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民族传统习俗的精神承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浙闽地区畲族服饰比较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5631
颗粒名称: 一 民族传统习俗的精神承载
分类号: TS941.742.883
页数: 2
页码: 151-152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民族服饰文化的延续依赖于稳定的文化生态环境和民族传统习俗。民族传统习俗是民族认同和服饰文化的外化表现,建立在共同的祖先信仰和生活方式的基础上。盘瓠传说是畲族文化在汉文化影响下形成的产物,成为畲族抵御文化涵化的精神武器。民族生活的传统习俗,如祭祖醮名和婚礼习俗,是服饰文化承载的重要精神媒介。这些习俗基于共同的始祖传说和民族亲情,并提供了畲族服饰文化延续的环境。
关键词: 畲族服饰 传统习俗 浙闽地区

内容

民族服饰的存在,尤其是民族服饰文化的延续,需要依托一定的文化生态环境,这种文化生态环境需要通过相对稳定的民族传统习俗来建构。民族传统习俗是民族认同和民族归属的外化表现,是民族服饰承载的精神媒介,这些习俗又建立在共同的祖先信仰或曰始祖传说的基础上,且受到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而逐步形成。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神话传说是不可信的,但神话传说的产生和流传又有特定的历史渊源。畲民信仰的盘瓠传说即是将原始社会遗留下来的犬图腾崇拜与中原汉族传说中的高辛帝进行对接,并不断加以完善和改造,最终形成完整表现民族来源和始祖发源的盘瓠传说,应该说,盘瓠传说本身就是在汉文化影响下的产物。盘瓠传说的完整形成是历经了漫长的过程逐渐完善的,这个过程也是畲族文化和汉文化不断交融、涵化的变迁过程。这一过程中,畲族文化自发地为保存自己的文化采取了一系列本能保护措施,比如远离汉族聚居区自己居住在相对封闭的环境、实行族内通婚等,在畲族不断迁徙的过程中虽然会受到周边民族的影响,但迁徙的族群本身相对外族是固定而稳定的,这种迁徙一定程度上也成为文化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现今景宁地区的头冠制式比闽东一带更具原始性可为佐证。所以,畲族文化一方面在日积月累中不可避免地受到汉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又不断吸收汉文化的某些元素,构成文化防御系统。在盘瓠传说演化成为完整的民族来源并被全民族认可之后,传说中的高辛帝及其权势便成为畲族最有效的精神武器,凭此抵御外来文化的冲击、延缓本民族文化涵化的脚步。在坚守民族文化,对抗文化涵化的过程中,民族共同的祖先与图腾信仰对服饰文化的承载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当全族人民都认可并坚守这一信仰时,才能为服饰文化的承载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除了始祖传说信仰外,民族生活的传统习俗也是民族服饰文化承载的重要精神媒介。在民族认定时,共同的始祖信仰、图腾崇拜和生活习俗本身就是鉴定的标准之一,很多的民族传统习俗正是基于共同的始祖传说的衍生物。比如畲族的祭祖醮名,传世者的服饰装扮和巫舞是对始祖的纪念,其诸多来源于道教的服饰习俗也正是由于始祖传说中盘瓠王被封领地后前往闾山学法而沾染上的。相当于成丁礼的醮名仪式本身也就是告知祖先,本人已经成年,可以承担族群和家庭的责任了,各地畲族女子在出嫁时才戴凤冠,并以凤冠入殓,除了是寄托着三公主凤凰传说中的吉祥祝愿外,也正是一种向祖先的告祭。据说,新婚着凤凰装和凤凰冠是为了告知祖先我今日成家了,入殓时穿戴上凤凰装和凤凰冠是为了死后能回归祖先的怀抱,怕祖先不认识。在其他的畲民传统节庆中,也有一些是源自共同的民族亲情,比如二月二的会亲节,就是由于历史上畲民多迁徙,故在二月二这天各地畲民同胞会聚一处,穿上最精美的盛装畅谈亲情,以歌会友。婚礼习俗中对于服饰文化的延续更具典型性,由于福建畲族女子平日不戴凤冠,只有依托传统婚俗才有机会展示和使用新娘的盛装冠戴,除了婚礼当日的习俗外,一些婚前定情、教养的习俗也对服饰文化影响较大,如畲族男女彩带定情、霞浦地区的“做表姐”习俗等。这些节庆民俗活动给民族服饰提供了赖以生存的环境,对于散落各地的畲族群众来说,这些民族传统习俗只有建立在一致的民族认同上才得以延续,只有这些民俗活动得到保护和延续,畲族服饰文化才能保持稳固的精神承载媒介。

知识出处

浙闽地区畲族服饰比较研究

《浙闽地区畲族服饰比较研究》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从畲族历史上的迁徙路径和居住地的自然人文环境入手,通过田野调査对服饰文物资料进行收集和测量,进而对浙闽两地畲族传统服饰的形制外观、审美习俗进行比较,明晰各地服饰特征的异同和关联,总结了五种典型的服饰样式,揭示了服饰演化的脉络性特征,结合民族文化背景分析其审美文化内涵和承载媒介。在此基础上对当代社会对畲族服饰的认知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畲族服饰的嬪变及其动因,提出了对畲族服饰遗产进行固态保护与活态传承的观点。

阅读

相关地名

浙江省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