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婚礼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畲族福建罗源县八井村调查》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5190
颗粒名称: 第四节 婚礼
分类号: C913.1
页数: 10
页码: 121-130
摘要: 本节介绍了畲族婚礼习俗丰富,新娘出嫁前有洗澡、梳头、换衣、分火、哭谢等仪式,新娘上轿后还要进行一系列的婚嫁活动。
关键词: 八井村 畲族 婚礼

内容

畲族的婚礼是从新娘到新郎家的前一天就开始了。
  一、婚礼前夕的准备
  早上,亲家伯(亲家伯是男方家专门请来的一位能说会道、反应敏捷的男子,要求会唱畲族的山歌)与媒人早早地就来到女方家。
  媒人来时拿一壶酒和两只公鸡(第二天回男家时带去女家的一公一母两只小鸡,叫做“回担鸡”,取“好合”之意)。亲家伯挑来一桌饭菜,共14碗,这是用来敬女方的祖先的:先把这“十四碗”摆放在女方家大厅中供奉祖先神位的香案前,请他们享用。到了晚上要用这些酒菜请女方家的亲戚吃,若菜不够,则由女家补足。这期间有“难为亲家伯”的仪式,过去还有用对歌的形式难为亲家伯的习俗,但在20世纪90年代后,以对歌形式难为亲家伯的习俗已渐式微。
  下午四五点钟左右(若两家距离太远则更早一些),男方派人出发到女方家把嫁妆抬到男家。在嫁妆要出女方家大门时,以及进男方家时都要燃放鞭炮。嫁妆先抬进男家的厅堂,然后,再抬进新房摆放好。
  现在的新娘嫁妆,一般包括电冰箱、彩电、洗衣机等全套家电,皮箱,沙发,燃气灶,被子,衣服鞋袜,化妆品,洗漱用品。新娘首饰为银耳环1付,银手镯1付,银戒指2只。以前陪嫁摩托车的较少,现在则比较多。
  下午至傍晚时分,四人抬的花轿从男方家抬来女方家。两家各请两人做轿夫。嫁妆一抬出女方家的大门,花轿就可以抬进去。不论在女方家或是男方家,花轿停放的位置都有讲究。畲族的房子一般都有个院子,在房间大厅的两侧又各有两排厢房。厢房分大小,从正门进入大厅左手边为小边(即出门的右边),右手边为大边(即出门的左边)。花轿停在女方家时要放在小边,轿门向外;停在男方家时要放在大边,轿门面向房屋。
  晚上吃过酒席后,亲家伯便开始与女方家的女孩子们对山歌。对山歌时亲家伯代表男方家,首先要“摆歌头”,也就是要先唱“礼节歌”,以示礼貌。接着互相对歌,这实际上也是一种赛歌。双方对歌往往唱至深夜,甚至有的通宵达旦,若哪一方对不上歌来就算输。一般男方家请来的亲家伯都是比较有名的歌手,他对于畲族的山歌不仅知道的多,而且唱得好。
  目前在八井畲村,电视基本上已经普及,有许多年轻人出外打工,闲暇时的消遣内容渐渐丰富起来,多喜欢唱流行歌曲,也因此许多年轻人都不会唱山歌了。虽然结婚仍然要请亲家伯,但已不再要求亲家伯一定要会唱山歌。
  在新娘家,这天早上,新娘要“喊谢”(意为“道谢”),谢谢舅舅及吃过礼饼的人。这些人在新娘喊谢时则给她“压袋钱”,但这种“压袋钱”没有具体的数目要求。
  晚上,女方家请自家的亲戚吃酒,也就是请他们来吃酒席。桌上的饭菜有“十八碗”,以肉类为主:有鸡肉、鸭肉、兔肉、猪肉、麂子肉,还有糯米饭。过去,结婚酒席很少用海鲜,现在不同了,讲究“四盘十六碗”。“四盘”指冷盘,有章鱼、猪肝、墨鱼和虾;“十六碗”则包括猪头、猪脚、大块的猪肉、荔枝肉、肉片、筋鲜燕泡(鳗鱼鳔)、山鸡肉、麂子肉,笋干、鲜笋、花菜等串荤,另有一碗莆田菜。
  二、迎娶、婚礼
  (一)女方出门
  在举行迎娶婚礼的那天,新娘离开娘家之前应洗澡,并由陪房嫂给她梳头、换新衣服(即绣花的传统民族服装),换好新衣后新娘就不能出门了,只能在自家屋内走动。陪房嫂一般选择夫妻双全、子女齐全、没有夭折或流产的,最好是就要做奶奶的妇女。
  1.“分家火”。梳洗打扮后,新娘需与其兄弟分饭吃,此俗称“分家火”。“分家火”时,新娘的兄或弟端来两碗饭,两只鸡腿和菜,与新娘一人一口饭、一口鸡腿、菜,表示新娘与其兄弟现如今已把本家的家产对分,今后本家的财产就与新娘无关了。通常新娘的大哥这时要给她一个大红包。
  分过家火后,新娘从喜门(大厅两侧厢房的门)出来,跨过放在瓦片上的两三块烧红的炭火,即“过火”,走进放在花轿轿杆中间的米筛上,站在米筛上开始“哭谢”。
  2.“哭谢”。新娘再一次在大厅中哭谢舅舅及“一房亲”的亲戚朋友,意思是谢谢大家以前对她的照顾,“我今天要出嫁了,今后大家路过我的新家时请进来喝杯茶、坐一坐、玩一会儿。”每谢一个人,被谢者就要给新娘一个红包,10元、20元、50元不等,关系亲近的多给些,关系疏远的少给些。有的新娘家亲戚太多,单是“哭谢”就要持续一个小时。
  关于哭嫁,八井村的畲民中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早先畲族结婚并没有要求哭嫁,后来有个算命先生给自己的儿子娶媳妇,恰巧这位儿媳妇也是个算命先生,懂得五行堪舆之学,她算出结婚那一天的日子对自己不利,于是用哭来化解不吉。从此以后,畲族女子出嫁都要哭,以讨个吉利。
  3.上轿。哭谢时,陪房嫂端来一盆五谷(有米、谷子、芝麻、茶叶、豆子)和十双筷子,表示“十全”。家中的老人把这些五谷和筷子抛撒在大厅内:先撒前边,再撒左边(大边),后撒右边。
  哭谢结束后,新娘欠身面向轿门外后退着进入花轿后关上轿门,此时轿门上已贴好“挡煞”用的轿符。畲族认为喜轿的煞气很重,必须要用一个轿符来“镇轿煞”。在第二天喜轿进入新郎家之后,这个轿符将被转贴到新房的门上。
  新娘上轿后,把她踩过的米筛倒挂在轿顶。坐在花轿中的新娘,随身带一个盛有木炭的小火炉,一大一小两个装有五谷的红色苎麻布袋,这象征着两个儿子:“大(袋)子”和“小(袋)子”,象征着“带子过门”。此外,新娘的颈上要挂一面镜子,镜面向外,以避邪。
  4.起轿。出门的时辰一到,轿夫“报轿”,抬起轿子。男家请的轿夫在前,女家请的轿夫在后。女方家放鞭炮,花轿出门。同时,女方家的人还要把早已在屋外准备好的米和水弄进门,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把新娘(女方)家的好风水带走。
  花轿刚出门,新娘家的人要向门外撒白米、筷子,并把新娘的洗澡水泼出门外。按本地人的说法,这是“好的、脏的(事物),你都带走了”,然后关上大门。
  晚上新娘家还要请自家的亲戚朋友吃酒,在酒席上,新娘的舅舅坐大位。
  5.花轿上路。喜轿上路,报轿有讲究。
  报轿者由四名轿夫中的一位有经验者担任。起轿时由于人多嘈杂,又有鞭炮声,因此报轿者大声报轿,以便大家协调一致:“手抱龙柱拉得紧”开始起步;“扛上肩,起一步”四名轿夫开始抬起轿子;“上碰顶,下碰门槛(或门脚)”,即提醒大家小心不要让轿子碰到门框;“下一步(或下五步)”这是指要下台阶了(畲族的房屋屋基一般都要高出地面,大厅门前都有台阶,且台阶的数目一般不是一级就是四五级)。
  花轿不能碰到大门,畲族认为碰到了就会对新娘不利,会使她生孩子迟一些。在路上,报轿者不停地提醒大家现在到了哪里,路上哪里不平,哪里有障碍物,请大家注意等等,以免轿子跌倒。
  畲族忌“碰轿”,即两顶花轿不能相遇。认为若两顶花轿相遇就会“两喜相冲”,对新人不利。但有时某一天被算命先生算出是个好日子,就会有不止一对的新人结婚,这也就有可能会“碰轿”。为了化解不吉,碰轿时,新娘向外抛撒装在红布袋中的五谷;有的还用捏破系在新娘盖头上的干桂圆,直到两轿错开的方法来化解。
  随同新娘花轿一起出门至新郎家的人中,除陪房嫂和四名轿夫之外,还有新娘家的一位生过孩子(最好是儿子)的女性亲戚。她挑一副担子,一边是一对灯笼,本地人称此为“添灯”,象征着“添丁”(因谐音的关系);一边是一个用红布袋装着的尿桶,尿桶内有一张草席、红包和柚子或橘子,柚子和橘子象征吉利,因为“橘”与“吉”音同。
  6.歇轿。在离新郎家较近的地方应把花轿放下,等待男家的人来接。这时新娘需把挂在身上的镜子翻转过来,镜面朝向自己,表示结婚后不会与公公婆婆的意见不和,再把系在盖头上的干桂圆都捏破,表示把嘴封住,结婚后不会与公婆“讲七讲八”。陪房嫂则过来看看新娘的衣装头饰等,哪里有不整齐的地方,帮她整理好。
  通常花轿进新郎家时,新郎的父母应离开家,“躲”在一处比自家地势高些的地方回避一下,直到新娘进到新郎家的厨房时才回来与新娘相见。所以当花轿在新郎家外停下时,他们就暂时躲开一下。
  这时男方家派3个男孩子来迎轿:1个男孩燃放鞭炮,1个男孩敲锣,另1个男孩挑1对灯。将花轿迎到男方家。
  (二)男家的婚礼程序
  在婚礼这天,新郎吃过早饭,要先抬上12碗左右半生熟的酒菜和香、元宝等,去本村的白马宫请白马大王等神灵“吃喜酒”:在白马宫中的每个神像前的香炉以及天地炉中各点上3炷香,待香燃尽后,表示神灵们吃过了新郎的喜酒,新郎就可以回来。
  接着新郎开始准备各种事物,等傍晚时分接新娘的花轿来后拜堂成亲。男方贺喜的亲戚朋友通常在中午都已抵达。
  1.落轿。进门时辰到后,花轿在3个小男孩的迎接下抬进男方家,放在大厅中铺开的草席上。此时报轿者唱到:“财到喜到,开大门放大炮,全部离手”。有些居住在山里的畲族不用草席,而是用5个大小不一的红布袋铺地,一个袋子比一个袋子大,此取“一代(袋)比一代(袋)好”之意。
  这时新郎出来,先把香案烛台上的蜡烛点燃,并给厅堂里供奉的神灵与祖先上香与祭拜。然后与去迎轿的那3个小孩共同点燃两只拜堂用的大蜡烛,围绕着喜轿左三圈右三圈以去煞。接着新郎用脚在轿门上大力踢三下,此叫做“踢轿”,表达的意思是“今后女人的威信不能压倒我的”。
  把香烟及红包送给抬轿师傅之后,新郎拉出新娘的手,把她手上戴的、用红线牵系着的刻有梅花的银戒取下一对来,戴在自己的手上。
  2.拜堂。新娘在陪房嫂的搀扶下走出花轿,头上由陪房嫂用米筛遮住,脚下也踩在1个米筛中。新郎手捧燃烛,围绕新娘顺时针3圈、逆时针3圈走过后也站入米筛中,与新娘一起拜堂。首先敬拜天地:对着天地炉鞠躬三下;接着敬拜祖先:向祖先牌位及祖先炉鞠躬三下;最后夫妻对拜:夫妻面对面鞠躬三下。
  此时新郎家的大厅内到处披红挂彩。大厅两侧的柱子上贴着对联:功建前朝帝喾高辛(金銮殿上)亲赐敕,流传后裔皇孙公子(日月同休)免差徭。晋屏门上贴大红“喜”字,上写“满堂红”,旁边四字:“凤凰在此”或“麒麟在此”。屋内所有的门上都贴着喜联,以幸福美满、花好月圆为横批,联曰:莲开并蒂花最美,夫妻同心情更长;灯下一对幸福侣,洞房两朵爱情花;结彩张灯良缘夜,鸣凤和凰伴喜来;志趣相投兰亦笑,感情融洽月常圆……
  3.进新房。拜过堂的新人开始进入新房,此时新郎还需忙着烧香祭拜“天地诸神”。
  而在新房中,则由新郎的姑丈唱着吉祥语挂帐,一边挂一边唱。如果姑丈不会唱,就请别人来唱,同时还另有3个男孩子也来帮忙挂帐。
  在新房中,摆放在喜床上新被子的四角要放有两个俗称“被蛋”的红色熟蛋、两个糯米团。以前还要放上几块礼饼。
  4.见公婆。挂帐一时半会儿还完成不了,新人先抽空来到厨房下厨。这时,新郎的父母已由外边回来。新人燃起一对红烛,见过父母、敬拜祖先、灶公,表示从今以后家里应由新媳妇来煮饭了。当然,现在这演变成程序化的仪式,事实并不一定如此。
  见过公婆后,新娘再回新房中。待到挂好帐子,新娘抱着一个男童向从娘家带来的尿桶中撒尿,之后把红包和柚子回送给这个小男孩。而在外面,来参加婚礼的亲戚朋友们开始“吃酒”。
  5.吃酒。八井村人把婚礼的吃饭喝酒统称为“吃酒”。吃酒之前要放三次鞭炮。第一次放炮表示“时间差不多了,大家准备吃饭”,第二次放炮表示“人已到齐”,第三次放炮表示“开(始吃)酒”。
  酒菜品种众多:要求冷盘卤菜四碟,果盘四碟,蜜饯四碟。
  畲族酒席座位的安排非常重要,如果长幼尊卑的座位安排不当,客人就会生气,并拒绝来参加婚礼。一般而言,畲族的桌子为八仙方桌,面向厅内香案方向的右边为大位,左边为小位;靠近香案方向为大位,靠近大门方向为小位。
  畲族的家族中“舅舅为大”,因此舅舅坐在第一个大位,其他人按长幼尊卑依次坐在第二、三、四位上。别的桌子座位的大小排序同此,客人们均按顺序落座。
  6.敬茶。酒席吃到一半,新郎新娘从新房出来给各位客人敬茶。被敬茶的客人则要给新人送红包。由于舅舅在家中的地位最大,新人可以给新郎的舅舅敬两次茶,每敬一次茶都要给1个红包。现在做舅舅的至少要给外甥100元的红包,其他人的红包可以随意。
  敬完茶后,新人再转回新房。
  待到客人吃好后,新人才在新房中喝交杯酒、吃饭:两碗面、两只鸡腿、两个蛋。鸡腿也是由新娘新郎互相喂食。
  (三)婚礼中的禁忌
  在婚礼中,有些禁忌是必须要遵守的,在八井畲村,通常有下列一些禁忌:
  (1)结婚时有一个柜子不能坐。(2)来观看婚礼的人不能抱着小孩,只能领着,让孩子在地上自己走。(3)不能靠着门,否则对新娘不好,即新娘以后会对公公婆婆不孝顺。(4)拜堂时忌讳怀孕的妇女和她的丈夫来观看,因为这样会“两喜相冲”,对孕妇夫妇和新人都不吉利。
  三、婚礼的变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畲族的婚礼也有不同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后,破四旧立四新时(1949年~1974年)流行结婚不坐轿,而是走路。与传统婚嫁仪式不同之处在于,采取走路结婚的新娘,在她的两边有两面大大的国旗围成轿子的模样,由女方家的两个生有男孩的女性亲戚抬着。新娘的头上撑开一把伞用来遮天,以避邪挡煞。
  现在畲民结婚也有采取走路的,这一般都是同村人,因为两家距离较近。如果走路结婚同样要用国旗围着,头上撑一把伞。
  如今畲族结婚,除了坐轿、走路,也出现乘坐轿车的。尚未举行婚礼就已怀孕的新娘,一般多选择坐轿车结婚。据说这是因为花轿的“轿煞”太过厉害,担心其会伤害到新娘腹中的胎儿。喜车到达新郎家时,新娘下车时,头上也需要用米筛遮天来辟邪。
  即使是坐轿,现今也有了新变化。如果新娘家离新郎家太远,就用拖拉机、卡车等机动车先把喜轿和新娘运至新郎所在的村口,然后再由接新娘的人迎着抬进村子。
  受到现代化的冲击,现许多畲族青年也会像汉族青年一样去城里拍拍婚纱照、乘坐轿车结婚。花轿、轿车都是租来的,租花轿的费用通常要高出轿车几倍:租花轿、请专门的抬轿者至少需花费1000元,租轿车只需几百元即可。同时,由于畲民多集中于下半年结婚,花轿又不多,想乘坐花轿还需要早早去预订,否则就难以租到。尽管如此,但多数的畲族青年还是愿意坐花轿结婚,他们说:“坐车、坐飞机甚至想坐火箭,随时都可以去坐;但坐花轿,你一辈子才有一次机会坐一次。”

知识出处

畲族福建罗源县八井村调查

《畲族福建罗源县八井村调查》

出版者:云南大学出版社

本书是对福建省罗源县八井村畲族的调查,依次介绍了其概况与历史、生态环境、经济、人口、婚姻家庭、宗族、社区管理、法律、民居建筑、风俗习惯、口传文化、教育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八井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