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歌言中的启蒙文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山畲韻》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5700
颗粒名称: 第五节 歌言中的启蒙文化
分类号: K892.83
页数: 6
页码: 64-69
摘要: 这篇文章描述了畲族的启蒙文化,着重介绍了畲家的盘歌文化、白露坑村庄的畲族特色、福宁山民会馆的历史意义以及畲族歌王钟学吉在畲族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文中提及畲族丰富的歌谣,涵盖了历史、传说、生活知识、人生礼仪等,成为畲族的口头传统和文化记忆。文章还强调了畲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及畲族的社会团结与民族认同。
关键词: 畲族 启蒙文化 盘歌

内容

月色朦胧,浮云掩映,若隐若现的房屋茅舍,仿佛从林梢的叶缝中一点一点地渗漏,东一块西一团地涂抹这斑斓如画的夜。
  不知何时,寂静的夜里传来朗朗童声——
  月光光,皓朗朗,
  骑头马,过坑潭。
  坑潭宫,蚕子去取经;
  经未到,蚕子要吃饭;
  饭未熟,蚕子要吃肉;
  肉未剁,蚕子要吃鸭;
  鸭未宰,捉来割嘴爿;
  割得红赤赤,挂后壁;
  后壁溪,坑溪洋;
  打锣打鼓讨新娘;
  新娘未梳妆,抱来轿里扛;
  轿杠一下断,新娘泪汪汪。
  月光下,小溪畔,瓦寮前,这呢喃细语如天籁之音,飘絮在畲家山寨的灵山秀水间。这“月光光”是童年的夜曲,让多少畲家儿女将千万柔情化作心中的思绪,深深种下。
  是的,何止“月光光”?畲家有成千上万种歌谣,将历史、传说、生活知识、人生礼仪、祖宗规训以自己的语言编唱,寓教于歌,口耳相传,成为畲族无文字之憾的另一种鲜活记忆。
  盘歌,是畲家人最富诗意最展才情的一种歌会形式。“元宵节”、“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初八牛歇节”、“分龙节”、“重阳节”……爱唱歌的畲家人不会错过这难得的盛会。他们穿戴盛装,三三两两从各村各寨赶来,小到襁褓中的孩子,大到耄耋老者,几百人、上千人汇聚在一起,笑颜盛开,展歌喉,比“肚才”,一唱便通宵达旦,甚至几天几夜。
  从小的耳濡目染和亲身参与,让畲家孩子从三四岁起就学会了唱歌,并在不自觉中学习到各种文化知识。他们从《高皇歌》、《祖宗歌》、《祖婆歌》等古歌中了解本民族的历史、祖宗的迁徙和约定俗成的祖规祖训;从《末朝纲》、《钟良弼》、《奶娘传》、《孟姜女寻夫》、《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传说故事歌中了解社会的百象和历史的起落兴衰;从《出嫁歌》、《哭别亲人歌》、《舅来穿衣哭》、《孝子歌》、《吊亡灵》、《十月怀胎》、《寿面长长》等“习俗歌”中领会人生百态和世故人情;从《鸟名歌》、《中药名谣》、《尊母歌》、《处世歌》等“杂歌”中掌握各种生活知识与生存技能……
  “歌言山哈当文章”,此“文章”是畲族社会的百科全书,更是畲家人得天独厚的一方乐土,雍容博大,灿若春阳。
  有一个村庄,它叫白露坑——这个闽东霞浦县溪南镇最富畲族民间特色的村庄,有白露坑、半月里、牛胶岭、岔头、东瓜坪5个自然村340多户近1500人,是现今霞浦县最大的一个畲族聚集村,主要有钟、蓝、雷三姓。始迁地白露坑钟姓发族最为兴盛,四百年间已繁衍至24代,丁口多达近千人,半月里自然村雷姓发族次之,牛胶岭蓝姓发族后则人口大量外迁。今“二月二”、“三月三”、“九月九”等传统民族节日和“元宵祭”、“除夕祭”、“正月初一祭”、“做醮祭”等祭祖祭祀活动仍在这个村庄顽强地延续;古老的民歌手抄本、精美的龙头拐杖、鲜艳如昨的凤冠,吱呀作响的老式织布机,以及尘封已久的清代秀才帽、古朴的青花瓷器,和透着几分神秘几分朴拙的清代宅弟、雷氏宗祠、龙溪宫等古建筑,无不显示着这个村庄尘封已久的畲族记忆。据地方文献资料记载,在清代,白露坑已经以经济繁荣、文教昌盛而显露一方,时福宁府开办的不到20所畲族私塾中,白露坑就占3所;而从道光至光绪的60年间,仅白露坑的半月里自然村便连续诞生雷世儒、雷步缘、雷步武、雷加润、雷加上5位秀才,在全国畲族村中实为鲜见。
  有一个会馆——它是“福宁山民会馆”,为闽、浙、赣畲民组建的国内唯一的跨地区畲族会馆。时(清光绪二十四年即1898年),福建等处官府发布“怀柔”《告示》,向福宁所属各县“群呼为畲”的“山民”劝改妆束,“百姓”亦各摒除畛域等类齐观,“喁喁向化,耦俱无猜,以成大同之治”云云。由于各地“山民”代表前往福宁府(今霞浦)领《告示》而无畲族客栈,多感不便,遂于次年(1899年),在霞浦西郊校场买下四扇瓦屋一座,创办“福宁山民会馆”。会馆内设董事会,畲民除祭祀之外,议事、维权、联络,和一些诸如兴学校、修建祠堂、架桥铺路、救灾扶危等公益事业、慈善事业也都在这里洽谈、发动,得以相互支持,使会馆成为对内加强本民族团结、对外维护本族权益的畲族同族性社会团体。其时清廷废科举、兴学堂,而畲民上学多受刁难,浙江泰顺、景宁等处均发生不准畲族学生入学之事,幸在会馆参事、毕业于浙江政法学校的蓝文蔚,以“福宁三明会馆(已更名)董事律师”的名义直接到泰顺起诉,赢得官司,影响所及,景宁畲民入学官司亦获胜诉,畲族生员入学问题得以解决,山民会馆名震闽浙畲区,许多畲族宗族人纷纷要求入会,至民国五年(1916年),霞浦(含拓荣)、福安、福鼎、寿宁、周宁、古田、罗源、连江、闽侯(闽县、侯官)、福清、泰顺、平阳(含苍南)、云和、景宁、丽水、文成等十余县盘、蓝、雷、钟、李、吴诸姓的二千余名“山民”成为会馆会员,在畲族历史与文化中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①
  山民会馆内供奉“盘护忠勇王”神位,每到清明、中元(七月半)或仲秋畲民都在这里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民国九年(1920年)春节,福建、浙江两省,及广东、江西、安徽、台湾等省的畲民代表在这里举行了隆重的祭祖大典,大典有雷天何等董事,及各处族长、头面人物轮流主持,连续十余天分批举行,盛况空前,以致龙头拐杖上层层叠叠系满了各处参祭者写的诸如“福建福宁府霞浦县三十六七都岚青雷氏裔孙叩拜”字样的红布条,撼人心魄。
  还有一个人,他是畲族歌王钟学吉。1856年钟学吉出生在白露坑龙溪宫旁一个书香门弟之家,他7岁进私塾,学《三字经》、《千家诗》、《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并在村子浓厚的盘歌对歌习俗中,练就一肚子的歌才。20岁时钟学吉开了家私塾,一边传课授艺,一边深入周边畲族村落,采集编写了大量富于知识性和趣味性的杂歌,如《二十四节气》、《十二月歌》、《花名歌》、《鸟名歌》、《十贤歌》、《十女歌》、《十字歌》、《起书堂》、《大读书》等,并在私塾内外广为传唱;同时,钟学吉取材汉族小说和民间故事,编写了数以百首畲族小说歌,如《九节金龙鞭》、《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诸葛亮》、《孟姜女》、《唐伯虎》等,至今仍为畲族群众广为传唱。而其畲族长篇叙事诗歌名作《末朝歌》,及小说歌《钟良弼》、《蓝佃玉》等大量唱本,正是他任三民会馆董事时期,利用会馆提供的客观便利条件,广泛收集素材编写而成,并被从各处来此的畲族宗人大量转抄而流传开来,使三民会馆发展成畲族歌谣的学习和流布之所。
  俗话说,“凡有山哈人的地方,必有钟学吉的歌”,钟学吉因其在小说歌上的卓越影响,被称为“畲族小说歌本第一人”,他所在的村庄白露坑也被畲族人誉为“畲族歌乡之首”、“畲族小说歌的发祥地”。而畲家孩童,也正是从这些经久不衰的歌谣唱本中,获得了人生中最值得回味的一段珍贵记忆!

知识出处

南山畲韻

《南山畲韻》

出版者:中国人口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闽台地区畲族婚育文化形成的历史脉络和地方特色浓郁的婚育习俗,以及新时期畲族婚育文化在舍弃传统陋俗后的发展情况。全书共3章,包括畲族婚姻礼俗文化、畲族生育文化和畲族婚育习俗的时代变迁。

阅读

相关人物

雷世儒
相关人物
雷步缘
相关人物
雷步武
相关人物
雷加润
相关人物
雷加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霞浦县
相关地名
西溪南镇
相关地名
溪南镇
相关地名
福安市
相关地名
福鼎市
相关地名
寿宁县
相关地名
周宁县
相关地名
古田县
相关地名
罗源县
相关地名
连江县
相关地名
福清市
相关地名
泰顺县
相关地名
广东省
相关地名
江西省
相关地名
安徽省
相关地名
台湾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