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浙闽地区畲族服饰比较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5576
颗粒名称: 一 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分类号: TS941.742.883
页数: 9
页码: 7-15
摘要: 本文记述了对畲族服饰的历史研究以及当代学者的研究成果。包括畲族服饰的起源、演变、特点以及在民族保护、传承方面面临的挑战。当代学者通过民俗研究、形制研究、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以及民族服饰比较研究等方式,深入研究了畲族服饰。另外,以图片为主要手段展示畲族服饰也成为研究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 畲族服饰 研究历史 当代研究

内容

(一)历史上对畲族服饰的研究
  畲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在我国正史《资治通鉴》、《宋史》、《元史》中都有关于畲族的记载,清乾隆官修《皇清职贡图》①是最早以图像绘画记录畲族服饰外观的资料,有珍贵的参考价值,沈从文先生《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中清代少数民族部分图示大部分亦来源于此。该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清乾隆时期海外交往及境内少数民族贡赋情况,按地域区别进行编排,描绘各地男女之状貌,并有文字题记,其中对福建罗源和古田的畲族男女形象、服饰饮食、生活生产均有记录。除历代史志外,近现代国内外相关学者开始关注探讨畲族民族问题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许多学者从族源、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方面进行研究。至1949年前后,这些论述约有五十余篇之数,大体可以分为考证和调查记录两大类。考证类文章从历代文献及州府地志中对畲族的族源、族称、迁徙、分布进行论证;调查记录类文章则以民族学和人类学最基本的田野调查记录方式对当时当地的畲民生活概况进行客观地记录和描述,奠定了畲族文化研究的基础。
  胡先骕《浙江温州处州间土民畲客述略》②(1923)一文较早对畲族进行研究描述,认为“畲客者实瑶人之一种,可以盘瓠之神话证之”,并且由于长期与汉族杂居,当时畲民的风俗就有一些汉化,其时景宁地区畲族装束尚颇有民族特色,文中对景宁、丽水一带的畲民服饰装束有较为细致的描述。
  随后括苍(今浙江丽水)的沈作乾先生作《畲民调查记》③(1924)和《括苍畲民调查记》④(1925)两篇文章,以调查报告的形式对当时丽水一带的畲族服饰和习俗进行了记录。《畲民调查记》一文从畲民的居住区域、生活、风俗、思想、性情、畲汉的相处、畲民的由来等方面对福建和浙江的畲民生活状况进行了基本的记录,其中包括对当时畲民的服饰风俗记录,提到“服饰风俗各处微有不同”,但并未对各处服饰之不同进行比较。《括苍畲民调查记》一文中对当时浙南十县(丽水、松阳、遂昌、云和、景宁、庆元、龙泉、宜平、青田、缙云)畲族生存状况、风俗、言语及服饰进行描述,并认为“括苍畲民为数虽少,中华民族之一分子,而不可不加以研究者也,所困难者,该族无自制之文字,与存留之古迹,可供吾人之研究,旧籍沦亡,无可以资参考,父老相传,语多附会,且因时间匆促,故所得结查,殊未甚惬意也”,对畲族之服饰亦提出与汉族服装同化的担忧:“畲民之服饰,近数十年来,颇有变更,盖已由繁而简,渐趋同化,以此测之,则数十百年后,或竟与汉人同化,未可知也”。沈作乾先生也是相关研究中最早提出畲族服饰汉化危机的学者。
  作为与沈作乾《括苍畲民调查记》一文的呼应,甲骨学家、古史学家董作宾先生借游学闽恒之际作《福建畲民考畧》①(1927),文章以福建畲民为调查对象,着重从地志笔记及游历所见角度进行记录与论述。根据记录,当时福建一带“畲客男子之服装,与汉人同,或无从辨识矣”,“惟女子多奇饰”,其中畲汉男子服饰无从辨识的论述契合了沈作乾的畲汉服饰同化危机观点;十年后,董作宾先生又撰《说“畲”》②(1937)一文,考证畲族的族源及族称。
  德国人哈·史图博(H.Stabel,1885—1962)和李化民的《浙江景宁敕木山畲民调查记》③(1932)在以浙江景宁敕木山为中心的畲民地区做了大量调查访问,调查项目相当全面,涉及饮食服饰、婚丧礼俗、奉先祭祖、敬事鬼神、语言民歌和族源及姓氏传说,对畲瑶历史渊源关系也有诸多说明,附有珍贵的畲民分布图和习俗照片,成为后世相关研究的重要资料。与同时期国内诸多学者所执畲汉同化的观点相悖,本书作者认为应保留民族特色,并认识到畲族民族特色的泯灭将成为未来民族学上的遗憾。作者借鉴欧洲民族学发展的经验提出应保护民族特色,并指出服饰是畲族的重要区分标志,提出效仿欧洲各国保存恢复旧有之服式及习俗以增进民族情感。
  何子星的《畲民问题》①(1933)对闽浙的畲民图腾、族称演变、组织、种姓分布、道德观念、教育及畲汉同化问题进行探讨,涉及问题较为全面。和当时多数中国学者观点一样,文中对于畲汉同化问题执鼓励推动态度。虽然文中对服饰的论述较少但所附当时畲民的着装照片及鞋、袋等手工制品照片对后世的研究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徐益棠的《浙江畲民研究导言》②(1933)从民族学角度对浙江畲民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由于时代局限性,作者站在促进畲汉同化的立场指出“同学、通婚、自治、存古”的同化四策。民族学家何联奎在其撰写的《畲民的图腾崇拜》③(1936)一文中首次将其拍摄的珍贵的畲族祖图公开并借此推断畲族是“槃瓠族系之一种”,“浙江处州一带,尚见畲妇头上戴着布冠竹筒是畲民尊崇部族图腾的一种表征”。此后,何先生又作《畲民的地理分布》④(1940)一文对畲民的族称演变、在浙赣闽粤一带的分布等进行了考证,认为其“初由广东分布到闽赣,后由福建分布到浙江”,并在研究基础上绘制出“浙闽畲民分布图”及“畲民变称表”。
  这些早期研究开展于我国民族学兴起之初,建立在文献研究并结合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服饰特征作为民族面貌的直观形象在上述研究中多有涉及。这些研究资料翔实可信、论证明晰有力,从畲族起源、迁移、文化、经济、语言、民俗、生活状况等方面奠定了宝贵的研究基础,对于其后开展的畲族研究有着深刻的影响和重要的参考价值。此外,民国时期一些杂志如《民俗》《大侠魂周刊》等也时有一些关于畲族的见闻报道见诸报端,这些文章以时事报道为主,而非学术研究,但一些对风俗旧事和史料的记录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此后,学术上对畲族传统文化及其服饰的研究一直未间断,1956年全国人大民委和国务院成立调查组,对畲族的社会历史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研究,1958年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中央民族学院和畲族地区的有关单位为了完成民族问题五种丛书的写作,又对畲族地区做了更深入和普遍的调研,这时我国著名的民族学家吴文藻、费孝通、潘光旦等人也到畲族地区考察。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研究的深化和大量研究成果的出现,畲族研究进入了更加系统、更加深入的阶段。
  (二)当代学者对畲族服饰的研究成果
  近年来,随着民族保护研究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兴起,对于畲族服饰的相关论述颇丰,主要来源有:地方志、学术著作、期刊论文、学位论文及相关图片研究资料,由于涉及数量庞杂在此不一一引述,选择其中与服饰文化相关的观点进行归纳,截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及近年来的研究成果综述如下:
  1.畲族服饰民俗研究。此类研究多从民俗和神话传说入手,认为畲、瑶两族中的盘瓠传说不是普通的神话和故事,而是具有神圣意义的民族起源的信仰,这个信仰还贯穿到他们的头饰、服装、舞蹈以及宗教仪式中,这无疑是氏族图腾崇拜的遗留。畲族以盘瓠为祖先,通过服饰这一载体和媒介,畲族人民通过服饰色彩搭配、服饰样式和装饰工艺等手段表达了对祖先的追思与敬仰。畲族服饰中盘瓠形象在不断迁徙变化中演变为龙、凤和麒麟,成为服饰象征符号的载体。畲族传统服饰中色彩艳丽的女子“凤凰装”来源于小说歌《三公主的传说》,通过“凤凰”这一富有吉祥寓意的载体,以凤为意,饰以“五彩色”的精巧刺绣和装饰工艺,表达对美好生活的祝愿。畲族青年男女常通过彩带这种民族传统手工艺品来传递爱意。(施联朱①1983,肖芒②2010,徐健超③2005,邱国珍④2003,雷弯山⑤1996等)。
  2.畲族服饰形制的相关研究与论述。畲族男装与汉族相似,女装最具代表性,以凤冠、花边衫、彩带和织锦拦腰为代表的畲族盛装又称“凤凰装”,是畲族社会、历史、文化和技术的产物;头饰“凤凰冠”根据地区不同有缠绕型和珠饰型两类,衣衫多饰以彩色花边,小腿处系绑腿,脚穿绣花鞋,不同地区服饰不尽相同,浙江地区畲族服饰相对较统一,福建地区闽东畲族服饰主要有罗源式、福鼎式、福安式、霞浦式几种式样,厦门大学潘宏立的《福建畲族服饰研究》①一文中将福建畲族服饰分为7种类型,各种不同类型的畲族服饰之间既有共同性,又在具体服饰形制、装饰细节上各有特色。历史上畲汉杂居的特性造成了一些服饰习惯与装饰文化上的共性。
  畲族服饰的装饰以编织有吉祥文字图案的彩带和服装上的刺绣图案为主。彩带是畲族女子的传统手工艺品,制作精细,通过经纬纱线的变化产生花鸟禽兽和类似文字的图案,这些图案还有一定的表征意义,彩带既实用又可用作定情信物。而服饰上刺绣的图案多采用吉祥寓意,与汉族对吉祥纹样的喜好相仿(俞敏等②2011,吴微微③2008,叶桦④2004,金成熺⑤1999,雷志良⑥1996等)。
  畲族历史上服色尚青蓝,锥髻跣足,其服饰历史文化变迁历经原始、融合、流徙、成型四个阶段,可以从生物、地理、经济、工艺发展、文化传播和心理几个方面分析演变因素,民族信仰和民族性格对其传承起主要影响作用(闫晶等⑦2012,黄锦树⑧2011,闫晶等⑨2011)。有学者按照清代、民国和现代的历史发展对浙闽畲族男女服饰进行了综合论述,在文献考证的基础上对景宁及闽东福鼎、霞浦、罗源和福安的畲族服饰样式进行了描述①。
  3.畲族服饰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相关研究与论述。任何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都是历史的产物,虽然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又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伴随着一个民族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变化。目前畲族服饰传承保护面临危机,在工业化、现代化和城市化过程中民族服饰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这种文化变迁现象及影响变迁的力量是未来研究的重点。随着畲族老一辈人逐渐离世,日常穿戴的畲族服饰正在消失,有学者认为这是畲汉杂居自然同化的结果,虽然有一批服饰制作手工技艺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目前编织、刺绣等工艺仍面临后继乏人的窘境。这种现象随着当代经济文化纵深发展愈发明显,现代文明冲击带来的文化趋同使畲族服饰文化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震荡和危机。民间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随着传统产业和传统生活方式的改变而瓦解或消失,另一部分转化重组后成为现代人文资源建构民族政治和民族文化主体意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工艺应在生产中保护和发展,可以从资料抢救、个案研究和学院教育传承方面入手,对畲族服饰文化和传统服饰手工艺从宣传、教育、创新等方面进行抢救和保护,形成可持续性发展的长效机制以及传承人机制(雷法全②2007,缪丹③2011,吕品田④2009,王海霞⑤2007,方李莉⑥2006,王克旺⑦1998等)。
  4.民族服饰比较研究。畲族服饰的比较研究成果不多见,多为畲族与汉族或其他少数民族的比较。
  吴永章在《畲族与瑶苗比较研究》⑧一书中以考证和文献研究为基础,从畲族与苗瑶的族源、分流、分布、经济生活、社会组织与习惯法、社会生活、教育、语言文字、医药武术、民间文学与艺术、丧葬习俗、宗教信仰等十四个方面进行了比较,涉及了民族学研究的诸多方面,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张振岳、俞敏、崔荣荣的《汉、畲族传统服饰凤纹比较研究》①一文通过对汉族和畲族传统服饰上凤纹的起源、造型以及承载的社会和民俗文化进行比较,阐述了两民族的凤纹共同起源于东夷族的凤鸟崇拜,由于不同的社会历史演变促使两民族传统服饰凤纹的造型以及承载的社会文化存在着差异性,同时由于畲汉两族长期的接触交流,促使两民族传统服饰凤纹民族文化存在着趋同性,在这一层面上,凤纹是民族融合的文化表征。江南大学俞敏的硕士论文《近现代福建地区汉、畲族传统妇女服饰比较研究》②以田野调研为基础,以传统妇女服饰为基点,对福建地区的汉族、畲族妇女服饰及服饰品进行比较研究,通过对实物进行具体尺寸测量,着重从服饰形制、结构工艺、装饰纹样、色彩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揭示出福建地区的汉、畲服饰密切的共生关系,对福建地区民族民间服饰的保护传承与研究开发有一定参考价值。
  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专门着眼于畲族服饰比较研究的论著并不多,但区域比较研究是民族服饰文化研究中常见的一种研究类型,其他一些民族间的服饰比较研究虽然未直接论及畲族服饰,但亦可从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理论基础、研究框架等方面为本书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如中央民族大学周梦的博士论文《苗侗女性服饰文化比较研究》③中对于生活方式和居住地地缘相近而具有相似性的服饰进行比较研究,提出随着交通、交流、生活方式的改变,服饰有着趋同的发展趋向,并且存在服饰实物流失及一系列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现象,这些现象与畲族服饰研究具有一定的共性,值得借鉴。
  5.以图片为主要手段展示畲族服饰研究成果。由于民族服饰研究的特殊性,图片形式的展示可以从视觉感知角度最大程度体现民族服饰的整体面貌,对资料的描述比文字更直观,尤其适合体现民族服饰绚丽的色彩与精巧的工艺装饰。
  钟雷兴主编的《闽东畲族文化全书·服饰卷、工艺美术卷》①通过大量图片和文字说明记录了闽东畲族服饰和工艺,通过对传世服饰实物的线描制图还原、测量尺度标示等方法清晰、真实地展现了闽东畲族服饰面貌,是闽东畲族服饰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常沙娜主编的《中国织绣服饰全集·少数民族卷(下)》②以彩色图片形式对中国少数民族服饰进行分区域、分民族的展示,其中以图配文的形式展现了罗源、福安、福鼎地区的畲族日常服饰及婚庆服饰,并配以藏品出处和服饰细节说明。钟茂兰、范朴编著的《中国少数民族服饰》③一书对我国55个少数民族的服饰分地域做了详细、系统的介绍,通过图片直观地介绍了各民族男女老少的日常装和节日盛装特点,其中第六章第八节对畲族男女服饰、发饰、服装装饰技法等做了专门的介绍。王朝闻、邓福星和张晓凌主编的《中国民间美术全集穿戴篇·服饰卷(上)》④广泛收集了中国南方近30个少数民族的400余件服饰精品,全书分概述、图版和专论三个部分首次从人类学、文化学、民族学、民俗学、美术学角度进行了综合研究,书中畲族服饰所占篇幅极少,仅通过单幅图片对中央民族学院博物馆藏福建畲族妇女盛装进行了简单介绍。但书中所涉及的汉族及各少数民族服饰极广,图片精美,可以作为畲族服饰涵化研究的横向参照资料。李春生和韦荣慧主编,中国民族博物馆和中国画报出版社联合出版的《中国少数民族图典》⑤以图片的形式介绍了畲族人民生活中的婚嫁、采茶、对歌等场景。臧迎春编著《中国少数民族服饰》⑥全彩画册以服饰实物图片加模特着装展示的形式记录了我国各少数民族服饰的图案、局部细节,其中亦有对畲族服饰的表现。韦荣慧的《中华民族服饰文化》⑦中通过图片记录辅以文字介绍的形式展现了畲族服饰的基本面貌。
  这些图片研究资料为本书从色彩、款式、搭配、穿着方式等角度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其中的畲族服饰图片弥补了笔者田野调查中图片收集的不足,为本书中对畲族服饰形制的描述提供了重要的佐证材料。

知识出处

浙闽地区畲族服饰比较研究

《浙闽地区畲族服饰比较研究》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从畲族历史上的迁徙路径和居住地的自然人文环境入手,通过田野调査对服饰文物资料进行收集和测量,进而对浙闽两地畲族传统服饰的形制外观、审美习俗进行比较,明晰各地服饰特征的异同和关联,总结了五种典型的服饰样式,揭示了服饰演化的脉络性特征,结合民族文化背景分析其审美文化内涵和承载媒介。在此基础上对当代社会对畲族服饰的认知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畲族服饰的嬪变及其动因,提出了对畲族服饰遗产进行固态保护与活态传承的观点。

阅读

相关地名

浙江省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