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图书馆
宁德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德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试述宁德市畲族文物藏品界定、分类、定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视野下的畲族文化》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5791
颗粒名称:
试述宁德市畲族文物藏品界定、分类、定级
分类号:
K87
页数:
9
页码:
165-173
摘要:
本文介绍了宁德市畲族人口占全省畲族人口1/2,全国的1/4,是全国最大的畲族聚居区。宁德境内遗存大量畲族文物。本文探讨了畲族文物藏品的界定与划分;畲族文物藏品的分类与定级;并介绍了宁德市畲族文物主要藏品。
关键词:
畲族
文物藏品
分类
内容
一、文物藏品概况
宁德市(俗称闽东)地处福建省东北部,祖国大陆海岸线中段,海岸线长1046公里。南接省会福州,北连浙江温州,西邻南平市,东与台湾基隆隔海相望,素有“闽头浙尾,山海澳区”之称。全境包括蕉城区、霞浦县、古田县、寿宁县、屏南县、周宁县、柘荣县以及福安市、福鼎市和东侨经济开发区。土地面积1.35万平方公里,山地丘陵面积占91.2%。全市有1个畲族经济开发区和9个畲族乡,235个畲族行政村。畲族人口约18万人,占全省畲族人口的1/2,全国的1/4,是全国最大的畲族聚居区。
在历史的长河中,勤劳勇敢的宁德畲族人民和其他各族人民创建了美丽富饶的家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积淀了大量的文化遗存。宁德也是全国土地革命时期18块根据地之一,畲族人民的作用和贡献巨大,留下了许多革命遗物。
宁德境内遗存大量畲族文物,这些民族文物具有一定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绝大多数散存畲村群众家中。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保护民族文物工作,1958年福安专区征集畲族民俗文物250件,其中25件由厦门大学收藏;1959年全区搜集畲族民俗文物、革命文物1400多件,部分上送北京民族文化宫参展;第二年又收集许多畲族文物由中央民族学院和中南民族学院文物馆保管与展示。1986年,宁德市分别建立闽东畲族博物馆和闽东畲族革命纪念馆,并配备人员,对畲族民俗文物、革命文物进行收藏、展示与研究。2005年建立中华畲族宫文物馆,之后福安市铁湖、蕉城区猴盾和霞浦县白露坑等畲族村建有文物室,收集与展示当地各种畲族文物共6000余件。
二、文物藏品的界定方法
馆藏品中畲族文物和非畲族文物的界定方法没有确切标准,我们根据实际将下列文物划分为畲族文物:
1.反映畲族生活习俗、文化艺术、工艺美术、宗教信仰等具有显著民族特征的文物,如传统服饰、民歌和民间故事传说手抄本、各式各类雕刻、大宗迎祖旗幡等。这类文物民族特征鲜明,区别于汉族文物,容易界定。
2.留存畲族村落具有一定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遗物,如玉器、陶器、瓷器、金属器、法书绘画、雕刻漆器等。这是畲族小聚居、大分散而散落在汉族之间的生活居住环境的缘故,必然导致畲族和汉族在这些有价值的遗物的制作及使用中出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况,我们为丰富民族文物体现畲汉民族关系,将这部分在畲族乡村发现的也划定成畲族文物。
3.留存畲族村落的革命文物及名人遗物,如闽东苏维埃政府印章、武器、文件、证件及革命领导人的手稿、信件、题字、生活用品等。宁德畲族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特别是土地革命时期英勇顽强,这时期闽东畲族人民和汉族人民一样,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残酷压迫和剥削,畲族人民还要遭受民族歧视和其他痛苦。正像他们所说:“无田地、无钱财、无势力、无笔头。”①正是由于畲族人民苦大仇深,穷则思变,一心向往解放,革命愿望最强烈,所以他们具有革命的迫切性。由于他们迫切要求革命,在斗争中,表现出对党对革命的无限忠诚,在国民党的白色恐怖下,不变心、不屈服、不怕流血、不怕砍头。因此他们具有革命的坚定性。正由于这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他们只有前进,没有后退,红旗指向哪里,就奔向哪里,他们就具有这种革命的彻底性;又由于他们长期经受民族压迫,到处受人歧视,民族苦、阶级恨进一步加强了他们在斗争中的团结性。再由于他们长期居住在深山僻岭,具有民族自卫精神。因而他们在革命斗争中,就具有革命的保密性。用叶飞同志的话来说:“在最艰苦、最困难的斗争中,畲族的作用是很大的。他们具有两大特点:第一,最保守秘密,对党很忠实。第二,最团结,在最困难的一九三五年至三七年,对党支持最大。”②这就是闽东畲族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中所表现的独具特点。因此,革命遗物史迹遍布畲族地区,它们默默地向后人叙述那峥嵘岁月的往事,显现畲族人民的坚贞不屈,昭示新中国的来之不易。畲族革命文物极受重视,宁德市人民政府建有闽东畲族革命纪念馆收藏与展示畲族革命文物。
三、文物藏品的分类
我们根据有利于藏品的保管和利用的原则,从本馆藏品具有民族特色的实际出发,划分以下13类:
1.宗教祭祀类,包括大宗迎祖旗幡,神话传说图、祖杖、祖担,巫师法器、宗教经卷、道场用品、用具,各式香炉、银铜锡祭器、各式符咒、神像挂图等;
2.服装首饰类,有帽子、礼服、腰带、裙子、鞋子、木屐、凤冠、头簪、耳环、戒指、金银手镯、银牌、各式花带、其他各式服装、金银饰;
3.文学艺术类,包括畲族和有关畲族题材的小说、散文、诗歌、曲艺、戏剧等古籍、手抄本、袖印本,拳术、刀术和棍术图谱,名人题写的名言、名句,楹联,书法、绘画各种形式作品,民歌、民间故事传说手抄本等;
4.工艺美术类,有用各种材料制作、编织的扇子、葫芦等工艺品,红白喜事用的礼盒、箱、包、袋子,各式各类雕刻;
5.生产用具类,包括年代较久的犁、耙、锄头、柴刀、镰刀、斗笠、棕衣、晒匾、竹婆、谷砻、米筛、糠筛、石臼、石磨、石桶、石盆、竹编工具、草编工具,石槌、木槌、斧头、锯、刨等各式泥木匠用具,碾车、织布机、酿酒坊、染坊、油坊、饮料、食品坊,采茶制茶用具等;
6.生活用具类,包括年代久远并有特色的桐油灯盏架、纸灯、烟筒、烟袋、草荐、蒸笼、饭甄、爪篱等各式照明用具、厨房用具、各式家具;
7.猎具类,用于打猎的弓弩、竹枪、土枪、竹吊、陷阱、火枪和装硝用的牛角筒;
8.兵器类,战争年代遗留下来的各式刀、剑、矛、枪支、土枪、火炮等;
9.文献类,民族典籍、文献、谱牒、契约、手稿、碑碣、文书、字据、信函等;
10.民俗用具类,有婚嫁用的轿子、其他礼器;
11.医药类,治疗各种疑难杂症的祖传秘方、单方、配方、医疗器械;
12.图文、照片、纪念物等;
13.革命文物类,畲族烈士遗物、苏维埃政府印章、武器、文件、证件及革命领导人的手稿、信件、题字、生活用品等,专门由闽东畲族革命纪念馆收藏。
四、文物藏品的定级
畲族文物界定、分类、定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因我市畲族生活居住环境是小聚居、大分散而散落在汉族之间,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长期以来互相渗透、相互影响,必然导致畲族和汉族在这些有价值的遗物制作及使用中出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况,造成民族特征不显著的文物如石器、石刻、砖瓦、玉器、陶器、瓷器、铁器、织绣、皮革、竹木器等部分传世文物无法确切界定。
2.藏品分类是根据藏品的异同,即构成每件藏品基本物质的自然属性和所形成的社会属性之差异性、同一性,把全部藏品区分组合成类的过程。因多数单件畲族文物藏品具有多种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特别是社会属性,不易确定其类别。我们根据有利于藏品的保管和利用的原则,从本馆藏品具有民族特色的实际出发,划分13类,但仍然出现单件藏品类别交叉、重复问题。如服装首饰类的凤冠、头簪、耳环、戒指、金银手镯、银牌、各式花带等,又属于工艺品类,这样类与类之间界线无法分明;宗教祭祀类中大宗迎祖旗幡,畲族传说连环故事图、祖担,巫师法器、宗教经卷、道场用品、用具,各式香炉、银铜锡祭器、神像挂图等与工艺美术类、文献类质地复合、关系密切,分类时难免出现矛盾。这就要求我们在对这些藏品分类时尽量做到既有利于保养,又能保持其完整性。
3.经费匮乏,制约文物事业的发展。尽管“文物经费要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并逐年增加”是国务院规定和强调的文物工作“五纳入”的重要要求,然而基于我市财政困难等原因,对文物工作的投入严重不足。这就必然使文物事业面临停滞的局面,使许多有较高价值的文物无法定级。2003年,福建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文物鉴定小组曾到我市定级革命文物,闽东畲族革命纪念馆内存有确认闽东为苏区的重要文物闽东苏维埃政府印章和闽东苏维埃政府成立大会文献,然而因资金问题且不受重视,加上该馆隶属民委系统不属文化系统,故畲族革命文物至今未能定级。
目前尚无确切标准对畲族文物进行有效定级。因此,根据多年从事畲族文物保护、征集和研究工作中总结一些经验,对畲族文物的定级谈些看法。由于我市畲族生活居住环境是小聚居、大分散而散落在汉族之间,受现代文化的冲击大,文化遗产自身消失较多;畲族地区气候湿度大,群众家中保管条件差,文物损坏极多。近年来,境内外购买文物特别是民族文物现象严重,致使大量民族文物流失。上述现象导致畲族文物,特别是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大的畲族珍贵文物现存极少。2004年6月,宁德市成立抢救与发展畲族文化领导小组,发动全体畲族群众踊跃捐献,且小组人员深入畲族山村收集文物,然而因为民族文物存量极少,收效甚微。鉴于畲族文物日益减少的情况,我们参照文化部1987年制定的《文物藏品定级标准》及2001年最新的《文物藏品定级标准》,对畲族文物定级时,其标准略低于该标准,即一般文物偏上的就定为三级文物,介于二级和三级之间的文物就定为二级文物,二级上的文物就定为一级文物。这一意见也得到我省唯一的文物鉴定机构福建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文物鉴定小组的支持。
闽东畲族博物馆现共存文物3776件,其中畲族文物920件,约占总量的24.4%。因宁德市虽为设区市,可目前尚无宁德市博物馆的编制及馆舍,闽东畲族博物馆承担其职能,收藏了大量宁德市历史文物及从海上、地上追缴的各类文物,故馆藏文物中畲族文物所占的比重相对少。闽东畲族革命纪念馆有文物138件,福安市铁湖村文物室、蕉城区猴盾村文化站和霞浦县白露坑村陈列厅分别收藏文物210件、190件和300件,这些文物基本上是畲族文物。
五、主要藏品介绍
1.宗教祭祀类
祖杖:清乾隆、咸丰、光绪年间和民国时期,用树根或树木雕刻修饰而成,头部似龙,亦称龙头杖。通长140厘米,首长20厘米,身部则由弯曲条木修制。头部也有雕成人物状,有盘瓠(忠勇王)或陈靖姑,平时置于宗祠内所设的祭橱里。在宗教活动时由车道法师把持,置于正堂香炉旁。福安康厝红坪村、蕉城八都新楼村、霞浦溪南白露坑村及闽东畲族博物馆皆存有祖杖。
猴盾雷氏神主牌:清代,神主牌通高119厘米,通宽48厘米,厚15厘米。中书“清处士十二世祖讳志蒲雷公同神主”,顶部和左右两侧均雕刻镂空人物、花鸟图案。存蕉城区八都镇猴盾村。
2.服装首饰类
宁德畲族妇女的服饰因分布地区的不同而有差异,各地服装的花纹图案各具明显特色,基本上有罗源式、福安式、霞浦式、福鼎式等四种不同类型。服饰闽东畲族博物馆存有60件,年代为清至近代(解放初期)。
罗源式:花纹艳丽多彩,领上花色由红、黄、绿、红、蓝、红、黑、红、水绿的顺序排列成柳条纹图案。上领的黑底上绣有一条水红、黄色的粗线条的自然花纹。围身裙的图案花纹以大朵的云头纹为其特征,裙边配上柳条纹原色图案花纹。
凤凰装:清代,畲族妇女服饰由于居住地区的不同呈现出许多差异,但她们都称自己的服饰为“凤凰衣”,称发饰为“凤凰头”,称头冠为“凤冠”。畲族妇女梳凤凰头,穿凤凰衣,着凤凰装,整个配搭起来,那个隆起的红发髻就像凤凰头;那个绣花的衣领、衣襟和两袖就像凤凰的颈、腰和翅膀;那个向后绑的裙带、腰带及水巾(汗巾)就像凤凰尾。加上两耳戴的大弯头银环,两手戴的鸳鸯银镯和錾花银手匝(即戒指,上有小铃铛),特别是戴凤冠的新娘子,走起路来,随风飘舞,叮当作响,大有凤凰鸣啭之势。闽东畲族博物馆馆藏有8件(套)。
女坎肩:女短褂,对襟,有领。以黑粗麻布缝制,正面领口处直排一铜扣,中、下各有双排铜扣,共5枚,铜扣形似硬币,直径1厘米,面有錾花。前后衣片无以布厚添,两侧开裂口大,仅在腰处以一小片布相连,穿着便于哺妇喂奶。领口及襟处刺绣许多图案和花边。
凤凰冠:清代至民国,畲家凤凰冠,福安畲族称之为“圣疏”,意为皇上钦赐的圣物,是畲族少女出嫁时所必戴的。通高32厘米,通宽18厘米。是一个用竹壳外包红布缝成平顶长方形的头冠,上贴一片片四方方的錾有凤鸟图案的银牌,轻薄如纸,再缀上红线穿起的一小串一小串的五色料珠,挂在头冠的四周,冠的正面系有7——9条的银链,链上再系大大小小数不清的凤鸟、蝴蝶图案的银牌和小铃铛。戴时这些链牌就能垂到胸前,遮住脸部,摇来晃去,叮当作响,意为“凤凰带子又带孙”煞是好看。闽东畲族博物馆馆藏有13件。
耳环:有大小两种,形若翻转的问号,用白银制成,近耳处有小倒弯。大耳环长3厘米,宽2厘米,为已婚妇女所配,小耳环为大耳环的一半大,形状相同,为少女所戴。闽东畲族博物馆馆藏。
银手镯:用白银或金银经手工打制而成,重约70克,圆径7厘米。里层光滑,表面打造梅花、几何纹状。部分带有链子,系小铃铛。闽东畲族博物馆馆藏。
银板插:清代,银质。共3副,分别长16厘米、15.5厘米、15厘米,上錾刻花纹、几何纹,是畲族妇女梳头所佩戴饰物。闽东畲族博物馆馆藏。
3.工艺美术类
茶匙:清代,直径1.5~2厘米,柄长6厘米,宽0.5厘米,用红铜或白银制作,匙口呈圆形或梅花形。匙口正反面錾有莲花、梅花、竹花等图案。一些匙柄也錾有几何形云头纹、马牙纹,茶匙是畲家人招待贵客奉茶时放在茶中,用以搅拌茶中的白糖、花生、蜜枣等物。闽东畲族博物馆馆藏。
苎篮:清代,用毛竹表层加工成扁形和丝形条编扎而成。口径36厘米,底径22厘米,通高18.5厘米。腹自上而下渐收,口沿分两层,宽2厘米的竹片圈扎,细竹丝密扎,足高2.5厘米,内外施以桐油,用于存放针线活工具和布料等。闽东畲族博物馆馆藏。
蜡染被面:清代,苎麻布,长200厘米、宽140厘米,施以蜡染技术,即在白布上图案部分涂上蜡,放染缸后其他部分被染,蜡融后露出花样。图案为蓝底白花,蓝白分明。闽东畲族博物馆馆藏。
斗笠:清代至民国,一般直径38厘米,窝深8厘米,顶高3厘米,斗笠的花纹形状有燕顶、四格、三层檐、云头、燕嘴、虎牙、斗笠星等多种。以竿节修长、材质组织细密、剥蔑性良好的袅竹、娄竹为主要原料。将表层青篾剖成厚度约为0.1厘米的细篾丝,并染成各种颜色编织而成。每顶斗笠用蔑条224~240条;竹架编好后,两层之间铺以油纸,系上水绸带。再配以五色珠子、白飘带。畲家姑娘常以花斗笠陪嫁,尤以霞浦崇儒上水村编织的花斗笠著名。闽东畲族博物馆藏有18件。
4.生产工具类
草鞋耙:清代,为做草鞋的工具,由草鞋耙、木弓腰带、小木槌、小木叉组成。草鞋耙通高32厘米,木弓腰带直径35厘米。操作时,将草鞋耙置于长木凳上,木弓腰带系在人的腰上,编织草鞋。存福安市康厝乡凤洋畲族村。
米扇:清代,木制,通高150厘米,通长130厘米,由斗、风扇、风扇落(调节出口大小)、出口盆组成。用于分离稻谷、大米、麦等农作物的杂质。操作时将农作物倒入斗中,转动风扇,因农作物与所含的杂物重量不同,落在不同处而将其分离出。闽东畲族博物馆馆藏。
稞印:清代,木质,宽9厘米,长27.5厘米,用于制作饼或糍粑的模具,上刻花草、几何纹。存福鼎市佳阳乡双华村。
5.生活用具类
帐眉:清代,面为绸布,衬底为粗布,色彩粉红,刺绣图案为人物与花井,有三国演义的故事,东周列国故事,硕果累累的桃树,上下飞翔着蝙幅,象征“福寿双全”。在带藕的莲花上绣着一对鸳鸯,称为“鸳鸯佳偶”等等,帐眉有一横眉和两块竖眉(各垂两旁)构成,横眉与床等长,竖眉掩至床脚。闽东畲族博物馆馆藏。
苎布蚊帐:清代,用自种的苎麻线经加工后,织成布,再染成蓝色,蚊帐面积大,从床外围罩下。闽东畲族博物馆馆藏。
笸箩:清代,竹子编造,上口径35厘米,底径19厘米,高15厘米,放针线等。存福鼎市佳阳乡佳阳村。
梳妆盒:近代,长20厘米,宽16厘米,高16厘米,盒身刻有轮船弯,上写“大海航行靠舵手,干革命靠毛泽东思想”,盒盖上刻有红五星及“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及抓革命、促生产、促工作、促战备”。内有两个小盒均绘有山、树、房、草、车等图案。存福鼎市佳阳乡佳阳村。
八仙桌:民国年间,楠木制作,桌面正方形边长90厘米,高96厘米,四周彩绘八仙图案。存福鼎市佳阳乡佳阳村。
灯芯马:清代,灯芯马也称灯马,是一种古代照明工具。其主要结构由毛竹和杉木骨架拼制而成,整个框架采用榫头和卯口对结的传统制作方式,无须钉子。灯马通高38厘米,分上下两部,呈梯形状。上部口径为8厘米×10厘米,中间置一铁碗,碗中有灯芯和桐油;下部口径为1厘米×14.5厘米,中间放一节竹筒,用时接上端灯芯,亮时往下滴油,满时再倒入铁碗中。灯马一般挂有一小木棍或铁钩,以拨灯芯来控制亮度。顶端用一竹片压弯成椭圆形,便于携带或悬挂。闽东畲族博物馆馆藏。
6.文献类
族谱:清代、民国时期,畲族族谱分别有蓝姓、雷姓、钟姓等族谱,一般大畲村都保存有本姓族谱,平时收藏在宗祠,有专人负责保管,过年时摆在厅上陈列,由长辈解说供子孙们瞻仰。一般为16开书本那么大,用毛笔在宣纸或黄白纸上书写,由专门的修谱人所为。族谱记录本祖宗之功德,世代的来源以及宗姓的搬迁等历史。存于福安坂中大林村、福鼎佳阳双华村、福安潭头竹园村。
同治年手抄歌本:长18厘米,宽12厘米,宣纸,墨书,共56页,蓝线装订成册,年代为清同治二年(1863)。书前页与后页残缺,内容为叙述历史故事,有“当初又造盘古王,造天造地渺茫茫,又造山河地海水,又造日月子光光。又造星辰天上排,又造农夫做世界”。“洪武子生十八个,崇祯太子做王(皇)帝,崇祯太子管天下,天下难平乱世界。天下难平乱到兵,李闯造反好敬(惊)人……”存于福安市康厝乡凤洋畲族村,现藏闽东畲族博物馆。
六、结语
宁德市多年来重视畲族文化,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形式,对畲族文化予以抢救和保护,在发掘畲族文化宝藏、弘扬民族文化精神;为更好保存畲族历史民俗文物和畲族革命文物,宁德市注重加强畲族文化遗产保护设施建设,先后建成了闽东畲族博物馆、闽东畲族革命纪念馆、中华畲族宫文物馆和一批民族乡综合文化站、民族村农家书屋,为保护畲族文化遗产提供重要的设施和机构,必将有利于推动宁德民族文博事业的蓬勃发展。
知识出处
《当代视野下的畲族文化》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遴选会议论文44篇,分为三部分。包括畲族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畲族文化价值与现代性发展;区域互动背景下融合发展与新畲村建设。
阅读
相关人物
雷英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宁德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