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人口的性别及年龄分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畲族福建罗源县八井村调查》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5154
颗粒名称: 第二节 人口的性别及年龄分组
分类号: C924.25
页数: 3
页码: 81-83
摘要: 本节介绍了八井村1988-1992、1968-1972年为生育高峰期,计划生育政策有效控制了人口增长。
关键词: 八井村 畲族 年龄分组 人口性别

内容

八井村现有的460人(男248人,女212人)中,包括有各年龄组人数如下表:
  从上面的情况看,11~15岁这一年龄组的人数最多,分别为男37人、女34人,各占总人口的8.04%、7.39%。次之为31~35岁这一年龄段的人口,该组的男性有26人、女性23人,各占总人口的5.65%、5%。这说明在1988年~1992年以及1968年~1972年为八井村的生育高峰期,这也许与新中国建立后医疗卫生情况得到大大的改善与提高有关;同时,这种现象也许也可以说明八井村的生育周期大约是以20年~25年为限的,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八井村民的婚育时间都比较早。
  其次,从上面的情况也可以看到,6~10岁儿童的人数比11~15岁的少儿人数几乎减少了一半多,该组男性有18人、女性11人。这里面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因为1993年~1997年间加大了计划生育的力度,从而对过去无度的生育进行了有效的控制。
  其三,从上面的情况我们还可以看到,0~5岁年龄组的幼儿人数更少,该组的男、女均为7人,几乎是11~15岁年龄组少儿人数的1/5。这种现象表明,一方面是加大力度的计划生育政策在继续发挥着控制的效用;另一方面,上述情况也许也可以表明,通过一段时间的计划生育的教育和政策实施,八井村的人们已经越来越多地认识到计划生育的好处,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孩子生得越多,其负担与以后的子女效益相比就越重。因而,随着社会的进步、视野的开阔,人们渐渐用晚生、少生、优生、优育的观念取代从前“多子多福”的观念。例如雷可春生于1957年2月10日,在1977年1月15日快满20岁时结婚,长子雷知粮出生于当年的10月10日。而雷知粮则到2000年1月23岁时才结婚,原本安排的生育时间为2001年1月,但他们到了2002年1月才有了长男,并领了独生子女证。这表明旨在控制人口增长的计划生育政策在少数民族地区也卓有成效。

知识出处

畲族福建罗源县八井村调查

《畲族福建罗源县八井村调查》

出版者:云南大学出版社

本书是对福建省罗源县八井村畲族的调查,依次介绍了其概况与历史、生态环境、经济、人口、婚姻家庭、宗族、社区管理、法律、民居建筑、风俗习惯、口传文化、教育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八井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