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畲族宗教信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浙闽地区畲族服饰比较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5593
颗粒名称: 三 畲族宗教信仰
分类号: K288.3
页数: 7
页码: 46-52
摘要: 本文记述了畲族的宗族祭祀包括家户祭、宗族祭和醮名祭,对始祖盘瓠祭祀尤为重视。畲族还有巫术崇拜,法师承担重要角色。畲族信仰包括佛教、道教和自然神等。
关键词: 畲族 宗教信仰

内容

(一)祖先崇拜
  畲民不论家族迁徙至何处,盘瓠信仰始终是各地畲民的祖先崇拜和族群认同标识,由于认盘瓠为始祖,所以对盘瓠的祭祀在很多地方也被称为“祭祖”。畲族把盘瓠传说以小说歌《高皇歌》的形式编排传唱,绘成“祖图”、刻上“祖杖”,被畲民视为不可侵犯的圣物和传家宝。祖图、祖杖平时由族人轮流保管,秘而不宣,也不让外族观看,逢年过节则挂在厅堂供族内祭祀叩拜。畲族对祭祖活动十分重视,祭祖的仪式主要分为家户祭、宗族祭和醮名祭三大类。
  1.家户祭。
  畲民的每家每户都有一个代表历代祖先的香炉,在一次次的民族迁徙过程中,其他用品可以舍弃,只有这个香炉不能丢。畲民定居时在住房中堂照壁设香龛安放祖先香炉,俗称香火桌。中间贴壁联,称香火榜,由于传说中高辛皇帝将三公主赐嫁时曾封盘瓠为忠勇王,故各户香火榜的榜词常见为“本家夤奉堂上高辛皇氏赦封忠勇王××郡(蓝姓写汝南郡,雷姓写冯翊郡,钟姓写颍川郡)长生香火祖师历代合炉祖宗之位”。畲族不仅过年过节要准备祭礼祭祀祖宗,凡家有嫁娶、出生、寿辰等喜事亦备祭礼祭祀,每逢农历初一、十五要在香炉敬香,表示不忘先祖。人死后做功德(法事)要请历代祖先接受祭祀,功德仪式后,就把死者香炉并入祖先总香炉,表示同样接受下辈后人的祭祀①。
  2.宗族祭。
  畲族宗族祭祖日有春祭(春节期间,尤其是初一至初五,有地方延长至正月十五)秋祭(八月十五)和大祭(除夕),除了这些较为统一的祭祖时间,各地畲族也会在二月十五、三月初三、清明、端午、立冬、十二月十五或冬至时祭祖,一般某一宗族内集体性的祭祖一年仅一两次。祭祀的地点畲族祠堂,没祠堂的就在祖厝。畲族自广东迁往浙江的漫长途中,长期过着游居的生活,故出现一种“祖担”(亦称游担)代替祖祠。据《龙游县志》记载:“畲民祠堂仅以竹箱两只,一置香炉红布,一置画像,即呼为祠堂也。”②祭祀的时候厅堂里悬挂“祖图”,摆放“祖杖”,由族长主持祭祀仪式,唱《高皇歌》、诵读祭文,族人按照辈分依次顶礼膜拜。每户由男性家长代表参加,妇女可以观看但不能参加祭拜,近年来提倡男女平等也出现男女不限的祭祀情况。宗族重修族谱后也会举行宗族祭祖,称为“祭谱”,通常在农历七月十一至十五是闽东畲民较为普遍的祭谱日期。
  “迎祖”是组成宗族祭祀圈的同一宗族各宗支之间迎请祖亭的仪式,是闽东畲族宗族祭祀中的重要活动,参与人数众多,场面宏大。同姓同支的畲族共设内置祖牌、祖杖和香炉的“祖亭”一座,轮流陈列祭祀。接“祖亭”的村庄向陈放“祖亭”的村庄请来“祖亭”后,将其安置于本村祠堂或祖厝大厅,敬奉两年至三年后再按顺序由下一村庄请祖,依次轮流,周而复始。各地畲族请祖时间为农历正月初三至十五之间,逾期须待来年,但若村里有特殊的天灾人祸可不受此限,通过“迎祖”以期驱灾避祸。
  3.醮名祭。
  “醮名”①是畲民世代相传的一种祭祖仪式,以原生型的民间祭祀歌舞的形式表现已学过“法”的师公带领要学法弟子去闾山学法的过程,演绎了学法的艰难历程,以各路法师的唱词结合简朴的舞蹈动作,反映畲民族的发生、发展、兴亡的历史和民族传统文化的变迁,同时反映了畲族人民尊师重道、崇拜祖先的民族心理,具有男子成丁礼性质和传承民族文化的功能。“闾山学法”的内容也在以绘图形式记录民族历史的畲族“祖图”中有所表现。现在流传的传师学师仪式主要是为学师人取法名,并把法名和传师学师的时间写在红布条上并悬挂在本支族共有的龙头祖杖上给后代查考,学师者死后法名要载入宗谱。学过师的称之为红身,没有学过师的则称之为白身。“传师学师”仪式十分隆重,需择黄道吉日,备酒杀猪,六亲相贺。整个仪式有请师爷、造寨、造老君殿、师公接神、学师弟子拜天地、学师弟子拜师爷、学师弟子拜师公、为弟子取法名等60个仪式程序,仪式需持续三昼夜才能做完。男子举行醮名仪式需在16岁以上,一家若有兄弟2人可以有一个做醮名,兄弟多人的则不得超过2人,而且只有父亲做过醮名的,儿子才能继承,因此要求,有资格做醮名的人日渐稀少,这种仪式也很难见到了。有了醮名后就成为“度法师”或“东皇公”,可以为他人做功德、做醮名。女子参加过这种祭祖仪式的叫“皇母娘”或“西皇(王)母”。与男子不同的是,畲民女性没有行成丁礼,只有夫家上代有人做过“西皇(王)母”的,且自己有子孙才可请有醮名的男子“法师”主持祭祖仪式,一家内在世的人中不能同时有两人以上做“西皇母”。学过师的男子和仪式中任西王母的女子,生前受人尊重,死后也享受和“白身人”不同的入殓仪式。没有学师者,死后功德可做可不做,做功德的,则称为“白身功德”。据记载“父已祭祖,子必祭祖,否则父亡时,子就不能作孝子治丧,必请曾祭祖者为孝子,代治丧之责。治丧时必邀请祭祖者八人穿青红各色祭衣,在死者灵前吟诵,或在祖先牌位前歌舞,名曰功德。未作功德则不得葬,葬则认为不吉”②。
  值得一提的是,畲民家庭堂屋中供奉祖先,浙南一带甚至只供祖先不供奉其他神灵(唯有供奉灶君,偶见福德正神①)。这种祖先崇拜的痕迹在当今很多畲民家庭中仍有保留,笔者在福建和浙江畲村进行的田野调查中,很多畲民老屋的堂屋中央依旧有香火榜和香火桌。祖先崇拜的对象除了始祖盘瓠外,还包括对始祖的儿子、女婿的崇拜,即武骑侯盘自能、护国侯蓝光辉、立国侯雷巨祐、勇敌侯(一作国勇侯)钟智(志)深的祭祀和崇拜。传说中的族内英雄、被神化了的历史人物。有的是历史上确有其人,在民族发展和抗争历史上建立过丰功伟绩的人物,他们生前深受畲族人民爱戴,死后被封为神灵,如陈靖姑;还有一类是传说中的人物,如在福建受崇拜的本族神灵田公元帅、钟景祺等,畲族人民认为供奉的这些神灵能保佑本民族子孙繁荣昌盛②。
  (二)巫术崇拜
  巫术产生于原始社会,畲族巫术常与神灵结合,通过象征符号的操弄以影响现实生活,逐步与“驱鬼辟邪”结合进入民间信仰领域。当巫术附庸于神明,巫术就变异为法术,清以后,畲族传统巫术几乎完全依附和求助于神灵而成为法术,巫师也演变为法师。畲族法师所做的法术主要传承自闾山三奶派这一民间道教,法师也称师爷,平时都从事农业和手工业劳动,只在有需要时行仪式作法。浙闽一带的畲族地区本身的巫术传统和当地汉族的道教影响结合,形成了畲族自己独有的巫术崇拜。闽东畲族法师尊陈奶娘(即闽浙道坛的女神陈靖姑)为“师公”,在祖图中有所体现,畲族驱鬼镇妖的巫术活动“奶娘踩罡”即来源于此。畲族法师在醮仪中所使用的占卜、符咒、手诀、踩八卦、起洪楼(搭天梯)、踩炭火、放油火,以及运用的法器及法物,都透露出古老的巫道之风的信息③,与道、佛、儒文化均有相通之处。法师(师爷)具有无上法力,举行一些祭祀仪式的时候要专设师爷法坛,相关活动在法坛中进行,主要为畲民祈福、驱鬼、祛灾、祛病。畲族老人过世后举行功德仪式时,要在灵堂附近设“师爷间”安放师爷香案,仪式的每个环节都要请师爷念诵经文,向师爷祷告所进行的活动,并向师爷敬酒。平时生活中的一些占卜活动也要请师爷来占卦。以师爷或法师为主体的巫术崇拜是畲族特有的一种民间信仰,“法师(师爷)”这一身份在畲民的人生礼俗仪式中占有重要地位。
  (三)诸神信仰
  各地畲族的神佛信仰不尽相同,有世俗化的佛道诸神、自然神灵和民族俗神信仰三大类,俗神信仰因各地畲族差异而有不同,也从一个方面反映了畲族迁入各地后的土著化过程。值得一提的是,在畲族众神如云的信仰中,奶娘神是具有民族信仰特征的神灵,被畲族法师尊为“师公”,在民间影响甚广,也渗入到民间祈福祛灾的各式宗教活动中。
  1.佛道诸神。
  由于畲族长期与汉族杂处,受汉族佛教和道教的影响较深,佛道成为畲民主要的宗教信仰,尤其是道教。畲族认为三清与民族始祖盘瓠同样尊贵,在重要的祭祀场合悬挂三清画像和本民族的祖图,对太上老君有特殊的情感,奉为本民族的保护神,冠以“日月紫微星”的尊号。除此之外,畲族供奉的道教神祇还有:玉皇大帝、真武帝、三官大帝、福德正神等。福德正神俗称“土地公”,在畲族广受崇奉,不论浙闽的畲族乡间到处可见小型的土地庙,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为土地公生日,举行祭祀活动,祈福保佑五谷丰登、人丁兴旺。图1-9为笔者在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猴盾村所摄土地庙,依山傍水,门口高悬红灯笼,贴着红纸书写的“请主”、“圣驾”、“回宫”、“神功佑民千年旺,圣德保境百业兴”的字样。畲族对道教的信奉使得在法师作法的仪式和穿着、儿童民俗服饰品和畲族小说歌中均有道教的痕迹。佛教也渗透在畲族信仰民俗之中,尤其十分信奉观音菩萨,在福建、浙江的很多畲族地区都修建有观音庙,有的还在自家厅堂神龛旁摆上观音像加以供奉,以求救苦救难、除灾祛病。浙闽两地畲民家中对神明的供奉有显著差异,闽东畲族民居大厅通常在屏壁两侧门的上方设有神龛,左神明、右祖宗地供奉,但是浙江的畲民家中只供祖不奉神(除灶君和偶见福德正神)。而浙南畲族几乎均由闽东迁入,这种反差说明两地畲族在迁徙分居逐渐形成了不同的祭祀供奉习俗。畲民是多神崇拜,除了道教和佛教外,还有少量的基督信徒,何子星在《畲民问题》一文中提到:“又信佛教,亦有受洋人宣传的影响而信基督教的,然甚寥寥。”①
  2.自然神。
  畲族还有诸多自然神崇拜,信奉万物有神,如将古树、怪石、生产生活用具等神化,以求庇佑。畲族的自然神崇拜与本民族长期以来形成的耕猎生活有密切关系,对于农事和狩猎方面的神灵尤为崇拜。畲民信仰山神、石头神、树神、河神、水神、风神,生儿育女常请这些神灵庇佑,并给子女冠名以:“石”、“树”等字,如“石贵”、“树发”等,遇有村民患病或自然灾害,也在“石神”、“树神”前焚香跪拜以求禳灾避邪①。畲民自然崇拜的神灵中,五谷神是与农耕生活密切相关的,在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如播种、插秧、收割之时都要拜祭五谷神。所谓“五谷神”即神农,俗称“五谷先帝”,被畲族奉为农业的守护神②。猎神是居住在深山中以耕猎为生的畲族祈求狩猎顺利的神灵,土地神也是畲族信奉的神灵,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畲族的“土地神”来自道教,即前文提到的福德正神,也属于对土地这一农业生产最大也最重要的生产资料的崇拜。畲族这种广泛的自然神崇拜是由于历史上社会生产力低下,无法驾驭自然力量的迷茫进而对自然产生神秘感和恐惧感,便把各种自然物加以崇拜。现在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这些自然神崇拜已逐渐削弱,仅保留一些传统的祭祀仪式。
  3.地域性俗神。
  俗神又称世俗神,是和民间的群体性崇拜方式相联系的神灵,属于地方性民众祀奉的有集群性风俗的神灵①。畲族散居各地,拥有各具特色的俗神信仰,各地信奉的神灵不尽相同且富有地域特色,多来自神圣化的本族历史传说人物,有的是确有其人,因其生前丰功伟绩被后人祀奉。福建一带信奉的“田都元帅”和“豹子师傅”都是生前忠勇,吻合畲族的民族性格而在殁后奉为神灵。在浙江松阳、丽水、云和、青田一带的畲民还信奉插花娘这一女性神灵,浙南一带很多地方还建有插花娘庙,相传松阳县靖居乡茅弄村畲民女子蓝春花在地主家帮佣,被逼为妾,抵死不从,在松阳丽水交界处的横岚山冈跳崖自尽,姐妹们以山花掩其遗体,后成神称插花娘,畲民建庙祭祀,家有危难时前往祝拜,许以歌舞祭谢,祭谢时必须在深夜,不许异族观看,祭谢时还必须有畲族妇女穿的花边衣、带的头冠(笄)和银项圈、银手镯等饰品②,或许是由于插花娘的本体是年轻爱美的女性形象而使得祭礼也带有鲜明的女性装饰意味。

知识出处

浙闽地区畲族服饰比较研究

《浙闽地区畲族服饰比较研究》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从畲族历史上的迁徙路径和居住地的自然人文环境入手,通过田野调査对服饰文物资料进行收集和测量,进而对浙闽两地畲族传统服饰的形制外观、审美习俗进行比较,明晰各地服饰特征的异同和关联,总结了五种典型的服饰样式,揭示了服饰演化的脉络性特征,结合民族文化背景分析其审美文化内涵和承载媒介。在此基础上对当代社会对畲族服饰的认知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畲族服饰的嬪变及其动因,提出了对畲族服饰遗产进行固态保护与活态传承的观点。

阅读

相关地名

浙江省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家户祭
相关专题
宗族祭
相关专题
醮名祭
相关专题
佛道诸神
相关专题
自然神
相关专题
地域性俗神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