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婚姻的缔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畲族福建罗源县八井村调查》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5183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婚姻的缔结
分类号: C913.1
页数: 6
页码: 116-121
摘要: 本节介绍了畲族婚姻缔结包括看亲、订婚、选日子、送礼和婚礼等程序。聘金和嫁妆是重要组成部分,受到经济和社会变迁的影响。
关键词: 八井村 畲族 婚姻缔结

内容

根据八井村中年人讲,现在一个正常的嫁娶婚(初婚)的缔结,需要经过看亲、订婚、选日子、送礼、婚礼等程序。
  一、看亲
  这是缔结一个婚姻所需要做的第一步。指男女双方先由媒人及各自的母亲带到对方家互相认识,初步了解对方情况,以确认是否有可能继续发展。八井畲村的畲民一般大都由女方去男方家“看亲”,男方不来女方家。
  尽管现在的人们大多是自由恋爱,但仍不能省去“请媒”这一程序。一般男方先跟自己的父母商量,请一个媒人去女方家说媒。这个媒人一般是男人,也可以是女人,不过一定要是女方家认识的。
  之后,在媒人的陪同下,女方和她的母亲,以及几个“一起玩的”、关系较好的女性伙伴共三四人,提些水果到男方家看看情况。女方的母亲为此次“看亲”的核心人物,即她的妈妈有绝对的决定权。当天晚上她们在男方家住一晚,第二天吃过早饭后回来自己家。如果男女双方的家庭距离不远,“看亲”时媒人可以不用陪着她们同去男方家。
  “看亲”后,若双方都同意,媒人便到女方家把女方的“八字纸”带来男方家,放进男方家供奉祖先神位的香炉中,或是家里的米桶内。在女方的“八字纸”放进男方家供奉祖先神位的香炉或者米桶中的3天之内,如果男方家没有发生死牛、死鸡鸭等家禽家畜,或者男方家没有发生家人生病等不好的事情即可。这说明这一对男女可以成婚配,否则表明这一对男女“不一家”,就不能结婚。
  现如今在八井村,若即将成婚的双方都是本村人,平时经常来往,已经很熟悉的,基本上都已省去“看亲”这一步。
  二、订婚
  订婚也称“压定”。这是缔结婚姻要走的第二步,主要指男女双方对婚事已经基本同意,在此基础上,互送礼物以确定姻亲关系。
  首先,男方托媒人给女方家送以下物品:5斤生肉,5斤干面,鱼(多为鲈鱼、黄花鱼或鳘鱼)以及一定数量的饼。订婚送的饼就是月饼,被包成一份一份的,每份有4块饼,最多送10份饼。过去也有的人家送2斤生肉,5斤干面,8块喜饼即可。现在还要送些香烟、糖,不再送鱼。
  媒人再把女方家自制的“白米糍”带回来给男方家(“白米糍”是一种用冬米或糯米制成的印有花纹的米饼)。大约十份,同样的每4块“糍”作为1份,这种形式叫做“压碗饼”。
  通过以上互赠礼物,两家确认亲家关系,这在当地意为“压定”。
  三、选日子
  订婚之后就可以为结婚而进行“选日子”了。
  “选日子”一般是由男方请一位“会算日子”的先生,来给已定亲的未婚夫妻“合八字”、定婚期。主要是为准新娘与准新郎的全家人合八字,选定的结婚日期应与准新娘及男方全家人的八字不相冲。如果相冲,就另外选一个日子。
  由于八井村的夏季非常炎热,结婚时婚礼上新娘穿的畲族传统的绣花民族服装(凤凰装)又非常厚,加之农忙时没空闲办婚礼,所以一般结婚多选在正月、二月、三月、十月等秋冬季节的农闲时。
  畲族女子有“十八难”、“二十四难”之说,因此一般的女性都忌讳18岁、24岁出嫁,特别是虚岁18岁和24岁,因为民间计算年龄是以虚岁计算的。有的只说有“十八难”,24岁可以出嫁。在对八井村的调查中发现,仍然有女子在18岁结婚,但当地人却说没有18岁出嫁的。询问究竟,当地人认为,这有两种原因:(1)女子在她18岁那一年的冬至之后就算19岁。(2)畲族的传统观念认为举行婚礼、请过酒席的夫妻才算是真正的夫妻,为社会所承认。因此20世纪80年代以前,有的女子可能在她18岁实岁那一年领取结婚证,但实际上并不是那一年举行婚礼、办酒席的。
  四、送礼
  送礼的“礼”指“礼财”,也叫“礼金”。礼财的数目、内容在“看亲”时双方同意建立婚姻关系后由女方定下来,选好结婚的日子后就可以把礼财送去女方家。
  礼财包括以下内容:
  1.聘金。由媒人送给女方。聘金的数字中,过去多含“四”,因为在当地人的方言中,“四”的意为“四角”,意思为“圆满”。20世纪末以后,因受广东话的影响,有的人家的聘金数字中,多含“3”,因为“3”的发音通“生”,意思取个好彩头。1967年经济条件中等的家庭聘金需要300~400元,现在的聘金数目增多,达到20世纪60年代的十倍左右。除了聘金,男方还要再送给女方一笔钱,用来置办新娘的嫁妆,不过往往嫁妆的花费比聘金还要高。现在八井村的男子娶妻,一般要送给女方总共13000元,买了嫁妆再送回男家。
  2.生猪肉、干面、鱼(现在已不送鱼)。在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数目最多的是给女方家每样各送60斤。
  3.礼饼600块,同样地每4块为1份。由女方家送给他们的亲戚及同村人,他们回送1斤蛋。一般在结婚前半个月左右送请柬,告知自家的女儿要在哪一天与某人结婚,请大家到时候来吃喜酒。女方的这些亲戚及村里人在准新娘结婚的前一天来给她送一些新衣服、鞋子之类,衣服是平时穿着的服饰,而非畲族传统的绣花民族服装凤凰装。
  4.两块较大的礼饼(相当于四块小的礼饼)及两只公鸡。这份礼是用来送给准新娘的舅舅的,如果准新娘的舅舅不止一人,则送给她们四块这种较大的礼饼和两只公鸡(约四斤左右)。
  5.香烟、水果糖。由女方家散给亲朋好友等来客,每人两支香烟,几块糖。两把香、两大捆元宝、用金纸剪的喜花——用来祭拜祖宗。这些东西在送过来之后,女方家要把其中的一半再回送给男方家。按当地畲族的说法是“不能让送礼
  来的人空着手回去”。
  以上这些东西均由男方家的男性亲属(4个人左右)送至女方家,媒人只负责带着聘金和其中那两只公鸡及一壶自酿的红酒。
  五、“做人客”
  “做人客”就是指婚礼后,新郎首次拜见岳父岳母。在结婚后的第三天,新婚夫妻很早就来到女方家看望岳父岳母及其他亲友,一般那时人们都还没起床。
  来时新人要带一些“面干”,即干面线,给女方家比较亲的亲戚每户送两斤;十斤左右的猪脚,这要送给女方父母、叔伯、兄、弟每人一只;还要给每人散两支香烟、一些水果糖。女方家煮一些点心来款待新人,大家问候聊天。
  吃过午饭,新郎先回到自己家。新妇则在娘家住上两天两夜,与亲人们叙叙旧,休息玩乐。
  两天后,新妇由娘家找来的三位男性(一般都是她的兄弟或者其他人)护送回她自己现在的新家。当天晚上新妇的丈夫请这几位吃一桌酒,称为“请亲家舅”,并由男方家的亲戚们每一家来一个人作陪。
  当天晚上这三位送新妇回家的男性就在新人家里住下,第二天吃过早饭后离开。
  六、新婚后的第一个“三月三”
  八井村的雷可春说,在八井村,汉族的春节并不是非常重要的节日。对于畲族来说,“三月三”才是重要的传统节日。以前畲族大都住在山上,常常要去砍柴,传说农历三月初三这天,家里都要煮一些好吃的饭菜,这样上山砍柴时就不会被山上的大蚂蚁咬。
  在结婚后的第一个“三月三”,新婚夫妇要带上2斤面、2斤肉来到岳父母家过节。新妇的父母则送给她一个斗笠、一件用棕制成的蓑衣(简称“棕衣”)。斗笠是用来遮挡阳光的,棕衣则是在下雨天挡雨的。斗笠和棕衣都是以前生产劳动时必备的物品,送给新妇,原意是让新妇可以好好劳动。现在的年轻人虽然很少再用斗笠、棕衣(因为年轻人更多的是出外打工而非在农田里务农),但作为一个完整的婚姻缔结过程,这一习惯仍保留至今。

知识出处

畲族福建罗源县八井村调查

《畲族福建罗源县八井村调查》

出版者:云南大学出版社

本书是对福建省罗源县八井村畲族的调查,依次介绍了其概况与历史、生态环境、经济、人口、婚姻家庭、宗族、社区管理、法律、民居建筑、风俗习惯、口传文化、教育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八井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