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龄分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畲族福建罗源县八井村调查》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5168
颗粒名称: (二)年龄分工
分类号: C923
页数: 4
页码: 97-100
摘要: 本文介绍了八井村村民根据年龄分工,年轻一代多出外打工,中老年一代务农为主,但也有多元经济结构趋势。
关键词: 八井村 畲族 年龄分工

内容

八井村的村民说:“现在的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不会做农活。”在八井村,现在30岁以下的男性青年已不会犁耙等农业技术活了。已停止上学的,大都出外打工。一方面是经营个体化后村里没有多少农活可做,但另一方面则是不愿意以务农为主业,他们认为出去打工赚的钱比做农活得来的钱要多。
  一般父母还能干得动农活的,都不会让小孩子去做农活,怕磕着碰着,“万一生病了就麻烦了”,还得看医生。以前是因为路难走,不方便去找医生,人们有病时大多去抓草药,或找畲医看病。现在方便了,不仅村上有乡村医生,也可以上镇卫生院、县医院找医生,但也很少去,多请乡村医生和畲医诊治。
  中年人更多的是边务农边打工,农忙时做农活,农闲时出外打工。其实根据他们的经济条件,有的人完全可以不再做农活也能够生活无忧,但却始终割舍不下这份对土地的深厚感情,不忍心看着田地闲置,总要在上面种些什么。老年人更是如此,只要还干得动,就不会放下手中的农具,他们总是闲不住。66~70岁的男性有7人,其中2人什么都不做,5人在务农。雷金弟(出生于1937年)在村里主要负责土自来水以及管田里的水,但他也懂得武术与民间医术,平时也会去给人看病。雷有金(出生于1935年)是“大木”师傅,年轻时多设计与建造畲族人家住的木构四扇房、六扇房和宫庙,现在年龄大了,而且大家都在建砖石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的建筑,他已无用武之地,所以只好改行在家做些木盆、木饭甑、木斗之类的小件物品。
  截至2003年8月,八井村16~20岁的男性共31人,24人出外打工,5人是学生,2人无业;女性25人,1人务农兼做家务,18人出外打工(其中1人兼做家务),3人是学生,3人无业。
  21~25岁的男性共18人,1人务农兼跑运输,16人出外打工,1人无业;女性共17人,1人务农,9人出外打工,1人专门料理家务,2人照看店铺兼做家务,4人无业。
  26~30岁的男性共23人,3人务农(其中1人也在外打工,2人开店铺做生意),14人打工(其中1人兼做农活),1人为宗教职业者(道士),5人做生意(其中2人兼做农活),3人无业;女性共13人,7人务农(其中1人兼出外打工),2人料理家务,3人打工(其中1人兼做农活),2人无业。
  31~35岁的男性共27人,15人务农(其中12人兼出外打工,1人兼当民间医生),20人打工(其中12人兼务农),1人是民间医生兼务农,3人做生意、跑运输等,1人无业;女性共22人,13人务农(其中1人兼做家务,2人兼出外打工),2人做家务(其中1人兼做农活),8人出外打工(其中2人兼务农),2人无业。
  36~40岁的男性共16人,12人务农(其中9人兼出外打工),12人出外打工(其中9人兼做农活),1人是宗教职业者;女性共19人,12人务农(其中2人兼做家务,3人兼出外打工),3人料理家务(其中2人兼做农活),7人出外打工(其中3人兼做农活),2人无业。
  41~45岁的男性共21人,20人务农(其中14人兼出外打工),15人在外打工(其中14人兼做农活);女性共9人,8人务农(其中3人兼做家务,2人兼出外打工),4人料理家务(其中3人兼做农活)。
  46~50岁的男性共12人,10人务农(其中5人兼出外打工,2人兼做生意),6人在外打工(其中5人兼做农活),1人无业;女性共14人,11人务农(其中4人兼做家务),1人在外打工,2人无业。
  51~55岁的男性共9人,7人务农(其中1人兼出外打工),2人在外打工(其中1人兼做农活,1人是民间医生),1人从事养蜂;女性共7人,4人务农(其中1人兼出外打工),1人料理家务,3人在外打工(其中1人还兼做农活)。
  56~60岁的男性共8人,4人务农,1人是民间医生,2人做小生意,1人无业;女性共3人,2人务农(其中1人兼做家务),2人料理家务(其中1人兼做农活,1人兼照看店铺做小生意)。
  61~65岁的男性共3人,1人务农,1人在外打工,1人开店铺做小生意;女性共11人,4人务农,2人料理家务,5人无业。
  66~70岁的男性共7人,5人务农(其中1人兼照看店铺,1人是民间医生帮人看病),2人无业;女性共6人,1人务农,1人料理家务,4人无业。

知识出处

畲族福建罗源县八井村调查

《畲族福建罗源县八井村调查》

出版者:云南大学出版社

本书是对福建省罗源县八井村畲族的调查,依次介绍了其概况与历史、生态环境、经济、人口、婚姻家庭、宗族、社区管理、法律、民居建筑、风俗习惯、口传文化、教育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八井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