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畲族山歌在政治斗争与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视野下的畲族文化》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5852
颗粒名称: 试论畲族山歌在政治斗争与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分类号: J642.225.7
页数: 8
页码: 311-318
摘要: 本文介绍了畲族山歌是畲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畲族山歌在政治斗争、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一是畲族山歌在政治斗争中成为畲族奋进的号角;二是畲族山歌是畲族人民生产劳动的动力;三是畲族山歌是畲族人民的生活伴侣。
关键词: 宁德市 畲族山歌 重要作用

内容

畲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是一个勤劳、勇敢、朴素而富有创造性的民族。畲族人们自幼学唱山歌,男女老少出口成歌。他们在日常生活或者在地头劳动中都乐于以歌抒怀,以歌代言,通过唱歌来揭露黑暗,歌颂光明,传播知识,交流思想;将畲歌做为阶级斗争的武器,鞭挞封建统治者;用歌唱出纯真的爱情,表达对幸福生活的向往。畲族山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从衣食住行、婚丧喜庆到生产劳动、男女爱情乃至嬉戏逗闹,无一不在山歌中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因此,本文就畲族山歌在政治斗争、生产生活方面的重要作用作浅要阐述。
  一、畲族山歌在政治斗争中成为畲民奋进的号角
  历代的反动统治阶级,对少数民族都进行了残酷的民族压迫,对畲民也不例外。畲族早期的许多山歌就是通过揭示畲族同统治阶级的民族矛盾,揭露社会不平等的事实,进而唤醒畲民的民族意识、阶级意识。畲族祖歌——《高皇歌》一开头就教人唱道:
  盘古造天转如今,世上人分几样心,
  几人心好对你讲,几人心歹会骗人。
  山歌揭示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告诫子孙道:
  蓝雷三姓要和气,阜老(指汉族地主)都是无情义。
  有话莫去告阜老,阜老能交虎能骑。
  皇帝封他纱帽戴,钥匙交你自己开。
  纱帽两耳他不值,自己拣个铁器来。
  自己开个是铁仓,自愿回转做田园。
  皇帝准他广东住,自种田园无纳粮。
  歌词再现了畲族始祖机智勇敢,为国安民、平番得胜、封官晋爵的场景。可他不慕荣华富贵,立志开山创业,为畲民造福。歌词深刻表达了畲族同当朝统治者之间所隐藏的不可调和的民族矛盾。“阜老”是统治阶级的代表,畲民同“阜老”之间是两个不相互信任的敌对阶级,他们之间的矛盾是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祖歌为畲族同统治阶级之间的政治斗争、阶级斗争定下了基调。
  《明清纪事》歌,也是用歌来记叙明朝17位皇帝世袭执政267年的社会情形。歌词通过对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情况的具体叙述,深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反动本质。揭示了畲民在整个社会生活中的受剥削、受压迫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其中如永乐帝为了争权、兄弟间进行倾轧,逼得胞兄建文去修道。歌曰:
  洪武坐朝卅一年,三十一年退江山,
  龙位退给太子管,建文太子管四年。
  第三皇帝永乐皇,一心兴兵反朝江,
  就占龙殿二十载,建文无奈去修行。
  歌词揭露了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尔虞我诈、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的反动本质,警示畲民要提高思想意识。
  又如《末朝歌》就用社会不平等的事实,唤起民众觉醒:
  中华民国正十年,薯米一角买斤半,
  小麦一担六七千,米卖一角三升半,
  带鱼一碗卖角半,当今末朝在眼前,
  真命天子出哪处?幼年小儿日后见。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广大畲族民众参加了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武装革命斗争。畲族山歌在唤醒畲民斗争意识,大造革命舆论,鼓舞民族志气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鼓动作用。由于畲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农民又没有文化,即使用汉文写布告、印传单,绝大多数畲民也看不懂,所以大造革命舆论的最好办法,就是编唱革命山歌,用山歌来长自己志气,灭敌人威风。如《送郎当红军》:
  第一送郎当红军,寮里事情你莫忖,
  你上前方去打仗,我做粮食保后方。
  第三送郎转大山,大山红军一大班,
  一心送郎去打仗,白匪未倒莫回行。
  第七送郎转桐山,红军个个打都赢,
  人讲红军威力大,白匪个个胆惊寒。
  又如:
  敢作木头不怕钉,敢作笊篱不怕淋,
  火烧王茅心不死,割头也要做革命。
  畲家人把自己喻做木头、笊篱、王茅,不怕钉钉,不怕汤烫、不怕火烧,表达了宁死也要干革命的决心。尤其是把畲山上“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王茅(芦苇)比做前赴后继的革命军,寓意更深刻,比兴更感人。当年畲族女青年雷七妹17岁干革命,被敌人抓去,临刑前就唱着就义歌,表现出了坚强的革命意志与昂扬乐观的大无畏精神,后来便有人编歌道:
  十七阿妹好威风,睡在泥地像条龙,
  为了人民刀下死,头颅落地像吹风。
  一个畲族劳动人民反抗压迫、视死如归的民族形象跃然纸上。
  新中国成立以后,畲族人民还创作了许多具有时代气息,有很强的思想性、政治性的山歌。如:
  想起以前住深山,年年月月担柴炭。
  拖男带女盘山走,一山过了一山难。
  解放炮声响连天,山里难民出火坑。
  木皇蒙皮作鼓打,犁头串线作琴弹。
  畲山升起红太阳,春笋上岚茶叶香,
  东风吹倒黄连树,幸福花开万年长。
  翻身的畲族农民思甜忆苦,前后对比鲜明,让人一击三叹。又如:
  好田无水秧难栽,好花无雨蕊不开,
  山客那无共产党,枯竹难望出笋来。
  树木连根根连藤,山客与党心连心,
  树木靠山山养树,山客靠党正翻身。
  畲族山歌的“兴”,往往就跟“比”连结在一起。这首歌就是“先言他物后引起咏之词”,歌颂畲民翻身做主人,畲乡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情景。在这里畲族山歌成了歌颂共产党的民族好政策,畲民热爱共产党的最好载体。
  改革开放以后,畲族山歌受到了重视和发展。1999年起宁德地区连续三年分别在福安、宁德、福鼎举行了“三月三歌会”,民间的畲歌再次得到锤炼升华,畲家歌手又创作下许多新畲歌,如《改革开放》这首歌,歌手就以“改革开放好,畲家喜事多”这10个字为序展开,以其中的每一个字做头,唱一条歌,即是:
  改字企业来改新,新造新产品精了尖,
  那无改革不发展,改革过了万事兴。
  革字岗头草来遮,白云山下出好茶,
  畲山土壮出好果,好果好茶卖好价。
  开字经济开发区,要开地方特色财,
  邓公理论指方向,天下财王投资来。
  放字生产力解放来,农民又与天做对,
  冬天上街卖茄子,六月园有冬寒菜。
  这种以词汇为序的组歌,深刻表达了畲族人民拥护改革开放的喜悦心情,以及改革开放给畲民带来欣欣向荣的美好生活情景,是新时期畲族山歌创作的又一佳作。
  二、畲族山歌是畲族人民生产劳动的动力
  畲族山歌是一枝奇葩,它长期根植于畲族劳动人民的生产和生活的土壤之中,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千百年来,畲族男女在这块富饶的土地上披荆斩棘,繁衍生息,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建设着这个美丽的家园。因此,畲歌主要表现的也是劳动的歌,它具有浓郁的劳动生活气息,散发着畲乡泥土的芬芳。如:
  水在高岩石下响,郎在云内布丰年,
  左手分秧右手布,布落田中郁郁青。
  布落田中绿茫茫,丘丘田子水流长,
  与郎共田布大糯,食那不甜看也香。
  ——《插秧歌》
  茶树种在对面山,春来暴芽叶青青,
  妹那拎篮郎拎篓,拎篮拎篓摘茶青。
  三月岭头鹧鸪啼,少娘生好似画眉,
  摘茶合似鸡啄米,拣茶会像马扬蹄。
  ——《采茶歌》
  上山砍竹响当当,落山砍竹溜落潭,
  坑里无鱼莫造坝,肚中无歌莫撩郎。
  ——《砍竹歌》
  牛角生来扁扁斜,千斤泥土要它背,
  做来米谷分你食,几多艰苦人不知。
  —《牧牛歌》
  畲族男女歌唱插秧、采茶、砍竹、牧牛的情景,描绘出了风景如画的畲乡劳动人民的生活。飞泉瀑布、高坡梯田、茶山竹海、鹧鸪画眉、牛羊鸡鸭这些都为畲家特有的风物。在这风光如画的田园中细雨霏霏、云雾缭绕、鹧鸪声声,人们在劳动之中唱起歌来,你唱我和,转轮如飞,情歌阵阵。人们乐而忘倦,无形中提高了生产劳动效率,遂有兼程之功。
  畲家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总结出了一套农业生产经验,由于畲族没有文字,因而把生产技艺编成山歌世代传唱,对畲族的劳动生产有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他们把生产技艺编成山歌溶入一年24个节气中,称为《节气歌》:
  三月清明谷雨上,精耕细作育好秧,
  二月清明多浸秧,三月清明多拔秧。
  十一月大雪冬至到,起底稻草要先烧,
  冬至过了落雪雨,草肥到厝不用愁。
  又如《一年三条歌》:
  正月初一是新年,二月惊蛰忙锄田,
  三月清明人浸种,四月小满忙插秧。
  五月初五节又到,六月掌水荫禾苗,
  七月禾苗便“作肚”,八月稻花朗来稠,
  九月初九是重阳,十月米谷收上仓,
  十一月担谷去落县,十二月完满转回乡。
  这样简练的农事活动歌,朗朗上口,人们一听就会,一记就牢,大家还会按照歌里所说的去做。又如:
  门前溪水转个湾,劝你少年莫偷闲,
  桃三李四橄榄七,茶树三年满山青。
  落湾竹枝桠软软,当岗松柏好歇凉,
  后人歇凉前人创,前人栽树后人凉。
  割稻插秧黄金工,上午难换下午工,
  春来不耕冬无望,一年无底九年空。
  山歌蕴含着大量的农谚警句,是畲民长期生产生活的经验总结,长期以来,山歌在传授耕种经验,指导畲民按时令、按自然规律生产劳作上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指导作用,是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
  三、畲族山歌是畲族人民的生活伴侣
  畲民生来爱唱歌,唱得情和意也和。
  畲山四处成歌海,乃因人人会唱歌。
  畲家人不论男女,生下来就教唱歌,父亲教儿子,母亲教女儿,形成了幼年学歌、青年对歌、老年教歌的传、帮、带乡俗。这种风俗,使每个人从小都受到畲乡特有的歌情诗风的熏陶和严格的赛歌训练,因此,到了青年时期,一般就能触景生情,即情生歌,歌从喉出,滔滔不绝。有的妇女虽然一字不识,但是对起歌来,却能一唱三天三夜“不翻犁”(不重复)。
  畲族山区,地处崇山峻岭,林密草深。独特的生活地理环境,使畲族山歌始终伴随着畲民的衣食住行。在深山中“讲话听得见,走路要半天”,交通极为不便。人们一旦出门,总要问路、前行。要是高喊:“喂!到某村是走哪条路呀?”人们总觉得缺乏文明,没有礼貌,也无人答讪。可畲族男女却颇有礼貌,不信你听听聪明的姑娘用优美的歌声来问路:
  喂,阿表兄呀——
  从细未曾出满村,望落四处冲火云,
  行到岔头三条路,不知哪条透郎村。
  对方听了,也用歌喉彬彬有礼地回答道:
  哎,表阿妹呀——
  你今来到我郎乡,总当来到枫树洋,
  枫树岔头三条路,中央一条透郎乡。
  姑娘到了村里,郎仔们也用山歌来迎宾接待,如:
  阿妹落郎垌里来,我郎看见笑嗳嗳,
  前门开了摘橘子,后门开了扭茄菜。
  畲乡民众乐于助人,热情好客的形象跃然纸上,让人倍感亲切,宾至如归。
  畲族山歌想象生动奇特,日常生活的许多事物,自然界的各种物象都常被歌手用作叙事拟物的载体,句句闪烁着民族智慧的光辉。如:
  无食无着几担愁,三天无米上灶头,
  老鼠灶内去养仔,蜘蛛结网灶门头。
  这首歌不直讲家里穷得揭不开锅的惨景,而是用老鼠进灶生仔,灶口结了蜘蛛网的比兴,形容无米煮水的苦楚。又如:
  妹是溪边葡萄藤,上下开花十二层,
  我郎便要采一朵,无奈隔岭隔水深。
  藤来缠树树缠藤,水冲泥沙淀潭沿,
  采花莫怕隔溪水,藤子缠柴叶双层。
  未婚男女借着事物的比喻和暗示把难于启齿的心里话流露了出来。这种语言比直接“我爱你”或“妹想郎”的直白显得含蓄优美。
  畲族居住分散,每个村庄都是一座大山隔着另一座大山,交通阻塞,平时交往的机会很少,青年男女想求配偶,又苦无文字书信可表达,要是当面直言,又嫌粗鲁或羞愧。
  从细未落郎寮来,口食甜果笑嗳嗳,
  食了近前借问话,问郎甜果怎样栽?
  甜果好食树难栽,铜钱好使矿难开,
  阿妹爱食甜果子,以后多落郎寮来。
  阿哥讲话中娘爱,心内忖郎离不开,
  回头吩咐一句话,七月未来八月来。
  这首畲族迎客歌虽是白描,但歌中有景有情有画,双方说话志趣相投,遂产生爱情,让人听了,像扯不断的藕丝,情意绵缠。通常陌生男女路遇或庙会节日期间对歌,通过山歌比试,了解对方的“肚才”、身世和生活。把双方面目都看清了,即好表达彼此的爱慕之情。又如:
  这边山,那边山,山林隔倒看不见。
  竹林隔倒看不着,变做黄鸟飞过涧。
  这边坡,那边坡,远远听知郎唱歌,
  远远听郎唱伶俐,害我心酸路边坐。
  歌词把男女青年渴望交往的急切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畲族情歌惟妙惟肖,听之彬彬有礼,心动神驰,思之情深意浓,富于哲理,感人肺腑,仿佛进入“闻歌心已醉,月沉不思归”之境界。畲族情歌是畲族山歌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在畲族山歌中,还有成双的歌手在婚礼或宴席上轮唱的庆贺歌,有哀悼家人辞世的哭歌。婚丧喜庆、红白喜事,畲民都大唱山歌。某些偏僻村庄,有些娶不到妻子的男人,感到寂寞时每每大哼山歌,常有纾解情怀,直抒胸臆,排抑除闷之功效。山歌是广大畲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这么说,不会山歌就不是畲民。
  总之,畲族山歌是畲族社会的广角镜,反映着过去和现在。畲族人们常常用它去记叙历史,总结经验,歌颂英雄,鞭挞世间邪恶,开启智慧之门,维护民族共同心理状态,巩固民族内部团结。畲族山歌是畲族人民的良师益友,对于人类进步、社会发展、文化素质的提高,都曾经起到了巨大的作用。2014年2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畲族山歌这一民族奇葩必将焕发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知识出处

当代视野下的畲族文化

《当代视野下的畲族文化》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遴选会议论文44篇,分为三部分。包括畲族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畲族文化价值与现代性发展;区域互动背景下融合发展与新畲村建设。

阅读

相关人物

雷锋锦
责任者
雷鸣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宁德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