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畲族族称来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新时期畲族服饰的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5441
颗粒名称: 一、畲族族称来历
分类号: TS941.742.883
页数: 2
页码: 1-2
摘要: 本文介绍了畲族人的族称历史演变,从“山哈”“蛮”“蛮僚”“峒蛮”“峒僚”到“畲”或“崇”,再到现代的“畲族”。文章详细描述了“畲”字的意义和来历,以及畲族人勤劳勇敢的山地农耕族群的特点。最后,文章提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于1956年12月正式将族称定为“畲族”的历史事件。
关键词: 历史演变 生产方式 畲族

内容

畲族人自称“山哈”,意为“山客”,但是这个名称并不见于史书的记载。
  历史上各个时期对畲族人的称呼不一致,在汉文史籍中往往把唐宋时期生活在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区的畲族人泛称为“蛮”“蛮僚”“峒蛮”“峒僚”等。
  用“畲”或“崇”(两字均读she)作为族称,最早出现在现存的南宋典籍中。例如南宋王象之的《舆地纪胜》一书已有梅州的菱禾(一种种植于丘陵旱地的稻谷)为“山客輋”所种的记述。南宋末年刘克庄的《漳州谕畲》一文有“畲族人不悦(役),畲田不税,其来久矣”的句子;文天祥的《知潮州寺丞东岩先生洪公行状》一文也出现了“輋民”一词。
  “畲”字的来历甚古,《诗经》《易经》中就已有之。畲,旧时也写作輋。“畲”的本义是一种生产方式,“輋”的本义是一种居住方式。《广韵·麻韵》:“畲,烧榛种田。”《集韵·麻韵》:“畲,火种也。”輋,是广东俗字,《说蛮》中有“輋,巢居也”。“畲”既指刀耕火种的原始生产方式,也指用这种方式耕作的田地。“畲”用来称呼勤劳勇敢的山地农耕族群实在贴切不过。到了南宋中叶,畲族就有了“畲”或“輋”的族称,而且已经有了自己的文化特征和稳定的经济收入。不过对畲族的称呼在长时间内都没有达成一致,“苗”和“瑶”还是地方史志对畲族人的称呼,而这一称呼到了20世纪50年代初期还有人使用。
  1953年和195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两次派出民族识别小组分赴福建、浙江等省调查研究畲族人的族别问题,最终得出的结论是:畲族属于单一的少数民族,拥有自身的民族特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于1956年12月正式将其族称定为“畲族”。

知识出处

新时期畲族服饰的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

《新时期畲族服饰的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

出版者:中国农业出版社

本书分八章,内容包括:畲族服饰的审美意识、畲族服饰制作工艺及其文化变迁、畲族服饰的形制及其特性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