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创新与畲族文化的发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视野下的畲族文化》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5804
颗粒名称: 民族文化创新与畲族文化的发展
分类号: G127.57
页数: 6
页码: 183-188
摘要: 本文介绍了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民族文化认同。民族文化价值观是一个民族的思想支柱和内在动力,是一个民族之异于其他民族最基本的标志,是一个民族内部于理智上形成共识、情感上产生共鸣、意志上达成共同追求,从而将本民族与其他民族区别开来的方式。一个民族,没有独特的民族文化价值观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要研究民族文化的创新与畲族文化发展的内在关系。
关键词: 畲族 民族文化 畲族文化

内容

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立足于世界之林几千年而不败,就在于她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价值观。它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自身的积淀和对外来民族文化不断吸收融合的结果。本文重点研究民族文化的创新与畲族文化发展的内在关系。
  一、深刻认识民族文化创新的意义
  当今世界,民族文化创新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相互渗透。民族文化创新的力量,不仅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而且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的发展和强盛,民族的独立和振兴,人民的尊严和幸福,都离不开强大民族文化创新的支撑。
  1、民族文化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
  世界上每个成熟的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特有民族文化创新形态和民族文化创新个性,而这种特有的民族文化创新就成为民族亲和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渊源于中华五千年文明、植根于当代伟大实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文化创新,是中华民族身份的象征,是最广泛团结全国人民乃至全球华人的旗帜,是激励各族人民建设伟大祖国、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支柱。在当代中国人民的伟大奋斗中,要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创造力,造就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民族文化创新、有纪律的公民,必须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发展要求,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族文化创新,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把亿万人民紧紧吸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文化创新的伟大旗帜下。
  2、民族文化创新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力量。
  当今世界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不仅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方面的竞争,也包括民族文化创新实力和民族精神的竞争。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不仅带来货物、服务、资本、人员等在各国之间的频繁流动,而且带来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在世界范围的激烈碰撞。总体上处于弱势地位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不仅在经济上面临巨大压力,在民族文化创新发展上也面临严峻挑战。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对外开放进人新的发展阶段。如果不能迅速建立自己的民族文化创新优势,就难以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捍卫自己的战略利益,就会处于被动守势。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必须高扬自己的民族文化创新理想,高举自己的民族文化创新旗帜,在世界民族文化创新交流和竞争中把我国建设成为民族文化创新强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文化创新不仅在中国人民中间,乃至在全世界人民中间都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3、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应当有繁荣的经济,也应当有繁荣的民族文化创新。
  丰富健康的民族文化创新生活是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长足发展,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人们对民族文化创新生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这不仅给民族文化创新建设注入了新的动力,也使得民族文化创新产品的生产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民族文化创新需求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坚持以人为本,加快民族文化创新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民族文化创新需求,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要着眼于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又要着眼于满足人们民族文化创新生活的需要和人的素质的提高,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二、我国民族文化创新面临的问题
  我国民族文化创新是在面对国内外新的变化过程中所作出的一种回应和自我的创新。因而民族文化创新是一个艰难漫长的过程,当前我国民族文化创新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民族文化继承与民族文化创新的关系
  在民族文化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上,存在着民族文化保守主义和民族文化激进主义两种倾向。民族文化保守主义者往往囿于传统民族文化的继承,做不到真正的创新,民族文化激进主义者则往往否定传统民族文化的一切,没有继承的创新也只是空穴来风。针对上述两种倾向,这就要求我们能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和外来民族文化,不做虚无主义者,也不走复古主义、全盘西化的极端。每种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的优点、缺点和特点,民族文化创新就是要吸收各种民族文化资源的优点,避免其缺点,保持自己的特点。
  要发扬与时俱进的精神,积极推动民族文化创新。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不竭动力。世界在变化,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在推进,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在发展,迫切要求我们在民族文化上不断打开新视野、开拓新境界。要立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着眼世界民族文化发展前沿,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不断从博大精深的传统民族文化中、从激昂向上的革命民族文化中、从健康有益的外来民族文化中,从与时俱进的最新实践中,汲取营养和力量,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不断开拓能够极大促进我国先进民族文化发展的新途径,使中华民族文化历久弥新、充满生机。
  总之,在民族文化继承问题上要克服的两种倾向:一是对民族文化的僵化、教条倾向——照搬照抄,二是对民族文化的实用主义态度倾向——各取所需。在民族文化创新上也要克服两种倾向:一是对民族文化的修正、歪曲,二是对民族文化观点的随心所欲。在民族文化继承与创新必须坚持的科学态度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的基础上,与中国当前的经济、政治、民族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继承与创新。具体要求是:①民族文化创新要能够正确回答现实生活中提出的问题,而不是错误地误导人民群众的思想行为。②民族文化创新要能够解决现实生活的实际问题,为经济、政治和社会建设提供指导。③民族文化创新要能够为广大干部和群众所接受,正确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和共产党执政的规律性问题。
  2、民族文化理论与民族文化实践的关系
  我国的民族文化建设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批判继承综合创新”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总体思路和基本主张,对世界上古今中外的一切优秀民族文化成果持一种开放的、批判的科学态度是马克思主义民族文化理论的基本主张。但是,这种科学的理论态度,并没有在民族文化实践中得到很好的贯彻,其主要表现在:第一,中国本土民族文化偏少,而西方民族文化比重偏大。二是对人文民族文化重视不够,而对科技民族文化过于偏重。三是在人文学科里,备受青睐的是那些容易带来经济利益的学科,如英语、法律,而备受冷落的是那些不能带来经济利益的学科,如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历史教育学。
  3、民族文化创新与诸多深层矛盾的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同时,民族文化建设也取得显著成就。但是,由于诸多复杂因素的存在,我国民族文化创新的多种矛盾仍然突出存在:一是计划经济条件时代遗留下来的民族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影响着民族文化建设的生机和活动;二是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导致政事不分、事企不分、管办不分,既造成政府不堪重负,又使社会和民间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的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三是对公益性民族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民族文化产业缺乏分类管理和指导,造成民族文化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使部分政府民族文化资源和大量社会民族文化资源处于闲置和浪费状态;四是民族文化体系尚不健全,民族文化市场监管政出多门,多头执法,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规范的市场尚未建立起来;六是既懂民族文化又善经营的人才严重不足。上述六个方面的因素,严重地制约着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创新发展。
  三、畲族文化发展的几点思考
  畲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有自己的语言。在千年变迁中,畲族为中华民族文化史留下了美丽的篇章,在众多现代保留的史书、建筑、文艺、人文风俗、科学等仍然可以看到畲族灿烂民族文化的印迹。与汉文化相比,畲族文化的挖掘整理显得不够充分,畲族文化的价值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重视对畲族文化的整体性研究。
  1、重视畲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文化发展繁荣的基础,是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的基本途径,也是群众基本文化权利的重要保障措施。加快畲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坚持政府主导,加大投入力度,推进文化惠民重点工程,加强各级各类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建设,奠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要完善畲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传播网络,建设和完善一批满足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文化产品服务平台和文化活动平台,推动公共文化资源向基层延伸。要加强畲族教育工作,加快畲族地区中小学布局调整和教育资源整合力度。要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畲族民间文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变嵌入式文化活动为内生式文化活动,激发民族民间文化活动的内生动力,发挥畲族民间文化资源作用,增强持久发展能力。要将畲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保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投入在经济社会支出中的适当比例,切实做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经费保障工作。
  2、做好畲族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畲族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是畲族历史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见证。做好文化遗产保护,一是要做好与畲族有关的文物保护工作。注意做好畲族的文物调查,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合理设置文物保护单位,形成国家、省、市、县级文物保护体系。要注意挖掘文物古迹的内涵与价值,从大历史、大文化的角度看待文物古迹,从新的视角评价文物古迹,特别要注意从畲族自身的历史发展认识文物古迹的历史价值。要加大各级文物的保护力度,各级财政部门都应设立文物保护专项经费,增加文物保护的投入。要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注意在保护基础上的开发利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群众增收。二是做好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畲族地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富集区域,由于文化发展方式的差异,畲族文化传承更多地采用口头传承的方式,生产生活用品也更多地采用手工方式来完成,也更容易受到现代文化和机械化生产方式的冲击,更容易在现代生活中流失。要健全和完善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大传承人规模,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力度。对特别重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应设立专门研究机构,增加财政投入,拨付专项资金,进行系统地挖掘和整理,使之在传承基础上发扬光大。要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方式方法,鼓励采用生产性保护方法,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群众增收服务。要注意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非物质文化相对富集地区,采用设立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办法,采取综合措施,做整体性保护。三是突出强化教育功能,发挥文化遗产在爱国主义教育方面的作用。利用丰富的文化遗产,把保护发展文化遗产与弘扬传统文化、传播先进文化相结合,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广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
  3、重视对畲族文化的整体性研究
  文化的差异看起来是表现形式的差异,归根到底是文化体系的差异。中国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经过众多学者两千多年的努力,儒家学说为主要代表的汉族文化得到了较为充分的阐释和挖掘。与汉文化相比,畲族文化的挖掘整理显得不够充分,畲族文化的价值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重视对畲族文化的整体性研究,建立畲族文化体系。要挖掘畲族文化资源,概括总结畲族的文化成就和渗透到社会各方面的文化现象,重视畲族民间文化体系建设。要在挖掘整理的基础上致力于打造畲族文化品牌,不断扩大畲族文化的影响力。要落实促进畲族文化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财政投入和项目扶持力度,支持畲族文化资源挖掘和文化体系建设,为畲族文化增添持久发展动力。
  4、发展畲族文化必须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满足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要深化畲族地区文化体制改革,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培育文化市场主体。要依托优势文化资源,发展有浓郁畲族文化特色的艺术品类、歌舞类产业,要依托丰富的文物古迹,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要把发展文化产业与促进文化事业和畲族文化繁荣发展结合起来,借用市场的力量,挖掘和整合畲族文化资源,打造畲族文化品牌,保障群众文化权益,扩大畲族文化影响,形成促进畲族文化发展的不竭动力。

知识出处

当代视野下的畲族文化

《当代视野下的畲族文化》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遴选会议论文44篇,分为三部分。包括畲族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畲族文化价值与现代性发展;区域互动背景下融合发展与新畲村建设。

阅读

相关人物

苏振芳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宁德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