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畲族婚姻礼俗文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山畲韻》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5684
颗粒名称: 第一章 畲族婚姻礼俗文化
分类号: K892.83
页数: 41
页码: 9-49
摘要: 本文记述了畲族婚姻礼俗文化的基本情况。其中包含:壁垒森严的"族内婚"制、婚前三部曲、男人出嫁,也是一种形式、“难为”之乐、以哭制煞的“哭嫁”风、欢喜婚礼、陪嫁是农具、浓浓酒俗、有一种情结与凤凰有关、歌是山哈传家宝。
关键词: 畲族 婚姻礼俗 文化

内容

第一节 壁垒森严的"族内婚"制
  畲族给婚姻套上了一双鞋,那就是盘蓝雷钟四姓自相婚配的“族内婚”制。畲族《高皇歌》如此唱曰:“蓝雷三姓莫相欺,尔女乃大嫁我了,我女乃大主分你。”“女大莫嫁华老去,准当爷娘不养你,无情无义是华老,好似小时死去了。”“古田人女似花扦,蓝雷人子过来定,年冬十月是清闲,蓝雷三姓好结亲。蓝雷三姓好结亲,都是南京一路人。今日三姓各八县,好事招顾莫退身”,表达的正是畲族“族内婚”的一种特殊现象,这种“族内婚”制在古代是一种非常坚定的制度,不容置疑,倘若谁敢违反,那就是“除祖灭太公”的大事,不可不令每一个畲族子孙深深敬畏而不敢微有触犯。
  关于畲族“族内婚”,有一则传说在闽西畲客地区广为流传:
  很久以前,汀州管八县,八县都是客家人与畲民居住的地方,但畲汉不通婚。不知是哪一姓的后生与畲家妹子好上了,但又不敢声张,因为那时如果谁畲汉通婚是要挖眼珠和杀头的。不久,畲家妹子怀孕了,偷偷地躲在后生的牛栏里生下一囝。那后生告诉他的老爹,说牛栏里的母牛生了一个小囝,于是父子俩收养了这个孩子。此后后生和畲家妹子照旧和好。
  后来,畲家妹子凭媒出嫁,在出嫁的路上,她跳崖自杀了。那后生听到此事,痛哭了三天三夜。他编了一首歌教给他的孩子唱:“火萤虫,桔桔红,夜夜下哩吊灯笼。灯笼里背一枝花,畲家妹子入人家。茶一杯,酒一杯,打扮施人大路归。大路归,石按脚;小路归,芒割脚。芒头尾上一点血,芒头锯下一绞肠。爷子见得出目汁,〓子见得叫断肠。长竹篙,晒罗裙;短竹蒿,打媒人。上昼老鸦哇哇叫,下昼老虎打媒人。”歌唱得悲惨凄切,却在汀州畲客地区传唱了一年又一年。
  后来,后生将畲家妹子的尸体偷藏在自己的牛栏里,不料当晚两牛相斗,尸体跌落在地,牛栏飞散,变成了一座坟墓。据说就在现在汀州的牛栏岗,那里是“生龙口”。①
  汀州牛栏岗“生龙口”位于今长汀县濯田镇水口坪岭自然村,该村牛栏岗至今仍完好地保存着一座古墓,却不是传说中“畲家妹子”的墓,而是蓝熙三郎与妣王十娘的合墓。据该村的《蓝氏族谱》记载:元代至治二年(1322年),蓝熙三郎次子蓝和二郎,只身从宁化石壁来到长汀谋生。一日,来到濯田水口坪岭一财主家,主人发现蓝和二郎举止文雅达礼通情,便将其纳为佣人,并安排他住在牛栏隔壁草料房中。不料,这家财主竟是一位为富不仁贪得无厌的野心家,为伺机谋天夺地,常请风水先生为其寻找风水宝地。有一日,风水先生晨起,蓝和二郎当即忙于热情招待,并随手将财主用的金脸盆盛水供先生洗漱,此举被财主婆发觉,竟被其谩骂了一顿。风水先生闻信后,有心相助蓝和二郎成全父亲蓝熙三郎墓葬之事。数日之后,蓝和二郎借故告假回家,将父母骸骨暗暗带回,藏于牛栏屋内。有日,忽然狂风大作,雷雨交加,只见财主家犬吠不止,并叼饭勺嗷嗷外逃,蓝和二郎见状,当即追赶至大门外。就在这时,只闻一声地动山摇巨响,财主房屋全部倒塌,牛栏已没,骸骨已葬,拥土成坟,即成了牛栏祖墓地。
  何以蓝熙三郎墓“天葬地”又成了畲家女子不外嫁的“生龙口”?在这儿,传说故事的“变异性”无疑让早期畲族的“天葬风水”习俗更多地赋予了壁垒森严的“族内婚”制的微光,并通过这道微光,清晰而准确地表达了畲族人除歌言、族谱、祖图等之外,关于祖规祖训的代代传承的另一面——传说,亦为一种便捷而有效的传播方式;而如“畲家妹子”这样的女性祖先,或又多多少少寄予了畲族人祈盼人丁兴旺、子子孙孙福泽绵延的强烈愿望,这从闽西武北另一版本“天葬风水”的传说故事,或可一瞥端倪,如武北江坑《蓝氏族谱》载:
  大一郎初娶桃溪刘大二郎之女曰三娘,于元泰定元年甲子三月成婚。婚后归宁母家月余,得染恶疾而终,其娘家人遣人报知后,公雇人扶柩而归,至鲁溪水福建福安畲族妇女堆积草木灰,备足春插肥口大坪岗,忽遇暴风骤雨,势不可当,遂停柩于山窝,奔走避雨。雨息回视土崩拥棺已被土掩成坟,彼时乃元泰元年甲子四月十一日,得年一十六岁,未有生育,甚舆师命为醉翁卧地形,庚山甲向,乡人皆誉之为天葬地焉。①
  畲族人视“天葬”为祥瑞,女性祖先的“天葬风水”更是有利于人丁兴旺、子孙发达。后来蓝大一郎继娶一女,果然连生七子,七子长大成人个个英杰奇魁,不与俗同,后各迁居,遂又再成各地之始祖,可谓财丰、业广、家富、人兴:蓝念一郎长汀上杭祖,蓝念二郎武平大一图大禾堡祖,蓝念三郎武平上保祖,蓝念四郎上杭平安里祖,蓝念五郎武平大保祖,蓝念六郎连城林坊和乡祖,蓝念七郎上杭庐丰、漳州、浙江、广东祖。由于“七子”皆敏杰,且枝枝“枝繁叶茂”,后有诗盛赞曰:“堪羡坪岭羡大夫,育子七人立规模;(枝枝)竞秀源流远,世世传芳事迹休。富有(声名)惊阀阅,贵多廉耻远皇都;江南派衍金(陵者),名字森森列书图。”
  但早期畲族人口稀甚,聚落更是寥若星辰,道光《建阳县志》曾载说:“今兴贤里塘窠,崇政里茶富辐,崇化里书坊,禾平里南山顶,嘉禾里黄坑间有此种。所居在丛箐邃谷,或三四里或七八里始见一舍,无比屋而居者。”②同时,畲族“巢居崖处,射猎其业同,耕山而食,率二三岁一徙”的耕作习俗,又使本来人数就不多的畲村,更见星散和零落。因此,为维持繁衍,一些畲族村落在实行“族内婚”制度时,渐采取同姓不同香炉(不同宗族),或同香炉五服之外亦可结婚的变通方式;在一些汉化程度较高的地区,也渐现畲汉通婚现象,如近年就有研究指出,畲族“族内婚”制度及五服之外同姓婚姻在闽东、浙南一带多有余存,而畲汉通婚,实则早在晚唐已经萌生,在宋元明渐多发生,清代普遍发生,地点就在闽西。③现大多畲族地区,畲汉通婚已不受限制,但主要是畲族女子外嫁,且多是从经济、文化欠发达地区向较发达的地区流动,且渐呈普遍之势。
  第二节 婚前三部曲
  女:一条丝带长又长,送给郎子束身上。彩线拦边双手织,连着带子连着娘。
  男:一条毛巾两头青,毛巾中间是郎心;洗脸擦汗面对面,揣在怀里心连心。
  这是早期畲族青年男女在劳作、出行、节庆、婚嫁等各种场合中,以歌传情、以歌作媒来表达各自心迹,待建立情感后即互赠信物私定终身之时常唱的一种歌谣。这样的歌谣常常在山花烂漫的畲家寨子田野间回荡,这时姑娘总是一边唱一边悄悄将自己亲手编织的彩带塞给小伙子或围在他腰上,而小伙子则欣喜地收下彩带,同时大方地回赠姑娘一条毛巾。
  此“私定终身”为畲家儿女婚姻之“序幕”,其后,尚再需经过形式上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完成合八字、搭定、送日子三个程序。
  畲族媒人一般是男性,畲家婚姻的第一道程序是“合八字”,就是男女双方有意后,经明示父母,男方派请媒人向女方家提亲,并索取姑娘的“生辰八字”。媒人初次上门带2尾白力鱼(鳓鱼)做“手信”,女方则热情地冲茶、上点心接待媒人,这时媒人便不失时机地夸耀男方一通,并适时转入正题,征求女方意见。女方父母若回答:“女儿年岁少,寮里琐事又要靠她做,过年后再讲吧”则表示不同意,若说:“媒人公呵,你叫他等着,过几日我们来‘哒溜’(即看家事)”则表示有希望。一般媒人要前后来三次,路途远的也可从后门出,前门进,连续三次,此曰“三下行”。女方收下“手信”,就把姑娘“生辰八字”开给他,男方即把姑娘的“八字”进行“合婚”;一些地方一时找不到算命先生,则把姑娘“八字”压在本家神堂香炉下,三天内家里平安无事,则说明姑娘“八字”好,若家里有发生砸破碗、断筷子、鸡乱鸣、犬乱吠、人生病等现象,则认为不合,这样男女就不能结婚了。
  一般而言,畲家多选择在农历五月端午节或八月中秋节前后的吉日时来订婚,此即“搭定”。这时男方备好长寿面、红枣、礼饼、线面、猪蹄、猪肉、鱼鲞、衣料、银手镯、银戒指及聘金等礼物,托媒人送往女家。女方将礼物点收后,当日即宴请媒人和亲邻,并把男方送来的猪肉分送给六亲。次日,女方回赠线面,并再次用红纸将女儿的生庚交给媒人,由他带回给男家,同时回赠线面、猪肉、糯米粽等,置于礼盒,俗称“答盒”。“搭定”消息公布,他人便不再前来求婚,姑娘也要把平时两鬓夹的银笄脱掉一边,表示已订婚。
  当男方聘礼和女方妆奁数量都协定后,男家即选定吉日良辰,并挑上装有日子单、猪肉、白力鱼(鳓鱼)、线面、桂圆、红枣、月饼等的礼盒,送到女家,告知嫁娶日期,这便是“送日子”了。若女方同意,即收日子单及一半礼品。随即,女方开始备新娘妆奁,男家即进行砌新灶、布置洞房等迎亲准备。
  大多畲族地区流传“女有十八难,男有二十难”之说,所以畲族女孩会避开18岁结婚,男孩则不在20岁结婚。婚后畲族女性在社会上是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的。1924年沈作乾在浙江丽水调查说:“畲民家庭的组织,与汉人很不相同,以父母权最重,无论对内对外,都是以父母为主体。男女绝对平等,男女社交完全公开。还有一事,为我们所梦想不到的——现在妇女运动中最主要的‘女子承受遗产权’的问题,畲民中已行之很久了!凡女子不嫁的——不必独身,凡不愿离父母的也一样——得和兄弟平分家产;没有儿子的,赘婿为嗣。”这种现象早时畲族地区是普遍存在的:女性在家庭中,虽与男子分工不一,但丈夫为一家之长,妻子亦为内当家;他们敬重长辈,在三代同堂的家庭中,年富力强的当家人对其年迈的父母是十分尊重的,特别是大家庭中的老年妇女,对家中巨细之事,均有举足轻重的发言权;妇女与男子一样,在家庭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共同参加生产、共同支配生产资料,有的畲村女子,有继承财产的权利;女子留家招婿,与兄弟姐妹同享家产;过房到叔伯家和其他人家的女子,享有继承权;妇女丧偶,有权支配先夫财产,且还有招夫入赘的自主权,先夫家中的公婆叔伯无权干涉;浙西、浙南还有“娘家头”习俗,即女儿出嫁后,若受夫家虐待,娘家人知悉后可以组织亲房叔伯、母舅等数十人到女婿家论理,直至女婿承认错误并保证不再重犯为止。做“娘家头”的路费,包括轿资,都由女婿家负担,并且可任意宰杀女婿家的鸡、鸭、鹅、猪等烹食,他人不得干涉。
  但在一些畲汉交错杂居的地方,尤其是畲汉通婚后汉化程度较高的地方,也曾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流行包办婚姻的现象。这些畲家孩子常常在六七岁就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订婚,到十四五岁便正式结婚,一般不超过十七八岁。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相关单位对浙江景宁、平阳、泰顺、广东、江西及福建宁德、连江、罗源、福安、福鼎、霞浦等地的调查也显示,①新中国成立前,许多地方畲族妇女地位较低,无财产继承权。
  第三节 男人出嫁,也是一种形式
  以中国56个民族之众,恐怕没几个像畲族一样,视“男人出嫁”为一种平常的婚姻状态,它如多数民族“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一样,自然、普遍,不带任何歧视或偏见地存在着。
  在畲家,男人出嫁有两种说法:一种入赘给未婚女子的,叫“做女婿”;另一种入赘给寡妇的,叫“上门婚”。但无论何种形式,到女方家的男性,必须改为女方姓,所生孩子亦从女方,在家庭中不受歧视,地位与兄弟一样,享有平等的财产继承权。
  “做女婿”招赘女孩一般是独女或家中长女,一些家境较好的畲家有可能把所有女儿都留下招婿上门;去入赘的男性,也并非一定是家庭困难或兄弟过多的,一些畲家往往把女儿留家里“招儿子”,而把自己儿子赘出去给别人家“做女婿”。
  “上门婚”的男子大多是大龄男子或无力娶妻的单身汉,或是第二次婚姻的男人。他们所生子女,如果前夫未生育的,长子随前夫姓,次子从后夫姓;若前夫已有子女者,则听随便。个别地方入赘寡妇的“上门”女婿受歧视,没有处理家庭财产的权利,死后也不能列入祖宗神祇,只在屋内旁边设神位,以便子孙敬奉。
  也有一些特殊现象,在广东,“嫁”到女方的男子改妻姓同时,妻亦改为夫姓,以示同姓不婚;在安徽,也有赘婿本人不改姓,但他的长子要随母姓,次子则可以随父姓或母姓;另有一些赘婿改妻姓的家庭,所生儿子两家对分,长子从父姓,次子从母姓。
  “男人出嫁”结婚程序比较简单,“嫁”的女婿上门多为步行,很少有嫁妆,反而女方要付给男方家一定的聘金或礼物,作为赡养男方父母的养老金。婚后若有他故,允许男方出走,但走之前需付一笔双老的赡养金。
  关于“男人出嫁”,畲族族谱载:“无子而产育有女者,即将其女留家招赘,入赘为嗣,此是祖宗血脉,有所遗留也,可入正系图派矣。①民国何子星《畲民问题》也说:“(畲民)如无子而有女者,则招他人之子为婿(原注:俗所谓畲客有女即有子也。)如无子而又无女者,则养他人之女而赘婿,以其所赘之婿作为己子。被赘者又必改从赘者之姓,而澄谱入族,始得女家家族的承认。其在家庭的地位,视同亲子,并享受财产承继的权利。”②反映了畲族较为自由平等的婚姻观念。
  除“男人出嫁”(一说“男嫁女家”)外,畲族婚姻还有女嫁男家、做两头家和童养媳几种婚姻形式,其中“女嫁男家”为畲族婚姻中最普遍的一种,婚后女子与男方父母一起居住,所生子女随父姓,若夫妻离婚,妻子没有抚养孩子的义务,也没有继承财产的权利,女子死后,要进男家祖坟。“做两头家”婚姻从妻居,一般是夫妇双方都是独生子女,或父母多病、弟妹尚未成年的。婚后夫妇要种两家田地,赡养两家父母,所生孩子各从父母姓,一般长子随母姓,次子从父姓,长大后分别继承两家财产。而“童养媳”在畲族地区也非常普遍,她们俗称“新妇仔”,此婚姻为畲家为延续香火,一些贫困的畲家恐日后无力娶亲,便在儿子年少时就向人家抱一女孩抚养,待女孩长到十七八岁时,不举行仪式,只选一吉日或除夕夜,与男孩“合房”结为夫妻;也有久婚未育的畲家,他们先抱养别人的女孩,以防自己终生无育,等女孩长大后招婿入赘,以承嗣香火。
  “十岁做人媳妇儿”的畲家童养媳,处境大多是十分艰难的。她们往往干着一家最辛苦的活,吃着一家最不好的饭菜,终日衣衫破烂,憔悴不堪,“七畲径顶像羊肠,石阶如梯级级上,跌破脚趾忍不住,一声哎哟一声郎”。“妹子挑担系受亏,黄昏出门半夜归,网尽几多蜘蛛网,踏尽几多牛屎堆。”①可谓一曲唱出了她们悲悯可叹的命运。甚至一些畲家自己还未生下男孩,就先收养别家小女孩为媳,待自己生下男孩后,男孩与女孩自然即有了夫妻名分,待他们成人后便行房成婚,此女孩即为“等郎妹”。与“童养媳”相比,“等郎妹”之苦可谓苦上加苦,特别有些男孩出生迟,造成双方年龄相距悬殊,这样女方便“未做妻子先做娘”,不得不忍受着抚养丈夫长大成人的痛苦。广东畲客地区广泛传流着一个“等郎妹”的山歌故事:有个姑娘年幼时被卖做等郎妹,一直等到十六岁那年,她的家娘才生下一个男孩,即她未来的丈夫。姑娘十八岁那年,小孩才三岁,每晚要伴“三岁丈夫”同眠。某夜,姑娘唱起山歌叹骂:“三岁老公鬼钉筋,睡目(睡觉)唔知哪头眠,夜夜要我兜(把)屎尿,硬想害我一生人。十八妹子三岁郎,夜夜要我揽上床,不是看你爷娘面,一脚踢你下眠床。”隔壁叔婆听到,心中委实过意不去,唱首山歌劝她:“隔壁侄嫂你爱(要)贤,带大丈夫十把年,初三初四娥眉月,十五十六月团圆。”姑娘听后更加难受,回首山歌答道:“隔壁叔婆你爱知,等得郎大妹老哩,等得花开花又谢,等得月圆日落西。”隔壁叔婆此时也禁不住为她伤心难过。②
  除以上婚姻形式外,早期畲族还存在“抢婚”、“服务婚”、“对婚制”、“姑换嫂”、“回头亲”等古风。“抢婚”习俗在1949年前的福建福安曾发生过,即如果是同姓人结婚,外村人可以把女的抢回与其本村未婚男子结婚。“服务婚”是缺少劳力的家庭,以长女招婿,被招者在女家服务三年,以劳动成果抵作聘金。三年期满可携妻回家;若日后双方不和,允许分离,分手由女方先提出,则女方需付男方劳动报酬,若由男方提出,则离开时分文皆无。“对婚制”则发生于多男之家与多女之家互为婚姻,一方受女为媳,一方得男为赘婿。“姑换嫂”是双方互换女儿为自己儿子的媳妇,双方不收聘金。“回头亲”则是畲族舅权为大的一种表现,即母舅若有子则有娶外甥女的优先权,外甥女未经母舅许可,不得先嫁外人。
  早期畲家寡妇再嫁是不受舆论指责的,只是再嫁仍需媒人牵线。再嫁时有的由娘家主持,有的由夫家主持。也可坐花轿,但花轿与姑娘时所坐花轿有区别,轿到先夫家时,不能像姑娘出嫁一样进堂门,而要停在堂门外方才可以上轿。送嫁队伍一般由娘家人送行,夫家则不送行。不过对一些已生养孩子的寡妇,再嫁时是不许带走财产和子女的;若愿抚养儿女长大而不想再嫁的,也可留下再招一个男子进门做本户继承人。但畲家寡妇是不得与小叔子结婚的,畲家人认为“大哥为父,大嫂为娘”,结婚是不合理的,是会受到族人的谴责的,而外村同族的人也可以因此而抢婚。
  这些婚姻形式多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1952年国家颁布新的婚姻法后,“抢婚”习俗已经绝迹,“童养媳”现象也已十分少见,即使仍有“童养媳”的家庭,其实质已发生比较大的变化,即绝大多数为无子嗣的家庭为了传宗接代而抱养女孩,等长大后招婿入赘,而不像旧时一些家庭出于给自家儿子婚配的目的抱养女孩。现比较普遍的形式除女嫁男家外,“男嫁女家”仍然较多,而其他形式,都已十分少见。
  第四节 “难为”之乐
  畲族婚姻程式十分风趣,精彩荟萃,其“难为”之俗喜庆吉祥,热闹非凡,一些故意揶揄、百般戏耍的场景即便老夫也难免忍俊不禁,笑而捧腹;而此“难为”之乐,又无不贯穿于歌言这个形式中。“歌是山哈传家宝”,畲族人以歌抒怀、以歌言情、以歌欢娱,几乎达到以歌代言的地步,这种“俗不离歌”的传统在畲族“难为”的婚嫁习俗中,有着十分突出的表现。
  在闽东、浙南一带至今仍十分盛行的莫过于“难为表姐”一俗,即订婚过后,女方行将出嫁,在出嫁前,姑娘便要穿着婚礼盛装,按次到舅、姨、姑村去“做表姐”,村里的男青年(“表弟”)则要出来陪唱,百般“难为”表姐,作为姑娘出嫁前歌唱水平的大检验。
  畲族姑娘“做表姐”时间长短不等,短的一般十几天,长的一两个月,直到姑娘母亲来将其领回。畲谚有云:“冬至不过十二月,表姐不过明年春。”因此“做表姐”最迟在落春前就要回家。其歌唱内容有《黄蜂头》、《迎“表姐”起唱歌》、《今晡表弟贺表姐》、《表姐今年做新妇》、《无事也要到娘乡》等,其中表弟唱《黄蜂头》是起歌头:“黄蜂头,黄蜂头,黄蜂内里起歌头,从细未坐黄蜂夜,坐了黄蜂心怪愁。黄蜂歌子百二条,唱那六十就放掉,谁人唱得黄蜂尽,唱尽黄蜂嘴也燥。”由于《黄蜂头》十分难唱,且此歌以蜂房作喻,乃谓表姐出嫁后生殖能力强。
  但一般而言,除《黄蜂头》因起歌故意刺激表姐的歌才外,“做表姐”双方对歌的内容多是正统的小说歌,同时亦穿插一些杂歌,且“表姐”、“表弟”往往通宵对唱,十分热闹,及至离别前,则可能连唱二夜三夜,最后表姐唱《感谢歌》答谢,表弟则要唱《送别表姐歌》。在畲族,姑娘若去“做表姐”歌唱得不好,是会被人取笑的,若善唱歌,则人人夸耀。“阿妹唱歌声软软(细细),合似竹排荡过洋(坑),人品又好声又好,胜过后台拉琴腔(响)。”如此歌唱得“声软软”的表姐在畲家是十分受人尊重的。但现在畲族受现代传媒等各种因素影响,畲族年轻人中会唱歌唱得好的已十分少了,“做表姐”之俗也渐成为姑娘婚前走亲访友、休息调整的一种形式,对歌规模远不如旧,大多只象征性地唱几首。
  “难为亲家伯”一俗主要流行于福建霞浦一带,是畲家迎亲过程中最具挑逗性而令人捧腹连连的一项礼俗。在成亲的前两天,男方要派一位能歌善对有学问的男子代表男方,挑着礼物到女方家接亲,这位男子便是“亲家伯”(也叫“迎亲伯”)了。“亲家伯”不仅要谦虚礼貌,还得机灵老到,否则会遭到亲家嫂善意的戏弄。比如到女方村口时,亲家嫂会热情相迎,在交接“盘担”的过程中,稍不小心就会被满脸抹黑;到达女方家,主人会热情地请亲家伯坐厅堂左首(左首是大位),亲家伯若不懂规矩,不知将凳子移至右首才下坐,亲家嫂就会毫不客气点鞭炮相轰;在敬烟的过程中,亲家伯见人都要敬,所谓“见者有份”,即便小孩也不能例外,否则就会被认为是无礼,随即便会有人点着鞭炮扔到他的脚下,轰他、烧他的衣衫取笑他。
  接着,亲家嫂会将亲家伯挑来的礼物过称,这时亲家伯便一语双关地问:“亲家嫂,有称(有亲)无?”亲家嫂连声应道:“有称(有亲)!有称(有亲)!”
  有些畲村还有喝宝塔茶的习俗,即亲家嫂用红漆樟木八角茶盘捧出五碗热茶,上下层各一碗,中间突出三碗,叠成宝塔形。“亲家伯”需张开门牙咬住“宝塔”顶上的1碗茶,双手挟下中间一层的3碗茶,把中下层4碗茶水分别递给4位轿夫,自己则一口饮下以牙咬下的那个碗。要是卸不下宝塔茶或把茶水弄溅了,不但大伙无茶喝,而且还要遭到女方的奚落。
  在整个迎亲的过程中,亲家伯还有一项最主要的任务是盘歌,若亲家伯“肚才”不好,则会遭到亲家嫂的责难,不但不能顺利完成迎亲的任务,脸上还会被抹上锅底灰,出尽洋相,此中属晚饭后“撬蛙”(又叫“撬蛤蟆疥”)最富特色。相传,隋朝有个亲家伯叫钟应文,不懂迎亲礼节又无歌才,受女家亲戚姐妹取笑涂黑脸,羞愧得不敢回去见主人,走到半路跳潭自尽,变成一只疥蛤蟆,全身长疙瘩,“失礼失礼句句叫”。由于青蛙是益虫,畲民称之为除害山神,而青蛙繁盛的生殖能力,畲民又把它当做多子多福的象征,因此慢慢就演变成了畲家婚俗中的“抓蛤蟆疥”。据传,刚开始是抓一只真蛙,用火把照着,让亲家伯抓,青蛙蹦到哪,亲家伯就得扑奔到哪,直到抓到为止。后改为嬉闹讨喜钱,即迎亲前,男方准备好喜钱藏在亲家伯兜里,撬蛙开始时,亲家嫂们泡四碗红曲水代酒摆在迎亲者专席的四个桌角上,象征龙潭和坑源,尔后唱起一首又一首撬蛙歌来讨亲家伯的喜钱,直到掏光才罢;若几经折腾仍未掏光,则亲家嫂一边唱“疥牯漂转九重潭,娘今点火就来照,你郎要等我下手,火把来熏大疥头”,一边点着一捆松枝伸向亲家伯胯下,直熏得亲家伯无法忍受乖乖把红包息数拿出,亲家嫂这才罢休,回转到内厅,把“蛙”打开,将零钱镍币分给围观的小孩。新娘的爹则乐呵呵出来敬酒,让迎亲者喝醉吃饱,好抬新娘过门。
  畲谚曰:“酒醉不如歌醉好。”在二月二的“会亲节”、三月三的“歌会”、四月初八的“牛歇节”、九月初九的重阳节等,能歌善舞的畲族人都会举行盛大的盘歌活动,参加者除当地人外,许多外乡外县的畲民也会赶来,少的二三百人,多的达一两千人,他们往往通宵达旦盘歌,甚至长达几天几夜,许多青年男女,正是通过这样的盘歌活动建立了感情并缔结了婚姻。畲家婚俗中的“长夜对歌”,正是这种盘歌习俗中的一种。相传旧时畲族人住在崇山峻岭间,来来往往十分不便,当男婚女嫁亲友翻山越岭赶来庆贺时,因无处可宿,便进行对歌,以度过漫漫长夜,后逐演变成俗。
  “长夜对歌”所唱歌曲有《上东来望》、《路径歌》、《十条起》、《嫁女歌》、《字歌》、《柴名花名歌》等,一般唱两夜。在福安等地,头一夜所唱的歌与第二夜所唱的歌,上半夜与下半夜唱的歌,均有十分精当的安排,总的来说,忌讳唱淫秽的歌或问斩或包含生离死别“不吉利”内容的歌。对歌由“亲家伯”起头,对方姑嫂们对答。聪明的亲家伯为避免窘境,一般都会准备一些冷辟的歌以作备用,其中如《上东来望》这一类被称为“九重十八合”的歌,“一念”、“一度”、“一口”、“一结”、“一纽”共5段50条,然后才自由盘答,约七八十段,一两千条,这对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人是唱不来的。如果亲家伯起唱的歌,亲家嫂们对答不上来,则换一首,若一换再换仍对答不上,村里的男歌手也可帮答,再若实在答不上,就算输了,及此,女方便以礼相待不再为难,让亲家伯顺顺利利把新娘接走;如果亲家伯唱输了,那么他就要被抹烟灰、罚做牛、背猫背狗,出尽洋相,甚至当晚就被轰回家。
  在畲族的迎亲队伍中,有一个既是歌唱行家又兼当厨师的角色叫“赤郎”,“难为赤郎”之俗在旧时福建寿宁一带最为盛行。当迎亲队伍来到女方家之前,女方就会把柴火、桌椅、炊具、餐具都藏起来,及开厨,赤郎要把这些东西一件一件唱出来,唱一件“借”一件,要是哪一样唱不出来,哪一样就不“借”了。如借锅灶、铁锅、锅盖、木勺就唱:“四四方方一垛墙,中央两口大龙潭。铜镜一双对月亮,金鸡洗浴海中央。”借笊篱、饭甑、火铣、火筒就唱:“丝网落海捞珍珠,昆仑山顶云雾徽。金童捧掌开火路,玉女吹哨笑眯眯。”借酒壶、茶壶、碗杯、筷子就唱:“姓锡将军登瑶台,青龙行水香茶来。江西兰花金玉盏,象牙银龊对成双。”借菜刀、锅铲、切菜板、水桶就唱:“里鱼反白凑成对,凤凰伸腰五味香。一方松术四个角,黄龙载水上海洋。”待东西都借出来后,赤郎便开始刷锅、生火。赤郎刷锅、生火、添水、放肉都要动作敏捷,否则亲家嫂会想着法子让你刷不成锅、生不成火、添不了水、煮不了肉。如在生火时,开始灶堂里放着的是湿柴火,赤郎在点火的时候,亲家嫂还会用嘴来吹,这时,聪明的“赤郎”就会准备一把棉花引火,只有等引火成功后,亲家嫂才会更换上干燥柴火。而在煮肉时,亲家嫂也会趁赤郎不备撒下一把砻糠,有经验的赤郎就会事先在衣袖里藏好肉,趁亲家嫂不备,在刷好锅后迅速把衣袖中的肉先放下锅去。同时,赤郎还要杀鸡,杀鸡之前,从女方众人的围追堵截中抢来一只事先藏有公鸡的竹笼并将笼内鸡杀死。杀鸡时,亲家嫂会时不时去推一推赤郎,但鸡血是不许滴在地上的,滴出几滴,就要被罚几碗酒,还会被亲家嫂趁机在脸上抹一把锅灰。这时若是有经验的赤郎就会突然把鸡杀了,滴两滴血到碗里,将鸡头夹进翅膀马上提走。
  关于“难为赤郎”之俗有一则故事,相传,以前有个叫钟淑玉的畲族姑娘,嫁给了一位姓李的少郎,因淑玉对他不了解,想借婚礼之机试他的才华,于是将屋里陈物统统移开。可是,聪明的李少郎看出了她的用意,完婚时就用对歌的形式向她要东西,要一物唱一物,淑玉在房中听了大喜,便唱歌和之,其物亦应歌而出,几经演变,便形成这样的风俗。
  此外,畲族婚俗还有“做表嫂”、“做女婿”习俗。“做表嫂”就是新婚夫妇在婚后第一个春天去男方舅家做客,舅村里的男青年要出来和新娘对歌;“做女婿”是新婚夫妇在婚后第一个春节去女方家做客,新郎到岳父家“做女婿”,女方村里的女青年要出来找新郎对歌。大多畲族地方婚俗大体相同,也略有差异,如一些地方迎亲队伍中除“亲家伯”、“赤郎”外,还有轿夫“行郎”这个角色。一些地方轿夫四人都是男方派来的,一些地方男方派两个,女方派两个。“行郎”除扛轿子外,也要善对歌,在一些畲家的迎亲礼俗中,“撬蛙”的主角有些是亲家伯,有些是行郎,也有些是亲家伯和行郎一起。而在浙南及闽东的一些地方,则“行郎”和“赤郎”的角色合并为一人,既行对歌,又行厨师之职。
  畲族婚嫁的“难为”习俗,看似“难为”,实则整个过程洋溢着吉祥欢快的氛围,而每到群情激昂,则往往汇成一片歌海,热闹非凡。畲族有言曰:“歌言本是祖宗礼”、“山哈山哈,不是亲戚就是叔伯”、“唱起歌言认族亲,蓝雷钟是一家人”,其婚嫁对歌、盘歌习俗,承载了多少记忆,收藏了多少幸福,而为畲族人孜孜不怠最是难忘!
  第五节 以哭制煞的“哭嫁”风
  汉族、土家族、藏族、彝族、壮族、撒拉族等民族的传统婚姻形式,都有“哭嫁”的仪式活动,畲族的“哭嫁”,尤为典型和隆重,有“哭梳头”、“哭媒人”、“哭亲人”(包括“哭爹娘”、“哭哥嫂”、“哭姐妹”、“哭舅舅”)、“哭嫁妆”等。歌词有代代留传下来的,也有即兴创作的;内容主要表达对父母、姐妹、哥嫂、亲人的感恩与不舍,以及对少女时光的眷恋,和对即将面临的新生活的迷茫与不安等。此哭嫁为畲族姑娘“以哭制煞”习俗的一个表现。
  传说,很久以前,一个叫黄金刚的算命先生,因算卦输给了桃花女,怀恨在心,便托媒人下重礼到她家,要娶桃花女做儿媳妇。桃花女的爹娘贪他家里钱财足,就应承了。那时的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桃花女虽晓得黄金刚娶她做儿媳妇是假,害她是真,但不敢违抗。结婚那一天,黄金刚故意定了犯“七煞”之日,要让她在过门之时,叫“七煞”把她打死。桃花女提前晓得,就设法用啼哭的方式,以女儿出嫁,母亲舍不得的惜别情,黏黏糊糊拖过午时,让“七煞”看到她与家人哭哭啼啼,伤心得很,便心酸手软,不忍“煞”她,结果就平安到了黄家。从此,畲族民间有女出嫁时,就形成了以哭制“煞”的习俗,新娘哭得越伤心,则越富贵,越有好彩头。
  “哭媒人”之俗将畲家儿女“水有源头山有脉”的感恩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在畲族,媒人一般是男性,有的地方男女方各请一个媒人。当新娘出嫁时,男方迎亲队伍和花轿进村了,新娘便要边哭边唱“骂”媒人,甚至一些地方新娘还把杉枝叶包在印花巾里套在媒人脖子上,边哭边唱,媒人则忍受着任其戏闹,任其调笑,极尽喜乐,“你做媒人两个嘴,你做火筒两头吹;女家又讲男家富,男家又讲女有陪。你做媒人两个嘴,都不外边讲进来;单从我寮讲出去,害我爹娘灾过霉”。“是你媒人没心肝噢!头骗就讲郎貌好噢!二骗仔郎家财多噢!三骗仔郎好子弟噢!爸娘听了你这话噢!煞心将我配起身噢!”歌词随编随唱,时而长歌,时而短叹,嬉笑怒骂、真假难辨。
  当男方花轿进入女方厅堂,新娘早已哭得娇喘连连,而此时仍要佯装不愿出嫁,谁来梳妆都不愿意,直到媒人和轿夫再次催妆,才在母舅“喝令”下由别人合抱,让一命好的妇人专事梳理,此即“哭梳头”了。这时新娘边梳边哭:“……阿嫂哩!我小时头毛是娘梳,大时都是自己梳呀!今晡叫阿嫂帮我来梳头,当不起呀!对不住哦!髻样头毛我不梳。你要我梳头我不应呀!髻样头毛高高扭线绳,教我何敢见人面、见人情呀!……”畲家少女的头发是用红色绒线掺在一起编成一条辫子做成圆形状缠盘在头上,前略留刘海,两鬓插有两支银笄,至订婚后脱下一支。而此时新娘梳头则要把红绒线解开,梳成成年妇女的“凤凰髻”,并戴上“凤冠”。
  在畲家,新娘出嫁要穿“凤凰装”,舅舅是女方最尊敬的内亲,所以他的礼数也最大,外甥女出嫁,舅舅要替她做一身新嫁衣,并亲自帮她穿上,而新娘在舅舅帮她穿衣时,还要唱《舅来穿衣哭》歌,边穿边哭:“舅舅呀!你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没给我穿衣裳!今天给我穿衣裳,脚手都不酸啊!脚手都不软啊!……舅舅呀!你今天吃的泪水饭,泪水酒,吃不饱!……”及后,衣服穿好了,师傅们便要前来抬嫁妆了,此时新娘母女俩在床旁已经哭得昏天黑地难分难解,师傅们欲抬,新娘则欲阻,边哭边阻边唱曰:
  新做箱笼阿爸的,留厝阿爸装宝贝啊师傅!
  新做大橱光朗朗,留厝阿爸装银两啊师傅!
  新做桌柜新津津,留厝阿爸装黄金啊师傅!
  好呀!师傅!你莫搬,你莫抬呀!师傅!
  ——《见扛嫁妆师傅哭》
  师傅抬多久新娘就唱多久,表示她不愿出嫁要留在家中照看父母的心情。
  而畲家新娘“哭嫁”,最感人的莫过于“分酸”仪式中的“哭亲人”。
  “分酸”即“分散”,畲族女子出嫁上轿前,要举行“分酸”仪式,即梳妆打扮好的新娘就要起身出发了,此时新娘扑在母舅的怀里边歌为哭边跪拜,倾诉满腔的离情别意:“母舅呀,我来你寮,你杀鸡来又请酒,我今无以报答你,甥女人情真真少。”母舅一边细语抚慰“你母生你真无用,大来要当别人娘,做人媳妇凡教顺,自己做家凡富强”,一边半推半拉把新娘带到大厅。这时,同胞兄弟手捧红漆八角木茶盘,盘里放着两碗带骨猪肉做成的面,新娘脚踩米筛,将每碗面分一半倒入另一碗中,连续三次,以示骨肉情深,并边倒边哭唱《唱别爹娘》、《唱别哥嫂》、《姐妹哭分散》等。畲家认为,出嫁前新娘哭得越伤心就越吉祥越富贵,是婚后好彩头的预示;然哭的内容,又往往以非常直观的话语唱出“抱怨”、“离愁”的情绪来表达“拒婚”的意愿,这也是畲族婚礼一种独特的现象,其中有独唱,也有对歌,如霞浦水门乡茶岗村一带,在女儿出嫁前一天,父亲要送一条围裙(合手巾)给女儿,母亲则送一朵红花给女儿,送时一唱一和,边唱边哭,感人泪下:
  父:一条围裙新又新噢妮,连妮一同送别人呀,妮!
  女:养女养大没中用噢爸!乇那掏走总没还呀,爸!
  母:这花会谢会过时噢妮!我妮开花正当时呀,妮!
  女:娘养村夫子有名声噢娘!成家置业养爹娘呀,娘!
  ——《送围裙红花》
  这种直呼爹娘(哥姊)反复抒情的渲染方式,常常让听者心酸落泪难以自制。
  除以哭代“拒”外,畲家女儿出嫁还有“撒米谷”、“拜祖宗”、“分饭”、“吃千斤饭”、“拦门”等仪式。“撒米谷”即“分酸”仪式中分完肉面后,新娘要抓起一把米谷边撒边唱《撒米谷》歌;“拜祖宗”即新娘出嫁前要向祖宗礼别。相传,高辛皇帝将三公主许配盘瓠王为妻,因三公主是皇帝女儿,所以无论拜祖还是拜堂,都是一不拜天,二不拜地,更不拜祖宗,而离家之时,双脚也不能踩地。因此,新娘都是踩在米筛上向祖宗点头礼别,同时唱《踏米筛歌》。由于米筛在畲家看来既洁净又贵重,新娘踏在米筛上,表示着对三公主最大的敬意;“分饭”即兄弟捧上白米饭,自己吞一口后递予新娘让她含一口,喷在兄弟衣襟上,表示要与兄弟分开吃饭了,不带走娘家的福气。喷完饭后,再将五谷、竹钉、钱币、扣子、筷子、鲜花等抛撒,并唱《祝福歌》;有的地方还要举行“溜筷子”和“吃千斤饭”的仪式,即在中堂桌上放一碗米饭和两双筷子,新娘双手各拿起一双筷子,交叉着递给站在身后的哥哥,哥哥接过筷子,从新娘的腋下又把筷子放回桌上,此即“溜筷子”,随后,新娘弯腰低头,从碗里衔上三口饭,吐在手帕中,由哥哥将之包好,放进新娘兜中,带往夫家,这叫“吃千斤饭”;“拦门”即新娘队伍到村口,女方族长会摆上一张条桌作路障,正面用绣花帷幔围着,桌上摆着三杯酒,意为“拦风水”,男方需留下“拦门红包”给村里做公益事业后才给予放行。
  第六节 欢喜婚礼
  早期畲族婚姻仪式是比较简单的,迎娶都在月黑风高的夜晚进行,这时新娘身着凤凰装,脚穿缀有石珠的草鞋,胸前挂桂圆等避邪物,手撑雨伞,在大红灯笼晕红的灯光下,与新郎一行走在乡间弯弯曲曲的小道上,除一路可闻虫鸟叽啾和新人欢快缠绵的和唱外,是不闻鼓乐声声的。后来受其他民族影响,新娘“走嫁”改为坐花轿,且一路鼓乐相伴,炮声隆隆,凭添无数喜乐与欢愉。
  这样的喜乐这样的欢愉是会传递的,当唢呐、月琴、长笛、锣鼓钹声震天激扬一阵紧似一阵,新娘就该起程了。此时亦歌亦诉、极喜还悲的“哭嫁”已成一段过去,而“欢喜新娘”的喜极与幸福在被抱上花轿的那一刻起,便也迅即在周围每一个人脸上荡漾开来。
  行行走走,不觉已到半路。《大小盘吹》是接新娘时演奏的音乐,这乐声此刻竟从远远的那一端隐隐传来,传到送亲队伍每一个人心中。于是,这头,和那头,一呼一应着吹,似有使不完的劲儿说不尽的痛快,原来,这是男方接亲的队伍来了。
  很快就到了夫家门口,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在《柳七娘》的配乐下一浪高过一浪,催促着男女老少兴奋的神经,他们全都簇拥而来了,正好赶上新娘被扶下花轿。撒大把大把的花生,撒大把大把的喜糖,新娘在孩子们乱哄哄热闹闹的争抢中,妩媚得如同一位仙女。
  入门之后,拜堂就是重头戏了。与汉族不同,畲族喜堂除正中贴上大红“囍”字外,堂眉还有横批“凤凰到此”(或“麒麟到此”),左右边对联分别是“安邦定国功建前朝帝喾高辛亲敕赐,驸马金卿名垂后裔皇子王孙免差徭”;也或书“燕乐当囝高辛宠,鹏程应念祖先功”。茶几桌上要放香案、祖牌、祖图、斗灯等,喜烛要长夜点燃,忌半途熄灭。
  拜堂礼仪时,新娘先进厨房灶前小坐再转回中堂行礼,有的畲村新娘先入洞房后再转厅堂;有的畲村是拜堂后新娘与新郎先进厨房,新娘向灶门添一次火,然后再回新房。拜堂时,闽东俗由司仪用秤钩钩去新娘的盖头巾,新郎由伴郎引至厅堂,立于左侧,在《生贵子》伴乐下,在司仪《拜堂令》“新郎新娘进厅中,一双喜烛照四方,照到东南西北上,照到东南西北中。好子求三个,好女求一双:大子朝廷为宰相,二子六部尚书状元郎,三子年少没管事,只管四州八府田庄;大女为一品夫人,二女为娘娘。新郎新娘鞠躬拜天地,姻缘原是天送来:一鞠躬、二鞠躬、三鞠躬!新郎新娘二人,同拜堂上万年春:一鞠躬、二鞠躬、三鞠躬!新郎新娘互相敬,百年姻缘帐内开”的唱声中,实行“男拜女不拜”之俗,即新郎新娘脸朝厅堂外并行站立,新郎先向天拜三下,再跪地拜三下,连续三次,向天地行三拜九叩后,新郎新娘同时转身,面朝大厅供着祖宗神位方向,由新郎双手合拢向祖宗行三跪九叩,而新娘则只陪同站立,对天地、祖宗都不行跪拜,此俗以示畲族人对盘瓠妻三公主的尊敬;同时从拜堂到闹洞房的整夜间,新娘都以花绢掩面,其俗这样相传:
  当年天火烧泥灰,海边石母翻上来,
  眼见天下无人种,乃剩元仙两兄妹。
  兄妹怎么敢结亲,开口就问石母神,
  石母开口答应话,石壳双合好结亲。
  兄妹两人约定当,手背石壳高山上,
  背到山上双滚落,石壳双合结姻缘。
  到了完婚的时候,元妹甚为羞愧,就摘树叶把自己的脸遮起来,故畲族新娘以花绢掩面的规距,就是从这树叶遮羞演变而来。
  拜堂之后便是“传袋”了,这时新娘手捧“斗灯”,(喻“日进斗金”和“添灯”之意),在《水底鱼》的声声吹奏声中,司仪边唱《送入洞房诗唱》,边双手捧喜烛,将新娘引进洞房。这时,男家两位老年妇女还要把两个红布袋放在地上,让新娘踏过一个布袋后将这个布袋抽去,再放到前面,两个布袋相互传递,让新娘一直走到洞房,喻“传宗接代”。
  畲族婚宴也叫“请大酒”,在厅堂举行,其中,左边第一桌是首席,为“阿舅桌”,是畲家“母舅为大”的一种显示,若母舅未入席,任何人是不得先动筷子的。酒过三巡,新娘被扶了来“认客”。此时送嫁嫂在后唱《敬茶歌》,新娘则手捧茶先到首位母舅面前,母舅左手端起一盅茶,右手搅一下银匙,等盅底冰糖溶化后,轻呷茶水,再把准备好的红包压在茶杯下(霞浦一带母舅压茶盅的红包要逢9,称食九节茶),依次类推,讨得的钱称“百家银”。
  一些地方受“百家银”不是敬茶而是敬酒,唱歌“行郎”手捧托盘,边唱《采花蝴蝶》,客人则把红包放在托盘上,其盘称“采蜜盘”。
  在畲家,婚宴形式十分重要,畲家正是通过婚宴的方式,向亲朋好友宣布婚姻的缔结和契约,因此它的意义甚或高于现今法律上结婚登记的意义,可以说,没有婚宴的畲族婚姻是不完整的,也是遭人取笑的。
  婚宴过后,则为闹洞房。闹洞房俗在畲家,又是一场歌的盛宴,所奏乐声为《梅花吟》,所唱都是吉利的诗句,其中包括新婚庆贺、早生贵子、福禄增寿、恭喜发财,以及子孙中举、光耀祖宗等内容。畲家传统观念认为“新人不闹不发,越闹越发”,因此,闹洞房都会持续到深更半夜方才罢休,新郎新娘则任客人嬉闹,即使对一些看似“过分”的要求,也不会有半点不满。而其中的“洞房猜种”,盛行于闽东、浙南、广东畲族聚居区,甚为有趣,就是新娘嫁妆中藏在笼箱里的一包包农作物种子如花生、蚕豆、葵花子等,其名称由新娘一个个唱出来,而闹洞房者也用歌来“猜”,猜中者便能得到新娘的种子。现大多数畲家一般把蚕豆、花生、葵花子炒熟,作为闹洞房时的茶点让大家享用。
  畲族婚宴过后还要请同村父母健在、甚至三代同堂者八人(俗称“八仙”)专摆一桌,称“佳期酒”(又称“暖房酒”或“新郎酒”),“八仙”需身着长衫、头戴红缨帽入席。佳期酒由佳期头(司仪)主持,有请新郎出厅、迎“八仙”进厅、行酒令、看新娘、讨凤凰蛋、喷床、传花等程序,每一个程序都有相应的歌,如《安位诗》、《新郎酒令》、《看皇娘诗》、《讨果子诗》、《取凤凰蛋诗》、《传花诗》、《喷床诗》、《翻床诗》等,从午夜直唱到黎明,最后由“八仙”边走边摆手唱《送房令》,将新郎送回洞房,并鸣炮休宴。
  酒席期间,新娘需在送嫁娘的陪伴下下厨房起火、洗碗、“捞饭”,客人吃罢“新妇饭”并用新娘端来的汤水洗漱过后,需给新娘红包再次表示祝贺。
  畲族新娘在第二天要由送嫁嫂陪伴下厨房,每看到一件东西或手摸一样厨具,送嫁嫂在《小贵子》的配乐下,还需唱《新妇下灶间歌》:
  锅仔烧水沸泡泡,新来新妇下灶间,前锅未沸后锅沸,夫家财神日日到。
  新来新妇手掎裙,养鸡养鸭会成群,新妇移步过门槛,衣食钱财岁岁丰
  新来新妇到灶前,楼上米谷陈三年,新进银钱归金库,新酿米酒装银瓶。
  新来新妇执火钳,厝中做事脚手轻,水缸贮水清又清,一缸是银一缸金。
  手掏泔桶橹一橹,新妇喂猪像牛牯,头头重量二百八,有钱买田换珍珠。
  手掏匏头车一车,孝顺阿婆共阿爹,煮饭洗衣连连转,回头还会惜阿姐。
  灶中锅盖一条梁,妯娌做事有商量,讲话做事嫩嫩进,锅上水卷圆又圆。
  灶坑火卷本是竹,新来阿嫂惜阿叔,灶上菜刀对厨盾,厝边头尾会和睦。
  桌上金匏黄又黄,新妇生仔中状元,金匏开花又结仔,夫妻恩爱百年春。
  从此,畲家新妇便将挑起家庭主妇的重担,一肩挑着的是沉甸甸的责任,另一肩担着的是绵绵的情和无尽的爱。
  第七节 陪嫁是农具
  畲族是以农耕经济为主的民族,在婚嫁习俗中,他们除柜子外,还以犁、耙、斗笠、蓑衣、锄头、镰刀等农具作为陪嫁。王韧民国八年(1919年)刊本《建德县志》说:“(畲族)结婚无礼贴。不事肩舆。新妇出阁与新郎同持一伞,步行至乾宅,沿途唱歌取乐,以犁、耙、蓑衣、刀、锄为嫁妆。”①余绍宋民国十四年(1925年)版《龙游县志》说:“(畲族)若婚嫁则极简略矣,奁具惟犁锄蓑衣数事,至期男往迎,与女步行至其家,夫妇且行且歌,亲友往送者,互相答和,出门时夫妇必同持一伞盖之。入门时亦然,行时则否。②
  关于“农具陪嫁”习俗,流传着一则有趣的故事:
  相传很久以前,某山哈寮里有个非常聪明的佛生崽和隔寮一个非常漂亮的泼妮崽定了亲。佛生崽和泼妮崽情投意合,有商有量,作为阿爹阿娘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决定端午节让他俩结婚。泼妮崽的阿爹阿娘早把嫁妆油了漆。
  古话说:“好事多磨。”泼妮崽长得这样好看,早有人喜欢得口水直流。一天天刚亮,泼妮崽上山去砍柴,边走边唱着山歌,走到三岔路口的时候,等候在这儿的凶煞九莲星挡住了她,缠住她不放。泼妮崽心想:“逃,自逃不出九莲星的掌心;打,自然打不过它,只好用计策来对付。”想来想去,她想起阿爹阿娘说过的话,九莲星是怕生人血的,便不管三七二十一,咬破一个手指,就用手指印乱画。九莲星被血溅着,慌忙逃跑,边逃边说:“好汉不吃眼前亏,你红了我我也让你家红。”九莲星赶到泼妮崽的寮里,点起火把寮烧了起来。等泼妮崽赶到,九莲星早已逃走了,阿爹阿娘又不在寮里。她拼命抢出锄头、镰刀、笠帽、蓑衣、犁等农具,自己一套嫁妆被烧得只留下一对花柜。
  阿爹阿娘从山里做活回来,一看寮和家什被烧了,又气又急,眼看泼妮崽出嫁的日子又要到了,做嫁妆自然来不及。佛生崽倒也通情达理,情愿不要嫁妆。
  出嫁前几日,佛生崽的爹娘请了“赤郎”和“行郎”,把礼物送到泼妮崽寮里。出嫁那日,泼妮崽由亲哥哥抱上轿,“行郎”抬着锄头、镰刀、笠帽、蓑衣、犁等农具作为嫁妆,当然也抬来了花柜陪着新娘到了夫家。
  事有凑巧,农具嫁妆抬到夫家,竟然样样是宝。用锄头掘地特别快,有日还掘了一罐银;镰刀割稻快如飞,割呀割,铁打镰刀变成了金镰刀;笠帽也变得特别奇怪,热日戴在头上阴凉阴凉的,寒日戴起来温暖温暖的;蓑衣快下雨会自动到田头;犁犁田也特别快。公婆两个用这些农具嫁妆勤劳苦耕,不出一年便发了大财,帮丈人盖起了新寮。
  古话说:“随好伙计入好运,学学好样一个样。”从此以后,山哈娶亲就学着用农具锄头、镰刀等作嫁妆了,渐就形成了一种习俗,流传至今。
  除农具陪嫁外,一些地方还有“孝顺桶”,即有提手和桶盖的红漆描金小木桶,个别富裕家庭则另增加一头已孕的牛或带子母羊以及农作物的良种等,以为姑娘私蓄,任何人不得侵犯,且含“送子”之意。闽东畲家古婚俗中男女方还有互赠布匹之俗。男家聘礼中定有一卷苎布,俗称“一筒布”,一般为12匹,1匹门幅1市尺,长1.2丈。女家嫁妆中有细苎布若干匹,还有苎布缝制的“三袋”1套,包括红苎布袋1付,“昼袋”两个,用于出工劳作时装盛饭的陶罐,“肚袋”两个,即肚兜,新娘红色,新郎蓝色。嫁妆都以红布铺盖,其中唯有的一块黑布是给公婆作裤的。广东畲族陪嫁品中定有狗头芋数个,木炭数块,盐巴一撮。木炭表示火种,盐巴表示食品,意为可得温饱。狗头芋为祖宗留下珍品,夫家要悬于家屋正梁,次年春由新媳妇亲自下种,收获后分诸亲友,新媳妇生育男丁又须取狗头芋挂于祠堂梁上,下种时,分送亲友种植,共享繁衍之喜。
  畲族同一天若有两个姑娘出嫁,则事前要协调好,一般让远的人先行,但后行的必有一头黄牛或水牛系上红花在前面踏路,以免“福缘”被先行者带尽,以示“金牛”开道,此称“踏路牛”。相传以前有一个恶霸,家里有了七七四十九个老婆还贪色如命。每逢良辰吉日,大恶霸便带着一伙帮凶,让过第一个走这石头路的新娘,把第二个以后的新娘都抢到屋里侮辱。弄得很多新郎新娘上吊投水,家破人亡。有一天,附近村里有个后生要到另外一个村里娶亲,刚巧要经过大恶霸所在的路口,且时辰在别的新娘走过之后。怎么办好呢?这个后生便想了个办法,在接亲时,先把一头牛角、牛尾都缚上红布的凶猛的牛牯由一个后生牵着走在前面,当恶霸拦路时,这头凶猛的牛便向大恶霸顶去,大恶霸怕得只得远远逃了。此景被隔山的山哈看了,奇怪地问:“你牵的是啥牛?”牵牛的后生回答:“踏路牛。”隔山的山哈便说:“踏路牛,踏路牛,踏出一条新路头。”“踏路牛”风俗由此慢慢演变而来。
  第八节 浓浓酒俗
  酒在中国已经流行了五千余年,《酒经》“尧饮千盅”,足见酒在华夏非同一般的历史渊源。
  在饮食文化中,酒已不仅是一种客观物质的存在,更是一种文化精神的象征。“无酒不成席”、“无酒不酬宾”,酒文化经漫漫五千年时空演绎,已广泛渗透于农事节庆、婚丧喜庆、生期满日、庆功祭典、奉迎宾客等民俗活动中,成为最富魅力的中华民俗文化之一。
  畲族人喜酒、爱酒,以酒叙谊、以酒交情,几乎达到“凡事必酒”的地步。家中添了牛崽,要为牛崽举行“三旦酒宴”;种稻子了,要举行“开秧福酒宴”、“开镰福酒宴”、“尝新米酒宴”、“庆丰收酒宴”;家里杀猪了,也要举行“杀猪福酒宴”;而如生孩子之大事,还有“落地酒”、“三旦酒”、“满月酒”等酒宴;其如生日酒宴、丧葬酒宴,酒则更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在婚姻习俗中,畲族人活泼、开朗、乐观的天性,在酒的微醺、歌的兴味下,显得尤为浪漫而温情。他们以歌劝酒,以酒助兴,歌酒相伴,常常将夜空下的畲村畲寨激荡得热情似火,情浓似蜜。
  最爱在农闲时节,当月亮爬上树梢,当清辉泊在水里,小桥边,溪流畔,瓦寮前,一堆堆篝火熊熊燃烧,在山风习习中,青年男女趁着酒兴围着篝火,你一句,我一答地对歌唱调,在你来我往,你兴我和的对唱中,既见对方性情,又见对方智敏,不知不觉中,两人就有了好感,当缠绵的情歌唱起,姑娘趁人无意,悄悄把自己精心编织的彩带塞给男孩,男孩则惊喜地收下,也悄悄回塞给姑娘一条洁白的毛巾,这“私定终身”之事便在酒意醺醉下,朦胧而浪漫地拉开了恋爱婚姻的序幕。
  在畲家婚嫁中,从订婚之时起,至闹洞房结束,更是酒不离歌,酒不离席。迎娶前1个月,未婚女婿由媒人陪同,要挑糯米到女家,以每席酒10斤糯米计,让女家代酿米酒,此曰“送酒米”;男方到女方迎娶之时,岳家便将代酿米酒拿出款待女婿一行,此曰“落脚酒”;吃过“落脚酒”,当晚便在女方家回席,此曰“嫁女酒”,请酒上席之时,赤郎要唱《借酒歌》“远在三里外,已闻有酒香。请您端上来,两口就喝光”。喝过之后,还要将酒具给一件件唱回去;新娘起嫁,需在厅堂摆香案“请祖公”,所摆食物,除三牲之外,酒是不可缺少的;新娘入门,男家大摆婚宴,此称“请大酒”,酒过三巡,新娘被搀扶出厅堂“认客”,自首位开始,新娘一个个轮着敬酒,送嫁嫂则在后唱《敬酒歌》“一壶酒哩劝客人,人客吃酒莫客气,远方客人难得来,今日敬酒食三杯”。最轻松最热闹的,还有融对歌、舞蹈、闹洞房于一体的“佳期酒”,即“请大酒”:散席后,在厅堂中另留下一桌,由八个“好命人”(一般是未婚男子)即“佳期客”推选一个能说会道的“佳期头”,加上新郎一起入席,喝“佳期酒”,闹洞房,唱吉利歌,至酒过数巡,夜色已深,“佳期客”再次“闹洞房”,他们簇拥着新郎入洞房,佳期客们拉,新郎推,几翻来回后,新郎与新娘并坐床沿,这时“佳期头”唱起《新妇床》:
  烛北提灯笑眯眯,照见岁帐绣床楣。
  乾坤合德真美满,恩爱夫妻乐唱随。
  金钩一对挂床前,五色丝绦列旁边。
  称心如意千年久,偕老白头福寿绵。
  床尾雕来金狮子,床头刻上玉麒麟。
  牡丹绣被凤凰采,被底鸳鸯好梦香。
  唱毕,“佳期头”便端起酒爵饮些酒,朝床上做象征性的喷酒,边喷边唱:“一喷红罗锦帐开,前世姻缘天送来,姻缘原是天注定,今世修来共眠床……”直到取完“凤凰蛋”,大家才退出新房,重返厅堂饮酒,直到月亮西沉,残更漏尽,方才离席。
  而此之时,情已浓,人亦醉,秉烛行,乐声淌,新郎在“佳期客”的引导下进入新房,几多欢喜,几多迷离……
  人说“一壶酒,一世情”,畲族青年男女便是在酒的微醺下,修得“同床梦,共枕眠”。
  第九节 有一种情结与凤凰有关
  凤凰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百鸟之王,与龙一样,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意义的图腾形象之一,代表着吉祥如意、高贵典雅、至善至美的形象,千百年来为畲族人心中一道无法消抹的记忆,具有难以割舍的情结。
  最让畲族人心驰神往的,是潮州凤凰山上的“祖祠”,它是畲族人共同的精神家园,似有若无,似幻还真,就这样,在历史的帷幔中虚虚实实地存在着,存在于畲族人的记忆里。
  不知是谁最先把它描绘进族谱?寥寥几笔,墨香犹存,曰“忠勇王祠”,边上还有雷家坊、墩头、白莲塘、梓门、神下等市(街)标识围绕,一如今日多数畲寨的格局。
  也不知是谁以文字如此记下:“凤凰山宗祠图原有柯址于南京一脉相联,因世远年湮,祠字倾圮,袒建灵未妥施众捐资将凤凰山旧址重建祖祠坐向来计直方圆二十四尺,横十八丈,前至雷家坊,后至观音殿,左至会嵇山右至七贤洞,四至分明,以为盘蓝雷钟四族永远全据?”简简几句,一个立体的宗祠形象已然矗立在每一个畲民心中。
  《高皇歌》从不吝啬对祖地凤凰山的赞美,“文武朝官都来送,送落凤凰大山宫”,“凤凰大山宫”是盘瓠王开基广东凤凰山时建造的大“宫殿”,畲族祖歌无论长短,其中都有十几条反复叙述祖地凤凰山的情景;《高皇歌》也从不惜笔对“盘瓠王”勇战野羊跌落山涯的吟唱:“凤凰山上野兽多,若爱食肉自去猎,开弩箭药来射死,老熊山猎鹿更多。山羊斗死在岩前,寻上三日都不见,身死挂在树尾头,求神问佛正看见”——爱射猎的忠勇王被野山羊顶撞,不慎跌落山崖,从此莽莽凤凰山脉,多了一个“龙麒公墓”,于是谱又加记如下:该墓地形状如盛开的荷花,“龙麒公墓”四个竖写的字在荷花心,墓前左侧画有“坟祠”字样的一座房屋。墓左上方数个山峰写着“翠峰”、“大马”字样,墓前方有三个山峰,写着“王牌山”、“大印”、“金牌山”,山沟处画有道路,墓图下方的文字写着“右墓图上坐凤凰山安厝”字样。
  今“祖祠”存焉?祖墓安在?一代又一代,不知多少畲族人为此苦苦寻觅,至今无定。但这一切似乎都已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作为畲民族代代相传的文化密码,它们已经成族群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深深印刻在每一个畲民心中。
  与祖祠祖坟的想象一样,畲族婚俗中的凤凰情结,亦与祖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凤凰到此”,这条贴于喜堂的横批,与“安邦定国功建前朝帝喾高辛亲敕赐附马金卿名垂后裔皇子王孙免差徭”一样,将畲民族家喻户晓的“盘瓠传说”浓缩精简在四个大字中:
  很久以前,有位勤劳勇敢的畲族青年名叫做麒麟,父亲早年去世,娘俩单靠打猎为生。一天,麒麟拿起弓箭,摸上凤凰岗顶上,逮住了一只金凤凰。回到家里,他操起刀子正要杀它时,凤凰说话了:“大哥,求你放了我,我也有阿娘,我们都会感谢你的大恩大德。”说完流下了眼泪。
  麒麟惊呆了,随即想道:既然这么可怜,我们再穷也要把它放回去团聚。
  这时,凤凰从身上拔下三根羽毛对麒麟说:“谢谢大哥,你是我的恩人,今后如碰到困难,只要用火点着一根羽毛,我就会来帮助你。”麒麟收下羽毛,凤凰就展开翅膀飞回家去。
  谁知第二天早起,天下倾盆大雨,麒麟出不了门,母子困在家中,揭不开锅。这时他就照凤凰的吩咐,用火点着一根羽毛。
  一会儿,凤凰飞来了,从嘴里吐出三粒谷子来,麒麟把谷种撒进田里,过了一阵子工夫,就发芽、长苗、扬花吐穗,很快就变成一片沉甸甸的金色稻谷,从此以后,畲族百姓就学着耕种稻谷,生活逐渐富裕了。
  母子不挨饿了,可是一到冬天,缺少衣被,冷得发抖,火炉子烤也不顶用,心想如能添几件衣服棉被该多好。这时麒麟又想起了凤凰的吩咐,用火点着第二根羽毛。
  一会儿,凤凰飞来了,从嘴里吐出三颗苎麻子来,麒麟把苎麻子种下地去,过了一会儿,只见地上长出一棵棵的苎麻。春天割了,夏天长,夏天割了,秋天长,一年四季都有苎麻收。娘俩剥下苎麻皮,日纺夜织,做了许多衣服送给乡亲穿,并把此方法传给乡亲,从此以后畲族就开始有了用苎麻纺纱织布的习惯,并流传至今。
  再说这年畲族歌会,麒麟认识了邻村一位畲族姑娘,托媒前往提亲,姑娘家虽然同意,但要求送一套凤凰装才肯过门。这可难住了母子。只好点燃第三根羽毛求救。
  一会儿,凤凰飞来了,嘴里吐出鲜花、绿叶、虎牙等,并道:把这些东西嵌在新衣裳上,保你夫妻永世如意。
  到了成亲那一天,新娘把它穿戴起来,就像一只美丽的金凤凰飞进门来,众乡亲赞不绝口,都夸新娘漂亮。
  从此,几经演变,畲家婚礼书“凤凰到此”贴于屏眉,既辟邪,又象征夫妻相亲相爱,共筑爱巢。
  传说告诉我们,畲家新娘是美丽高贵的凤凰,畲家女子结婚之时,是要穿凤凰盛装的:她将发髻梳成“凤头髻”,戴上凤冠,凤冠上缀银帘和五色串珠,遮住脸部,垂至胸前,恰如凤头,呈欲遮还羞之态;她身着用大红、桃红、杏黄及金银丝线镶绣出五彩斑斓图案花纹的大褂,腰缠美丽彩带,如凤凰般华彩绚丽:花边图案的交领大襟衣是凤凰的颈项,围裙是腹部,腰带是羽翼,全身佩饰的银饰叮当做响如凤鸣啼般。
  为何要穿凤凰装呀,除“麒麟”与“凤凰”的美丽故事外,畲家人还相信另一种传说的存在:畲族始祖盘瓠妻子三公主是高辛帝之女,他们结婚时,高辛皇后给三公主戴上凤冠,穿上镶着珠宝的凤衣,祝福她像凤凰一样给生活带来祥瑞。三公主有了女儿后,也把女儿打扮得像凤凰一样,出嫁的时候,有凤凰从广东的凤凰山上衔来凤凰装给她做嫁衣,因此,畲家新娘便世世代代都穿起了凤凰装。
  小凤凰、大凤凰、老凤凰,畲族人崇拜凤凰,便把畲家女人都以“凤凰”来呼叫。小凤凰年少活泼,衣装简单可爱,大凤凰美艳端庄,衣束华彩绚丽,老凤凰成熟慈祥,着穿便要单一稳重了。也因为这样,每一个畲家女人,都把结婚时的凤凰盛装视作一生的最珍贵,她这一天的盛装特殊呀,特殊到还有一套白色贴身衣“白象头”(象头衣,闽南话),当婚礼结束,新娘便把“白象头”细细收捡,藏在箱底,直到死后入殓时才又再次穿上……
  也许在另一个世界里,畲族女人仍然是一只最美丽动人的凤凰。
  第十节 歌是山哈传家宝
  畲族婚姻实行的是“一夫一妻”制,很少有纳妾或“脚踏两只船”现象,遵守“族内婚”的祖训(早期),有较为平等自由的婚姻爱情理念。由于畲族是个有语言没文字的民族,男女在恋爱、结婚,或失恋、离异,甚至经历一方死亡等人生过程中,常常是以歌言的形式来表达个中的爱恨情愁、百结柔肠的:
  男:采花蝴蝶路中来,借问红花开没开,蝴蝶那想花好来,可惜花儿不长在。
  采花蝴蝶路中行,借问红花生未生,蝴蝶那想花好采,可惜红花难过冬。
  女:一树红花红又红,日里转红夜转眠,嘴讲莫想又要想,想郎一天又一瞑。
  那边坝来这边坝,桃仔开花香气浓,葛藤开花绕山转,豇豆开花结成双。
  ——《借问红花开没开》
  这是畲族青年男女或于路上偶然遇见,或于各种节庆盘歌活动中心生爱意相互盘问探析诚意,兼并了解对方家庭状况之时常唱的一种歌言。像这样稍显委婉、含蓄的情感表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畲族无论男女对爱的追求既期盼又慎重的心理。
  但相较汉族而言,畲族女性无论在家庭生活还是在婚姻爱情上都拥有较高的主动权与发言权。胡先骕在《浙江温州、处州间土民畲客述略》中说,“(畲族)女权颇重”①,指的正是这种社会现象,也因此,在情感表达上,有时女性反而比男性要大方、热烈:
  男:郎母养我生无形,无胆与娘对头寻,茶瓯与碗不并副,衫长裤短不合身。
  女:有意与郎结同心,有意不惊郎无形,乌贼是乌骨是白,跳鱼是乌味是清。
  ——《无胆与娘对头寻》
  男性忐忑不安思量自己与所爱之人到底相配不相配而不敢大胆追求,倒是女方热情相答“有意与郎结同心”,这一出口就亮明意见的直白很快就消解了对方的不安与焦虑,显得十分自信;甚至有时畲族女性还火辣辣地主动提醒男方抓紧时间,别误了青春:“你若有心就来求,莫要耽误春到秋,耽误青春人就老,耽误田园谷没收。”
  当恋爱到一定程度,两人的交流不由自主就甜言蜜语起来,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相互间怎么看怎么顺心,“相看两不厌”,她夸“郎”长得“真清秀”、“生好顶当又顶当”,真真是个“少年风流仔”啊;他呢也夸“娘”,赞说“娘是仙宫花一枝”。
  但对于热恋中的男女来说,由于相思而引起的莫名惆怅和忧伤总是时不时地袭卷而来,让他们常常备感焦虑和痛苦:
  女:与郎隔山远遥遥,忖着郎情娘就涕,上路隔山下路远,做鸟难飞郎门头。
  男:吃豆要吃豆仔糖,情义要交远路郎,做鹞不钓近邻鸟,远路鸟仔骨会香。
  女:路头来远是无干,三十六坡脚行酸,总当做田食无雨,几多禾苗晒作乾。
  男:昨日烧火火又笑,耳朵又热心又焦,山高水深郎不怕,有缘千里过来瞧。
  ——《忖着郎情娘就涕》
  畲族人大多住在山高远路的深山密林里,一村一寨路途十分艰难,因此情哥哥情妹妹要见上一面自然是十分不容易的,一些青年男女相思成疾,苦不堪言,这时,他们就会以歌来表达心中难言的纠结:
  男:日头落山寮里黄,葛藤抽心缠路上,葛藤缠树缠紧紧,缠到死来不肯放。
  女:漆柴漆连连,几多漆柴分藤缠,藤那缠树会抽藤,表兄缠娘心无变。
  男:伶俐不会分人骗,漆柴正会分藤缠,不信你睇娑罗树,月内娑罗无藤缠。
  ——《葛藤缠树缠紧紧》
  历来树缠藤藤缠树都被用来比喻爱情的难舍难分,“缠到死来不肯放”,以死相喻,不可不谓爱的决意。当情到浓时人憔悴,爱到深处心不悔时,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便往往在歌言中及时出场,它既有效地提高了语言表达的效果,又能使表达的意思更加准确、鲜明和生动,听来悠扬婉转,缠绵悱恻,哀怨动人,给人强烈的艺术震撼:
  想娘想到癫,癫得险险落阴间,
  食饭想娘共饭碗,下田想娘共丘田,
  番薯一株连一株,郎心连透娘心头,
  红花哪无绿叶配,可比光山无柴蔸。
  ——《想娘想到癫》
  爱到如此癫狂,甚至于有跌落阴间的感觉,其强烈的夸张已极尽煽情的效果,不免让对方深深感动。而情在深处却又由于现实的种种问题而不得不有所顾忌甚至面对孤独之时,甚至会冒出一些狂念的想法:
  男:一树红花红了红,印落潭底水纷纷,人从也难讲多话,俩俩齐齐心肝痛。
  女:俩俩齐齐心肝痛,娘那想郎眼无困,总望天年做大水,龙王冲来共一村。
  ——《俩俩齐齐心肝痛》
  因爱无望期盼“龙王冲来共一村”,如此情深即便天崩地裂山移海挪也在所不辞的撕心裂肺之痛,确不是一般人所能感知的。所谓爱之愈浓,痛之愈切!
  畲族人对爱情的追求,自由、开放,却绝不“乱爱”,而是有自己明确的标准和道德约束的。他们追求心灵之美,“有意与郎结成亲,有心莫嫌郎没形;有意与郎结成双,有心不嫌郎家穷”;他们追求爱的忠贞,男性劝言女性“莫念人间风流郎”,女性也奉劝男性“你郎求爱莫乱来”,“要寻人间正直娘”;他们甚至为爱情自由还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利刀出鞘天昏昏,衙门钉板妹敢滚;恋哥不怕人命弃,死了也要把冤伸”。这种对爱情婚姻准则的遵守是普遍存在于畲族社会的,倘若谁三心二意或出现定而反悔的现象,不单情人,就是族人也会出来表示严厉的谴责:“劝妹无心莫应承,应承郎了事变真,因人成灾鬼成怨,因鬼成怨上门庭。”而到了当婚年龄仍然还是个单身郎仔,族人还会循循善诱劝导他早日成婚呢:“单身郎仔是有愁,穿领裤仔没裤头,日里没胆脱来洗,瞑中要洗没日头。单身郎仔无奈挨,寮里床市没人曝,笊篱结上蜘蛛网,饔甑又生白蚁窝”,既解决现实生活方面的诸多不便,也为日后老来有靠作长久打算。
  不过生活总有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和矛盾,比如家中的“他”是个“歹”丈夫,“你得好郎欢喜多,我得歹郎无奈何,田中做式无话讲,忖来难熬真难熬”;或家庭中婆媳不和,“(婆)门前一株大树公,年年月月开花红,月月开花不结子,是你媳妇没名风”。也或欠债、赌博等,都是引发婚姻爱情不调的一个导火索,更何况人类的情感世界,原本就异常隐秘而复杂。因此,婚姻或爱情的红灯,随时都有可能闪亮,此亦为情感之一殇。
  畲族青年男女在面对情感挫折时,即便是男儿郎,也难逃割心割肝之痛,“阿哥真心都想妹,你若不信就去问,想起当年那言语,眼泪一把随饭吞”;“行念娘,站念娘,日日夜夜做歌唱,念娘耳朵又会热,念娘心肝又会狂。……当初聊讲蜜如甜,今下话讲水退冷,你做进水凉到热,别做滚汤一时冷。”但若确知感情已无法挽回,大多数也都能较心平气和地接受这一现实,“忖来忖去没一个,娘心亦杂郎不爱,娘心胜过墙头草,风吹这边倒那边。风吹这背到那背,娘心太杂我不爱,胜过篾篮装冷水,倒落深潭没底坝……”、“别人妻子别人娘,姻缘注定无思量”、“算盘散了就是柴,娘情散了无你挨,朋友散了无话讲,你做你付我做我”。反映了畲族人相对自由开放的婚姻观念。
  不过无论何种痛,都莫如亲人离逝给人带来的无尽悲凉和苦痛,这又突出表现在逝去丈夫的“寡妇之痛”上,虽然畲族寡妇不受歧视,可改嫁,也可留下另招一夫入主夫家,但面对现实种种困境,面对隔山隔水亲人相见亦难的状况,她们或思念至痛成殇“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想郎心肝各样痛,日里想郎夜做梦,做梦与郎不相逢。可怜独守在闺房,日夜想郎泪茫茫,苦在心头话懒讲,夜来也懒上眠床”;或含怨饮愁如枯兰“你今有郎欢喜欢,我今无双没耐烦,田山做式无人讲,锄头棕衣各一方”;或哀而守节不再醮“正月守节守奴郎,守过瞑来日又长,三顿食饔三勿兴,日出东天未起床……”,其千愁万结,其凄苦境况,岂是一个“情”字可解?

知识出处

南山畲韻

《南山畲韻》

出版者:中国人口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闽台地区畲族婚育文化形成的历史脉络和地方特色浓郁的婚育习俗,以及新时期畲族婚育文化在舍弃传统陋俗后的发展情况。全书共3章,包括畲族婚姻礼俗文化、畲族生育文化和畲族婚育习俗的时代变迁。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