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培头民族村的史地追溯及其畲民源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视野下的畲族文化》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5719
颗粒名称: 一、培头民族村的史地追溯及其畲民源流
分类号: K928.5
页数: 4
页码: 10-13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培头(行政)村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特别是畲族居民在当地的迁徙和发展历程。培头村位于温州市文成县黄坦镇北部,海拔600余米的金钟山东南部山腰处。该村依山而建,形成了一个层级式的弧形村落带。作为现代基层行政单位,培头(行政)村下辖的七个自然村中,村委会驻地培头村是以钟氏畲民为主的自然村落。根据《文成县地名志》记载,培头村之所以被称为“培头”,主要源自于地方风物的方言发音。通过对培头钟氏畬民移居史的探查,我们了解到“培头”至迟在清康熙年间(1661-1722)既已存在。此外,当地居民的口述记忆也提供了关于“培头”来历的另类解说,展示了钟氏畲民迁徙落脚的传奇模式。
关键词: 畲族 培头村 民间传说

内容

培头(行政)村位于温州市文成县黄坦镇北部(富岙乡南部),海拔600余米的金钟山(属洞宫山脉支系南田山脉)东南部山腰处。北接富岙桥村,南邻雅美乡占里村,西北界上保垟村,东北近驮坵边村,东靠周岙底村。通过330省道,西北可进西坑畬族镇,东南可达文成县县城。培头(行政)村依山而建,形成了一个层级式的弧形村落带。作为现代基层行政单位,培头(行政)村下辖的七个自然村(详见后文)中,村委会驻地培头村是以钟氏畲民为主的自然村落。
  《文成县地名志》记载:“培头,自然村……该地有一条沿山腰通向黄坦的横路,方言称这样的横路为‘培’。因村处横路起点,故名培头。位于县城西(北)10.8公里。”④由此可知,此地之所以被称为“培头”,主要源自于地方风物的方言发音。然而,“培头”究竟始于何时,现在依然无从得知,不过,通过对培头钟氏畬民移居史的探查,我们似乎可以知道,“培头”至迟在清康熙年间(1661-1722)既已存在。在对培头村的描述中,除了上述官方文献外,民国十二年(1924)重修的《钟氏宗谱⑤·培头地景诗》中则进行的更为文学性的描绘:
  邑号培头秀气研,金钟驮寨依后连。纱帽不离今古在,仗船浮待接賔贤。
  培头高踞万山巅,柳暗花明别有天。纱帽钟灵光租德,金钟毓秀叶瓜绵。旗峰却似青龙舞,伏埄俨然白虎眠。自古地灵人自杰,磻溪莘野出名贤。
  虎踞龙磻山水幽,金钟秀气毓培头。文峰高耸吴山顶,纱帽长悬梅树邱。俗尙清廉绳租武,家多耕读贻孙谋。莫夸昔日桃源好,胜地湏知人自筹。
  从以上三首诗歌我们可以看出,培头俨然是一座世外桃源,这处“琅嬛福地”不仅给予他们生活所需,同时也成就了众多的文武人才。总之,这些诗句彰显了培头畬民对自己家乡的热爱之情。培头自然村的钟氏畬民来源较为单一。据《钟氏宗谱》显示,该支钟氏畲民尊钟启党为一世祖,钟奇元为二世祖。虽然有关一世祖启党公的生卒事迹已无从探考,但二世祖奇元公的身世信息却让我们了解到此支畬民的部分迁徙史。据《钟氏宗谱·世系》记载:
  钟奇元 生顺治丙戌(1646),卒康熙丁丑(1697),配雷氏,生顺治壬辰(1652),卒康熙己卯(1699),生子四,女一,适雷振倦为室。公原住福建福州府罗源县彭里进士黄泥漯,自康熙二年(1662)移浙江温州府平阳县比港五十都五堡陶岙门前居住。
  依此可见,培头畬民原籍福建省罗源县。至康熙二年(1662)时,培头畬民的先辈才徙居到温州市平阳县比港五十都五堡陶岙门前(今平阳县山门镇大岙村)。不过,迁居培头的第一人实为钟奇元长子——钟世英。据《钟氏宗谱·世系》记载:
  钟世英 名君荣,奏名法聪,生康熙己巳年(1689)十月十九日未,卒乾隆辛未(1751)六月二十八辰……公原系温州府平阳县五十都五堡塘湾居住,自康熙五十六年(1717)移居浙江处州府青田县八外都五源培头,为培头肇基之始祖。
  由此可知,培头畬民的先人在移居培头前,还曾在温州市平阳县五十都五堡塘湾村(今平阳县山门镇塘湾村)居住,直至康熙五十六年(1717)才搬至培头,而此时的培头村隶属于浙江省处州府(今丽水市)青田县八外都五源⑥。在新中国成立后,尽管培头(行政)村所隶属的上级行政单位发生过多次变动,但总体说来,其归属依然体现了相对的固定性。“1949年是富岙乡培头村,1952年属培岙乡,1956年复归富岙乡,公社化时称培头大队”,直到1984年,才改为行政村⑦,而在2004年的撤乡并村中,原红星行政村被撤销,其下辖的胡坪丘自然村、山林自然村、林斜自然村、富竹岭(红星)自然村划归临近的培头(行政)村,再加上原培头自然村、呈山底自然村、牛塘自然村,培头(行政)村共辖七个自然村落。2011年文成县再次撤乡并镇,富岙乡划归黄坦镇,而培头民族村也随即隶属于黄坦镇的管辖范畴。
  尽管我们已于上文从典籍(民间)文献的角度对“培头”之名与畲民迁徙做了一定的描述,但来自当地居民的口述记忆,不仅于传奇中给予我们“培头”来历的另类解说,更让我们清晰地看到钟氏畲民迁徙落脚的神异模式。据《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畲族卷》记述:
  黄坦富岙有个培头村。这村原来叫焙透,这里有个传说。
  培头的开基祖公叫钟奇元。那年,从平阳五十都五堡的陶岙门带着女人雷氏与一班崽女,一头担着一笼鸡,一头担些家具零碎,一路往黄坦方向行来。想寻找个地盘安居。一日,他一家从黄坦起身,当来到大路背的金钟山时,鸡笼里的七八只鸡公,齐齐啼了起来,钟奇元就歇落鸡笼担,对雷氏讲:“这个对方,就是我们安身的地方了。”雷氏问他:“你怎么说这里好呢?”钟奇元笑了一笑,讲:“笼里的鸡公正‘好哇,好哇’地叫着呢!”雷氏讲这不稀奇,鸡啼是常事。钟奇元觉得女人的话有道理,就对鸡笼的鸡公讲:“鸡公呀鸡公,平时在路,你不啼,今日偏偏起来,是不是这个地方好落脚?若是,你就再啼叫吧!”话未讲歇,鸡公真的又啼叫了几声,雷氏也觉得鸡公不会乱啼,就相信了,两夫妻就决定在这里住落来。现在,这个地方就叫“停鸡垄”。过了几日,天落大雪,满山白茫茫的。钟奇元的寮场还未选好呢,他站在金钟山顶往下看,只见山脚下有一块黑黑的大石鼓(岩石),露出雪面。他想,这石鼓雪积不起,地气一定暖。就选择这个地方,搭起了草棚。又过了一些日子,钟奇元一家整起地基,砍来树木,盖起瓦寮。只是这个石鼓生得又大又深,没法撬掉,就让它留在寮中央,当当桌板,放放东西。奇怪的是,不管天晴落雨,雷氏把洗好的衣衫披在这石鼓上面,夜里披上,第二日天早就全燥。后来,把湿的扁豆干、豇豆干放在上面,也焙得燥燥的。钟奇元就给这里起个地名叫“焙透”。时间过得真紧,一晃几十年过去。钟奇元养的四个崽,都各自娶亲成家了。真是地好人旺,寮里崽孙成群,奇元一家百廿人住在一起,也不分家。谁知有一次,连日阴雨落不歇。他的一个玄孙媳妇把娒崽的屎裙(尿布)洗了没处晾,也披到这石鼓上去,可连晾了七八日也不燥。从这以后,其他东西放在上面,也统统不燥了。当时大家认定是被屎裙的魇秽(不干净的东西)魇了,就请来道士先生,为它洒符水洗净除秽,结果还是没用。就这样,大家讲这石鼓焙不透了,就把这地名改叫“培头”了。
  如今,这个石鼓还原在,横倒看比谷仓还大呢!人们若见了它,自然都会讲起这个故事来。⑧
  这则传说虽然给予我们很多有关培头畬民起源、发展的信息,这也与我们上文所述的内容一脉相承,而有关“培头”之名的初始来历则被归功于始祖钟奇元的命名,而这似与巨石崇拜有着密切的关联,同时也反映了当地畲民对待“洁净与肮脏”的分类心理与禁忌态度。但从整体上看,对“焙透”更名为“培头”的解释显得过于简单,让读(听)者倍感这种由音转而形成的“字转”过于突兀。而这一传说还告诉我们,钟世英移居培头时是以核心家庭来到此地,并以此发族,其后人也由此分散到浙江各地,而留住培头村的世英公后裔至今已繁衍了14代。所以,与其说这是一则有关地名起源的传说,不如说它是解释培头畬民曾有的巨石崇拜的故事。

知识出处

当代视野下的畲族文化

《当代视野下的畲族文化》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遴选会议论文44篇,分为三部分。包括畲族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畲族文化价值与现代性发展;区域互动背景下融合发展与新畲村建设。

阅读

相关地名

宁德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