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其他服饰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浙闽地区畲族服饰比较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5601
颗粒名称: 五 其他服饰品
分类号: TS941.742.883
页数: 6
页码: 97-102
摘要: 本文记述了畲族服饰中的富有民族特色的服饰品包括肚兜、儿童用品(童帽和围嘴)、饰品(银饰和绑腿)等。肚兜是畲族女性内衣,多以红色或蓝色为主,具有细致的刺绣和花饰。畲族童帽多样丰富,常见的有虎头帽和其他寓意吉祥的绣制花瓣形式。饰品以银制品为主,如头笄、耳环、戒指等,以及畲族的特色绑腿也是服饰中的重要元素。
关键词: 畲族服饰 服饰形制 浙闽地区

内容

上衣下装加上拦腰构成了畲族服装最为主体的部分,各具特色的凤冠头饰则使各地不同式样的畲族服饰形象完整化、特色化。除了衣装和头饰,畲族服饰中还有一些富有民族特色的服饰品,它们不是构成畲族服饰形象的主体,但是从不同方面丰富了服饰的细节和整体感,是服饰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一)肚兜
  肚兜是旧时畲族女性贴身穿着的内衣,一般为红色或蓝色,俗称“肚仔”。肚兜的基本外形为菱形,上端开小领窝,下端修圆角,与顶端领窝两端、左右两角钉红色带袢四个,用于系带固定于颈部和后背。肚兜的形制基本相同,四周镶边,底端有绣花装饰,绣花有多寡之分,讲究的肚兜在顶端领窝的边缘也有绣花。图2-56中所示左图为畲族肚兜的基本款式图,四周边缘为镶拼部分,简单的亦可不做镶拼,单色布完成,拼接线处为贴边的缝纫线迹,下端圆角处为绣花装饰区域,有平针绣、贴补绣等多种手法,纹样以如意云头、花卉、凤鸟纹为主,有的还会绣上八卦形象以求福避灾。中图为青色镶蓝边肚兜,补花云头纹样,肚脐处彩绣八卦图案,周边刺绣花卉;右图为卡其色镶藏青边肚兜,绣石榴开花和雉鸡图案,两幅肚兜基本形制相似,所绣图案及用色不同,体现了畲族妇女素雅、细腻、淳朴的风格。
  (二)儿童用品
  1.童帽。
  畲族童帽的形式多样,制式多来源于汉族成人帽或童帽(篇幅所限,此处仅选择典型代表性实例进行分析)。不论浙闽,畲族儿童的帽子样式繁多,制作精美,上面大多饰以彩绣,童帽主要的种类有虎头帽、兜帽、风帽、圈帽(无顶帽)等,材质多为棉布或细麻布,有单层的、夹层的和夹棉的。童帽佩戴场合不受限制,畲族人民将对孩子的美好期望、祈福甚至精神信仰都通过童帽表现出来。用布条镶拼的“福”字、“卍”字、银牌制成的“福、禄、祯、祥”、“福如东海”等字样及刺绣中常见的莲藕、牡丹、蝶恋花、雉鸡等吉祥寓意的图案。畲族童帽受道教影响颇深,道教八仙、太极鱼、八卦形象经常作为题材出现在装饰上,尤其是八卦,有的通过布条镶拼出来用作帽顶、有的直接通过刺绣表现。图2-57为阮晓东收藏的各种童帽帽顶,有八卦、“福”字和“卍”字图案。
  虎头形象历来是儿童服饰品中最受人们喜爱的元素,因其谐音“福”,又是万兽之王,汉族民间儿童制品中老虎寓意辟邪除恶,畲族童帽喜用虎头一方面可能是受汉族虎文化影响,另一方面畲族长期山地耕猎生活也可能产生对老虎这种威猛动物的崇敬和喜爱。畲族虎头帽多综合利用彩绣、补绣、镶拼等多种装饰手法。下图(图2-58)是福安地区的一个精致虎头帽,黑色棉布为帽身,大红色里子,虎眼、虎鼻、虎口采用填棉贴补绣技法,两耳上彩绣花卉,下缀流苏,虎牙用白色棉布叠成整齐的方块嵌入红色虎口,中间用红色棉布叠成三角以示虎舌,两边嘴角还各饰有一撮白色皮毛,帽身后片中心缀了一个彩绣八卦荷包,下缀珠子和流苏,两边对称彩绣象征富贵的牡丹纹样,帽底后中心还缀挂了一个雕刻着貔貅头的银铃铛。整个帽子手工精制、虎头表现得栩栩如生,立体的虎牙和虎舌构思巧妙。
  除了虎头帽,畲族童帽中还有一些来源于舞台戏服中的冠帽和道士冠帽的样式,如下图(图2-59)所示童帽,黑底有帽梁,两端垂彩色(粉红、橘黄、水蓝色)穗子,帽型形似儒生方巾及道巾中庄子巾和纯阳巾的变体。帽身彩绣藕荷彩蝶图案,绣工精致,用色鲜明艳丽,与服装上的所绣图案奔放热情的大红色调不同,采用了粉红和水蓝色配色,显得更为秀美娇嫩。
  2.围嘴。
  围嘴也是儿童服饰用品中常见的一种,畲族儿童围嘴多以蓝黑色或月白色棉布为底做成花瓣形,花瓣形式主要为左右两瓣式或一圈六瓣式,花瓣上绣有精致图案纹样,中心领圈为圆形,用以固定在脖颈处,后中心多有一粒至两粒扣袢固定,或用暗扣进行固定。由于虎能辟邪镇恶,故亦有以虎形做围嘴以求福佑的(图2-60)。
  (三)饰品
  畲族妇女的传统饰品多为银制品,头饰随发型而不同,多用银笄,主要有头笄、头簪、头钗、头花、头夹,其中头笄长约十厘米,形如二片垂叶连成的弯弓,上錾图腾花纹;头花上镂人物、动物图案,制作精细;此外还喜用耳环、耳坠、耳牌、戒指、手镯、脚镯、胸牌、项圈、肚兜链等,畲族妇女的银质耳环较有特色,是一个上小下大的S形,像个倒置的问号。一般妇女常戴银手镯、银戒指,其上錾有梅花、八卦、福、禄、寿、喜等图案与字样,其中戒指较有特色,并未完全合围,两端带有铃哨(见图2-61)。福安霞浦一带富裕人家的妇女胸前佩戴银牌、项链。妇女人人戴耳环,式样有大圆环、小圆环、珠坠环、璎珞环等。旧时畲族妇女喜欢戴银质饰品,订婚时男方要送银饰给女方,女子外出时要戴男方所赠饰品;随着时代发展,生活模式逐渐现代化,流行的首饰式样和质地也逐渐变化,20世纪80年代以后,金饰逐年增多,现代风格的饰品随着现代服饰一道逐渐被越来越多的畲族妇女接纳和使用。
  (四)绑腿
  畲族男女还有以绑腿保护小腿的传统习惯,“足膝之下,无论男女,皆裹蓝布”①,“自膝以下蓝布匝绕,则男女皆然也”②。畲族绑腿又叫脚绑或脚暖,绑腿对于常年在山地劳作的畲族人来说有便于劳作、保护小腿免受树枝划伤蚊虫叮咬之用,对于罗源地区常年穿短裙短裤的妇女来说还有重要的保暖功能。畲族绑腿整幅呈三角形或梯形,宽约30厘米,长约50厘米,多以白色或黑色棉麻布缝制,包覆在小腿后以布带固定。民国后畲民逐渐开始着长裤,20世纪中期罗源等地的妇女也改穿长裤,70年代后,绑腿已少见。现在在传统的罗源装服饰搭配中仍以短裙为下装,搭配绑腿和彩带使用①。
  田野调查中在罗源县和霞浦县拍摄的绑腿均成色较新,罗源的绑腿以黑色梯形棉布制成,顶端尖角处和底端两侧装有带袢,以布带系扎固定包覆在小腿上,女子盛装时则以彩带固定。下图(图2-62)所示白色绑腿为霞浦县半月里村畲族婚俗传承人雷其松收藏,高41厘米,宽29厘米,当地畲民常搭配彩色系带使用;黑色绑腿拍摄自罗源县竹里村畲族服饰制作传承人兰曲钗师傅家,为兰师傅所制作并出售给当地畲民,可见在罗源一带,畲民仍有使用绑腿的习惯(未必是日常着装,也可能是作为配套品在整套的畲族服饰中穿着),罗源新娘着装中裙下亦着绑腿,且绑腿有的边缘镶嵌有多层花边以和服装拦腰呼应,系扎绑腿的绳带有时采用彩带。兰师傅家的绑腿高43厘米,宽25厘米,日常穿着时以白色系带固定。两个绑腿外形相似,穿戴方式也相似。

知识出处

浙闽地区畲族服饰比较研究

《浙闽地区畲族服饰比较研究》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从畲族历史上的迁徙路径和居住地的自然人文环境入手,通过田野调査对服饰文物资料进行收集和测量,进而对浙闽两地畲族传统服饰的形制外观、审美习俗进行比较,明晰各地服饰特征的异同和关联,总结了五种典型的服饰样式,揭示了服饰演化的脉络性特征,结合民族文化背景分析其审美文化内涵和承载媒介。在此基础上对当代社会对畲族服饰的认知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畲族服饰的嬪变及其动因,提出了对畲族服饰遗产进行固态保护与活态传承的观点。

阅读

相关地名

浙江省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肚兜
相关专题
童帽
相关专题
围嘴
相关专题
饰品
相关专题
绑腿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