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以哭制煞的“哭嫁”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山畲韻》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5689
颗粒名称: 第五节 以哭制煞的“哭嫁”风
分类号: K892.83
页数: 5
页码: 26-30
摘要: 本文记述了畲族的“哭嫁”风俗体现了用哭泣来制止灾祸的习俗。这一传统包括多种仪式,如“哭梳头”、“哭媒人”、“哭亲人”等,并附有相关的歌唱表演。传说中,这一习俗起源于桃花女对抗算命先生“黄金刚”的故事,因此新娘哭得越伤心,则越富贵,越有好运。畲族女子出嫁前要以哭泣的方式向亲人表达感恩与不舍,同时也表达了对新生活的迷茫与不安。这些习俗包括梳头、哭亲人、撒米谷等多种仪式,以及相关的歌唱内容。
关键词: 畲族 哭嫁 习俗

内容

汉族、土家族、藏族、彝族、壮族、撒拉族等民族的传统婚姻形式,都有“哭嫁”的仪式活动,畲族的“哭嫁”,尤为典型和隆重,有“哭梳头”、“哭媒人”、“哭亲人”(包括“哭爹娘”、“哭哥嫂”、“哭姐妹”、“哭舅舅”)、“哭嫁妆”等。歌词有代代留传下来的,也有即兴创作的;内容主要表达对父母、姐妹、哥嫂、亲人的感恩与不舍,以及对少女时光的眷恋,和对即将面临的新生活的迷茫与不安等。此哭嫁为畲族姑娘“以哭制煞”习俗的一个表现。
  传说,很久以前,一个叫黄金刚的算命先生,因算卦输给了桃花女,怀恨在心,便托媒人下重礼到她家,要娶桃花女做儿媳妇。桃花女的爹娘贪他家里钱财足,就应承了。那时的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桃花女虽晓得黄金刚娶她做儿媳妇是假,害她是真,但不敢违抗。结婚那一天,黄金刚故意定了犯“七煞”之日,要让她在过门之时,叫“七煞”把她打死。桃花女提前晓得,就设法用啼哭的方式,以女儿出嫁,母亲舍不得的惜别情,黏黏糊糊拖过午时,让“七煞”看到她与家人哭哭啼啼,伤心得很,便心酸手软,不忍“煞”她,结果就平安到了黄家。从此,畲族民间有女出嫁时,就形成了以哭制“煞”的习俗,新娘哭得越伤心,则越富贵,越有好彩头。
  “哭媒人”之俗将畲家儿女“水有源头山有脉”的感恩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在畲族,媒人一般是男性,有的地方男女方各请一个媒人。当新娘出嫁时,男方迎亲队伍和花轿进村了,新娘便要边哭边唱“骂”媒人,甚至一些地方新娘还把杉枝叶包在印花巾里套在媒人脖子上,边哭边唱,媒人则忍受着任其戏闹,任其调笑,极尽喜乐,“你做媒人两个嘴,你做火筒两头吹;女家又讲男家富,男家又讲女有陪。你做媒人两个嘴,都不外边讲进来;单从我寮讲出去,害我爹娘灾过霉”。“是你媒人没心肝噢!头骗就讲郎貌好噢!二骗仔郎家财多噢!三骗仔郎好子弟噢!爸娘听了你这话噢!煞心将我配起身噢!”歌词随编随唱,时而长歌,时而短叹,嬉笑怒骂、真假难辨。
  当男方花轿进入女方厅堂,新娘早已哭得娇喘连连,而此时仍要佯装不愿出嫁,谁来梳妆都不愿意,直到媒人和轿夫再次催妆,才在母舅“喝令”下由别人合抱,让一命好的妇人专事梳理,此即“哭梳头”了。这时新娘边梳边哭:“……阿嫂哩!我小时头毛是娘梳,大时都是自己梳呀!今晡叫阿嫂帮我来梳头,当不起呀!对不住哦!髻样头毛我不梳。你要我梳头我不应呀!髻样头毛高高扭线绳,教我何敢见人面、见人情呀!……”畲家少女的头发是用红色绒线掺在一起编成一条辫子做成圆形状缠盘在头上,前略留刘海,两鬓插有两支银笄,至订婚后脱下一支。而此时新娘梳头则要把红绒线解开,梳成成年妇女的“凤凰髻”,并戴上“凤冠”。
  在畲家,新娘出嫁要穿“凤凰装”,舅舅是女方最尊敬的内亲,所以他的礼数也最大,外甥女出嫁,舅舅要替她做一身新嫁衣,并亲自帮她穿上,而新娘在舅舅帮她穿衣时,还要唱《舅来穿衣哭》歌,边穿边哭:“舅舅呀!你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没给我穿衣裳!今天给我穿衣裳,脚手都不酸啊!脚手都不软啊!……舅舅呀!你今天吃的泪水饭,泪水酒,吃不饱!……”及后,衣服穿好了,师傅们便要前来抬嫁妆了,此时新娘母女俩在床旁已经哭得昏天黑地难分难解,师傅们欲抬,新娘则欲阻,边哭边阻边唱曰:
  新做箱笼阿爸的,留厝阿爸装宝贝啊师傅!
  新做大橱光朗朗,留厝阿爸装银两啊师傅!
  新做桌柜新津津,留厝阿爸装黄金啊师傅!
  好呀!师傅!你莫搬,你莫抬呀!师傅!
  ——《见扛嫁妆师傅哭》
  师傅抬多久新娘就唱多久,表示她不愿出嫁要留在家中照看父母的心情。
  而畲家新娘“哭嫁”,最感人的莫过于“分酸”仪式中的“哭亲人”。
  “分酸”即“分散”,畲族女子出嫁上轿前,要举行“分酸”仪式,即梳妆打扮好的新娘就要起身出发了,此时新娘扑在母舅的怀里边歌为哭边跪拜,倾诉满腔的离情别意:“母舅呀,我来你寮,你杀鸡来又请酒,我今无以报答你,甥女人情真真少。”母舅一边细语抚慰“你母生你真无用,大来要当别人娘,做人媳妇凡教顺,自己做家凡富强”,一边半推半拉把新娘带到大厅。这时,同胞兄弟手捧红漆八角木茶盘,盘里放着两碗带骨猪肉做成的面,新娘脚踩米筛,将每碗面分一半倒入另一碗中,连续三次,以示骨肉情深,并边倒边哭唱《唱别爹娘》、《唱别哥嫂》、《姐妹哭分散》等。畲家认为,出嫁前新娘哭得越伤心就越吉祥越富贵,是婚后好彩头的预示;然哭的内容,又往往以非常直观的话语唱出“抱怨”、“离愁”的情绪来表达“拒婚”的意愿,这也是畲族婚礼一种独特的现象,其中有独唱,也有对歌,如霞浦水门乡茶岗村一带,在女儿出嫁前一天,父亲要送一条围裙(合手巾)给女儿,母亲则送一朵红花给女儿,送时一唱一和,边唱边哭,感人泪下:
  父:一条围裙新又新噢妮,连妮一同送别人呀,妮!
  女:养女养大没中用噢爸!乇那掏走总没还呀,爸!
  母:这花会谢会过时噢妮!我妮开花正当时呀,妮!
  女:娘养村夫子有名声噢娘!成家置业养爹娘呀,娘!
  ——《送围裙红花》
  这种直呼爹娘(哥姊)反复抒情的渲染方式,常常让听者心酸落泪难以自制。
  除以哭代“拒”外,畲家女儿出嫁还有“撒米谷”、“拜祖宗”、“分饭”、“吃千斤饭”、“拦门”等仪式。“撒米谷”即“分酸”仪式中分完肉面后,新娘要抓起一把米谷边撒边唱《撒米谷》歌;“拜祖宗”即新娘出嫁前要向祖宗礼别。相传,高辛皇帝将三公主许配盘瓠王为妻,因三公主是皇帝女儿,所以无论拜祖还是拜堂,都是一不拜天,二不拜地,更不拜祖宗,而离家之时,双脚也不能踩地。因此,新娘都是踩在米筛上向祖宗点头礼别,同时唱《踏米筛歌》。由于米筛在畲家看来既洁净又贵重,新娘踏在米筛上,表示着对三公主最大的敬意;“分饭”即兄弟捧上白米饭,自己吞一口后递予新娘让她含一口,喷在兄弟衣襟上,表示要与兄弟分开吃饭了,不带走娘家的福气。喷完饭后,再将五谷、竹钉、钱币、扣子、筷子、鲜花等抛撒,并唱《祝福歌》;有的地方还要举行“溜筷子”和“吃千斤饭”的仪式,即在中堂桌上放一碗米饭和两双筷子,新娘双手各拿起一双筷子,交叉着递给站在身后的哥哥,哥哥接过筷子,从新娘的腋下又把筷子放回桌上,此即“溜筷子”,随后,新娘弯腰低头,从碗里衔上三口饭,吐在手帕中,由哥哥将之包好,放进新娘兜中,带往夫家,这叫“吃千斤饭”;“拦门”即新娘队伍到村口,女方族长会摆上一张条桌作路障,正面用绣花帷幔围着,桌上摆着三杯酒,意为“拦风水”,男方需留下“拦门红包”给村里做公益事业后才给予放行。

知识出处

南山畲韻

《南山畲韻》

出版者:中国人口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闽台地区畲族婚育文化形成的历史脉络和地方特色浓郁的婚育习俗,以及新时期畲族婚育文化在舍弃传统陋俗后的发展情况。全书共3章,包括畲族婚姻礼俗文化、畲族生育文化和畲族婚育习俗的时代变迁。

阅读

相关地名

霞浦县
相关地名
水门乡
相关地名
茶岗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