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促进闽东畲族地区繁荣富裕的思想与实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视野下的畲族文化》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5799
颗粒名称: 习近平促进闽东畲族地区繁荣富裕的思想与实践
分类号: K288.3-53
页数: 6
页码: 177-182
摘要: 本文介绍了《巩固民族大团结的基础——关于促进少数民族共同繁荣富裕问题的思考》一文,站在中国民族大团结的思想高度,围绕少数民族地区如何早日脱贫致富这一主题,提出了一系列极富创造性的战略思想、极富前瞻性的制度理论和极富针对性的实践观点。习近平关于促进少数民族共同繁荣富裕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为做好当前形势下的民族工作提供了可遵循的目标,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关键词: 畲族 民族地区 共同繁荣

内容

巩固民族大团结的基础——关于促进少数民族共同繁荣富裕问题的思考》①,是习近平首篇关于中国少数民族问题的重要论述。习近平站在中国民族大团结的思想高度,以深入扎实的调查研究为基础,围绕闽东畲族地区如何早日脱贫致富这一主题,提出了一系列极富创造性的战略思想、极富前瞻性的制度理论和极富针对性的实践观点,深刻回答了推进闽东畲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字里行间显示习近平对少数民族的炽热情怀,对做好民族工作的殚精竭虑。
  一、站在巩固民族大团结的高度认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
  展的重要性
  习近平就任宁德地委书记后第一次下村调研,就选在了畲族村。1988年7月,新到任的宁德地委书记习近平以及地、县有关部门领导,专程到福安县甘棠镇西南部山区的畲家村寨——过洋村,考察当地葡萄种植情况,并针对如何发展村级经济召开现场办公会议。
  闽东是畲族的主要聚居地,也是畲族文化的核心区域。1988年宁德地区畲族同胞有16万多人,占全国畲族人口总数的40%,占全省畲族人口总数的70%。闽东地区的7个畲族乡,190个畲族行政村,2014个畲族自然村,大都处于偏远地区。位于大山深处的畲族村寨交通不便,土地贫瘠,山耕十分费力,正如畲族山歌所唱到的:“山哈(畲族)住在高山头,种田一亩上百丘,山哈种田真辛苦,不如下老(汉族)种一丘。”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大多数畲族乡商品经济依然不发达,有的还处于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状态,加上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缺技术,缺人才,致使畲乡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得不到很好的开发与利用。据统计,经过1985年以后的三年扶贫,宁德全区贫困户脱贫率是87.3%,而畲族贫困户的脱贫率仅75%,全区少数民族扶贫对象大约还有4000户,而且已经脱贫的,由于自然灾害、生产经营失误或后劲不足等原因还存在返贫现象。
  习近平特别关心畲族村寨发展的根本原因就是极为重视民族团结。畲族同胞为新民主主义革命事业,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过重大贡献。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畲族人民坚持革命斗争,组织游击队,建立革命根据地,闽东畲族地区有70%以上是老区、苏区。在三年游击战争中,在闽东畲族人口中被敌人杀害的党员、干部、战士和群众达到5600多人,占闽东畲族人口4.8%;被烧毁的村庄540个,占闽东总数25%;被掠夺的畲族村庄980个,占畲村总数70%,被烧毁房屋10500余间。在经过三年游击战争的巨大牺牲之后,还有400多名畲族红军战士奔赴抗日前线。闽东人民对党有着深厚的感情,很多革命老前辈,都是畲族群众用鲜血和生命保护下来的。如叶飞、曾志、范式人等过去打游击的时候,经常是在畲族山村、畲族老乡家里度过的。当年革命的力量之所以能在最艰难的岁月里得以保存和壮大,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民族团结。
  出自革命家庭的习近平对老区人民的情感是天然而又真诚的,当了解到在革命年代闽东畲族同志没有一个叛变时,习近平深受触动。习近平在文章的开篇中写道:“我们的事业方方面面,千万不能漠视少数民族事业这一重要方面。这是一个原则,基于这个原则,我们有必要深刻地思考关于促进少数民族共同繁荣、富裕的几个问题,我们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要巩固民族大团结的基础。”他坚信:“老区经济发展虽然落后,但是只要老区人民能够把对党和国家的那种深情厚谊的精神发扬光大,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开天辟地。”
  二、立足实际制定畲族地区脱贫致富的战略方针
  20世纪90年代全国扶贫工作的主战场已开始转移到少数民族地区。当时闽东畲族地区开始从以解决温饱问题为重点的摆脱贫困时期,进入以经济开发和开放为重点的实现小康时期。习近平提出:“要从本地区的优势出发,扬长避短,兴利除弊,使区域生产要素不断优化,建立起一种最适合于少数民族地区生产力水平发展的经济运行机制,使其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速度增长”的主体发展战略。
  至于如何破解脱贫致富过程中的系列困难,他要求:第一,要增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造血功能”;第二,要引导和帮助少数民族群众摆脱封闭、单一的自然经济状态,向商品经济发展,使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第三,要充分利用民族地区同其他地区的自然地域分工条件,发挥当地的自然资源优势,根据民族的特点建立自己的“种养加”经济模式。
  宁德北临浙南,南接福州,与中国东南沿海市场经济十分活跃的地区为邻,拥有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天然条件。习近平提出闽东畲族地区的发展要走一条“双向开放”和“双向开发”的发展道路。“双向开放”即对内、对外同步开放。一方面积极参与本地区和沿海发达地区的市场竞争,加强外引内联,大力引进信息、资金、技术和人才,进行优势互补;另一方面,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和交换,努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促进本地区的全面发展。“双向开发”即资源和市场同时开发,一方面大力开发本地区的“山海田”资源,开辟与之相关的加工工业和第三产业,推动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要开发市场,开拓商品流通渠道,根据市场需要努力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和与之相配套的加工业,为广大农村特别是畲族地区大量剩余劳动力提供更大的用武之地。
  他深刻分析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商品生产和市场需求的关系,提出了要树立“市场为主导”的战略思想,确立一条“市场——技术——资源”的发展战略。“闽东畲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虽然起步晚些、基础差一些、限制条件多一些,但发展商品经济的潜力还是很大的。畲族地区要真正实现脱贫致富,就必须首先考虑如何增强经济自主的能力和经济发展的内在活力,走出一条适应于自身发展的路子,这就需要实现观念上的变革,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并下功夫在‘山海田’上做文章,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从而推动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实现从贫穷到富裕的根本转变。”
  三、脚踏实地促进少数民族共同繁荣富裕
  在闽东工作期间,习近平为促进少数民族共同繁荣富裕,倾注了大量的心血。1989年1月,在宁德地区民委第七次委员(扩大)会议上,习近平特地列举了福安县民委挂钩扶贫过洋村种植巨峰葡萄脱贫致富的经验,以及屏南县甘棠乡的巴地村、霞浦县崇儒乡靠蘑菇、食用菌、生猪、茶叶等项目发展生产的例子,要求民族地区要因地制宜,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几年时间过去,福安县甘棠镇过洋村,这个原先一直处于贫困之中的畲族村,在民族部门的支持下,采用贴息方式引种了50多亩的葡萄新品种——巨峰葡萄。随着新品种葡萄上市带来的丰厚收入,过洋村畲族摆脱贫困的愿望终于变成了现实。
  习近平对内对外资源市场双向开发开放的创新思路,为闽东民族地区市场经济注入巨大的活力。如今,福安坂中畲族乡工业区拥有电机电器、医疗器械、建筑建材等企业100多家;霞浦盐田畲族乡工业区形成以合成革生产为主导的产业核心;福鼎硖门畲族乡工业区打造出以轧钢精深加工、机械制造、食品加工为龙头的特色园区。以上三个园区工业产值分别占所在民族乡工业总产值的80%、80%和60%,宁德畲族乡的传统经济结构产生重大的变革。
  习近平对改善畲族群众生存环境的关切,贯穿在他的民族工作思路中。散居于大山深处畲族同胞的生存条件仍然恶劣,路不通、灯不明、信息闭塞、居所简陋。据一份统计资料显示,全区畲族行政村中,通机耕路的村只有59个,占全区畲族行政村的0.29%;通电村104个,只占5.1%;通电话村35个,不到0.2%。基础设施建设这一短板,不仅影响民族地区群众生产生活,也制约着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全心全意为畲族群众排忧解难,既是对畲族群众的一片赤诚之心,也是我党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具体体现。习近平要求“各级领导要经常过问民族工作,要把民族工作摆到重要的议事日程,要切实帮助少数民族解决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他的推动下,各级党委政府为少数民族地区办实事,发展社会事业,实施“造福工程”、茅草房改造、“五通五改”(“五通”:通水、通电、通路、通广播电视、通电话。“五改”:改水、改厨、改厕、改圈、改房)等民生工程,极大地改善了少数民族地区生产生活条件。
  “造福工程”战役首先从福鼎的赤溪村下山溪畲族自然村打响。这个有“中国扶贫第一村”之称的少数民族村,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村民依旧过着食不果腹、衣难遮体、屋不避雨的生活。当地政府将自然村群众整体搬迁到生产生活条件较好的地方,从根本上改善群众教育、文化、就医、就业等条件,成为一个成功的典型范例。“造福工程”在闽东全面推开,搬迁后的少数民族群众不仅解决了“五通”,住上宽敞明亮的新房,经济收入也大幅提高。宁德“造福工程”的成功经验,随之在福建全省推广开来。1990年4月19日,福安坂中畲族乡电话与市区电话网联网成功,成为全省第一个实现电话自动化的畲族乡。
  文化与教育发展紧密相连。在1989年召开的地区民委第七次(扩大)会议上,习近平对民族教育提出要求:“畲族文化、教育程度目前不是很高,因此要注意从中小学开始培养各方面人才。”1990年,福安、霞浦、宁德等地陆续创办了民族中小学校和民族职业学校;宁德地区农校增设畲族预备班,每年两个班各招畲族初中毕业生40名;福安县坂中畲族乡委托地区农校培训畲族学生20名,结业后回村当主干。如今,宁德全市有民族中学5所,民族职业中学一所,民族乡中小学15所,独立设置的民族小学45所。宁德市民族中学成为全国首批7所“民族中学示范校”之一。与此同时,随着宁德市“两基”的巩固提高,少数民族学龄儿童的教育普及程度也得到同步提高。
  四、如期啃下少数民族脱贫这块硬骨头
  近年来,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也非常突出,民族地区依然是我国发展的重点、难点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2010年9月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回到闽东。在福鼎市硖门畲族乡柏洋村畲族村民家中,他亲切地和畲族群众拉起家常,得知一个畲族家庭的年收入突破5万元,全村2009年人均收入达12660元,习近平感到欣慰。他要求当地干部围绕实现新农村建设的光荣任务,围绕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继续努力。在2014年9月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指出,民族地区“同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难度较大,必须加快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
  2015年年初,习近平对国家民委《民族工作简报》2015年第6期《“中国扶贫第一村”福建宁德市赤溪畲族村各族群众全面迈入小康生活》做出重要批示:“30年来,在党的扶贫政策支持下,宁德赤溪畲族村干部群众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滴水穿石、久久为功,把一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建成了小康村。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要以时不我待的担当精神,创新工作思路,加大扶持力度,因地制宜、精准发力,确保如期啃下少数民族脱贫这块硬骨头,确保各族群众如期实现全面小康。”
  赤溪村是福鼎市磻溪镇东南部的一个畲族村,是国务院扶贫办命名的“中国扶贫第一村”。30年前,赤溪畲族村因为贫穷而出名,经过30年持续不断的扶贫攻坚、扶贫开发,赤溪畲族村实现了从穷山村到小康村的华丽转身,群众收入增长了56倍。村民住房由茅草房变成了小洋房,人均住房面积从8.5平方米提高到21.6平方米;羊肠小道变成了宽阔的水泥路;全村初中以上文化程度村民增长了6倍,达到总人口52%以上;学校、文化中心、公园、卫生所等公共服务设施日臻完善,整个村庄踏上了“百姓富、生态美”的美丽乡村新征程。
  闽东畲数地区经济文化事业的长足进步,是在习近平的关注和推动下,经闽东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而取得的。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国家发展战略,福建省“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主要目标。目前,福建的民族乡村中还有一定比例处于贫困标准之下,是福建今后发展的重点、难点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习近平关于促进少数民族共同繁荣富裕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为做好当前形势下的民族工作,提供了可遵循的目标,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知识出处

当代视野下的畲族文化

《当代视野下的畲族文化》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遴选会议论文44篇,分为三部分。包括畲族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畲族文化价值与现代性发展;区域互动背景下融合发展与新畲村建设。

阅读

相关人物

麻健敏
责任者
叶飞
相关人物
曾志
相关人物
范式人
相关人物
习近平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宁德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