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彩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浙闽地区畲族服饰比较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5606
颗粒名称: 一 彩带
分类号: TS941.742.883
页数: 7
页码: 108-114
摘要: 本文记述了彩带是畲族中历史悠久且广泛流传的手工艺品,被用于束腰和装饰,在畲族女性服饰和婚嫁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彩带以简单的象形图案和字符图案为主,字符图案常表示天气、作物等与农耕生活相关的内容,是一种简单的折线形几何纹样。彩带编织过程包括整经、提综、织纹和收口,使用简便的工具完成。彩带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还是畲族青年男女定情的信物。彩带编织技艺深受畲民重视并代代相传。
关键词: 畲族服饰 工艺特征 彩带

内容

(一)彩带的历史和文化表征
  彩带是畲族历史悠久流传广泛的手工艺织品,又称“拦腰带”、“带子”、“合手巾带”(花腰带)等,用于束腰,在畲族女性服饰文化和婚嫁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早在1933年何子星的《畲民问题》中第一次将浙江地区畲民自织的彩带和帽布(即覆在凤冠上的红布)照片随文发表(图2-72),并注明“图中之带,俗称畲客带;其他一布,名为畲客帽布;彼族甚敬重之”①,或可称为最早对畲族彩带工艺进行关注的研究。彩带编织工具简单,可以通过小型木制织机来制作,也可以一端固定在门框或窗框上,另一端固定在自己腰间,利用四块竹制的工具和纱线即可开始织造(图2-73)。彩带有丝织和棉织两种材质,有两种类型:一种较宽,长约240厘米,罗源地区称之为“合手巾带”(图2-74),中间主体是类似蓝印花布的蓝底白花,两端镶花边并饰有流苏,亦有用畲族自织红底横条土布制成的;还有一种较窄,是以柳条纹为图案组成的二方连续式花纹,后一种又称花带、字带、腰带、带子等,供裤带、腰带、刀鞘带、拦腰带等用,本书所指彩带一般均指较窄的字带。彩带在日常服饰中可以用于边缘装饰及用于固定拦腰、绑腿等服饰品,还可用于背篼带、裤带等物。彩带编织轻便简单,占地面积小,适应畲族历史上频繁迁徙、射猎为生的流徙生活以及自给自足的家庭手工操作生产方式,旧时畲族女子人人会织,世代流传。除了广泛的实用功能外,彩带还是畲族青年男女的定情信物,按照传统习俗,畲族男女定情之时女方会送上自己精心织成的彩带作为信物①。以往畲族姑娘五六岁起就跟着母亲学习编织彩带,织彩带是一个姑娘是否心灵手巧的表现,定亲时不论男方送什么礼物,女子必回一条自织的彩带,畲歌中很多男女情歌的内容也表现了畲女织彩带定情的场景:“手经彩带心想哥,横纱直线错头多,只吓爷娘来查问,谁讲头痛抛了梭”②、“一条带子斑又斑,丝线拦边自己织,送给你郎缚身上,看到带子看到娘(姑娘自称)”③。遗憾的是现在这一习俗随着彩带工艺的逐渐式微已淡出现代畲民的生活。
  (二)彩带的编织过程
  
  彩带的编织过程大致有整经、提综、织纹和收口四个步骤。所需工具就地取材,需要一块整经木板、一块大石头和四根一头削尖用来提综绕线的木片和木棒。纱线经过整经后一头固定在腰间即可,所以只要有空闲,门边廊下都是畲族妇女编织彩带的场地。彩带最窄的宽度不到1.5厘米,一般宽度在2.5—6厘米,多以白色底为主,中间织成几何形图案,图案以黑、红、青、绿色为主,闽东畲族彩带较宽,白边也留得较宽,浙南丽水的彩带也较宽,景宁的较窄。
  整经前要准备一个简单的木板,长60—80厘米,木板两头钉长钉用以固定纱,木框中央用一块大石头压住一根竹片和一根竹棒,用来绕线固定(图2-75)。竹片具有提综开口的功能,在绕线整经时将预期要用的色线按照顺序排列好,按照单双根纱线上下错位的顺序穿过竹片,造成提综的开口,然后以竹棒为分绞棒交叉绕一圈,固定经线。整经时一般两边外侧为白色纱线,中间为黑色、红色或绿色、黄色线,和白线交织成为图案。提综时可以依靠小型织机或者直接一头固定,另一头系在腰间进行。已经整经完毕的白线和彩色线为经线,以白色纱线为纬线,削尖的竹片为打纬刀,打纬刀在经线中按照图案需要穿插后立起形成开口,起到引纬功能,白色纬线从此穿过,并用打纬刀压紧固定,在白色边条部分形成平纹组织,在中间花纹部分通过纬线在经线上的上下变化形成提花图案,如此按照一定的规律循环反复,构成彩带中心的织纹。这种织纹图案是一种简单的提花组织,由于是由经线色织而成,亦被称为“经锦”①。整条彩带编织完成后,在两端留出一部分长度,经纬纱打成穗子即完成收口。
  (三)彩带的字符图案
  彩带的图案主要有简单的象形图案和字符图案两种,象形图案主要是简单的鸟纹,字符图案则带有一定的寓意,主要是天气、作物等与农耕生产生活相关的内容。1932年德国学者史图博的调查中就有对彩带的记录:用丝线和棉纱线织的仅三厘米宽,有兰(蓝)、绿、白三色图案花纹。我们在景宁买到这样一条围裙带子,其图案是由合乎传统的风格的花样组成的,多半是从简单的汉字变化而来,例如“中”、“门”等。带子的另一种花样是一只合乎传统风格的鸟②。图2-76为笔者2009年在景宁田野调查时所拍摄的传世老彩带照片③,带边上可以清晰地看见一只双足站立的鸟状纹样,符合史图博文中的描述。在各地收藏及资料中所见有鸟纹的彩带并不多见,而史图博文中所述“简化的汉字”纹样的字符图案则是浙闽所有彩带中统一的图案形式。这种字符图案通过各种45°交叉的折线来表现,是一种简单的折线形几何纹样,在带子上有单排排列的,也有双排排列的。据编彩带的畲民说,图案形式是祖辈一辈辈流传下来的,根据笔者在景宁、宁德、罗源、霞浦和福鼎等地的实地考察,各地彩带的字符图案基本一致。作为浙江省景宁县东弄村的蓝延兰(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告诉笔者,这些类似于字符的折线形图案还含有一定的寓意。据畲民说,彩带上的字符图案是祖辈流传下来的,从景宁、宁德八都、福安和福鼎所见几种彩带来看,浙闽畲族彩带图案重合度极高。金成熺曾对这些字符图案进行了分析并分为假借汉字及甲骨文纹样、会意纹样和几何纹样三类,笔者在2009年的田野调查中在与蓝延兰的交谈中得知她记录的纹样织法有六十余个,但对于纹样寓意凭借记忆仅能回忆起17个。笔者根据蓝延兰的彩带编织方法记录及口述内容,结合文献资料对畲族彩带中的字符图案进行了图案原型和所含寓意的整理(表2-1)。由于浙江畲族迁徙自福建,彩带编织源出同宗,这些字符图案最初可能代表了一些最为原始和简单的祈福与记录功能,在民族迁徙过程中,虽然服饰形制外观随着文化融合和经济发展不断变化,但是作为一种民族的共同记忆和强化符号,彩带工艺被固执地保存下来并严格遵守历代流传下来的织纹,流传至今。

知识出处

浙闽地区畲族服饰比较研究

《浙闽地区畲族服饰比较研究》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从畲族历史上的迁徙路径和居住地的自然人文环境入手,通过田野调査对服饰文物资料进行收集和测量,进而对浙闽两地畲族传统服饰的形制外观、审美习俗进行比较,明晰各地服饰特征的异同和关联,总结了五种典型的服饰样式,揭示了服饰演化的脉络性特征,结合民族文化背景分析其审美文化内涵和承载媒介。在此基础上对当代社会对畲族服饰的认知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畲族服饰的嬪变及其动因,提出了对畲族服饰遗产进行固态保护与活态传承的观点。

阅读

相关地名

浙江省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