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民族服饰遗产的固态保护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浙闽地区畲族服饰比较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5667
颗粒名称: 二 民族服饰遗产的固态保护
分类号: TS941.742.883
页数: 3
页码: 197-199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民族服饰的固态保护应通过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等途径进行系统整理、科学保存和宣传展览,以展示其精美工艺和丰富内涵,为后人留下实物资料。目前,畲族地区相关部门已建立民族宫、博物馆等文化单位,对畲族传统民族民俗文物进行保护和展示;同时,图书馆数据平台也在保存和展示畲族文献。固态保护工作虽然广泛开展,但仍需加强系统性和全局观,改善展品系列性,提高学术严谨程度。
关键词: 畲族服饰 文化保护 浙闽地区

内容

对于民族服饰的固态保护除了让记载着民族历史的服饰走进博物馆、文化馆,还应通过系统整理、科学保存、宣传展览等途径向世人展示其精美的工艺和丰富的民族内涵,同时留给后人一份可观赏、可研究的实物。目前很多民族服饰的保护和展览是依托于民族文化展示而存在,仅作为民族文化的散点式注解。以民族或地域为主体,系统的对其服饰发展历史和迁移脉络的展示较为欠缺。服饰是记录一个民族发展历史和时代变迁的最好载体,因为它不可避免地参与到民族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以最原始的面貌还原时代的经济、技术、物质文明和精神生活,这种固态的保护不仅可以向游客宣传民族服饰文化,还可以对本民族青少年进行民族服饰的认知教育,有利于民族服饰文化持续稳定地保持其多元性。
  畲族地区相关部门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开展相关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福建省宁德地区建立了中华畲族宫、宁德市博物馆(闽东畲族博物馆)等文化单位,对畲族传统民族民俗文物进行保护和展示陈列。宁德市博物馆(闽东畲族博物馆)隶属宁德市文化与出版局,闽东畲族博物馆成立于1989年,宁德市博物馆成立于2005年,两馆合并办公,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馆藏文物以历史文物和畲族民俗文物为主,共3240件,最具特色的是畲族民俗文物,共800多件,大致分5个门类:宗教祭祀,服装首饰,生产用具、生活用具和工艺品。展示了畲族的婚礼、不同地区不同样式的传统服饰以及生产生活习俗等面貌,为观众了解畲族历史和传统文化提供一个直观而又生动的视角。作为我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浙江景宁在原“景宁畲族博物馆”基础上扩建为“中国畲族博物馆”,藏品1800余件,以畲族服饰、族谱以及狩猎器物等为特色,2011年起正式开放,以畲族的发展史为主线,通过大量的文物、实物和图片,利用现代高科技表现手法向人们讲述畲族的发展史和畲族的灿烂文化。
  除了通过博物馆系统将畲族服饰民俗对外展示外,还可以通过图书馆数据平台对畲族文献进行保存和展示。景宁县图书馆于2008年10月起着手建设畲族文化资源库。此数据库分为畲族文化文献全文数据库和畲族文化实物图片数据库两部分。其中畲族文化文献数据库从载体形式上分论文、专著、音像制品三种;畲族文化实物图片库包括具有畲族特色的服饰、民间工艺、农具、建筑、畲药等。此外还包括畲族婚嫁等一系列具有民俗风情的表演的视频。经过近3年的努力,该数据库的数据覆盖地点从景宁本土到福建、广东等省,该数据库共收录了视频120条,内容包括“畲族婚嫁表演”、“中国景宁三月三‘畲族民歌节’”、畲族舞蹈、畲族婚嫁等;图片856张,内容涉及了畲族医药、畲族服饰、畲族农具、畲族建筑、畲族工艺等方面;畲族专著500部、畲族论文600余篇共计52万字,内容包括了畲族史话、畲族工艺、畲族论文、畲族神话等内容,实现畲族文化共享,推进畲族文化宣传、保护、开发利用,使一批濒临失传的山歌、祭祀仪式、刺绣、医学特色方剂等畲族文化瑰宝得以传承①。
  目前来看,相关的固态保护工作开展得较为广泛,但系统性和全局观仍有待加强,在一些相关展示中仍存在一定的服饰样式的混淆。各地区的文博系统应加强交流与联动,并通过和相关研究机构与专业人员的合作,完善展品的系列性,提高展示内容的学术严谨程度。值得注意的是,各类文本、资料库以及博物馆在传承中扮演的只是记录者和研究者的角色,这种固态的记录并不是文化传承的目的与终点。

知识出处

浙闽地区畲族服饰比较研究

《浙闽地区畲族服饰比较研究》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从畲族历史上的迁徙路径和居住地的自然人文环境入手,通过田野调査对服饰文物资料进行收集和测量,进而对浙闽两地畲族传统服饰的形制外观、审美习俗进行比较,明晰各地服饰特征的异同和关联,总结了五种典型的服饰样式,揭示了服饰演化的脉络性特征,结合民族文化背景分析其审美文化内涵和承载媒介。在此基础上对当代社会对畲族服饰的认知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畲族服饰的嬪变及其动因,提出了对畲族服饰遗产进行固态保护与活态传承的观点。

阅读

相关地名

浙江省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