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大众认知现状调查结果分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浙闽地区畲族服饰比较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5639
颗粒名称: 二 大众认知现状调查结果分析
分类号: TS941.742.883
页数: 7
页码: 162-168
摘要: 本次调查通过网络随机调查和畲族聚居地中小学生调查,收集了416份有效答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被调查者对畲族及其服饰的认知程度相对较低,其中仅36.5%的人对畲族服饰有基本认知。被调查者普遍认为女子服饰更具典型性和代表性。对于畲族服饰现状的观感,大部分人没有见过真实穿着畲族服饰的人,对服饰的认知主要来自网络和电视。
关键词: 畲族服饰 生存现状 浙闽地区

内容

本次调查借助网络调查平台,共收到有效答卷数416份,其中399份答卷来源共分布在我国29个省市自治区和直辖市,其中国内答卷部分排名前五位的地区为:浙江、江苏、广东、上海、北京,海南、内蒙古、吉林、云南、西藏和香港各只有1份答卷,答卷分布地理位置如图5-8(一)调查对象分析和筛选
  由于两性对服饰类问题关注程度不同,在416份回收的有效答卷中女性占大多数,有301人,占72.36%,男性115人,占27.64%。汉族人占主体,有387人,占93.03%,畲族9人,占2.16%,其他少数民族20人,占4.81%。由于问卷是通过网络投放的,所以被调查者的主体人群为居住在汉族地区为主的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中青年人群,文化程度以大学本科程度最多,大专文化程度以上者占92.79%,被调查人群中93.27%的人来自非畲族聚居地区,这也保证了普通调查问卷与聚居区人群调查问卷的区分度。经过筛选,416人中仅余152人进入后续问卷,在全部被调查者中,能够对畲族服饰有基本认知的仅占36.5%。
  (二)对畲族及其服饰的认知
  在416名被调查对象中,有232人知道畲族这个少数民族,占整个人群的55.77%,不知道畲族的人高达44.25%,而在这232名受访者中对于畲族传统服饰形象完全不知道的比例高达34.38%,另有57.33%的人处于印象模糊说不清的认知程度,仅有8.19%的人认为自己可以清晰分辨。结合本问卷被调查对象九成以上的大专以上教育程度,说明在我国具备一定文化素质的人群对于畲族这个族群的认知程度尚不够高。
  对于畲族服饰形象认知的获得渠道,主要来自电视宣传和网络宣传,其次是旅游见闻和学校教育,再次是学术讨论和熟人朋友。152名回答问题者中有21人选择了“其他”选项,可以概括为答题者本身为畲族人或自身对民族服饰感兴趣通过网络、文献等渠道查找到相关信息(表5-1)。
  被调查者在谈到畲族传统服饰时首先想到的是女装,比例高达84.21%,选择男装的仅为0.66%,15.13%的人选择“两者皆有”。显然,在畲族传统民族服装中,女子服饰在民众眼中具有极高的典型性和代表性,这首先和女子装束极富民族特色有关,同时在各地民族服饰中,女装一般都是更富装饰性且特征突出,而畲族男装清末以来与汉族男装趋同的状况也是造成这种一边倒选项的原因。畲族女装崇拜来源中“凤凰”的认知程度最高,这和各地民族文化宣传中着力突出渲染的“凤凰”形象有关,旅游宣传中对“凤凰装”的宣传力度较强也有一定影响,值得一提的是,在“其他”选项中有2人给出了“狗”的答案,可见选择者对于畲族盘瓠传说有较为清晰的了解(表5-2)。
  对于“您所知道的畲族传统服饰样式有几种”这个问题,大多数被访者(78.95%)认为各地分布的畲族在服饰上不尽相同,但只有5.26%的人宣称自己能清晰分辨出各地服饰的不同,41.6%的人不知道畲族服饰样式有几种,8.34%的人认为有5种或6种以上的样式种类(表5-3),可见民众对于畲族服饰的正确认知仍有待提高。笔者给出了(a)景宁、(b)福安、(c)霞浦、(d)罗源和(e)福鼎五种典型畲族服饰样式让被调查者进行识别测试,被认同是畲族服饰的比例依次为:景宁48.68%、福安21.71%、霞浦29.61%、罗源26.32%、福鼎18.42%(表5-4)。对于笔者给出的五种同为畲族但分属不同地区的服饰形象,只有7.24%(11人)的人能辨识出他们属于同一民族,而15.79%(24人)的人对于这五种式样一个都不能分辨。
  (三)对于畲族服饰现状的观感
  在152名被调查者中77.63%没有见过真实穿着畲族服饰的人,他们对于畲族服饰的认知主要渠道依次为:网络、电视、宣传图片资料、学校教育等渠道。见过真实的穿着畲族传统服饰的被访者中50%的人认为在生活中畲民服饰外观和汉族相同,38.24%的人可以通过服饰直接辨认出对方是畲族,另有11.76%的人能从服饰外观辨识出是少数民族,但不知道是畲族;他们见到穿着畲族服饰的畲民的场合依次为(表5-5):民俗表演、重大节日、重要活动、日常生活及其他场合(8.82%,国家人代会和旅游接待)。
  被访者中对于目前各种民俗表演、活动中的畲族服饰的式样和工艺水平持认可态度的只有18.42%,40.79%的人持不认同态度,另有40.79%的人表示无法判断。畲族女子服饰给人留下印象最深的依次是:头饰、带彩带的拦腰、花边衫(表5-6);对现代新制作的畲族服饰存在的不足,51.97%的被调查者认为“颠覆传统样式,加入其他民族服饰元素”,43.42%的人认为是工艺粗糙,27.63%的人认为是材料劣质,另有15.79%的人在“其他”选项中表达了他们的意见:色彩不华丽、宣传太少、样式材质混乱以及没有与时俱进等。
  (四)对于畲族服饰保护和传承的态度
  进入本阶段的有效问卷为152份,在对畲族传统服饰保护的态度上,被调查者的意见较为一致,152名被调查者中认为“有必要”和“非常有必要”的有149人,占总人数的98.29%,对于现代生活中畲族传统服饰存在的方式,按比例多寡依次为:“在节假日、重要场合穿用”、“继续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穿用”、“进入博物馆保存、展览,生活中不再穿用”;有2人(1.32%)认为“不适合现代社会应予以摒弃”(表5-7)。在对当代畲族服饰的态度调查中,半数人(50%)认为当代制作的畲族服饰应当保持传统原貌,沿用传统工艺手段进行制作;小半数人(45.39%)认为应该与时俱进,维持民族特征基础上运用现代技术和材质进行创新发展,选择“其他”选项主观答题者认为畲族服饰应“保持传统原貌,加入现代技术”、结合时代发展进行“创新与发展”,“多注重颜色样式”。
  对于畲族服饰中加入其他民族服饰元素的态度调查,持否定观点的与肯定观点的比例持平,44.74%的人认为可以,42.76%的人认为不可以。在选择“其他”选项的被调查者中,有的认为可以视场合而定,有的认为出于美观的目的可以,但为了教育后代则不可以,另有部分持无所谓态度。可见对于民族服饰元素混淆这一问题,还有大量人群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对畲族传统服饰手工艺品“彩带”的调查显示大多数人对其了解甚少,152人中仅有24人(15.79%)确定地表述自己“知道”这一工艺,84人(55.26%)“听说过,但不了解”,剩下的44人(28.95%)则“不知道”这一传统工艺。被调查人群对于畲族传统服饰手工艺如彩带和刺绣的传承整体持肯定态度,145人(95.39%)认为非常有必要传承下去;3人(1.97%)认为其不适合这个时代而没必要传承,余下4人(2.63%)持无所谓态度。当被问及如果有机会免费学习畲族服饰手工艺是否愿意参与时,130人(85.53%)表示愿意,不愿意的22人(14.47%)中,主要因为时间因素和兴趣因素而无学习意愿。
  对于畲族服饰文化保护和传承中是否有必要保持原生民俗生活环境的态度,有145人(95.39%)持肯定意见,认为传统的民俗节庆是服饰文化生存的环境,需要保留这些民俗环境,占被访者的绝大多数;4人(2.63%)认为应顺其自然发展,自生自灭;有3人(1.97%)认为畲族人民要过上现代生活,老的习俗不适应时代而没必要保留。

知识出处

浙闽地区畲族服饰比较研究

《浙闽地区畲族服饰比较研究》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从畲族历史上的迁徙路径和居住地的自然人文环境入手,通过田野调査对服饰文物资料进行收集和测量,进而对浙闽两地畲族传统服饰的形制外观、审美习俗进行比较,明晰各地服饰特征的异同和关联,总结了五种典型的服饰样式,揭示了服饰演化的脉络性特征,结合民族文化背景分析其审美文化内涵和承载媒介。在此基础上对当代社会对畲族服饰的认知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畲族服饰的嬪变及其动因,提出了对畲族服饰遗产进行固态保护与活态传承的观点。

阅读

相关地名

浙江省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