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与客家关系研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视野下的畲族文化》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5730
颗粒名称: 畲族与客家关系研究
其他题名: 兼论研究畲客关系的学术意义与现实意义
分类号: K288.3-53
页数: 6
页码: 45-50
摘要: 本文介绍了宋元时期,是畲族与客家两个族群逐步形成发展的关键时期。两个族群毗邻而居,有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但最后仍分别成为两个不同的族群,则因其还存在本质或关键的差异。要研究这两个族群的关系,要高度重视它们之间的同与异。
关键词: 畲族 客家 关系

内容

一、畲族与客家的同
  宋元时期畲族与客家有三同:共同的经济生活、共同或相近的风俗习惯、共同的生活地域。
  1、共同的经济生活
  畲族与客家的基本经济生活都是以山地农耕经济为基础,辅以山林副业和狩猎经济。
  关于客家的经济生活,可以康熙程乡县志的记载为例:
  “程之壤地虽广,而崇山峻岭居其半,佃牧之地少,灌莽之区多,故其民贫。”“自服耕外无别业可治,或种山辟莱,以寄衣食。”①
  这是说客家人地处山区,全靠农耕与山林副业谋生。山林副业主要有烧炭、烧石灰、采矿、割松香、种菁、种蓝等等,而打猎则是生计的重要补充。笔者小时在家乡武平,乡亲们这种艰苦的山地农耕经济与山林副业的结合,还亲眼得见。
  畲族的经济生活,可以范绍质《瑶民纪略》的记载为例:“种山为业,夫妇偕作”;“粪田以火土,草木黄落,烈山泽,雨瀑灰浏,田遂肥饶,播种布谷,不耘耔而获。”“精射猎,以药注弩矢,着禽兽立毙。供宾客,悉山雉、野鹿、狐、兔、鼠、蚓为敬。豺、豹、虎、兕间经其境,群相喜谓野菜,操弩矢往,不逾时,手拽以归。”②
  这里说的也是山地农耕经济,以及狩猎经济。不同的只是畲族的农耕经济更简单粗犷,狩猎更精通,地位更重要而已。
  明末清初以降,大量汀州百姓远迁闽东浙南赣东北,以烧山种畲、种菁、种蓝和烧炭为业,称为棚民,其中既包括畲族,也有不少客家,他们的经济生活就更加趋同了。笔者曾经与丽水学院兰俏梅老师调查浙西南云和、松阳、遂昌等地的汀州村,获得大量畲族、客家共同经济生活的一手资料。③
  2、共同或相近的风俗习惯
  这里仅以服饰、饮食、民间信仰及婚俗葬俗为例。
  关于畲族服饰,《三阳图志》称其“敞衣青盖”④。具体情形,则如施联朱所描述的:“男女椎髻,跣足,衣尚青蓝色。男子短衫,不巾不帽。妇女高髻垂缨,头戴竹冠蒙布,饰璎珞状。”⑤其中妇女的服饰,亦如《瑶民纪略》所述:“妇人不笄,饰结草珠,若缨络蒙髻上。”⑥说的是畲族妇女梳高高的发髻,穿青蓝色衣服,包青色(或蓝黑色)头巾,或凉帽。
  数十年前客家妇女的打扮,与上述畲族妇女服饰几无二致。武平客家学者王增能曾对旧时客家妇女的服饰有过生动的描述:“(客家妇女梳)‘船子髻’,系以红绳,插以银簪,髻上可套凉笠,髻端外露前翘,笠沿周围垂下长约五寸的五彩布条,微风吹来,彩条飘拂,确是别有一番风韵。”而且好穿阴丹士林大襟衫,“打扮起来活像个畲族妇女。”⑦
  另外,畲族与客家妇女都有不缠足的习俗,一双大脚,勤劳能干。
  畲族方面,可见前引《瑶民纪略》的记述:“析薪荷畚,履层崖如平地。”说的是畲妇大脚而且赤足,在山岭担柴挑粪。
  客家方面,太平天国妇女被称为大脚蛮婆,也是大脚,还常常赤足。
  关于饮食,畲族和客家都出产一种菱禾,用以煮饭、酿酒。据《舆地纪胜》的记载,菱禾最先由梅州畲民培植成功,后来传给客家人:“菱禾,不知种之所自出。植干自熟,粒粒粗砺,间有糯。亦可酿,但风味不醇。此本山客輋所种,今居民往往取其种而莳之。”⑧这种菱禾早熟、颗粒大,后来广为传播。清人杨澜记载:“汀人……又有稜米,又名畲米。”⑨稜米即菱禾,其“又名畲米”,恰恰说明起源于畲族,同时也说明畲族与客家经济生活、风俗习惯相同、相近的密切关系。
  此外还有“绿荷包饭”、“竹筒饭”,吃老鼠干等,也是来源于蛮獠,为畲族、客家共同继承。
  民间信仰:
  猎神信仰、三山国王信仰、婆太信仰、蛇崇拜、石崇拜和树崇拜等,都是畲族、客家共同信仰。
  婚俗和葬俗:
  婚俗中古代抢亲残余形式的夜晚嫁女做法,葬俗中的“买水浴尸”、“检骨葬”也是畲族、客家共同的习俗。
  此外如女劳男逸、信巫尚鬼习俗,也共见与畲族与客家。两族的语言、山歌等,也很相似。⑩
  3、共同的地域
  畲族与客家为何在经济生活与风俗习惯方面有那么多相同或相近的特质?原因在于这两个族群具有共同的地域,有频繁的互动,他们有着互动共生的关系。
  先看共同的地域:
  自宋元至明中叶,赣闽粤交界区域的广袤山区是畲族活动的核心区域,具体考述如下。
  漳州:刘克庄《漳州谕畲》称“西畲隶龙溪,犹是龙溪人也。南畲隶漳浦,其地西通潮、梅,北通汀、赣,奸人亡命之所窟穴。”⑪
  潮州:《宋史》载:许应龙知潮州,“距州六七十里曰山斜,峒獠所聚,匄耕土田,不输赋。”⑫这里的山斜即山畲,斜是畲的异体字,在方言中读音相同。所谓“峒獠”,是时人对包括畲族在内南方少数民族的通称,所谓“匄耕土田,不输赋”,正是畲族不税不役的特征。
  梅州:前引《舆地纪胜》称种植首先菱禾的是“山客輋”,山客是畲民的自称,輋是广东人对畲民的他称。合自称与他称为一词,指的是畲族无疑。
  汀州:晏头陀“盐寇”在宁化起事,史称“蛮獠窃发”。⑬所谓“蛮獠”,也是时人对畲族的一种称呼。宁化及汀州各县后来成为畲族的主要聚居地,溯其渊源,正是唐宋时活动于此区的“蛮獠”。
  赣州:绍定间陈三枪起事,有“盗钟全相挻为乱”。⑭钟全相以钟为姓,推测应是畲民。故陈三枪之乱实际上是汀赣寇与畲寇互相配合的武装斗争,也就是一次畲汉人民的联合起义。
  征诸历史文献记载,以上五州是畲族主要分布区无疑,而这五州之交,也正是客家的基本分布区,宋元时如此,现在仍然如此。从历史上看,宋代的“汀赣贼”,对于客家的形成起了关键作用,其活动范围主要也是上述五州之交。畲与客都集中分布在上述五州之交,这就造成了畲客生活空间重叠,错居杂处。刘克庄《漳州谕畲》提到上述五州之交“壤接溪峒,茆苇极目,林菁深阻,省民、山越,往往错居。”畲民是溪峒种类之一,而客家(汀赣贼)是省民之一,可见刘克庄此文,正是畲民与客家错居杂处的明证。
  再看他们之间的互动共生关系:
  刘克庄《漳州谕畲》曰:“畲长技止于机毒矣,汀、赣贼入畲者,教以短兵接战。”这是说客家造反者把短兵接战的军事技术教给畲民。又曰:诸畲“有自称盘护孙者……殆受教于华人耳。”这是说,那些“知书及土人陷畲者”把畲族起源的历史知识教给了畲民。
  刘克庄讲的是宋代的情况。元代的情况,从《元一统志》的相关记载可知其梗概。
  《元一统志》卷8《汀州路风俗形胜》载:
  “汀之为郡,……西邻赣,南接海湄。山林深密,岩谷阻窍,四境椎埋顽狠之徒,党与相聚,声势相倚,负固保险,动以千百计,号为畲民。时或弄兵,相挺而起,民被其害,官被其扰。盖皆江右、广南游手失业之人逋逃于此,渐染成习。”
  “武平南抵循梅,西连赣,篁竹之乡、烟岚之地,往往为江广界上逋逃者之所据。或曰长甲,或曰某寨,或曰畲峒,少不如意,则弱肉强食,相挺而起。税之田产,为所占据而不输官。”
  说明在汀州,特别是武平,是闽西、赣南、粤东游手失业之人的逋逃渊薮,其中有原本的畲民,也有汀赣贼之类的客家,他们聚集在一起,“党与相聚,声势相倚,负固保险,动以千百计”,彼此互相交流,互相配合,最后是互相融合,即所谓“渐染成习”,都“号为畲民”。
  元代的畲客联合抗元斗争,明中叶的赣闽粤边波澜壮阔的多民族暴动,也都是畲族与客家互相配合,互相融合的重要实践,重要熔炉。,
  所谓互动共生,是说畲民与客家的互相交流互相融合是双向的,不但有客家把先进的生产和军事技术传授给畲民的一面,如“汀、赣贼”把“短兵接战”的军事技术教给畲民之类。也有客家从畲民那里学习种种适应山区的生产和生活知识、技能及风习的一面,如学种菱禾等。客家人风俗习惯中许多渊源于少数民族的内容,如买水浴尸、捡骨葬之类,也可考知是来源于畲民。
  二、畲族与客家的异
  为了更好认识畲与客的关系,我们不妨先将畲客关系与畲瑶关系作一比较。
  畲与瑶是同源的关系,他们是共同发源于湘西的武陵蛮,有共同的槃瓠传说作为族群认同的根本特征,在南迁越过五岭之后,向东西两个不同的方向发展,在不同的新居地,适应新居地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与不同新居地的不同人群互动和融合,分别发展为畲族与瑶族。
  畲与客是同流的关系,最初的渊源虽然不同,宋元以后却共同生活于赣闽粤边的山区,由于生活地域相同,互动频繁,密切合作和融合,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动共生,难分彼此,甚至一度共同“号为畲民”的关系。
  但是为何畲与客有地域、经济和风习的三同,最终却没有形成为相同的族群呢?关键在于彼此的社会心理不同。
  畲族的最初源头是武陵蛮,向来受到汉族统治者的侵逼欺凌,所以有很强的民族独立意识,不认同汉族主流意识,观其坚持槃瓠信仰,以及在高皇歌中对于“阜老”的仇恨反抗情绪,可为明证。⑮
  客家一部分成员的最初源头来自中原和江淮,有强烈的中原情结。这种中原情结经过反复渲染和强化,最终成为客家人共同的集体记忆,共同的深层心理结构。由于中原文化中夷夏之别思想的影响,所以客家精英强调与畲族的民族分野,后来成为客家人的主流意识。
  一个坚持槃瓠信仰,不认同汉族主流意识,一个自认为华夏正统,坚持和强化中原情结,正是这种社会心理意识的鲜明区别,使得畲与客不能最后融合为同一族群。
  在明清时期的社会历史过程中,畲族不断被封建统治者压迫到深山,严重妨碍了其生产技术的进步与生产方式的变革,也更加强化了其社会心理中自我封闭(如坚持蓝、雷、钟族内通婚)、不认同汉族主流意识的一面。而客家人进一步接受了汉族主流文化中儒家教化的一面,崇文重教,在文教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这样,畲族与客家在思想文化与社会心理方面的差异就越来越大。
  三、研究畲客关系的学术意义与现实意义
  深入研究畲、客关系,使我们明白畲族与客家不但有过比邻而居、并肩战斗、互相交流、互相融合的亲密关系,而且还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难分彼此的共同源流,最少是彼此源流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因此,真正要究明畲族与客家的历史,一定要把两者结合起来研究,这一点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深入研究畲、客关系,还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那就是既然历史上畲族与客家有着互动共生的关系,在现实中两个族群也应该加强彼此的交流和合作。举例来说,客家的崇文重教,客家的宗族文化,都值得畲族借鉴,借以推动畲族的宗族文化建设,促进畲族的文化教育事业发展。此外,畲族与客家具有共同的文化遗产,应该深入发掘,而在文化遗产的承传、保护、开发方面,也可以互相学习、互相借鉴。
  畲族与客家如何加强交流与合作,是一个重大的课题,我这里只是略陈管见,意在抛砖引玉,希望引起大家的注意和重视,把这项工作做好。

知识出处

当代视野下的畲族文化

《当代视野下的畲族文化》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遴选会议论文44篇,分为三部分。包括畲族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畲族文化价值与现代性发展;区域互动背景下融合发展与新畲村建设。

阅读

相关人物

谢重光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宁德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