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研究对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浙闽地区畲族服饰比较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5571
颗粒名称: 二 研究对象
分类号: TS941.742.883
页数: 2
页码: 3-4
摘要: 本文记述了研究对象为浙闽地区的畲族服饰,包括畲族传统服饰、畲民的日常穿着状态、传统畲族服饰的穿着使用现状以及服饰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畲族服饰在不同地区存在差异,本书将畲族服饰分为福安、霞浦、罗源、福鼎、景宁五式。
关键词: 畲族服饰 研究对象

内容

本书的研究对象是浙闽地区的畲族服饰,包括畲族传统服饰、畲民的日常穿着状态、传统畲族服饰的穿着使用现状和服饰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资料显示,2010年我国畲族总人口708651人,主要分布在我国闽、浙、赣、粤、黔、湘、鄂、皖,其中以闽东为主要聚居地的福建畲族人口有365514人,占畲族总人口的51.58%,以浙南为主要聚居地的浙江畲族人口有166276人,占畲族总人口的23.46%①。
  服饰可以反映出服饰穿着者及其地区的经济状况、生活水平和工艺技术水平,折射出当地人民的民俗环境、宗教信仰、审美情趣、文化心理等。民族文化一脉相承,又随着民族迁移及周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产生了一定的变化,这种变化通过民族服饰直观地表现出来,所以本书将研究对象的范围界定为最具代表性和主体性的浙闽地区,从服饰形制入手对其服饰审美特征、民族文化延续及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进行研究,并对两地畲族服饰形制上存在的异同进行梳理和比较研究。关于畲族女装的式样,1985年厦门大学潘宏立在《福建畲族服饰研究》①中将其分为七种式样,分别是罗源式、福安式、霞浦式、福鼎式、顺昌式、光泽式、漳平式,后三种因其人口较少,本身服饰特征性又不够鲜明,呈现萎缩状态,文化涵化程度最高,已逐渐改装为汉族服饰,仅仅在民族节庆中穿着镶花边的大襟衫,闽北顺昌一带“衣服的颈领、袖口、衣襟都以红布镶边,大襟衣服铜纽扣;缚围裙,短裙镶红边。脚穿翘头单鼻绣红花布鞋,少穿袜,常裹白布红边的绑腿。……现在顺昌畲民的服饰与汉人差别不大”②;闽西北与江西交界处的光泽式服饰十分简朴,穿着人数也少,女装已基本汉化失去本来特色;漳平式服装与汉族大襟镶边上衣类似。除顺昌头饰较有特色外,因此三种服饰的非典型性,在女装内不单独作为一个样式来分析,不作为本书主要研究对象。畲族研究学家施联朱先生则综合服饰的典型性与特征性,将福建畲族女装归纳为福安、霞浦、罗源、福鼎四式。这四个地区地处闽东一带畲族村庄和人口较为密集的地方,处于历史上畲民由福建至浙江的迁徙路线上,现代畲民保存下来的服饰遗存较多,也有部分老人尚保留民族传统服饰习俗,亦有学者根据具体样式不同将浙闽畲族服饰分为福鼎式、霞浦式、福安式、罗连式和丽水式③,综合以上几种情况,本书将浙闽畲族服饰分为福安、霞浦、罗源、福鼎、景宁五式。(罗连式也称罗源式。景宁属于丽水地区,丽水式服饰和景宁地区基本服饰相同,本书以景宁畲族自治县之名称之为景宁式。)

知识出处

浙闽地区畲族服饰比较研究

《浙闽地区畲族服饰比较研究》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从畲族历史上的迁徙路径和居住地的自然人文环境入手,通过田野调査对服饰文物资料进行收集和测量,进而对浙闽两地畲族传统服饰的形制外观、审美习俗进行比较,明晰各地服饰特征的异同和关联,总结了五种典型的服饰样式,揭示了服饰演化的脉络性特征,结合民族文化背景分析其审美文化内涵和承载媒介。在此基础上对当代社会对畲族服饰的认知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畲族服饰的嬪变及其动因,提出了对畲族服饰遗产进行固态保护与活态传承的观点。

阅读

相关地名

浙江省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