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婚姻家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畲族福建罗源县八井村调查》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5172
颗粒名称: 第五章 婚姻家庭
分类号: C913.1
页数: 45
页码: 109-153
摘要: 本章介绍了八井村畲族崇尚恋爱自由,择偶标准以感情和性格相合为主,但也存在父母包办现象。婚姻状况以嫁娶婚为主,也存在招亲、童养媳等其他婚姻形态。
关键词: 八井村 择偶标准 婚姻状况

内容

畲族自古崇尚恋爱自由,沈作乾《括苍畲民调查记》载:“男女社交完全公开,其婚嫁之权,随操诸父母,然不过名目而已,不干涉也。”畲歌云:“情谊两字值千金,教娘大胆过来寻,雷公不打风流事,老虎不掏多情人。”此歌也反映了畲族青年男女对爱情婚恋的炽热、大胆和率真。①但在1949年以前婚姻的缔结主要还是要遵循父母之命。
  第一节 婚育观
  一、择偶标准
  在我们所调查的八井村民中,大部分人都认为选择配偶的首要条件是双方感情好,或者双方性格相合,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要“双方互相看得上”(雷金木)。也有个别男性认为选择配偶时,对方的勤劳最重要(雷信银)。
  当然,由于畲族婚姻缔结程序中,必须有“媒妁之言”以及家庭经济状况的限制,仍存在父母包办的现象。但大多数人的父母包办也是“父母包办,自己做主”,或“别人介绍,自己做主”。
  在进行入户调查的50户、42对夫妻中,只有3对夫妻是完全由父母包办的,占这42对夫妻总数的7.14%。然而,在离婚现象有相当比率的本村中,这3对父母包办的夫妻却没有离婚。或许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尽管当事人认为他们的婚姻是完全由父母包办的,但内心对此还是认同的。
  八井畲村的畲民习惯把自己的妻子称为“老婆”,而非“媳妇”,这主要是地方习惯的原因导致的。因此,如果你在与八井村民谈论他妻子时,提到“媳妇”一词,他们会感到很困惑,多半会以为你指的是他们的儿媳妇。
  二、初婚年龄
  以前人们结婚年龄普遍较早。对于以农业为主要生计模式的农村人来说,早一年结婚,家里就可以多一个劳动力,因此那时只要身体发育成熟就可以结婚了。所以,在那个时代,大多数人是在16~19岁结婚,超过20岁才结婚的女孩子就被认为是晚婚。据1958年调查,在1949年以前,八井村畲民的婚姻是由父母包办的,一般都是早婚,在十四五岁就开始结婚,最迟不过十七八岁,20岁以上结婚的极为个别。①
  现住八井畲村并可统计其初婚年龄的已婚妇女(包括娶进与招亲的)共有110人,其初婚年龄情况如下表所示:
  根据上表的情况看,在20世纪50~70年代,早于《婚姻法》所限定的成婚年龄的结婚人数相当多,50年代有1人,60年代有5人,70年代有6人。由此看来,当《婚姻法》刚颁布时,人们执行情况还不错。但到了“文化大革命”社会混乱时,人们对法律的执行就没有那么认真了。80年代颁布了新《婚姻法》,规定男22岁,女20岁方可结婚。然而,从上述数据也可以看出,在80年代,八井村的畲民对《婚姻法》的执行情况并不理想,竟然有28人在法定年龄之前成婚,早婚的现象比50~60年代还严重。但到了90年代,早婚的现象有所遏制,只有5人还在法定婚龄之前成婚,而到21世纪的最初几年(2003年为止),这种早婚现象又进一步下降,而且如果根据50年代的《婚姻法》来看,则都在婚姻法许可的范围中成婚。从这样的发展变化过程中,我们似乎可以看到,人们对法律的执行有一个适应过程,经过20年左右的宣传、教育和实施,人们已开始接受国家法律所制定的社会规范。
  第二节 婚姻状况
  婚姻是家庭建立的前提,也是一个族群增加人口和拓展自我联系的手段之一。在畲族当中,长期以来主要实行的是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并以嫁娶婚为正常、正式的婚姻形态,主张婚姻自主。但由于具体情况不同,也存在着其他婚姻形态,如招亲、童养媳、姑换嫂、再婚等。
  根据调查,在八井畲村现有150对夫妻(为统计方便,因丧偶或离异而只有1人的,也算作“1对”),共269人,其中男性131人,女性138人。他们的婚姻状况如表5-2所示:
  一、嫁娶婚
  嫁娶婚是畲族婚姻形态的主流,其指男子娶进老婆,女子出嫁的正常婚姻。八井村150对可统计的夫妇当中,初婚时,以嫁娶婚的形式成婚的有72对,占夫妇总数的48%,其中有2对夫妇,其妻子的户口不在本村;有3对夫妇的男方是从别家抱养来的。
  二、招亲
  招亲即招赘婚,它是指家中没有儿子,或儿子少,担心香火传承有问题,而通过女儿或养女招进女婿的婚姻。
  在八井村的150对夫妻中,初婚为招亲的共有21对。其中女儿招亲的有8对;从他人家抱养来的养女招亲的有13对。
  根据婚后男方是否被强制性的要求更改姓氏,招亲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招女婿”,一种是“招孩子”。已经有男孩子的家庭大多是“招女婿”,赘婿可以改为女家的姓,也可以不改姓。但这种女婿在女家是没有继承权的,即不能从女家分得土地、房屋等财产。“招孩子”的,男方必须改为女家的姓,并有继承权,同时,人们也把他作为一个与本户有血亲关系的成员看待,而非姻亲关系。例如这种所谓的“招孩子”的赘婿应把妻子的父母称为爸爸妈妈,而非岳父岳母;应将妻子的弟妹们称为弟弟妹妹。妻子的弟妹们也称他为哥哥,而非姐夫。
  根据女方身份的不同,招亲又可分为给亲生女儿招亲和给抱养来的女儿招亲两种。招亲的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传宗接代,延续香火,以使家户不至断根。给抱养来的女儿招亲这种情况就更体现了招亲的延续香火的功能意义。也正因如此,才会有不仅子女随母姓,甚至有的被招亲的人也要改为女家姓氏的现象存在。
  在八井畲村,“招亲”可以称为“招赘”,但却不能说“上门”。因为,在当地人的观念中,“招亲”与“上门”是不同的。“上门”主要是指女方再婚时的招亲,而且通常属于丧偶后再婚招亲这一种。“招亲”则不然,八井畲民认为,女方初婚时招赘才叫“招亲”;此外,离异后再婚时,通过招赘形式而成婚的,也可以称作“招亲”。
  三、姑换嫂
  姑换嫂指以自家的女儿同别家的女儿互换为媳妇的婚姻形式。这主要是由于家庭贫穷,为减少结婚费用而采取的娶妻方法。虽然至今仍存在这种婚姻形态,但数量比较少,在八井畲村的150对夫妻中只有3对是以姑换嫂婚的形式成婚的,而且都是与竹里村人姑换嫂。
  由于姑换嫂是用自家的女儿去换一个媳妇来,因此,正常嫁娶婚姻缔结所需花费的一些东西都可以减免,所以这种婚姻缔结的费用也相对较少。
  四、童养媳
  八井畲民有的人家由于家贫或担心自己的儿子长大后难以找到媳妇,便采取抱养童养媳,长大后同自己的儿子圆房成亲的方法,以延续后嗣。在八井,以童养媳形式成婚的共有5对,占夫妻总数的3.33%,其中有2对是为给抱养来的儿子找童养媳。如雷朝炎与雷水蛋夫妇1969年结婚,雷水蛋患不育症,他们在1970年就在本村的雷翠春家抱养刚出生的雷伙顺当儿子,后来又为他从牛洋村抱养了童养媳雷钗钗,1990年雷伙顺、雷钗钗分别20岁、21岁时,他们圆房成为夫妻。
  八井的童养媳都在很小时就被抱养来男家,抱来时男家多少会给一点钱做报偿,年纪越小报偿越少,如几个月就过来吃养母(或婆婆)的奶,只需给女家一两斤猪脚祭祀其家的神灵与祖先即可。而年龄大些的过来,男家会多给些补偿。此外,童养媳过户后,两家也当亲戚走动,过年过节时,男家会送些东西如食物、礼物等给女家,男家有事时女家的人也会过来参与。
  五、离婚
  在1949年以前,八井村很少有离婚的,由于当时的婚姻多是父母之命,即便婚姻不美满,也只能凑合着过,或者结婚后再恋爱。但在1949年后,国家提倡恋爱自由,因此如果碰到父母之命的婚姻不美满,有许多人就会选择离婚,而后再寻找对象。这种现象主要开始于新的《婚姻法》颁布后,1958年蒋炳钊等先生在八井畲村调查就说:1949年以来“尤其是1952年宣传新婚姻法,很受群众欢迎,畲族人民的婚姻也由父母包办改为自由恋爱结婚,也有通过介绍人,但必须取得女方同意,而且再没有使钱的现象。由于过去父母包办婚姻,夫妇感情不好的,妇女也敢于提出离婚,从1952年11月到1953年3月,全村离婚的有16对,有13对马上又结了婚。没有丈夫卖掉妻子的现象。”①这一阶段是八井畲村离婚、再婚的一个高潮。
  1970年以后,离婚的现象又逐渐增多,八井村150对夫妇中的18位再婚者,除1人是丧偶后再娶外,其余都是离婚后再嫁娶或招亲的。除此之外,还有3位男性离异后,至今未曾再婚。因此,目前八井村至少有20位男性离过婚,占总夫妻数的13.33%。
  六、再婚
  再婚指的是因丧偶或离异后再一次结婚。在1949年以前,也有再婚者,但其绝大多数是丧偶后的再婚;而在1949年后丧偶与离异的均有许多人再婚,至2003年为止,离异后再婚的现象明显多于丧偶后的再婚。目前,八井村有18对夫妻是再婚的,占可统计夫妻总数的12%。其中有14对夫妻是以嫁娶婚的形式再婚的,此占夫妻总数的9.33%。而在这14对夫妻中,6对夫妻的男方为初婚者,女方为再婚者。3对再婚夫妻的男方是再婚者,女方是初婚者;如雷信金1980年初婚,后于1985年离婚,同年又再婚,娶进雷钗金。其余的再婚者,男女双方均为再婚的。
  除了上述这些以嫁娶形式再婚者外,再婚者中有4对是以招亲的形式成婚的,其占总夫妻数的2.67%。有的再婚的女方是从别家抱养来的,而男方是初婚者,这样的再婚夫妇有3对。
  由此看来,八井畲村的畲民丧偶与离婚后都可以再婚,社会舆论对此没有任何限制与非议,对妇女再婚也没有限制,所以村人对于再婚并没有太多的非议,而再婚者与其原配所生子女的人格发展健全,对父母也没有什么怨言。
  第三节 婚姻的缔结
  根据八井村中年人讲,现在一个正常的嫁娶婚(初婚)的缔结,需要经过看亲、订婚、选日子、送礼、婚礼等程序。
  一、看亲
  这是缔结一个婚姻所需要做的第一步。指男女双方先由媒人及各自的母亲带到对方家互相认识,初步了解对方情况,以确认是否有可能继续发展。八井畲村的畲民一般大都由女方去男方家“看亲”,男方不来女方家。
  尽管现在的人们大多是自由恋爱,但仍不能省去“请媒”这一程序。一般男方先跟自己的父母商量,请一个媒人去女方家说媒。这个媒人一般是男人,也可以是女人,不过一定要是女方家认识的。
  之后,在媒人的陪同下,女方和她的母亲,以及几个“一起玩的”、关系较好的女性伙伴共三四人,提些水果到男方家看看情况。女方的母亲为此次“看亲”的核心人物,即她的妈妈有绝对的决定权。当天晚上她们在男方家住一晚,第二天吃过早饭后回来自己家。如果男女双方的家庭距离不远,“看亲”时媒人可以不用陪着她们同去男方家。
  “看亲”后,若双方都同意,媒人便到女方家把女方的“八字纸”带来男方家,放进男方家供奉祖先神位的香炉中,或是家里的米桶内。在女方的“八字纸”放进男方家供奉祖先神位的香炉或者米桶中的3天之内,如果男方家没有发生死牛、死鸡鸭等家禽家畜,或者男方家没有发生家人生病等不好的事情即可。这说明这一对男女可以成婚配,否则表明这一对男女“不一家”,就不能结婚。
  现如今在八井村,若即将成婚的双方都是本村人,平时经常来往,已经很熟悉的,基本上都已省去“看亲”这一步。
  二、订婚
  订婚也称“压定”。这是缔结婚姻要走的第二步,主要指男女双方对婚事已经基本同意,在此基础上,互送礼物以确定姻亲关系。
  首先,男方托媒人给女方家送以下物品:5斤生肉,5斤干面,鱼(多为鲈鱼、黄花鱼或鳘鱼)以及一定数量的饼。订婚送的饼就是月饼,被包成一份一份的,每份有4块饼,最多送10份饼。过去也有的人家送2斤生肉,5斤干面,8块喜饼即可。现在还要送些香烟、糖,不再送鱼。
  媒人再把女方家自制的“白米糍”带回来给男方家(“白米糍”是一种用冬米或糯米制成的印有花纹的米饼)。大约十份,同样的每4块“糍”作为1份,这种形式叫做“压碗饼”。
  通过以上互赠礼物,两家确认亲家关系,这在当地意为“压定”。
  三、选日子
  订婚之后就可以为结婚而进行“选日子”了。
  “选日子”一般是由男方请一位“会算日子”的先生,来给已定亲的未婚夫妻“合八字”、定婚期。主要是为准新娘与准新郎的全家人合八字,选定的结婚日期应与准新娘及男方全家人的八字不相冲。如果相冲,就另外选一个日子。
  由于八井村的夏季非常炎热,结婚时婚礼上新娘穿的畲族传统的绣花民族服装(凤凰装)又非常厚,加之农忙时没空闲办婚礼,所以一般结婚多选在正月、二月、三月、十月等秋冬季节的农闲时。
  畲族女子有“十八难”、“二十四难”之说,因此一般的女性都忌讳18岁、24岁出嫁,特别是虚岁18岁和24岁,因为民间计算年龄是以虚岁计算的。有的只说有“十八难”,24岁可以出嫁。在对八井村的调查中发现,仍然有女子在18岁结婚,但当地人却说没有18岁出嫁的。询问究竟,当地人认为,这有两种原因:(1)女子在她18岁那一年的冬至之后就算19岁。(2)畲族的传统观念认为举行婚礼、请过酒席的夫妻才算是真正的夫妻,为社会所承认。因此20世纪80年代以前,有的女子可能在她18岁实岁那一年领取结婚证,但实际上并不是那一年举行婚礼、办酒席的。
  四、送礼
  送礼的“礼”指“礼财”,也叫“礼金”。礼财的数目、内容在“看亲”时双方同意建立婚姻关系后由女方定下来,选好结婚的日子后就可以把礼财送去女方家。
  礼财包括以下内容:
  1.聘金。由媒人送给女方。聘金的数字中,过去多含“四”,因为在当地人的方言中,“四”的意为“四角”,意思为“圆满”。20世纪末以后,因受广东话的影响,有的人家的聘金数字中,多含“3”,因为“3”的发音通“生”,意思取个好彩头。1967年经济条件中等的家庭聘金需要300~400元,现在的聘金数目增多,达到20世纪60年代的十倍左右。除了聘金,男方还要再送给女方一笔钱,用来置办新娘的嫁妆,不过往往嫁妆的花费比聘金还要高。现在八井村的男子娶妻,一般要送给女方总共13000元,买了嫁妆再送回男家。
  2.生猪肉、干面、鱼(现在已不送鱼)。在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数目最多的是给女方家每样各送60斤。
  3.礼饼600块,同样地每4块为1份。由女方家送给他们的亲戚及同村人,他们回送1斤蛋。一般在结婚前半个月左右送请柬,告知自家的女儿要在哪一天与某人结婚,请大家到时候来吃喜酒。女方的这些亲戚及村里人在准新娘结婚的前一天来给她送一些新衣服、鞋子之类,衣服是平时穿着的服饰,而非畲族传统的绣花民族服装凤凰装。
  4.两块较大的礼饼(相当于四块小的礼饼)及两只公鸡。这份礼是用来送给准新娘的舅舅的,如果准新娘的舅舅不止一人,则送给她们四块这种较大的礼饼和两只公鸡(约四斤左右)。
  5.香烟、水果糖。由女方家散给亲朋好友等来客,每人两支香烟,几块糖。两把香、两大捆元宝、用金纸剪的喜花——用来祭拜祖宗。这些东西在送过来之后,女方家要把其中的一半再回送给男方家。按当地畲族的说法是“不能让送礼
  来的人空着手回去”。
  以上这些东西均由男方家的男性亲属(4个人左右)送至女方家,媒人只负责带着聘金和其中那两只公鸡及一壶自酿的红酒。
  五、“做人客”
  “做人客”就是指婚礼后,新郎首次拜见岳父岳母。在结婚后的第三天,新婚夫妻很早就来到女方家看望岳父岳母及其他亲友,一般那时人们都还没起床。
  来时新人要带一些“面干”,即干面线,给女方家比较亲的亲戚每户送两斤;十斤左右的猪脚,这要送给女方父母、叔伯、兄、弟每人一只;还要给每人散两支香烟、一些水果糖。女方家煮一些点心来款待新人,大家问候聊天。
  吃过午饭,新郎先回到自己家。新妇则在娘家住上两天两夜,与亲人们叙叙旧,休息玩乐。
  两天后,新妇由娘家找来的三位男性(一般都是她的兄弟或者其他人)护送回她自己现在的新家。当天晚上新妇的丈夫请这几位吃一桌酒,称为“请亲家舅”,并由男方家的亲戚们每一家来一个人作陪。
  当天晚上这三位送新妇回家的男性就在新人家里住下,第二天吃过早饭后离开。
  六、新婚后的第一个“三月三”
  八井村的雷可春说,在八井村,汉族的春节并不是非常重要的节日。对于畲族来说,“三月三”才是重要的传统节日。以前畲族大都住在山上,常常要去砍柴,传说农历三月初三这天,家里都要煮一些好吃的饭菜,这样上山砍柴时就不会被山上的大蚂蚁咬。
  在结婚后的第一个“三月三”,新婚夫妇要带上2斤面、2斤肉来到岳父母家过节。新妇的父母则送给她一个斗笠、一件用棕制成的蓑衣(简称“棕衣”)。斗笠是用来遮挡阳光的,棕衣则是在下雨天挡雨的。斗笠和棕衣都是以前生产劳动时必备的物品,送给新妇,原意是让新妇可以好好劳动。现在的年轻人虽然很少再用斗笠、棕衣(因为年轻人更多的是出外打工而非在农田里务农),但作为一个完整的婚姻缔结过程,这一习惯仍保留至今。
  第四节 婚礼
  畲族的婚礼是从新娘到新郎家的前一天就开始了。
  一、婚礼前夕的准备
  早上,亲家伯(亲家伯是男方家专门请来的一位能说会道、反应敏捷的男子,要求会唱畲族的山歌)与媒人早早地就来到女方家。
  媒人来时拿一壶酒和两只公鸡(第二天回男家时带去女家的一公一母两只小鸡,叫做“回担鸡”,取“好合”之意)。亲家伯挑来一桌饭菜,共14碗,这是用来敬女方的祖先的:先把这“十四碗”摆放在女方家大厅中供奉祖先神位的香案前,请他们享用。到了晚上要用这些酒菜请女方家的亲戚吃,若菜不够,则由女家补足。这期间有“难为亲家伯”的仪式,过去还有用对歌的形式难为亲家伯的习俗,但在20世纪90年代后,以对歌形式难为亲家伯的习俗已渐式微。
  下午四五点钟左右(若两家距离太远则更早一些),男方派人出发到女方家把嫁妆抬到男家。在嫁妆要出女方家大门时,以及进男方家时都要燃放鞭炮。嫁妆先抬进男家的厅堂,然后,再抬进新房摆放好。
  现在的新娘嫁妆,一般包括电冰箱、彩电、洗衣机等全套家电,皮箱,沙发,燃气灶,被子,衣服鞋袜,化妆品,洗漱用品。新娘首饰为银耳环1付,银手镯1付,银戒指2只。以前陪嫁摩托车的较少,现在则比较多。
  下午至傍晚时分,四人抬的花轿从男方家抬来女方家。两家各请两人做轿夫。嫁妆一抬出女方家的大门,花轿就可以抬进去。不论在女方家或是男方家,花轿停放的位置都有讲究。畲族的房子一般都有个院子,在房间大厅的两侧又各有两排厢房。厢房分大小,从正门进入大厅左手边为小边(即出门的右边),右手边为大边(即出门的左边)。花轿停在女方家时要放在小边,轿门向外;停在男方家时要放在大边,轿门面向房屋。
  晚上吃过酒席后,亲家伯便开始与女方家的女孩子们对山歌。对山歌时亲家伯代表男方家,首先要“摆歌头”,也就是要先唱“礼节歌”,以示礼貌。接着互相对歌,这实际上也是一种赛歌。双方对歌往往唱至深夜,甚至有的通宵达旦,若哪一方对不上歌来就算输。一般男方家请来的亲家伯都是比较有名的歌手,他对于畲族的山歌不仅知道的多,而且唱得好。
  目前在八井畲村,电视基本上已经普及,有许多年轻人出外打工,闲暇时的消遣内容渐渐丰富起来,多喜欢唱流行歌曲,也因此许多年轻人都不会唱山歌了。虽然结婚仍然要请亲家伯,但已不再要求亲家伯一定要会唱山歌。
  在新娘家,这天早上,新娘要“喊谢”(意为“道谢”),谢谢舅舅及吃过礼饼的人。这些人在新娘喊谢时则给她“压袋钱”,但这种“压袋钱”没有具体的数目要求。
  晚上,女方家请自家的亲戚吃酒,也就是请他们来吃酒席。桌上的饭菜有“十八碗”,以肉类为主:有鸡肉、鸭肉、兔肉、猪肉、麂子肉,还有糯米饭。过去,结婚酒席很少用海鲜,现在不同了,讲究“四盘十六碗”。“四盘”指冷盘,有章鱼、猪肝、墨鱼和虾;“十六碗”则包括猪头、猪脚、大块的猪肉、荔枝肉、肉片、筋鲜燕泡(鳗鱼鳔)、山鸡肉、麂子肉,笋干、鲜笋、花菜等串荤,另有一碗莆田菜。
  二、迎娶、婚礼
  (一)女方出门
  在举行迎娶婚礼的那天,新娘离开娘家之前应洗澡,并由陪房嫂给她梳头、换新衣服(即绣花的传统民族服装),换好新衣后新娘就不能出门了,只能在自家屋内走动。陪房嫂一般选择夫妻双全、子女齐全、没有夭折或流产的,最好是就要做奶奶的妇女。
  1.“分家火”。梳洗打扮后,新娘需与其兄弟分饭吃,此俗称“分家火”。“分家火”时,新娘的兄或弟端来两碗饭,两只鸡腿和菜,与新娘一人一口饭、一口鸡腿、菜,表示新娘与其兄弟现如今已把本家的家产对分,今后本家的财产就与新娘无关了。通常新娘的大哥这时要给她一个大红包。
  分过家火后,新娘从喜门(大厅两侧厢房的门)出来,跨过放在瓦片上的两三块烧红的炭火,即“过火”,走进放在花轿轿杆中间的米筛上,站在米筛上开始“哭谢”。
  2.“哭谢”。新娘再一次在大厅中哭谢舅舅及“一房亲”的亲戚朋友,意思是谢谢大家以前对她的照顾,“我今天要出嫁了,今后大家路过我的新家时请进来喝杯茶、坐一坐、玩一会儿。”每谢一个人,被谢者就要给新娘一个红包,10元、20元、50元不等,关系亲近的多给些,关系疏远的少给些。有的新娘家亲戚太多,单是“哭谢”就要持续一个小时。
  关于哭嫁,八井村的畲民中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早先畲族结婚并没有要求哭嫁,后来有个算命先生给自己的儿子娶媳妇,恰巧这位儿媳妇也是个算命先生,懂得五行堪舆之学,她算出结婚那一天的日子对自己不利,于是用哭来化解不吉。从此以后,畲族女子出嫁都要哭,以讨个吉利。
  3.上轿。哭谢时,陪房嫂端来一盆五谷(有米、谷子、芝麻、茶叶、豆子)和十双筷子,表示“十全”。家中的老人把这些五谷和筷子抛撒在大厅内:先撒前边,再撒左边(大边),后撒右边。
  哭谢结束后,新娘欠身面向轿门外后退着进入花轿后关上轿门,此时轿门上已贴好“挡煞”用的轿符。畲族认为喜轿的煞气很重,必须要用一个轿符来“镇轿煞”。在第二天喜轿进入新郎家之后,这个轿符将被转贴到新房的门上。
  新娘上轿后,把她踩过的米筛倒挂在轿顶。坐在花轿中的新娘,随身带一个盛有木炭的小火炉,一大一小两个装有五谷的红色苎麻布袋,这象征着两个儿子:“大(袋)子”和“小(袋)子”,象征着“带子过门”。此外,新娘的颈上要挂一面镜子,镜面向外,以避邪。
  4.起轿。出门的时辰一到,轿夫“报轿”,抬起轿子。男家请的轿夫在前,女家请的轿夫在后。女方家放鞭炮,花轿出门。同时,女方家的人还要把早已在屋外准备好的米和水弄进门,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把新娘(女方)家的好风水带走。
  花轿刚出门,新娘家的人要向门外撒白米、筷子,并把新娘的洗澡水泼出门外。按本地人的说法,这是“好的、脏的(事物),你都带走了”,然后关上大门。
  晚上新娘家还要请自家的亲戚朋友吃酒,在酒席上,新娘的舅舅坐大位。
  5.花轿上路。喜轿上路,报轿有讲究。
  报轿者由四名轿夫中的一位有经验者担任。起轿时由于人多嘈杂,又有鞭炮声,因此报轿者大声报轿,以便大家协调一致:“手抱龙柱拉得紧”开始起步;“扛上肩,起一步”四名轿夫开始抬起轿子;“上碰顶,下碰门槛(或门脚)”,即提醒大家小心不要让轿子碰到门框;“下一步(或下五步)”这是指要下台阶了(畲族的房屋屋基一般都要高出地面,大厅门前都有台阶,且台阶的数目一般不是一级就是四五级)。
  花轿不能碰到大门,畲族认为碰到了就会对新娘不利,会使她生孩子迟一些。在路上,报轿者不停地提醒大家现在到了哪里,路上哪里不平,哪里有障碍物,请大家注意等等,以免轿子跌倒。
  畲族忌“碰轿”,即两顶花轿不能相遇。认为若两顶花轿相遇就会“两喜相冲”,对新人不利。但有时某一天被算命先生算出是个好日子,就会有不止一对的新人结婚,这也就有可能会“碰轿”。为了化解不吉,碰轿时,新娘向外抛撒装在红布袋中的五谷;有的还用捏破系在新娘盖头上的干桂圆,直到两轿错开的方法来化解。
  随同新娘花轿一起出门至新郎家的人中,除陪房嫂和四名轿夫之外,还有新娘家的一位生过孩子(最好是儿子)的女性亲戚。她挑一副担子,一边是一对灯笼,本地人称此为“添灯”,象征着“添丁”(因谐音的关系);一边是一个用红布袋装着的尿桶,尿桶内有一张草席、红包和柚子或橘子,柚子和橘子象征吉利,因为“橘”与“吉”音同。
  6.歇轿。在离新郎家较近的地方应把花轿放下,等待男家的人来接。这时新娘需把挂在身上的镜子翻转过来,镜面朝向自己,表示结婚后不会与公公婆婆的意见不和,再把系在盖头上的干桂圆都捏破,表示把嘴封住,结婚后不会与公婆“讲七讲八”。陪房嫂则过来看看新娘的衣装头饰等,哪里有不整齐的地方,帮她整理好。
  通常花轿进新郎家时,新郎的父母应离开家,“躲”在一处比自家地势高些的地方回避一下,直到新娘进到新郎家的厨房时才回来与新娘相见。所以当花轿在新郎家外停下时,他们就暂时躲开一下。
  这时男方家派3个男孩子来迎轿:1个男孩燃放鞭炮,1个男孩敲锣,另1个男孩挑1对灯。将花轿迎到男方家。
  (二)男家的婚礼程序
  在婚礼这天,新郎吃过早饭,要先抬上12碗左右半生熟的酒菜和香、元宝等,去本村的白马宫请白马大王等神灵“吃喜酒”:在白马宫中的每个神像前的香炉以及天地炉中各点上3炷香,待香燃尽后,表示神灵们吃过了新郎的喜酒,新郎就可以回来。
  接着新郎开始准备各种事物,等傍晚时分接新娘的花轿来后拜堂成亲。男方贺喜的亲戚朋友通常在中午都已抵达。
  1.落轿。进门时辰到后,花轿在3个小男孩的迎接下抬进男方家,放在大厅中铺开的草席上。此时报轿者唱到:“财到喜到,开大门放大炮,全部离手”。有些居住在山里的畲族不用草席,而是用5个大小不一的红布袋铺地,一个袋子比一个袋子大,此取“一代(袋)比一代(袋)好”之意。
  这时新郎出来,先把香案烛台上的蜡烛点燃,并给厅堂里供奉的神灵与祖先上香与祭拜。然后与去迎轿的那3个小孩共同点燃两只拜堂用的大蜡烛,围绕着喜轿左三圈右三圈以去煞。接着新郎用脚在轿门上大力踢三下,此叫做“踢轿”,表达的意思是“今后女人的威信不能压倒我的”。
  把香烟及红包送给抬轿师傅之后,新郎拉出新娘的手,把她手上戴的、用红线牵系着的刻有梅花的银戒取下一对来,戴在自己的手上。
  2.拜堂。新娘在陪房嫂的搀扶下走出花轿,头上由陪房嫂用米筛遮住,脚下也踩在1个米筛中。新郎手捧燃烛,围绕新娘顺时针3圈、逆时针3圈走过后也站入米筛中,与新娘一起拜堂。首先敬拜天地:对着天地炉鞠躬三下;接着敬拜祖先:向祖先牌位及祖先炉鞠躬三下;最后夫妻对拜:夫妻面对面鞠躬三下。
  此时新郎家的大厅内到处披红挂彩。大厅两侧的柱子上贴着对联:功建前朝帝喾高辛(金銮殿上)亲赐敕,流传后裔皇孙公子(日月同休)免差徭。晋屏门上贴大红“喜”字,上写“满堂红”,旁边四字:“凤凰在此”或“麒麟在此”。屋内所有的门上都贴着喜联,以幸福美满、花好月圆为横批,联曰:莲开并蒂花最美,夫妻同心情更长;灯下一对幸福侣,洞房两朵爱情花;结彩张灯良缘夜,鸣凤和凰伴喜来;志趣相投兰亦笑,感情融洽月常圆……
  3.进新房。拜过堂的新人开始进入新房,此时新郎还需忙着烧香祭拜“天地诸神”。
  而在新房中,则由新郎的姑丈唱着吉祥语挂帐,一边挂一边唱。如果姑丈不会唱,就请别人来唱,同时还另有3个男孩子也来帮忙挂帐。
  在新房中,摆放在喜床上新被子的四角要放有两个俗称“被蛋”的红色熟蛋、两个糯米团。以前还要放上几块礼饼。
  4.见公婆。挂帐一时半会儿还完成不了,新人先抽空来到厨房下厨。这时,新郎的父母已由外边回来。新人燃起一对红烛,见过父母、敬拜祖先、灶公,表示从今以后家里应由新媳妇来煮饭了。当然,现在这演变成程序化的仪式,事实并不一定如此。
  见过公婆后,新娘再回新房中。待到挂好帐子,新娘抱着一个男童向从娘家带来的尿桶中撒尿,之后把红包和柚子回送给这个小男孩。而在外面,来参加婚礼的亲戚朋友们开始“吃酒”。
  5.吃酒。八井村人把婚礼的吃饭喝酒统称为“吃酒”。吃酒之前要放三次鞭炮。第一次放炮表示“时间差不多了,大家准备吃饭”,第二次放炮表示“人已到齐”,第三次放炮表示“开(始吃)酒”。
  酒菜品种众多:要求冷盘卤菜四碟,果盘四碟,蜜饯四碟。
  畲族酒席座位的安排非常重要,如果长幼尊卑的座位安排不当,客人就会生气,并拒绝来参加婚礼。一般而言,畲族的桌子为八仙方桌,面向厅内香案方向的右边为大位,左边为小位;靠近香案方向为大位,靠近大门方向为小位。
  畲族的家族中“舅舅为大”,因此舅舅坐在第一个大位,其他人按长幼尊卑依次坐在第二、三、四位上。别的桌子座位的大小排序同此,客人们均按顺序落座。
  6.敬茶。酒席吃到一半,新郎新娘从新房出来给各位客人敬茶。被敬茶的客人则要给新人送红包。由于舅舅在家中的地位最大,新人可以给新郎的舅舅敬两次茶,每敬一次茶都要给1个红包。现在做舅舅的至少要给外甥100元的红包,其他人的红包可以随意。
  敬完茶后,新人再转回新房。
  待到客人吃好后,新人才在新房中喝交杯酒、吃饭:两碗面、两只鸡腿、两个蛋。鸡腿也是由新娘新郎互相喂食。
  (三)婚礼中的禁忌
  在婚礼中,有些禁忌是必须要遵守的,在八井畲村,通常有下列一些禁忌:
  (1)结婚时有一个柜子不能坐。(2)来观看婚礼的人不能抱着小孩,只能领着,让孩子在地上自己走。(3)不能靠着门,否则对新娘不好,即新娘以后会对公公婆婆不孝顺。(4)拜堂时忌讳怀孕的妇女和她的丈夫来观看,因为这样会“两喜相冲”,对孕妇夫妇和新人都不吉利。
  三、婚礼的变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畲族的婚礼也有不同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后,破四旧立四新时(1949年~1974年)流行结婚不坐轿,而是走路。与传统婚嫁仪式不同之处在于,采取走路结婚的新娘,在她的两边有两面大大的国旗围成轿子的模样,由女方家的两个生有男孩的女性亲戚抬着。新娘的头上撑开一把伞用来遮天,以避邪挡煞。
  现在畲民结婚也有采取走路的,这一般都是同村人,因为两家距离较近。如果走路结婚同样要用国旗围着,头上撑一把伞。
  如今畲族结婚,除了坐轿、走路,也出现乘坐轿车的。尚未举行婚礼就已怀孕的新娘,一般多选择坐轿车结婚。据说这是因为花轿的“轿煞”太过厉害,担心其会伤害到新娘腹中的胎儿。喜车到达新郎家时,新娘下车时,头上也需要用米筛遮天来辟邪。
  即使是坐轿,现今也有了新变化。如果新娘家离新郎家太远,就用拖拉机、卡车等机动车先把喜轿和新娘运至新郎所在的村口,然后再由接新娘的人迎着抬进村子。
  受到现代化的冲击,现许多畲族青年也会像汉族青年一样去城里拍拍婚纱照、乘坐轿车结婚。花轿、轿车都是租来的,租花轿的费用通常要高出轿车几倍:租花轿、请专门的抬轿者至少需花费1000元,租轿车只需几百元即可。同时,由于畲民多集中于下半年结婚,花轿又不多,想乘坐花轿还需要早早去预订,否则就难以租到。尽管如此,但多数的畲族青年还是愿意坐花轿结婚,他们说:“坐车、坐飞机甚至想坐火箭,随时都可以去坐;但坐花轿,你一辈子才有一次机会坐一次。”
  第五节 不同婚姻形态的婚礼差异
  不同婚姻形态的婚礼都有着差异,下面是招亲、童养媳婚、再婚的婚礼与正常的嫁娶婚(初婚)的婚礼的不同之处。
  一、招亲(男到女家)
  招亲即男子“嫁”到女家。由于这种婚姻属于非正常嫁娶的婚姻,因此,被女方招亲的男方不需要付那么多的聘金。如果男方家有钱可以给些聘金,但如果没有钱则可以不给聘金。
  其次,由于是男到女家,因此没有迎娶新娘过门这一程序,而是被招亲者自己到新娘家拜堂成亲。
  在举行婚礼前一天的下午,新郎先要在自己家里请请自己的亲堂和亲戚来吃喜酒,有的甚至家穷,连这一道手续也可以免去。婚礼的当天,新郎在他的五六个或七八个男性朋友及兄弟的陪同下,带着伞和装有他自己的衣服以及日常用品的包走到新娘家,现在有的新郎也坐车来。当他们到达新娘家门口时,新娘家开始燃放鞭炮迎接。其“拜堂”则与正常嫁娶婚的拜堂都一样。但是由于招亲的目的是延续女方家的香火,因此通常招亲拜堂时,男方需要在女方家的大厅或祠堂中明确说清楚今后子女的姓氏选择、抚养义务与归属等问题,过去有的还需要写下白纸黑字的契约。
  此外,还有一点不同的是,在婚礼后第三天“做人客”时,新人要回男方家住两天两夜。
  二、童养媳婚
  尽管童养媳婚也属于嫁娶婚之一种,但由于成婚时新娘已经住在新郎家,因此新娘不必坐轿,也可以省去从女家“迎娶”这一过程。在过去,通常都是在春节时让童养媳夫妇成亲,因为那样连酒席也不必另外准备,就借着除夕过年需吃得好些而权当婚宴。因此,在童养媳的婚礼过程中,最多是男方家为将成婚的童养媳小夫妇买些家具,布置一个新房,新人拜一拜天地,拜拜祖先,男家借着过节的酒席请亲堂、亲戚来吃酒,这样就算礼成。
  三、再婚
  再婚的婚礼就更为简单了。如果男女双方均是再婚者,双方情意相投后,只要找个“好日子”,女方自己一人过到男方家就可以了,也不必请客。如果男方是再婚者,女方是初婚者,这就要看女方家的条件和要求了,或者大操大办,或者仪式简单。如果大操大办,其过程与正常的嫁娶婚一样。在一般的情况下,女方如是初婚者,其家庭都会要求跟双方都是初婚者一样举行隆重的婚礼,否则面子上过不去。如果男方是初婚者,女方是再婚者,则看男方家的条件如何。若男方家里经济条件好,也可大操大办,就像双方都是初婚一般。若男方家的经济条件差,也可以简单办事。
  第六节 通婚范围
  一、通婚规则
  在历史上,许多地方的畲族也很讲究同姓不婚的原则,他们多与不同姓氏的同族人通婚。但八井畲村的畲族好像不太讲究这一点,在清代乾隆年间,他们就有同姓通婚现象,如八井村一座建造于乾隆甲辰(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的坟墓的墓碑上写着:“旌奖祖考耆宾洪溪雷公、祖妣荣赠钟氏孺人、清显考有力、妣亦氏孺人佳城”,这里的“亦氏”,即该夫人亦是雷氏,这说明当时八井畲民就存在有同姓通婚的现象。
  虽然如此,但在那个时代还讲究同姓不同宗者可婚,而同姓同宗者仍不得通婚。换句话说,就是与外村的不是同一个宗族的同姓可以通婚,而不能同本村的同姓通婚,因为畲族也是聚族而居的,多数自然村中都生活着同一宗族的人。现在,情况则有所变化,八井村畲民之间的通婚现象多了起来。八井村的畲民大都姓雷,而且都是同一宗族的,只有几户人家姓蓝,一户姓林。因此,同村雷姓的通婚即同宗的通婚,因此目前的情况是同宗雷姓的现象多了起来。其发展趋势可参见表5-4。从该表反映的情况看,1940年~1959年出生的八井男性,大约应在1960年~1979年间成婚,他们中间有6位是在本村中找对象。而1960年~1989年出生的八井男子,他们的结婚年代大约是1980年至今,他们中间却有26位在本村中找对象。看来近20多年来,八井同村通婚的现象是越演越烈。不过,同村同宗通婚现象的增加,并非没有原则可循。《婚姻法》规定是:只要不是三代以内的近亲就可以通婚。但在八井畲村,他们的通婚规则是:同一个房支的男女亲堂关系超出五代人才可以通婚,但如果男女双方都是同一个房支而又是三代以内的亲堂则不能通婚。
  此外,八井村的畲民几乎都不与天主教徒通婚,其主要的原因是天主教徒不烧香拜神灵和拜祖先,而本村的畲民则信仰民间宗教,家家户户都要烧香祭拜祖先和本家供奉神灵。每个月的初一、十五,尤其是正月初一,各家都要到村里的白马宫去烧香拜白马大王等神灵。因此,八井畲村中只有1户人家信奉天主教,男方是汉族,林姓,20世纪60年代下放时,父母带着他们迁入本村,后定居在本地,其妻子是牛洋村的畲族,结婚后也从丈夫改信天主教。除此家庭之外,八井畲民再没有人与天主教徒通婚的,即便嫁到汉族村落去的也没有。
  二、与汉族的通婚
  畲族大都在本民族中实行族内婚,很少与其他民族通婚,如有的话,也是与汉族通婚,因为他们都跟汉族杂居在同一地区。以现在八井村的户口为基础,并根据我们的核实,畲族与汉族通婚的有多例,其中直接娶进汉族女子的有二例,此外招亲的养女中也有汉族的。
  与汉族男子通婚的有五例,其中嫁娶婚一例。其次,招亲来本村的人中至少有4人是汉族,如陈建才是本镇的大获村人;罗知寿为隔壁村子罗厝里人;叶泽增为本镇北山村人;雷济寿(改姓)则为本县鉴江镇人,他们分别出生于1968年、1969年、1965年、1960年。结婚的年代分别为1987年、1991年、1987年、1979年。
  三、不同年龄间通婚
  八井村的已婚村民在选择配偶时对年龄不做特别要求,一般情况下,在夫妻双方中,男性通常都比女性年龄大。
  在150对以各种婚姻形式成婚的已婚夫妻中,妻子年龄比丈夫大的有17对,年龄差距在几个月到5岁不等,占可统计的总夫妇数的11.33%;丈夫比妻子年龄大的有102对,占总数的68.00%;另有28位丧偶的和3位离异的,分别占总数的18.67%和2.00%。
  102对丈夫比妻子年龄大的夫妻中:
  1.年龄差距在0~5岁之间的有80对夫妻,占总数的53.33%。
  2.年龄差距在6~10岁之间的有18对夫妻,占总数的12%,其中有4对为招亲婚。
  3.年龄差距在11~15岁之间的有3对夫妻,占总数的2%。其中有1对夫妻,男方是再婚者,女方为初婚者,他们的年龄相差12岁;有1对夫妻,女方是再婚者,男方为初婚者,他们的年龄相差13岁;此外还有1对为童养媳婚,夫妻的年龄相差12岁。
  4.年龄差距在16~20岁之间的只有1对夫妻,其占总数的0.67%,那对夫妻为雷金弟与雷吓妹,双方均为再婚者,男的出生于1937年,女的出生于1955年,他们的年龄相差18岁。
  四、不同地域间通婚
  以前同一个村子的人是不能通婚的,这从对山歌的双方身份限定可以看出。当地人介绍说:以前的人,当有远方的客人来时,家里人就与客人对山歌,结婚的双方就是这么认识的。本村的人“不可以唱”,同性别的人也不可以对唱山歌,因此,他们也就不可能成为夫妇。此外,我们在调查时找到一本树楼村的蓝氏族谱,其记载了早期树楼村蓝姓的通婚情况,他们有许多是与八井村雷氏通婚的。如蓝氏第十一世益字辈的人中,有男性15人,1人早夭,1人出祖,即让外姓招赘或抱养,1人随母亲改嫁而出走。在光绪十八年时(1892年),还有2人未婚,其余有10人当时已成婚,其中有2人娶的是外村的蓝氏。8人娶的是雷氏,其中牛洋、罗源洋头村各1个,起步镇护国村2人,陈八井(即现在的八井村)则有3人。其谱云:蓝益礼,“字忠奎,乳桂成,行均一,娶陈八井雷氏,名金弟。”蓝益成“字忠昌,乳金支,行均五,娶陈八井雷氏名春弟。”蓝益文,“字忠照,乳金养,行均七,娶陈八井雷氏名雍妹。”其次,同一世代的女性有8人,光绪十八年(1892年)时均出嫁,她们都嫁给外姓,其中嫁给钟姓的2人,嫁给雷姓的则有6人,其中有1人嫁到陈八井头厝;1人嫁竹里村,1人嫁横埭村,1人嫁牛洋村,1人嫁白塔乡尖山村,1人嫁黄殿坑头。如蓝“潘弟配陈八井雷大纪。”由此看来,在过去,八井人主要还是与外村的异姓或同姓通婚,然而现在对此的要求已不再那么严格了。
  在150对夫妻中,除开28位丧偶者与3位离异者,在本村119对初婚与再婚夫妻中,夫妻双方均为本村的有41对,其中男方是从外村抱养来的,又与本村人结婚的有3对。女方是从外村抱养来本村的,又与本村人通婚的有6对。从外地抱养来养大而同养兄弟结婚的童养媳有5对。其次,在这41对本村通婚的夫妻中,不同房支间如福房与禄房的通婚为25对。同房支,但不同队(可能是上一层房支)之间的通婚有3对。同房支、同队人之间的通婚有4对,如福房一队的人、福房三队的人之间的通婚,或禄房二队的人之间通婚均属此类。不过,这些人之间的亲堂关系都已经超出五服。
  根据户籍与调查资料中娶妻者媳妇的来源地,我们统计出下面的表5-4。而根据招亲者之丈夫的来源地统计出下面的表5-5。根据表5-4与表5-5的情况看,八井畲村村民的娶妻与招亲的通婚范围,在罗源县中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而在本省中则与闽东沿海各县市的人通婚,没有与外省人通婚的。
  从上面两表反映的情况看,不论是男子娶妻或是女子招亲,均以本村人及本村所在的松山镇人为主要通婚对象,其次是松山镇西北邻的起步镇。20世纪50年代之前本村男子娶进连江的女子,之后没有娶进连江的女子,而是招亲招来连江的男子。
  八井畲村现住91位娶妻的已婚男子,他们的通婚对象为:36人娶本村人,35人的妻子属于松山镇,10人的妻子属于起步镇,4人的妻子属于白塔乡,1人的妻子属于凤山镇,1人的妻子是碧里人,3人的妻子是连江人,1人的妻子是福鼎人。在本县中,几乎都集中在东部地区。
  八井村现有25位已婚女子是招亲的,其通婚对象的情况为:5个人招亲的对象是本村人,6人招亲的对象是在松山镇的范围中,2人的招亲对象是起步镇的人,1人的招亲对象是鉴江镇人,1人的招亲对象是福鼎人,4人的招亲对象是连江县人,1人的招亲对象是宁德市飞鸾人,2人的招亲对象是福安市人,1人的招亲对象是宁德市人,2人的招亲对象是霞浦县人。在本县中也是集中在东部地区,其余的都是闽东沿海的县市。
  第七节 家庭
  一、家庭形式
  家庭,按家庭成员的关系和规模,一般分为核心家庭(nuclearfamiIy)和扩展家庭(extendfamiIy)。扩展家庭又可分为主干家庭(stemfamiIy)和联合家庭(jointfamiIy)。前者为上下两代夫妇的结合;而后者则是同辈兄弟夫妇的结合。在八井畲村,现已经没有联合家庭,而有主干家庭扩展型的缺失,即隔代主干家庭。同时,由于家庭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停地变动发展,因此,不论是核心家庭还是扩展家庭,又都有完整的和不完整的区分。此外,还有一类家庭则为单身家庭。
  根据调查,在八井畲村,一个家庭中由于其户口簿、人口信息卡上的资料与实际在一起吃饭的成员有时并不吻合。为统计方便,在此以同在一个灶上吃饭为一家计算,八井畲村共有112家。在这112家中:
  1.核心家庭共有69家,占家庭总数的61.61%。其中完整的核心家庭有54个,占总家庭数的48.21%;不完整的核心家庭有15个,占总家庭数的13.34%。
  2.主干家庭共28个,占家庭总数的25%。其中完整的主干家庭有10家,占总家庭数的8.93%,不完整的主干家庭有18家,占总家庭数的16.07%。
  3.隔代主干家庭指的是主干家庭向上延伸一代夫妻的主干家庭扩展型因缺失其中一代夫妻而形成的家庭。它共有7家,占总家庭数的6.25%。其中完整的隔代主干家庭有1家,占总家庭数的0.89%;不完整的隔代主干家庭有6个,占总户数的5.36%。
  4.单身家庭共有8个,占总家庭数的7.14%。
  (一)核心家庭
  1.完整或标准的核心家庭:是指一对夫妻及其未婚子女共同构成的家庭。这是八井畲村中最普通、最常见的家庭类型,在八井畲村的家庭类型中,它有54家,所占的比例最高,达48.21%。如雷可寿1976年出生,和妻子与一个儿子分家后独立过,其家庭即为此类型的家庭。又如雷世灿与雷香珠有2子1女,但女儿送给人家做养女,大儿子结婚后分出去过,也形成为一完整的核心家庭,而他们夫妇则与未成婚的二儿子一起吃,也形成这种完整的核心家庭。这类家庭的亲属关系可以用图表示为:
  2.不完整的核心家庭:指由于某些原因,完整或标准的核心家庭中所必备的三个角色:夫、妻及未婚子女缺失一个的家庭。在八井畲村,不完整的核心家庭主要有以下3种不同的情况:
  (1)单亲家庭。即由于丧偶或离异或是分家的关系,该家庭中只有夫妻中的一人及其未婚子女。在八井畲村,这样的家庭有4家,如雷明才与妻子离异,其长子、长女均已成婚分出去另住,家中现在只有他和次子雷克如在一起生活。又如雷有金家分家后,和自己的哑巴儿子一起过,,而妻子则被分到另一个儿子的家中和他们一起过,故其家庭结构与雷明才的一样。再如雷信钦家,由于妻子亡故,只有他和两个儿子生活在一起。用亲属图表示,他们的关系如下:
  (2)已婚未育家庭。这种家庭中通常只有新婚夫妻二人,他们尚未生育子女,因此形成家庭中只有夫妻二人。在八井畲村,像这样的家庭有3家,如雷桂全与雷开英夫妻,于2002年结婚,至2003年尚未生育。又如雷梅弟与吴家美夫妻,他们于2002年结为夫妻,至我们调查时,还未有孩子,故也属于这类。这种家庭的关系可用亲属图表示如下:
  (3)分家后老夫妻单独吃的家庭。这种家庭中只有老夫妻两个自己开伙共同生活,子女均已成婚,且都分出去另住。在八井畲村这样的家庭大约有8家,如雷尧干与雷可妹夫妻的几个儿子都分家出去单过,家里只剩下他们老夫妻俩自己吃,故形成这种不完整的核心家庭。其他如雷月宝与雷容木夫妻、雷德育与雷兴珠夫妻、雷世兴与雷桃香夫妻、雷伙金与赘婿蓝银水夫妇等,都是这类家庭。这类家庭用亲属图表示如下:
  (二)主干家庭
  在八井畲村存在着在核心家庭基础扩大的扩展家庭,但由于畲民大多结婚一个,分出去一个,老年夫妻多数跟着幼子生活,所以,在八井畲村难以形成兄弟夫妻结合的联合家庭,但像主干家庭这样的扩展家庭却有不少。主干家庭又称直系家庭,这是因为主干家庭中的夫妇结合,是父子夫妇的结合,因
  他们的关系是直系的,所以他们夫妇结合而成的主干家庭也是直系家庭。如果主干家庭向上延伸一代夫妇,即包括祖父母夫妇,则为主干家庭的扩展型。由于生活中一些变动因素的影响,主干家庭通常可分为完整的和不完整的主干家庭两种。主干家庭的扩展型亦有完整与不完整两种。
  1.完整的主干家庭。其可以由父母和他们的一个已婚儿子的核心家庭和其他未婚子女构成,也可以由父母和一个已婚儿子的核心家庭构成。在八井畲村,完整的主干家庭有10家,如雷明钗家虽只有5人,但却是一个完整的主干家庭,因为该家庭包括了雷明钗夫妻、儿子与儿媳和孙女。雷可全家也是如此,他们老夫妻俩与二儿子夫妻与孙女一起生活,也是一个完整的主干家庭。他们这种主干家庭的形式用亲属图表示如下:
  但有的主干家庭还包括了一个已婚儿子的核心家庭以外的未婚子女。如雷德明的家庭就是如此,雷德明家包括他们夫妻、两个女儿、一个儿子、儿媳妇及孙子,也是一个完整的主干家庭。他们的家庭用亲属图表示如下:
  2.不完整的主干家庭。其指由于某些原因,在完整的主干家庭的五个角色:夫、妻、儿子、儿媳妇、孙子(女)中,缺失一个角色的家庭。在八井畲村,不完整的主干家庭有18家,而导致这些家庭成为不完整的主干家庭的情况大体有以下3种:
  (1)由于年老的夫妻中有一方丧偶或离异而缺失一个角色的家庭。如雷炳金的父亲已去世,家中只有他的母亲、妻子、儿女和他5人。雷永禄家也是一样,雷永禄的父亲也已经去世,家中有母亲、他们夫妻俩和2个女儿、1个儿子,同样也构成了一个不完整的主干家庭,用图表示如下:
  (2)分家后,老夫妻分别与一个已婚的子女和他或她的孙子女生活,从而使每个家庭缺少一位老人而形成的家庭。如雷可春与妹妹雷春桃(招亲)分别与母亲和父亲生活,所以形成两个都不完整的主干家庭,雷可春家有母亲、妻子、两个儿子和他5个人。他妹妹雷春桃家则有其父亲、雷春桃和招亲来的丈夫与3个儿子共6人。这类不完整的主干家庭如用亲属图表示,则为如下情况:
  (3)由于儿子与儿媳妇尚未生育而缺少孙子(女)角色的家庭。在这种家庭中,通常与老夫妇一起生活的小夫妻还未生育孩子,故形成为不完整的主干家庭。如雷水基家共有4人:雷水基夫妇、二儿子与儿媳妇,他们在2003年1月才结婚,还未有孩子,故也是一种不完整的主干家庭。其家庭关系用亲属图表示,即为:
  此外,雷进玉家的情况也是如此,其儿子雷有全(知弟)于2002年10月结婚,在我们做共时调查时还未生有孩子,另外与雷水基家不同的是,雷进玉家还有两个未婚的儿子和他们一起生活,所以,在我们调查时,雷进玉的家庭结构仍属于这类不完整的主干家庭。其家庭结构如图示如下:
  (4)不完整的扩展型主干家庭。此指祖父母夫妇、父母亲夫妇、儿子夫妇及其未婚子女中,有某些缺失的扩展型主干家庭。在八井村,这样的家庭大约有4家,如雷钗凤家现四代同堂一起生活,但其父亲及爷爷均已去世,家中只有母亲雷翠琳、祖母雷霞妹、招亲的丈夫蓝其铨、女儿雷小平和她,虽然人数并不多,但却是一个不完整的扩展主干家庭。其家庭结构用亲属图表示如下:
  (三)隔代主干家庭
  隔代主干家庭实际上是主干家庭扩展型的变异。换言之,在这种家庭中,其夫妇的联合仍然是直系的,但夫妇对数一般有三对,即由祖父母夫妻、父母亲夫妻与儿子夫妻及儿子的未婚子女构成。但与扩展的主干家庭的不完整型的区别在于,不完整的扩展主干家庭中的缺失是单方的,也就是说,不完整的扩展主干家庭的每一代夫妻都至少有一人在该家庭中;而隔代的主干家庭则是这些夫妇中有一代人因亡故或外出而不在一起生活,但这种家庭成员的联系又不能脱离开这些亡故或外出的夫妻而构成。如果虽有隔代,但其他存在的夫妇都没有缺失,此可称为完整的隔代主干家庭;而如果那些隔代的夫妇中亦有人缺失,则可称为不完整的隔代主干家庭。
  (1)完整的隔代主干家庭:指除最下面的未婚子女那一级外,其他代级均夫妻双全,但有一对不在本地或全亡故。这类家庭八井畲村有1家,雷世珠与雷汝娇夫妇抱养了一个女儿,后由此女儿招亲,生了女儿雷雪娇后,雷世珠的养女与赘婿出走,回赘婿老家,雷雪娇承继雷家的姓氏,1976年又招进罗厝里的汉族罗知寿为夫,并于1992年和1995年生了1女1男,都承继雷姓,并一起生活,共灶同食,所以雷世珠的家人口虽不多,只有6人,但其结构则是一个完整的隔代主干家庭,其家庭结构用亲属图表示如下:
  (2)不完整的隔代主干家庭。其指由于丧偶或离异或分居,而使某一个或几个代级的夫妻缺少一个人的隔代主干家庭。在八井畲村,这种家庭大约有6家,如雷高进与雷炎钗夫妻需赡养祖母,因其父母均去世,故他们家中的成员有祖母雷金香、雷高进与雷炎钗夫妻和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共6口人。由于父母亲去世不在了,故形成隔代主干家庭,因祖父也已去世,只祖母与他们一起生活,祖父母夫妇中有缺失,因而就形成为不完整的隔代主干家庭。其家庭结构用亲属图表示则为:
  (四)单身家庭
  顾名思义,单身家庭指的是一个人独自生活的家庭。在八井畲村,这种家庭有8家,但他们形成的原因却不同。其中雷世田生于1918年,雷回弟生于1937年,他们是因为一生都未成婚而独身一人。但有的人则是因为没有子女,或是子女已成家另住,同时又由于丧偶或离异而只剩下他/她一人独过的单身家庭。如雷伙容生于1952年,与妻子离婚和孩子成家分出去后,只剩下他自己一个人单独过,从而形成所谓的单身家庭。其他类似的人还有3个。这种家庭结构的变化可以用以下的亲属图表示:
  有的则是与配偶及子女家人们分开生活、吃饭,而形成独自一人的单身家庭。如雷木才,其母亲、妻子、儿子媳妇及孙子女们在一起组成了一个不完整的扩展主干家庭,生活在新村新建的二层楼房中。而他自己一个人则单独住在老村的六扇房老屋中,自己煮自己吃,自由自在。用亲属图来表示他们的关系,应为:
  二、分家
  家庭,不论是从其人口,还是形态上,总是在不停的发展变化。家庭人口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则在于结婚或分家。
  八井畲村的畲民在观念上还是希望几代同堂的家庭最好,因为这样的人家子孙齐全,是有福气的人家。譬如结婚时的陪房嫂,一般多由家中子女齐全、没有损失、夫妻均在、即将做奶奶的妇女担当,就是这种观念的一种反映。然而,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这类大家庭并不很多。
  按照居处模式的不同,家庭可分为只有一代人的家庭、两代同堂家庭、三代同堂家庭、四代同堂家庭……八井畲村的家户中,最多代级的是四代同堂的家庭,其共有11户,其中有7户是隔代主干家庭,也就是说实际上这7户家庭里只有三代人,这三代人中间的某一个代级的成员由于长期居住在别处或分出去或死亡而缺失。经统计,八井村有77个小家庭(包括核心家庭与单身家庭),占家庭数的68.75%,35户扩展家庭(实为各类主干家庭),占总家庭数的31.25%。
  扩展家庭由2个或2个以上的核心家庭组成,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核心家庭也可以看作是从扩展家庭中经历分家的产物。麻国庆在其《家与中国社会结构》中指出:“家的运行机制就是分家。”“中国的家文化就是分、继、合的文化,即分中有继、继中有养、养中有合。……分为家庭再生产的外在表现,继为家庭再生产运行的内在机制……而合为家庭再生产的现实体现。”①
  八井畲村的畲民对分家的看法与实际行动都很朴实。分家的主要原因是双方的生活习惯不同。如果兄弟姐妹多,大多数人分家都是在结婚之后,新婚夫妇“另起炉灶”。如果是独生子女或抱养来的养子或养女,因为只有一个孩子,往往不会分家。
  一般情况下,如果结婚后新婚夫妇能与自家的父母以及仍未成婚的兄弟姐妹们和睦相处、关系融洽,就可以不分家,渐渐形成几代同堂的家户规模,或者等弟弟结婚后再分家。如果新婚夫妻不能与自家的父母以及未婚的兄弟姐妹们和睦相处,那么就分家另起炉灶,父母对此并不强求。
  在八井畲村,继承权全归男子。兄弟都结婚以后,一般都分家。几个兄弟平均分配家产,长子可以适当多得一些,但最多也不能超过其他兄弟的一倍。父母在世时分家,父母不留产业。有的人家将父母分开,各跟一个儿子过。有的是父母自己开伙,收成后由各个儿子送粮食赡养父母。②分家时,家中的不动产,如田地、房屋等,按照兄弟的人数来平均分配。女儿通常是没有继承权的,因为她们要嫁到别人家。但如果一家没有儿子,只有女儿,可以招婿进门,也得到同样的继承权。由于现在已很少养家畜、牲口,也就谈不上分配什么家产了。例如雷知国兄弟姐妹中有三男四女,1998年雷知国结婚后分家时,3个姐姐和1个妹妹均已出嫁,家里的土地平均分成3份,每个兄弟1份。房屋的分配则是雷知国与其兄雷知全“一人一半”(共4间房子),弟弟雷知嘉由于尚未结婚,因此没有分得房子,仍与其父母同住同灶吃饭。
  由于分家多在年长的儿子结婚后实施,所以通常的情况都是年长的儿子先分家出去,父母大多与未婚的小儿子一起生活。
  就目前的情况看,大多数新婚的夫妻结婚后比较喜欢马上分出来自己过。他们认为,这样比较方便,而且与家人的矛盾要减少很多。父母面对成婚后要立即分家出去的儿子也不会强留。
  三、抱养
  当一个家庭没有生养,或生养很少时,为了延续本家的香火,他就可能通过抱养的方式,把别人生的孩子抱来当作自己的孩子,并把他(她)抚养长大、结婚成家、繁衍后代。被抱养的孩子与其养父母之间有抚养与赡养、继承家庭财产、世系传递的权利与义务。畲族除了通过结婚生子延嗣外,抱养也是一种重要的世系传递的途径。
  1949年以前,如果一对已婚夫妇没有生育孩子,可通过再娶一个老婆的方法来解决延嗣问题。1949年以后实行一夫一妻制,如果一对已婚夫妇没有生育孩子,多会采取抱养的方式来延续自家的香火。
  (一)被抱养孩子的年龄段
  被抱养的小孩大多是一两岁的婴幼儿,也有刚满月或还不足月的婴儿,很少有人抱养八九岁的小孩。一方面,这个年龄段的小孩已基本懂事,很难协调与亲生父母及养父母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亲生父母把孩子已经抚养到这么大了,一般也舍不得卖或送给别人。
  (二)被抱养孩子的性别选择
  虽然畲族实行父系继嗣,但在抱养小孩时,多数的畲民更愿意要女孩子。主要原因是抱养女孩的费用低,以后无论是出嫁还是招亲,养家的花费也要比男子娶亲少些。另外,有的人家的抱养是为自己儿子抱养童养媳,这自然是要女孩子了。
  (三)抱养子女时的花费
  抱养孩子一般都是在孩子还很小时就抱养,因此通常不用花多少钱。有的人家贫穷,孩子多了养不起,甚至认为“有人肯抱去,给他(她)吃穿就不错了”。
  (四)抱养家庭与被抱养家庭的往来
  畲族有句俗话:“带身的功劳不大,养大的功劳才大”,意指亲生母亲的功劳没有抚养其长大的养父母的功劳大,因此,被抱养的孩子与其养父母的关系更亲近些。两个家庭的往来走动大体有以下几种情形:
  1.大多数抱养家庭与送养家庭没有来往。
  2.有的在孩子结婚时才开始“走亲戚”,也只与最亲近的亲戚有来往。
  3.有的在孩子结婚前就开始互相走动,过年过节时,养父母家送些饭菜等给孩子的亲生父母家,他们要先吃送来的饭菜,后吃自己家的饭菜。
  (五)八井畲村抱养孩子的原因
  在八井畲村中抱养的现象不少,其具体的情况有以下几种:
  1.养父母患不育症,为了延续香火而去抱养。有的是抱养儿子,长大后给他娶妻生子;有的则抱养女儿,等她成人后招亲,她的孩子则与她的养父同姓氏。
  2.养父母在结婚后的最初几年内没有生育子女,担心不育而去抱养。
  3.养父母自己已生有孩子,但因都是女孩或都是男孩,而再去抱养别人的男孩或女孩。
  4.已生育有子女,因担心今后自己的儿子娶妻有困难而抱养一个女孩来做童养媳。或者自己没有生育子女,抱养一个儿子,再给这个养子抱养一个童养媳。20世纪80年代以后已几乎没有抱养童养媳的了。
  5.抱养亲戚的孩子。自己没有子女,或子女较少,抱养多子女的亲戚家的孩子。一方面,养父母与养子女之间有血缘关系,更亲近;另一方面也可帮孩子的亲生父母家逃避计划生育罚款,方便给孩子上户口。

知识出处

畲族福建罗源县八井村调查

《畲族福建罗源县八井村调查》

出版者:云南大学出版社

本书是对福建省罗源县八井村畲族的调查,依次介绍了其概况与历史、生态环境、经济、人口、婚姻家庭、宗族、社区管理、法律、民居建筑、风俗习惯、口传文化、教育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八井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