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蓝鼎元与畲民教育的提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视野下的畲族文化》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5742
颗粒名称: 四、蓝鼎元与畲民教育的提升
分类号: G527.57
页数: 3
页码: 68-70
摘要: 本文介绍了畲族在清朝时期的教育得到了大力推行,旨在培养畲族知识分子阶层,提高文化水平。畲族通过宗族组织等途径,克服种种困难,努力争取科举权利和教育机会。畲族精英教育的发展和代表人物如蓝鼎元等的贡献,展现了畲族教育进步的历程。
关键词: 畲族教育 清代 畲民教育

内容

在文化程度提高的基础上,畲民登科及第的人数日增,形成了畲族知识分子阶层。以上杭县为例,清代考取举人的有蓝学鉴、钟尚志、钟润、蓝日聪、钟大受、蓝斗南、蓝利田、雷赞明八人,进士有蓝正春、蓝桂二人。㉓典型者有如上杭蓝氏官庄。经历代积累,殆至清代官庄蓝氏之宗族社会已相当成熟,其汉化程度很高。此阶段官庄蓝氏族中人才辈出。十一代蓝学延,吏官出身,受四川射洪县主簿,此为一例。族中弟子读书取科第者则有蓝日照,大约在请嘉庆年间儒学为廪生;蓝大玉、蓝大鹏为太学生,蓝日新为生员,亦为嘉庆年间;蓝庆勋、骏勋、炳勋为监生,约为道光、咸丰年间。一乡一族出了这么多有科名的读书人,故赢得时论和史册“文学兴盛”之誉。㉔20世纪80—90年代学者在上杭官庄调查时还看到两块清代遗留下平的匾额。一块悬挂于树人村背头仓下老屋内,上书“光分壁泮”4字,系嘉庆二十五年(1820)福建学政韩鼎晋为太学生蓝大玉、大鹏、进士生员蓝日新三人颁立的。另一块悬于德康村张坑里的上只屋,上书“应运搏风”,为咸丰六年(1856)福建布政使庆端为监生蓝庆勋、骏勋、炳勋等人颁立。㉕民国《上杭县志》卷18“氏族”亦云:蓝氏“县西官庄乡户数五百,文学兴盛。”
  这至少反映官庄蓝姓自清末以至民国间文学风气日益浓厚的趋向,此乃畲族教育发展的一个缩影,清末民国初的畲族教育,的确有很大的进步,在许多地方并不输给汉人。蓝鼎元和雷鲮这两位畲族教育发展的典型代表就是最好的例证。蓝鼎元,字玉霖,号鹿洲,学者称鹿洲先生,福建漳浦人。家有朱学传统,伯父是黄道周的弟子,鼎元从伯父受学,是黄道周的再传弟子。一心向往程朱,究心性理之学。蓝鼎元为畲族精英教育的典范,其发展历程也代表了清代畲族教育发展的一个普遍模式。畲民一般久居山林,保存了稳定的畲族民族特性。但是也有不少家族因为迁居平原,受汉族的影响,走上了汉化的道路。蓝鼎元家族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其曾祖父辈是这一家族汉化的关键时期。鼎元曾祖毅叟公,在蓝氏家传中称为处士,没有科名,没有官职,也没有特别可称述事迹,仅仅一介普通农夫。鼎元早年曾随族兄蓝廷珍进入台湾参与平定朱一贵起义。从台湾归来后,先是参加纂修《大清一统志》,后历任广东普宁、潮阳知县和广州知府等职。他在教育方面的贡献是显而易见的,无论是在台湾担任幕僚,还是出任地方官,均对教育倾注了极大的热情,提出了许多富有真知灼见的教育观,并兴办了一些乡学和书院。其教育思想在其所著《鹿洲全集》里面表述极多:
  自古美玉必籍良工,美才成于师友,师道立则善人多,濂溪岂欺我哉!化民成俗之原,唯在师来道尊,人知敬学。是以昔贤殷殷立教,泽宫之外复有义学之设,责之专任之重也。(中略)余爱之,因捐清俸,设法兴修。先小学,次大学,幽齐曲径,静几轩窗,虽在阌阅之中,而有山间静穆之致,不可谓非读书之善地也。士为四民之首,一举一动,关系民风士习,端则民观感兴起日趋于原,不端则乡里效尤放纵,日兢兢于邪。故士不宜妄自菲薄;当以言坊行表为己任。潮邑文物之邦,民风未尽浮美。今盗贼廓清,豪强敛迹,讼师棍蠹,渐次驱除。加以岁登大有,万井盈宁,正我民安居乐业,兴起教化之秋也。余不佞,不能家喻户晓,唯有随事诱掖,树立风声,使知孝弟仁让为官斯土著之所乐阁,而所身体力行,为乡闾孝弟仁让之矜式,则所望于诸生助我者非细也。余以闾邑人心风俗分寄其责于诸生,而入以诸生立心制行,学问之章,分寄其责于司义学捷臬比之一二人,可不谓专且重哉!㉖
  普邑山川秀美,土田沃衍,虽弹丸蕞尔,可云乐郊。而文物未兴,大雅弗作,无论仔肩道统,经天纬发之儒,吾不得而见。即文章科名,寻常泮壁之士,亦寥寥晨星,不及他邑一村落焉。建邦启土数百年;无有留心及此,一从而振兴之者,良可叹也!
  幸年岁斗登,万井盈宁,余得偷潮冗之闲,为吾普培礼教信义之俗,欲与普士兴正学,必先为普照人壮志气。峰高水深,发理浅薄之患;吾知免夫。余于潮,有棉阳书院,于普岂可无文明书院?祀濂洛阴闽之书,人人有为圣之志,他是英才济济,诗书礼乐,有绍鲁邹,而文章科名之号为文物,又其所操券而藐焉小者。㉗
  总体而言,蓝鼎元重视教育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的作用。他认为,教育的社会作用主要体现在培养和造就一批“经世之才”,既重视教育理念,又重视教育实践,并创办了许多义学、书院等,这些都为培养当地读书的风气和氛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以教育为中介,崇正去邪,改良风俗,统一全社会的意识形态。也就是说,教育是以“育士”与“教人”来推动社会发展的。相比较而言,他更重视“教人”。在他看来“化民成俗之方,莫先于正学”。接受了程朱理学思想的知识分子,应当以转移风俗为己任。后人对蓝鼎元的事功和学问,颇有好评。《清史稿》本传称其“少孤力学,通达治体,尝泛海考求闽、浙形势。”㉘他对于提升畲族教育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知识出处

当代视野下的畲族文化

《当代视野下的畲族文化》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遴选会议论文44篇,分为三部分。包括畲族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畲族文化价值与现代性发展;区域互动背景下融合发展与新畲村建设。

阅读

相关人物

蓝鼎元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宁德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