县常住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为1.52万人,占14.19%;其中,畲族人口为1.45万人,占13.54%。全县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4.32万人,占40.36%;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39万人,占59.64%。
  1984年6月30日,国务院批准以原景宁县地域建立景宁畲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也是华东地区唯一的民族区域自治地方。
  根据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常住人口为10.71万人。全县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3.84万户,家庭户人口为10.22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66人。性别构成,全县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5.56万人,占51.95%;女性人口为5.15万人,占48.05%。年龄构成:全县常住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1.86万人,占17.37%;15—59岁的人口为6.90万人,占64.43%;60岁及以上人口为1.95万人,占18.21%,其中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42万人,占13.26%。民族构成:全县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9.19万人,占85.81%;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52万人,占14.19%;其中,畲族人口为1.45万人,占13.54%。受教育程度:全县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及以上)程度的人口为0.69万人;具有高中(含中专)程度的人口为1.07万人;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为2.87万人;具有小学程度的人口为4.13万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全县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4.32万人,占40.36%;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39万人,占59.64%。①
  二、生活情况
  (1)语言使用情况
  2010年6月4日,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电力局曾举办了首期“畲语培训班”,同时以开班为契机,全面推广畲族语言交流和工作。畲语不但拉近了畲族同胞与汉族间的区域距离,同时也拉近了畲汉同胞之间的情感距离。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如果汉族人民与畲族同胞沟通中能使用畲语,会增加彼此的情感,更会有利于工作和生活,随时可以避免其它因误会而带来不必要得麻烦。小时候曾听大人们说过,如果畲民在打糍耙时,汉族同胞能用畲语讲出打糍耙用的“石臼”两个字,畲族同胞的糍耙就会让你吃个够。此事是真是假至今没去考证,但至少说明一点,畲族同胞是好客的,对自己的语言传承是重视的。②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景宁畲族自治县居民中普及率也很高。在日常生活交谈中,11.3%景宁畲族自治县居民使用本民族语言,使用普通话的居民占80.6%,使用汉语方言的居民占93.5%。从民族维度看,汉族和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居民日常交谈中习惯使用普通话,相关比例分别为81.2%、100%;畲族居民中66.7%日常交谈使用畲语;人口比例较少民族基本都使用普通话。见图1
  (二)住房情况
  1.家庭自有住房率中等偏高,整体住房条件不佳
  从家庭自有住房拥有情况看,景宁畲族自治县家庭中80.3%拥有1套自有住房,6.2%没有自有住房,拥有2套或2套以上自有住房的比例为10.4%。从民族维度看,汉族家庭1套自有住房拥有率为78.3%,无自有住房的比例分别为7.3%。92.1%畲族家庭拥有1套自有住房,无自有住房比例为0;人口比例较少民族相关比例分别为75.0%、0%。见图2。目前景宁畲族自治县居民居住的房屋中,84.7%为自有住房,6.2%为租住的廉租房,5.7%为租住私人住房,租住亲友住房的为1.9%。从民族维度看,与自有住房拥有情况相符,各民族目前住房产权归属以自有住房为主。见图3。
  (三)宗教信仰情况
  居民没有宗教信仰比例大。没有宗教信仰的居民占78.9%,12.8%的居民都信仰佛教,信仰伊斯兰教的居民占0.2%,有5.5%的居民不清楚自己的宗教信仰情况,1.9%的居民不想说。从民族维度看,82.3%的畲族居民没有宗教信仰,汉族和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居民的相关比例为78.7%、50.0%。16.1%的畲族居民信仰佛教。人口比例较少民族也主要信仰佛教,比例为25.0%。见图4。
  三、民族工作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景宁民族工作的指导纲领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按照“两个共同”要求,围绕“三县并举”发展战略,以民族大会召开为契机,加快少数民族人口集聚,推动少数民族群众增收,加强少数民族人才培养,积极推进“畲族文化总部”、“民族经济总部”建设,着力打造“中国畲乡、小县名城”。
  根据指导纲领和总体思路,在景委【2010】32号扶持文件的基础上,将在三十周年之际,出台一份站位更高、扶持力度更大的文件,并重点实施好以下“七大工程”:
  民族产业培育增收工程。编制民族乡村产业发展规划,根据“近期茶叶、中期毛竹、远期香榧”的产业发展规划,做好民族村主导产业培育。打造鹤溪、澄照、东坑精品惠明白茶优势产业区,积极培育茶产业链,促进少数民族群众增收致富。积极开发民族风情旅游业,把民族旅游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加以培育,大力提升、改造畲族风情旅游度假区“十个畲寨”。培育民族村示范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产业发展主体。同时,推进民族乡村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上规模民族村产业基地、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统一包装立项。
  少数民族人口集聚工程。在金三垟、佃源分别规划建设一个畲族特色异地搬迁安置点,集中安置全县高山、远山畲族群众4000人。对畲族异地搬迁农户,在享受统一政策的基础上,再给予一定的补助,全力推动畲族人口集聚发展。加大危旧房改造力度,三年内,全县少数民族群众80%以上危旧房通过改造。加强畲族古村落的保护,重点推进临近县城的包凤、旱塔、双后岗、东弄等畲族风情旅游度假区内畲族村落的保护和建设,探索通过引入工商资本或政府置换、集体收购等形式进行保护性的开发和利用。
  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工程。加大对规划保留民族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实行“资金叠加”政策,形成各部门共创局面。推进对梧桐乡林山下、茶树岗、秋兰坑、张司洞、枇杷岗,大均乡白锄、黄泥田、澄照乡小东岱等少数民族100人口以上自然村联网公路建设。将60%的民族村列入新山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村,建设提升3个魅力畲寨样板村,3个民族特色村寨,2个民族团结进步小康村。将外舍新区打造为具有畲族特色的“风情小镇”,在人民中路、环城西路立面改造中融入畲族元素,景泰公路沿线民族村建筑外立面改造中彰显畲族建筑特色,打造建筑文化长廊。
  少数民族人才培养工程。加大民族教育资金投入,设立少数民族学生奖励基金,实行少数民族学生十二年基础教育免费制度,少数民族学生学前补助政策,寄宿少数民族小学生补助政策,民族教育券政策、少数民族学生加分政策。重视少数民族干部培养和使用,采取多定岗位、多提比例、多加分数等措施,确保每年招录公务员、事业单位公职人员、村官数达到总数的12%以上。民族工作重点乡镇(街道)、县重点部门配备一定比例的少数民族干部。
  民族社会事业保障工程。加大少数民族社会事业保障机制建设,继续实行少数民族群众参加城乡医疗保险补助政策,力求少数民族群众参加城乡医疗保险全覆盖。继续实施少数民族大病医疗补助政策。实行少数民族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补助、农村家庭财产综合保险补助、70岁以上少数民族老人意外伤害险补助、少数民族司法援助等补助政策。
  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工程。推动畲族文化弘扬品牌化建设,打造畲族文化总部。深入挖掘“中国畲乡三月三”、“中国畲族民歌节”、“中国畲族服饰设计大赛”等特有文化品牌。完善提升中国畲族博物馆,鼓励民间畲族博物馆建设。设立畲族文化发展基金,成立畲族文化研究组织,建立一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畲族山歌”和“畲族语言”、“畲族服饰”、“传师学师”等民族文化传承基地,通过举办畲族文化研讨会、畲族文化培训班、畲族服饰设计大赛、畲族山歌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等形式,发掘畲族文化内涵,营造畲族文化氛围,推动畲族文化发展。
  繁荣发展氛围营造工程。把发挥民族特色优势、深入贯彻党和国家的系列民族政策作为加快自治县发展的根本要求,积极争取国家民委将“丽景民族工业园”作为少数民族异地扶贫开发工作联系点;积极争取比照享受西部大开税收优惠政策,努力构筑推动畲乡发展的强大外部推力。
  四、民族政策
  (一)计划生育政策
  总体来说,景宁畲族自治县居民对计划生育政策的认可度一般。在对民族地区计划生育政策的评价方面,58.2%居民认为“好”,认为“不好”的占6.0%,认为不清楚的占23.2%。从民族维度看,人口比例较少民族对计划生育政策评价最高,100%评价为“好”。汉族居民对计划生育政策的负面评价相对最高,认为计划生育政策不好的比例为6.5%,高于其余各民族。汉族和畲族居民中有一部分对计划生育政策不清楚,可能是政策宣传不足造成的。见图5。
  (二)高考加分政策
  居民对高考加分政策满意度较高。景宁畲族自治县居民中,53.8%对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持满意态度,不满意的占17.7%,不清楚的居民占28.5%。说明知晓高考加分政策的居民相关满意度非常高,但也有一部分居民没能直接或间接地享受或熟悉高考加分政策(中等教育需要进一步加强)。从民族维度看,人数较少民族居民对高考加分政策满意度最高,相关比例达到100%。汉族和畲族相关比例分别为5.05%、69.8%,汉族的满意度最低,且不满意的比例最高。可能是由于在少数民族地区,汉族居民没享受到高考加分政策,由此产生一定被忽视感。
  当问及“长期居住在城市的少数民族,子女是否应该加分?”时,41.8%居民认为应该,认为不应该的占26.4%,不清楚的占31.8%。汉族居民支持长期居住在城市的少数民族子女高考加分占38.1%,远低于其对少数民族整体高考加分政策的满意比例50.5%。而少数民族中,畲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居民支持长期居住在城市的少数民族子女高考加分的比例分别为61.3%、75%,均低于实然高考加分政策的有关比例69.8%、100%。见图6。
  (三)民族地区特殊优惠政策
  关于民族地区特殊优惠政策的评价,62.1%居民持满意态度,不满意的仅占9.5%,28.4%表示不清楚,说明对优惠政策的宣传力度仍有待加强。从民族维度看,畲族居民对特殊优惠政策满意度最高,相关比例为77.8%;人口较少民族居民对特殊优惠政策的满意度最低,相关比例为50.0%;畲族和汉族相关比例分别为77.8%、59.5%。汉族不清楚优惠政策的比例最高,为30.3%,而畲族和人口较少民族相关比例为17.5%、25.0%。见图7。
  五、经济情况
  根据景宁畲族自治县2014年一季度经济运行分析报告可知:2014年以来,全县上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省委“八八战略”、市委“建设美丽幸福新丽水”战略新目标,深入实施“三县并举”发展战略,以“工作落实年”为主基调,着力加快“五个发展”,积极推进“四个新区”建设,城乡发展、产业培育、民生保障、生态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稳步开展。一季度,全县经济总体保持平稳运行状态。
  (一)经济运行基本情况与主要特点
  1.经济发展放缓,主要指标完成喜忧参半,大部分主要指标完成情况在全市排名较好:
  投资形势总体较好。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速(19.3%)居全市第2位,其中,民间投资(3.03亿元)超过遂昌、云和,居全市第6位,增速(82.2%)居全市首位;房地产开发投资(1.76亿元)超过龙泉、松阳、遂昌等5个县市,跃居全市第4位,增速(591.6%)居全市首位。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产占比(56.4%)居全市第2位。农民收入较城镇居民有较大增幅。农村居民现金收入增速(12.5%)居全市第3位。招商引资卓有成效。浙商回归资金增速(37.1%)居全市第2位;实际利用内外资有突破,完成300万美元,居全市第4位,增速(46.2%)居全市第2位,实际利用内资完成4亿元,增速居全市第2位。畲乡旅游业增长势头良好。旅游总收入增速(29.5%)和接待总人数增速(28.2%)均居全市第3位。外贸进出口增长强劲。进出口总额、出口额增速均居全市首位。
  部分指标完成情况不太理想:一季度,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56亿元,同比增长5.3%,增速居全市第7位,分别低于全国、全省、全市2.1个百分点、1.7个百分点、1.3个百分点,是近6年来首次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也是近10年来增速最低的一个季度,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1.23亿元、2.5亿元、4.82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9%、5.9%、5.8%,增速较往年回落较大。
  其他指标中,基础设施投资、工业投资增速分别同比回落25.3%、37.5%,排名均由去年的首位变成全市末位;地方财政收入增速(8.1%)较去年同期回落7.4个百分点,全市排名第7位;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回落81.7%,以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末位)等指标全市排名情况不理想。
  2.“农业增产、工业趋缓、服务业有序”,产业培育积极发展
  生态农业平稳发展。一季度,实现农业总产值2.01亿元,同比增长8.4%,增速居全市第4位。春茶生产有序,截至3月底共生产春茶450吨,产值7440万元。农业“两区”建设扎实推进,九龙和沙湾蔬菜精品园基础设施进一步提升,英川王宅、梧桐林山等7个粮食功能区排水渠等配套设施不断完善。积极开展市县联动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成功举办景宁生态精品农产品产销对接会,农产品销售模式进一步创新;探索建立全县茶叶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9家茶叶企业签署茶叶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意向。
  工业经济运行趋缓。一季度,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8.19亿元,同比增长7.5%,规上工业实现产值3.13亿元,同比增长2.9%,其中,制造业实现产值2.62亿元,水电业实现产值5100万元。两大工业平台的基础设施和企业投资方面,截至3月底,澄照佃源农民创业园完成投资2900万元,累计完成场地平整1225亩,完成一期1500亩任务的81.7%,佃源污水处理工程进入方案审查阶段;丽景民族工业园道路网及配套工程完成投资2200万元,二期—Ⅲ工程完成土石方开挖164万立方米,50省道丽景园段改建工程顺利推进。截至3月底,泽宇电动车、柏康电子等4家入园企业完成投资2865万元(去年一季度完成投资5567万元),娃哈哈饮料有限公司实现产值2966万元,伊利酸奶物流有限公司实现营业额659.5万元,富莱仕冷暖科技资产清算工作有序进行,新引进浙江英得利智能科技项目(中外合资)、浙江佳鑫矿业科技有限公司45万套复合材料防护制品及中间品项目,目前园区共引进企业8家。
  服务业有序发展。一季度,全县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03.2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48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8.2%和29.5%。景宁畲族自治县成立30周年庆暨畲乡三月三系列活动促进畲族风情旅游业发展加快,畲乡风情旅游知名度进一步提升。完成畲乡风情乡村旅游发展规划评审工作,开展编制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养老服务设施布局专项规划等规划,启动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试点。畲乡滨水休闲养生基地——休闲长廊项目和景宁民族总部经济园(一期)项目2个项目列入2014年省服务业重大项目计划。首批市级重点服务业集聚区和服务业企业申报工作顺利完成。生态休闲养生(养老)经济加快发展,畲乡滨水休闲养生基地——休闲长廊项目初步设计通过论证审查,大均伏叶生态观光园等养生产业项目有序推进,世外桃源根底岘、风情畲寨李宝2个市级养生乡村品质进一步提升,畲族风情省级旅游度假区加快建设,环敕木山游步道工程Ⅱ标段竣工验收。
  3.“投资强劲、消费稳定、外贸提速”,三大需求协调拉动
  投资增长保持强劲。一季度,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94亿元,同比增长19.3%。从投资主体看,民间投资强劲,完成3.03亿元,同比增长82.2%,占完成投资总额的51%。从项目建设情况看,整体进展良好,其中52省道岚头岭段公路改建工程、交见圩至叶村公路改建工程、人民北路延伸—环城北路至油田路、旧城拆迁安置点建设工程、景融时代广场、金园丽景房地产开发等29个续建项目超额完成时序投资计划,共完成投资5.13亿元,占34个续建项目完成投资的91.5%,新建项目中,大均伏叶生态观光园、交通场站建设、机关后勤综合服务用房、东坑镇幼儿园、鹤溪大酒店配套工程、民族青少年宫二期工程等6个项目顺利启动建设,完成投资2851万元。重大前期项目整体有序,畲乡滨水休闲养生基地—休闲养生长廊项目初步设计完成审查;景畲古镇场地平整工作启动;民族医院项目进入设计方案调整阶段;龙丽温高速公路景宁至瑞安段完成国高网线位设计工作;旅游集散中心完成项目建议书批复。
  消费需求保持稳定。一季度,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5.64亿元,同比增长13.2%,其中,批发业完成4659.3万元,同比增长18.1%;零售业45521万元,同比增长11.8%;餐饮业5916万元,同比增长19.8%;住宿业280万元,同比增长22.3%,各行业运行总体有序。
  对外贸易发展提速。截至3月底,外贸进出口总额完成1947万美元,同比增长202.5%,自营出口完成1902万美元,同比增长219.5%,其中,景宁合泰兴进出口有限公司发展较快,完成出口1333万美元,占完成出口总额的70.1%。
  4.“居民和财政增收、金融业运行有序”,三大收入增速总体平稳
  居民收入有所增长。一季度,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569元,增长7.5%;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2863元,增长12.5%,农村居民收入快于城镇居民,主要是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展,截至3月底,全县来料加工业实现加工费1715万元;农(畲)家乐实现营业收入1050亿元;茶叶产值实现7440万元,城乡居民收入比进一步缩小。
  财政收入平稳增长。一季度,全县实现财政总收入2.91亿元,同比增长7.9%,完成全年预算的2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实现1.67亿元,同比增长8.1%,完成年度预算的33.3%,主要得益于营业税、个人所得税的快速增长,以及丽景民族工业园耕占税(4936万元)一次性入库的拉动。
  金融存贷较快增长。一季度,全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为69.83亿元,贷款余额为50.65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7%和25.1%,存贷比为72.5%。积极筹划建设县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和县农村融资平台,制定出台具体实施方案。深入推进“三权”抵押贷款试点示范工作,截至3月底,马坑、金坵、三枝树3个示范点向农户授信“三权”抵押贷款7725万元,发放贷款3369万元。
  5.“民生事业、社会保障”,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民生保障不断增强。全县对民生事业发展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一季度,地方财政支出中,一般公共服务、公共安全、社会保障和就业、教育、医疗卫生、交通运输、城乡社区事务、农林水事务、保障性住房和节能环保共支出3.44亿元,占财政支出总额的82.7%。公共租赁住房二、三期建设加快,二期192套已进入内部装修阶段。
  社会保障稳步提升。积极推进创新创业就业方式试点工作,基层劳动保障平台逐步完善。截至3月底,全县新增就业岗位417个,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87人(其中困难就业人员65人),完成农民就业转移培训15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1%以内。“五费统征”工作顺利开展,全县职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21521人、19211人、10767人、15796人、12796人,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累计参保人数1307人。
  6.“城乡发展、改革聚力、生态保护”,发展活力进一步释放
  新型城镇化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实施,成功列入省级重点生态功能区小城市建设试点。澄照副城和外舍新区建设稳步推进,佃源农民创业园万人下山搬迁安置工程项目选址工作有序进行;沙湾、东坑等中心镇扩权强镇改革进一步深化,辐射带动效应进一步增强,沙湾七里新区、东坑镇道路网以及安置小区等工程建设有序推进;新农村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开展农村建房通用图设计,启动城市拓展圈生态环线景观、房屋改造规划编制。
  体制改革加快推进。2014年深化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初稿编制完成;民族团结工作加快发展,成功召开全县民族发展大会,研究制定新形势下深化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扶持工作的若干意见和深化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的三年行动计划;机构调整工作有序推进,食品药品监管职能整合和市场监管机构组建工作全面启动,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启动,认缴登记制开始实施,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推进。
  生态保护更加重视。成功列入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具体实施方案加快编制中。2014年度规划编制计划发布实施,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修编、畲族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大仰湖湿地群省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等规划启动编制。生态建设扎实有序,及时召开“五水共治”暨国家级生态县创建和扩大有效投资大会,出台关于全面实施“河长制”进一步加强水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的实施意见,全县662条河道“河长制”实现全覆盖,全年安排“五水共治”项目34个,其中建设项目的26个,前期项目8个,项目建设有序推进。
  (二)经济运行中需重点关注的情况与问题
  一季度我县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的原因是复杂的,总体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在宏观上:世界经济复苏开始显现,但错综复杂、忧患不断的局面难有较大改观。全国经济处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大环境下,增速出现一定放缓。从自身情况看:二产“短腿”现象仍在蔓延。一季度,规上工业产值虽然仍为正增长,但是产值效益较往年回落明显,近两年来规上工业增加值一直回落,2014年一季度规上工业增加值(7100万元)仅为2012年一季度(1.49亿元)的47.65%,降幅达到一半以上,较2013年一季度(8000万元)回落11.3%。主要原因有:一是工业企业小、散、乱现象仍然存在,且多以不锈钢、阀门等粗放型企业为主,产品附加值低,随着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上涨,产品附加值进一步缩水,导致出现增产不增效、增产减效的现象,一季度虽然规上工业产值增长2.9%,但增加值为负增长9.2%,全市排名末位,低于全市平均水平(5.4%)14.6个百分点;二是一季度水电业产值同比减少4205.14万元,增加值减收超过1200万元,主要原因是县电力局由省电力公司的子公司改为分公司,原本的公司之间电量结算变为内部结算造成。
  服务业方面。一季度三产增加值增速为5.8%,较去年同期回落5.5个百分点,造成服务业增速明显回落的原因主要有:一是“民族总部经济”发展情况不理想,一季度,45家总部企业中,仅娃哈哈、金典电器等5家企业销售额有所增长,但税收收入同比回落9.1%,而企业入驻方面继娃哈哈销售企业之后暂时没有较大型企业入驻;二是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大幅回落15.5%,而餐饮住宿业未能及时根据政策变化调整企业经营方略,培育新的消费群体,一季度,限额以上餐饮业同比回落17.1%。三是房地产业受大环境和政策影响,销售面积同比回落81.7%。
  投资增长压力大。一是一季度投资增速在全市排名第2位,主要得益于房地产开发投资的高幅增长拉动,固定资产投资单靠一个产业的高增长拉动,想要持续保持高增长难度大;二是由于打捆项目暂时未能列入统计口径,一季度应统未统项目包括英川溪治理工程、亲亲家园、世纪鸿宾扩建工程等10个,涉及完成投资额3.05亿元,建议加强与统计部门的衔接与沟通,确保投资额应统尽统;三是新建项目开工率低,一季度有投资计划安排的新建项目25个,仅开工6个项目,开工率仅为24%;四是全年共安排民间投资项目25个,投资计划21.75亿元,占基建项目总投资计划的50.1%,民间投资一大特点是投资积极性受大环境影响较大,相关部门应积极做好民间投资项目的监督与跟踪服务工作,确保今年民间投资增长强劲。
  六、民族关系
  从改革开放前至今,景宁畲族自治县民族关系不断改善。居民对民族关系持好评的比例,由改革开放前38.4%,上升到如今的74.5%。改革开放至2000年期间,好评提升15.8个百分点,2000年至今提升20.3个百分点。同时居民对民族关系的认知也逐渐清晰化,对民族关系“说不清”的比例由改革开放前的13.9%下降到如今的6.9%。从民族维度看,各民族对于不同时期民族关系的好评均有较大幅度提升,其中人口较少民族居民提升幅度最大,达到了100%。汉族提升幅度相对最小。如图8。
  (一)族际交往
  景宁畲族自治县各族居民的族际交往意愿相对较强。各民族与本民族之外的民族成员交往很愿意和比较愿意的比例较高。根据相关调查显示,汉族与少数民族交往的意愿相对最强,在聊天、成为邻居、一起工作等方面很愿意和比较愿意的比例分别为92.2%、94.6%、93.7%。而少数民族对汉族的交往意愿同样较高,在聊天、成为邻居和一起工作等方面愿意和比较愿意的比例为98.5%、98.5%、98.4%。少数民族对少数民族的交往意愿也较高。在聊天、成为邻居和一起工作的比例为93.2%、93.2%、93.2%。总体来看,民族之间的交往情况非常乐观。
  (二)族际交友与族际通婚
  在成为亲密朋友方面,各族的交往意愿普遍较高。根据祥光调查可知,从民族维度来看,汉族居民很愿意和比较愿意与少数民族居民成为亲密朋友的比例为92.9%。而少数民族很愿意和比较愿意与汉族成为亲密朋友的比例为98.4%。少数民族居民很愿意和比较愿意与其他少数民族居民汉族居民成为亲密朋友的比例为91.5%。在族际通婚方面,少数民族与汉族通婚的意愿最高。少数民族居民很愿意和愿意与汉族居民通婚的比例为95.3%,汉族很愿意和比较愿意与少数民族居民通婚的比例为84.7%,少数民族之间很愿意和比较愿意通婚的比例为88.1%。
  (三)民族冲突
  景宁畲族自治县居民民族冲突不严重。32.5%居民认为当前民族冲突不算严重,40.6%认为完全不严重,认为有点严重或非常严重的仅占10.7%。从民族维度看,人口比例较少民族观念上几乎不存在民族冲突,其中认为民族冲突不算严重或完全不严重的比例达到了100%。汉族居民相关比例分别为10.9%、认为非常严重或有点严重的比例仅为10.9%,畲族居民相关比例为84.1%、9.5%。总体来看,各民族主观认为民族冲突不严重。
  在宗教信仰冲突方面,景宁畲族自治县58.7%的居民认为不算严重或完全不严重,不清楚是否严重的比例为35.5%,景宁畲族自治县居民整体观念上宗教信仰冲突不严重。从民族维度看,汉族和畲族对宗教信仰冲突认为不算严重、完全不严重的比例为5.8%、4.8%。值得注意的是,人口较少民族居民中有25%认为有点严重或非常严重,相对来说较高。见图9。
  (四)民族意识与国家意识
  景宁畲族自治县居民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处于协调发展过程中。22.4%居民认为未来国家意识将增强,民族意识也会随之增强;17.8%居民认为未来民族意识增强,国家意识也随之增强;17.8%居民认为未来主要是国家意识增强,认为未来主要是民族自我意识增强的居民占10.3%。值得注意的是,31.7%居民对于未来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变化情况无自己的判断。从民族维度看,人口较少民族居民认为国家意识增强,民族意识也随之增强的比例最高,为66.7%。25.8%的畲族居民认为国家意识增强,民族意识也随之增强。汉族居民也主要认为国家意识会增强,民族意识随之逐步增强,相关比例为21.4%。尽管各民族对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变化顺序和侧重有所不同,但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都处于增强趋势,且逐渐趋于平衡。见图10。
  七、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
  (一)民族文化认知
  总体来看,景宁畲族自治县居民认为本民族最具特色的文化类型是传统服饰,相关比例为44.4%。其次是传统节日,比例为22.2%。再次是传统民居,比例为20.6%。从民族维度看,畲族居民最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是传统服饰,人口比例较少民族是传统节日。此外,畲族居民的民族文化特色最为多元。由此可见,各民族对于本民族最具特色的文化认知存在较大差异。见图11。
  关于最需要保护的民族文化类型,25.4%居民认为是传统民居,30.2%居民认为是传统服饰,20.6%认为是传统节日。从民族维度看,畲族居民认为最需保护的民族文化是传统服饰,相关比例分别为31.7%。人口比例较少民族居民认为最需保护的民族文化是传统节日,相关比例为66.7%。见图12。
  (二)民族文化传承
  景宁畲族自治县居民中75.9%认为本民族文化传承的主要途径是家庭、邻里和亲朋的耳濡目染,15.5%认为是广播、电视、互联网等。从民族维度看,畲族均认为传承本民族文化的主要途径是家庭、邻里、亲朋耳濡目染,比例为80.0%。人口比例较少民族认为学校教育、旅游展示、广播、电视、互联网等的比例依次均为33.3%。在传承民族文化上,学校教育、村社文化活动场所和图书报刊等传播媒介的使用率不高。由此可见,以家庭为主的社会网络依然是景宁畲族自治县地区各民族传播本民族文化的主要途径,而学校教育所占比例不高,应加强少数民族教育。见图13。
  景宁畲族自治县居民对本民族文化传承的信心较强。在民族语言文字方面,84.1%居民认为子女和上辈相比有更强烈的接受意愿,各民族居民中7.9%认为子女不愿意接受本民族语言文字,7.9%的少数民族居民持无所谓态度,可以说各民族语言文字传承信心都很强。在民族风俗传承方面,81.0%居民对子女传承本民族风俗很有愿意。其中人口比例较少民族居民100%有信心,而畲族居民相关比例为80.0%。在宗教传承信心方面,66.1%居民很有信心,8.1%缺乏信心,8.1%表示无所谓。从民族维度看,各少数民族对本民族的宗教信仰传承信心相对其他方面较弱。在本民族特色手艺传承方面,79.0%居民很有信心,其中人口比例较少民族居民信心最强,相关比例达到100%。见图14。
  (三)民族文化保护
  在对待历史建筑拆迁改造的看法上,39.7%居民主张保持原貌不动,15.9%居民主张保留外形但内部可以改造,主张异地重建和直接拆迁的比例较小,没有形成明确看法的居民占30.2%。总体来看,居民保护历史建筑的意识相对较强。从民族维度看,畲族文化保护意识最强,认为历史建筑应该保持原貌不动的占41.7%。见图15。
  当开发旅游资源和保护本民族文化遗产发生冲突时,37.1%居民主张以保护本民族传统文化为主,不赞同过度商业化,主张以发展经济和提高现代生活水平为主的居民占33.9%。从民族维度看,畲族在经济与文化保护上所持态度相差不多,但稍倾向于传统文化保护为主。而人口比例较少民族则态度不同,认为以发展经济为主,提高现代生活水平为主的比例占66.7%,而认为保护本民族传统文化为主,不赞同过度商业化的比例占33.3%。见图16。
  景宁畲族自治县居民对政府保护民族文化工作的评价较高,76.6%居民对政府的民族文化保护工作持满意态度。从民族维度看,畲族居民相关满意比例最高,为77.0%。人口比例较少民族持不好说态度的比例最高,为33.3%。见图17。
  八、结论
  (一)取得的成就
  2014年是景宁畲族自治县成立30周年。回首30年,景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景宁的建设是在条件艰苦、基础薄弱、起点较低的情况下展开的。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各族群众不懈努力,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民生事业全面进步。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据专门调查显示,自2005年景宁开始对畲族农民人均纯收入进行抽样调查统计以来,畲族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一直高于全县,收入差距从2006年的24.15%,缩小到2013年的9.20%。其中2013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是9466元,年均增长12.9%,其中畲族农民人均纯收入是8588元,年均增长13%,略高于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
  同时,畲族文化不断繁荣发展,民族民间文化得到全面继承和发展,畲族聚居区建设、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培养、少数民族群众增收、教育等各项事业都得到了全面发展。
  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一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画龙点睛。近年来,景宁不断挖掘提升民族生态休闲特色文化,全面优化鹤溪河景观带建设,将民族元素融入城市改造中,如今蕴含畲族文化的特色城市雏形初步显现。二是乡村特色畲寨建设璀璨夺目。景宁共投入资金8000余万元,实施了23个“美丽乡村·魅力畲寨”建设,开展了20个民族特色村寨建设。
  民族社会事业提升成效明显。近年来,景宁新建了民族小学,完成民族中学的迁建,实行民族教育券制度,累计发放资金430万元,对少数民族学生实行困难补助政策,并为考上大学的少数民族学生发放奖学金,累计发放少数民族大学生奖励39.1万元;新医改政策实施后,对参加城乡医疗保险的少数民族群众实行个人缴费部分50%补助政策,共补助199.8万元,并对住院医疗自费超过4000元部分再给予12%的补助,共补助92.8万元。
  民族特色文化演绎精彩纷呈。一是大力推进“畲族文化总部”建设,投资7000余万元建成畲族文化中心和畲族博物馆,完成民族风情街、鹤溪河廊桥、民族广场、孔庙、文化景观带等标志性建筑的修缮,启动环敕木山畲族风情度假区等重点项目的建设。二是出版发行了《畲族历史与文化》、《景宁畲族语言简本》、《畲族民歌》等畲族文化丛书。大型畲族歌舞剧《千年山哈》获得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表演金奖等9个奖项。三是建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传承基地,积极参加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成功举办了“2012首届中国(浙江)畲族服饰设计大赛”。并建立了全国首个畲族文化数据库,抢救了畲族宗教、刺绣、医学等一批非物质遗产。
  回顾这30年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各族人民共同当家作主,无论前进道路上遇到多少困难和挑战,景宁畲汉人民始终和睦相处、休戚与共,形成了“畲汉一家亲”的生动局面。
  (二)对未来的展望
  县庆30周年,标志着景宁民族工作翻开了新的历史篇章。制定和落实好“两个文件”是关键。在今年的民族大会上,景宁提出要配套出台“两个文件”,即民族工作“新十条”和“民族工作三年行动计划”,这是景宁新时期民族工作的实施“路线图”和“时间表”。
  据了解,2014年年初确定要召开“民族大会”以来,景宁畲族自治县统战部、民宗局等相关部门已经提前谋划,起草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民族工作深化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扶持工作的若干意见》初稿(即“民族工作新十条”),经过了初步的小范围征求意见和修改,并在大会上进一步征求与会人员和社会各界意见。
  “新十条”的具体内容包括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加快少数民族产业发展、加快少数民族人口集聚、改善少数民族生活条件、提升少数民族教育水平、强化少数民族社会保障、推进畲族文化事业发展、加强少数民族人才培养、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加强少数民族工作领导等十个方面。
  发展民族经济是核心,而“两个总部”是新一届县委提出的发展民族经济的主载体,也是景宁着力构筑的民族经济“畲乡模式”。
  一是要打造“畲族文化总部”,建设畲乡人民的精神家园。畲族文化是我们的一张“金名片”,是景宁独特魅力所在。景宁对畲族文化总部建设的当前五个重点分别是:出台《畲族文化总部规划》,使之成为引领畲族文化总部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深入推进中国畲族博物馆提升、《千年山哈》市场化运作工作;将畲族文化与旅游紧密结合,大力发展民族工艺品、民族特色商品、畲医畲药等文化创意相关产业;增强城乡建筑畲族文化气息。在旧城改造、新城区建设、新农村建设中,融入更多畲族文化元素;从衣、食、住、语言等领域系统挖掘研究畲族文化特色,今天会议要求大家穿畲族服装,下步还要逐步全面推广。这既是一道外人眼中独特的民族风景线,也是我们畲族同胞民族自豪感、自信心的体现。
  二是打造民族经济总部,提升景宁经济内在竞争力。这些年,景宁在发展总部经济上做了不少探索,也取得了明显成效。下一步,则是继续发挥景宁独特的民贸政策优势,以外舍新区、丽景园等新平台为依托,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培育总部楼宇、民贸商业总部等新型业态,进一步扩大“总部经济”容量。
  “两个共同”是景宁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根本指针。一是加快增收步伐,促进共同繁荣发展。目前,景宁仍有4.7万名群众在5500元的低收入线上下徘徊,其中就有6000多名少数民族群众,占12.6%,这是民族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二是提炼民族精神,促进共同团结奋斗。要不断弘扬畲族人民勤劳勇敢忠诚的优良品质,提升畲族人民的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心,提炼和塑造新时期的畲乡精神。以争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为契机,不断巩固和发展“畲汉一家亲”的良好氛围。

知识出处

当代视野下的畲族文化

《当代视野下的畲族文化》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遴选会议论文44篇,分为三部分。包括畲族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畲族文化价值与现代性发展;区域互动背景下融合发展与新畲村建设。

阅读

相关人物

张琳娜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浙江省
相关地名
景宁畲族自治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