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人口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畲族福建罗源县八井村调查》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5152
颗粒名称: 第四章 人口
分类号: C924.25
页数: 30
页码: 79-108
摘要: 本章介绍了罗源县的畲族人口概况、人口的性别及年龄分组、八井村历年人口的出生及死亡等情况。
关键词: 八井村 畲族 人口调查

内容

第一节 概况
  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时,罗源县的畲族人口为18682人,占全县总人口的8.06%。其中松山镇有22个行政村,畲族人口2124人,占松山镇总人口的6.76%;他们绝大多数分别居住在上土港、前房、竹里和八井这四个比较纯的畲族村中,此外还有少部分与汉族一起杂居在白水村里。①到1998年,罗源县的畲族人口增至20046人,约占全县总人口251870人的8%。松山镇的畲族人口也增至3096人,占松山镇总人口37132人的8.33%。②
  根据罗源县计划生育局2003年2月26日制作的《人口信息卡(八井)》(即《八井村(居)人口与计划生育信息卡》)统计,八井行政村(包括八井行政村第四村民小组的牛洋自然村在内)现有人口131户,557人。其中男性301人,占村总人口的54.04%;女性256人,占村总人口的45.96%,男女性别比为117:58。
  根据县、乡的统计报表,八井村为纯畲族村,然而,根据我们的实地入户调查,八井村有6名汉族,其中1人姓陈,1人姓罗,1人姓叶,3人均因男到女家入赘缘故户籍在八井村,招赘他们的家庭均为畲族家庭,但他们个人仍保持本家姓氏和汉族身份,只是子女皆随母亲家而成为畲族。另外还有3位汉族则姓林,他们是一户汉族人家,户主林时坚是在文革时跟随当医生的父亲下放来到八井畲村的,后与当地畲族姑娘恋爱结婚而留居该村,没有返城。他认为:他自己只是居住在妻子的村落中,并非招亲,子女仍旧姓林,没有改姓,所以他自己与子女的身份均为汉族。因此,八井村并非纯粹的畲族村,而有这么1户汉族人家。除了这6人外,八井村(指八井自然村,牛洋村除外)的454人均为畲族。根据上述计生局制作的《人口信息卡》,八井村的居民除了2人姓钟,7人姓蓝外,其余均为雷姓。但是,根据我们的入户调查,八井村还有两户人家虽然户籍上写着雷姓,但他们却姓蓝,即蓝水银和蓝水盛兄弟,因为他们的家中还供奉着写着“汝南郡蓝氏堂上历代远近祖先香位”的“祖宗套”,这表明他们并非雷姓。据蓝水银说,他们原居起步,母亲为八井村雷氏,困难时期,因其父亲早逝,母亲带着他们兄弟姐妹在那里难以生活,这才回到娘家的村子生活,所以,他们也就在这里长大,他和弟弟蓝水盛在八井村成家立业,各有3个儿子。所以,如果加上这两户隐姓的蓝氏,八井村的蓝姓至少有15人以上。
  2003年7~8月,经过实地入户调查核实,不包括牛洋自然村的人口,但加上2003年2月26日以后新生人口与死亡人口的变动因素,仅八井自然村就有人口113户,共460人。其中男性248人,占村总人口的53.91%;女性212人,占村总
  人口的46.09%,男女性别比为116.98。八井村的畲族人口454人,占全村总人口的98.70%;汉族人口6人,占1.30%。
  第二节 人口的性别及年龄分组
  八井村现有的460人(男248人,女212人)中,包括有各年龄组人数如下表:
  从上面的情况看,11~15岁这一年龄组的人数最多,分别为男37人、女34人,各占总人口的8.04%、7.39%。次之为31~35岁这一年龄段的人口,该组的男性有26人、女性23人,各占总人口的5.65%、5%。这说明在1988年~1992年以及1968年~1972年为八井村的生育高峰期,这也许与新中国建立后医疗卫生情况得到大大的改善与提高有关;同时,这种现象也许也可以说明八井村的生育周期大约是以20年~25年为限的,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八井村民的婚育时间都比较早。
  其次,从上面的情况也可以看到,6~10岁儿童的人数比11~15岁的少儿人数几乎减少了一半多,该组男性有18人、女性11人。这里面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因为1993年~1997年间加大了计划生育的力度,从而对过去无度的生育进行了有效的控制。
  其三,从上面的情况我们还可以看到,0~5岁年龄组的幼儿人数更少,该组的男、女均为7人,几乎是11~15岁年龄组少儿人数的1/5。这种现象表明,一方面是加大力度的计划生育政策在继续发挥着控制的效用;另一方面,上述情况也许也可以表明,通过一段时间的计划生育的教育和政策实施,八井村的人们已经越来越多地认识到计划生育的好处,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孩子生得越多,其负担与以后的子女效益相比就越重。因而,随着社会的进步、视野的开阔,人们渐渐用晚生、少生、优生、优育的观念取代从前“多子多福”的观念。例如雷可春生于1957年2月10日,在1977年1月15日快满20岁时结婚,长子雷知粮出生于当年的10月10日。而雷知粮则到2000年1月23岁时才结婚,原本安排的生育时间为2001年1月,但他们到了2002年1月才有了长男,并领了独生子女证。这表明旨在控制人口增长的计划生育政策在少数民族地区也卓有成效。
  第三节 八井村历年人口情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八井村的生产队与自然村的数目都没有变化,只是总户数与人口有所增减。1958年对本村进行的民族调查资料表明,当时八井村所在的八井营①共有192户705人,有两户汉族住在八井村,其他都是畲族。畲族有蓝、雷两姓,蓝姓共27户,住在上竹里村。②其人口分布如下表:
  从上表情况看,在1958年时,八井村有95户,总人口为299人,其中有两户是汉族,他们都是招亲来到本村。而根据表4-3,1974年,八井村户数虽只有85户,但人口却增加到410人,是1958年的1.37倍。1958年的两户汉族已陆续迁离本村。而在20世纪60年代,因政治运动的关系,又从福州市下放一家汉族来八井。
  自1974年至1986年的12年间,八井行政村(包括牛洋自然村)的人口基本上呈持续小幅度增长。1986年至2000年的14年间,总户数有所增长,总人口则有所下降。
  根据上述表格所提供的数据,我们编制了八井行政村择年人口情况变化表如下:
  在以上的表格中,八井村的各项数据均为八井自然村和牛洋自然村两个村落的数据总和。1974年,八井村共有人口85户、410人。其中女性有239人,占总人口的58.29%,比松山公社的女性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47.60%高出10.69个百分点。村中的女性劳动力有55人,占总劳动力人口146人的37.67%,比整个松山公社的女性劳动力535人所占的松山公社劳动力人口中的比例8.50%高出29.17个百分点。
  4年后,到1978年,八井村的总户数增加2户,共87户;人口增加31人,达到441人,增长比例7.6%。其中女性有221人,占总人口的50.11%,比例下降8.18个百分点。村中的女性劳动力有60人,占总劳动力人口152人的39.47%,比整个松山公社的女性劳动力1898人所占的松山公社劳动力人口中的比例22.98%高出6.49个百分点。
  6年后,即1984年,总户数减少两户,共85户;总人口只增加了4人,共445人,增长比例为0.91%。其中女性有222人,占总人口的49.89%,比例下降0.22个百分点。村中的女性劳动力有76人,占总劳动力人口132人的57.58%,比整个松山乡的女性劳动力1046人所占的松山乡劳动力人口中的比例14.26%高出43.35个百分点。
  1984年至1986年的两年间,人口与总户数增加的幅度较大:总户数增加11户,共96户;总人口增加37人,共482人,增长比例为8.31%。其中女性有239人,占总人口的49.59%,比例下降0.3个百分点。村中的女性劳动力有135人,占总劳动力人口260人的51.92%,比整个松山乡的女性劳动力1418人所占的松山乡劳动力人口中的比例17.36%高出34.56个百分点。
  1986年至2000年的14年间,总户数增加了3户,共102户(其中1个为集体户);总人口有所降低,为477人,降低的比例为1.05%。其中女性有223人,占总人口的46.75%,比例下降2.84个百分点。
  2000年至2003年的3年间,人口增加的数量很多:总户数增加29户,达131户;人口增加80人,达557人,增长的比例为16.77%。女性人数虽有增加,但所占的比例一直在减少,到2003年为止,女性有256人,占总人口数的45.96%。
  第四节 八井村历年人口流动情况
  任何一个具有现代化气息、与外界有所接触的地区,总免不了人口的流动。在中国,人口的流动根据户籍的不同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人员在不同的地区之间的流动,但其户籍册中登记的户籍所在地不变,譬如因务工而流动的人口;一种是户籍随人员的迁移而变迁,譬如婚嫁、升学等。其次,根据流动方向的不同,人口流动又可分为流入和流出两种。畲族通常很少流出,但在八井村,由于出外务工的人较多,因此流出人口明显要多于流入八井村的人口。
  一、人口流入
  (一)户籍不改变的流入
  在1995年~1996年期间,那时八井村的碗窑里废村址那里正在筹建罗源县的自来水厂,以便就近使用苏区水库的水资源,使罗源县城的居民用水更加方便,由于有建设项目,工地需要劳工,便有大量的人员因务工的关系流入八井村。
  1995年9月1日流入人口共有7人,其中男性6人,女性1人,他们的户口所在地均为福清市。在这7个人当中,年龄最小的出生于1971年,1995年24岁;年龄最大的出生于1950年,1995年45岁,都是强壮劳力,主要从事建筑工。他们的婚姻状况为:离婚1人(男),已婚1人(男),初婚5人(4男1女)。采取节育措施情况为:上环1人,结扎5人,1人情况不详。
  1996年流入的人口最多,这一年流入的人口共有44人,其中男性36人,女性8人。他们分两次流入,1996年9月,流入有31人,其中男性26人,女性5人;10月又流入13人,其中男性10人,女性3人。这44人分别来自10个不同的地方:其中浙江6人(均男),四川11人(8男3女),江西8人(均男),泉州2人(1男1女),福清10人(6男4女),宁德2人(均男),邵武1人(男),福建建阳1人(男),福建柘荣2人(均男),沙县1人(男)。在这44人中,年龄最小的出生于1980年,他是浙江泰顺县雪侯岩溪村人,男性,1996年出来打工时只有16岁;年龄最大的出生于1945年,他是宁德蕉城北路人,男性,1996年出来打工时已经51岁了。这44人的婚姻状况为:已婚22人,其中男性18人,女性4人;未婚的22人,也是男性18人,女性4人。在这些已婚人士中,采取节育措施的情况为:上环9人,结扎8人,女扎3人,未育未采取措施者2人。①
  2000年因务工的原因流入本村的只有3人,均为男性,他们分别在2000年3月、4月、5月流入八井村。他们的婚育情况为:1人为初婚者,其所采取的节育措施为妻子施行结扎手术;另2人则为未婚者。②
  (二)户籍有变动的流入
  由于婚嫁而流动的人口,其户籍往往随本人迁移。近些年来,八井村内的同姓通婚盛行,所以从外村或外县通过婚嫁关系进入八井村的很少,这使得户籍有变动的流入比较少。
  1996年,因婚嫁从罗源县的起步镇迁入2人(以下简称婚入),均为女性。1997年没有人迁入。1998年,从寿宁县及罗源县的起步镇各婚入1人,均为女性。1999年,从罗源县松山镇竹里村婚入1人,女性。2000年从罗源县的起步镇婚入1人,女性;从罗源县的洪洋乡婚入1人,男性。2001年,从连江县婚入1人,男性;从罗源县松山镇上土港村婚入1人,女性。2002年,从罗源县松山镇竹里村婚入1人,女性。2003年,从罗源县的起步镇婚入1人,女性。①综上情况看,从1996年到2003年,八井村户籍有变动的流入共有11人,他们都是因婚嫁关系而迁入八井村,其中嫁入9人,招亲的2人。另外,从上述嫁入的9人的情况看,来自外县的1人,来自本县的有8人,其中来自起步镇的有5人,而来自同镇不同畲村如竹里、上土港村的则有3人,这表明,除了村内通婚外,八井人的通婚范围主要限制在罗源县中,而且主要的通婚范围是在罗源县的东部地区。
  二、人口流出
  (一)户籍不改变的流出
  据2000年《福州市基层计生信息变动报告单(村级2)》的记录,2000年3月、4月、5月、6月,八井村共流出人口17人,其中男性11人,女性6人,年龄最大的出生于1969年,2000年31岁;年龄最小的出生于1984年,2000年16岁。流出的原因均为务工,流往的地点为:福州13人,其中男性10人,女性3人;宁德1人,男;莆田2人,均为女性;连江1人,女。
  2003年1月至8月之前,由于务工从八井村流出的人口有14人,其中男性10人,女性4人,年龄最大的出生于1976年,2003年27岁;最小的出生于1986年,2003年17岁。流往的地点为:湖北1人,男;上海2人,均为男性;福州5人,其中男性4人,女性1人;莆田5人,其中男性3人,女性2人;连江1人,女性。(见表4-9)
  (二)户籍有变动的流出
  1996年因婚嫁迁出(以下简称婚出)2人,均为女性:迁至连江1人,罗源县白塔乡1人。因离婚迁出2人,均为女性:迁至罗源县松山镇竹里村1人,罗源县白塔乡1人。因父母离婚而随母迁出1人至竹里村,女性。1997年婚出1人至罗源县起步镇,女性。1998年婚出3人,均女:罗源县松山镇竹里村2人,连江1人。1999年婚出2人至连江,均为女性。2000年婚出4人,均为女性:连江1人,闽清1人,闽侯1人,罗源县松山镇竹里村1人。2001年婚出3人,均为女性:罗源县松山镇竹里村1人,连江1人,罗源县起步镇1人。因升学而迁出2人:至南平中专学校1人,男性;至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校1人,女性。2002年迁至马鼻3人,2男1女(雷新钗一家)。2003年婚出4人,1男3女:连江1人,女性;罗源县松山镇横埭村1人,女性;罗源县松山镇竹里村1人,男性;福州1人,女性。①
  第五节 八井村人口的出生及死亡
  人口的出生与死亡,是一个地区人口变动的最根本的原因。
  根据八井村《计生台账登记簿》及笔者实地调查,1996年~2003年间本村人口的出生及死亡情况如下:
  1996年~2003年出生的21人中,有16人为1孩次(9男7女),有5人为2孩次(4男1女),已没有3孩次、4孩次或5孩次的。
  1996年~2003年死亡的26人中,只有1人是出生后死亡的男婴;40~49岁死亡的共2人,均为男性;60~69岁死亡的共5人(4男1女);70~79岁死亡的共14人(6男8女);80~89岁死亡的共4人(2男2女)。
  1996年~2003年间,八井村人口自然增长缓慢。1996年出生3人,死亡4人,人口呈负增长。1997年出生1人,死亡4人,人口呈负增长。1998年出生1人,死亡2人,人口呈负增长。1999年出生3人,死亡5人,人口呈负增长。2000年出生7人,死亡5人,人口呈正增长。2001年出生1人,死亡2人,人口呈负增长。2002年出生4人,死亡3人,人口呈正增长。2003年1月至8月之间出生1人,死亡1人。
  因此,在1996年~2003年这八年中,抛开人口的流动与迁移因素,八井畲村的人口总体上呈现负增长。
  第六节 八井村家庭人口
  一、家庭规模
  家庭是社会组织中最基本的社会单位之一。“畲族人民的家庭组织多为小家庭,解放前也曾存在过大家庭,全村有八户人家,人口在13人以上,以后也逐渐分了家,现在最多的一家人口有8人,全村每户平均人口3.7人。”①
  现在八井村的家庭以4口之家为最多,在全村113户中,每户家庭的人口数如下表:
  二、家庭分工
  (一)性别分工
  畲族普遍对女性没有什么歧视,虽然也存在重男轻女的思想,但其程度轻于汉族。畲民家族香火的传承主要依靠男性子孙,但若没有亲生的男性子孙也不强求,可以通过收养和招亲的形式来解决这一问题。
  八井畲民过去大都生活在半山腰,其经济以农业为主,也兼有一点狩猎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八井村的大部分畲民渐渐迁移到平地上生活。现在的八井村畲民,农业还是其主要的经济方式,不过已出现多元经济结构的趋势,青年人多数都出外打工,或做些小生意。
  按性别分工,其主要的原则是“男主外,女主内”。家务事多由女性承担,也有双方共同承担的(雷信慈夫妇),或者男方多承担些的(雷信银夫妇)。
  在八井村,16~70岁年龄段的男女经济行为分类中,是很难加以明确归类统计的,因为一个人往往身兼好几种工作,故下面的归类统计是不完全的,也不可能完全精确。
  16~70岁的男性有175人,其中出外打工者最多,有110人,但在这110人中,有42人是平时务农,农闲时才出外打工,常年在外打工者约五六十人。其次,务农者有78人,其中有42人在农闲时出外打工,有些人同时还经营养殖业、做些小生意或当畲医。其三,经营养殖业做小生意的有15人,其中有5人仍然务农或做其他职业。其四,无业者共有11人。其五,学生有5人,他们的年龄均在16~20岁。其六为宗教职业者,尽管八井村有多人能为人做仪式,即当法师(道士),但有道教协会证书的道士只有2人。
  16~70岁的女性共146人,其中务农者最多,有64人(其中12人另一项主要工作是料理家务;10人在农闲时出外打工)。其次是出外打工者,有51人(其中10人平时务农)。第三是料理家务者,有26人(其中12人也务农,3人帮助家人照看店铺、做些小生意)。第四是无业者,有24人。第五是学生,有3人,她们的年龄均在16~20岁间。第六是经商做小生意者,共3人,同时她们还需要做家务。
  (二)年龄分工
  八井村的村民说:“现在的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不会做农活。”在八井村,现在30岁以下的男性青年已不会犁耙等农业技术活了。已停止上学的,大都出外打工。一方面是经营个体化后村里没有多少农活可做,但另一方面则是不愿意以务农为主业,他们认为出去打工赚的钱比做农活得来的钱要多。
  一般父母还能干得动农活的,都不会让小孩子去做农活,怕磕着碰着,“万一生病了就麻烦了”,还得看医生。以前是因为路难走,不方便去找医生,人们有病时大多去抓草药,或找畲医看病。现在方便了,不仅村上有乡村医生,也可以上镇卫生院、县医院找医生,但也很少去,多请乡村医生和畲医诊治。
  中年人更多的是边务农边打工,农忙时做农活,农闲时出外打工。其实根据他们的经济条件,有的人完全可以不再做农活也能够生活无忧,但却始终割舍不下这份对土地的深厚感情,不忍心看着田地闲置,总要在上面种些什么。老年人更是如此,只要还干得动,就不会放下手中的农具,他们总是闲不住。66~70岁的男性有7人,其中2人什么都不做,5人在务农。雷金弟(出生于1937年)在村里主要负责土自来水以及管田里的水,但他也懂得武术与民间医术,平时也会去给人看病。雷有金(出生于1935年)是“大木”师傅,年轻时多设计与建造畲族人家住的木构四扇房、六扇房和宫庙,现在年龄大了,而且大家都在建砖石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的建筑,他已无用武之地,所以只好改行在家做些木盆、木饭甑、木斗之类的小件物品。
  截至2003年8月,八井村16~20岁的男性共31人,24人出外打工,5人是学生,2人无业;女性25人,1人务农兼做家务,18人出外打工(其中1人兼做家务),3人是学生,3人无业。
  21~25岁的男性共18人,1人务农兼跑运输,16人出外打工,1人无业;女性共17人,1人务农,9人出外打工,1人专门料理家务,2人照看店铺兼做家务,4人无业。
  26~30岁的男性共23人,3人务农(其中1人也在外打工,2人开店铺做生意),14人打工(其中1人兼做农活),1人为宗教职业者(道士),5人做生意(其中2人兼做农活),3人无业;女性共13人,7人务农(其中1人兼出外打工),2人料理家务,3人打工(其中1人兼做农活),2人无业。
  31~35岁的男性共27人,15人务农(其中12人兼出外打工,1人兼当民间医生),20人打工(其中12人兼务农),1人是民间医生兼务农,3人做生意、跑运输等,1人无业;女性共22人,13人务农(其中1人兼做家务,2人兼出外打工),2人做家务(其中1人兼做农活),8人出外打工(其中2人兼务农),2人无业。
  36~40岁的男性共16人,12人务农(其中9人兼出外打工),12人出外打工(其中9人兼做农活),1人是宗教职业者;女性共19人,12人务农(其中2人兼做家务,3人兼出外打工),3人料理家务(其中2人兼做农活),7人出外打工(其中3人兼做农活),2人无业。
  41~45岁的男性共21人,20人务农(其中14人兼出外打工),15人在外打工(其中14人兼做农活);女性共9人,8人务农(其中3人兼做家务,2人兼出外打工),4人料理家务(其中3人兼做农活)。
  46~50岁的男性共12人,10人务农(其中5人兼出外打工,2人兼做生意),6人在外打工(其中5人兼做农活),1人无业;女性共14人,11人务农(其中4人兼做家务),1人在外打工,2人无业。
  51~55岁的男性共9人,7人务农(其中1人兼出外打工),2人在外打工(其中1人兼做农活,1人是民间医生),1人从事养蜂;女性共7人,4人务农(其中1人兼出外打工),1人料理家务,3人在外打工(其中1人还兼做农活)。
  56~60岁的男性共8人,4人务农,1人是民间医生,2人做小生意,1人无业;女性共3人,2人务农(其中1人兼做家务),2人料理家务(其中1人兼做农活,1人兼照看店铺做小生意)。
  61~65岁的男性共3人,1人务农,1人在外打工,1人开店铺做小生意;女性共11人,4人务农,2人料理家务,5人无业。
  66~70岁的男性共7人,5人务农(其中1人兼照看店铺,1人是民间医生帮人看病),2人无业;女性共6人,1人务农,1人料理家务,4人无业。
  第七节 计划生育
  计划生育是一项既定国策,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推行,主要是对汉族人口进行计划生育。1991年5月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加强计划生育工作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决定》中指出,在少数民族中也要实行计划生育,具体要求和做法由各自治区或所在省决定。1995年2月,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颁布的《中国计划生育工作纲要(1995~2000)》中指出,为了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民族素质,在少数民族中也要实行计划生育。管好用好计划生育经费。对老、少、边、穷地区要给予更多的帮助。根据国家的计划生育法规,结合八井村是少数民族村落的具体情况,八井村的计划生育工作具体规定,夫妻双方都是畲族农业户口的可以生育两个子女,其中有一方是非农业户口的只准生育1个子女。如果夫妻双方都是畲族农业户口,并且都是独生子女的,可以生育第三胎。每两个孩子之间年龄间隔四年。
  一、计划生育工作
  八井村的计划生育工作经历了一个从不理解、很难开展工作,到大家渐渐理解并响应、遵从这一政策的过程。八井村的计划生育工作主要是接受罗源县松山镇计划生育局的领导,村里具体负责计划生育的干事是雷可寿。八井村的计划生育协会成立于2002年5月13日,从此计生协会成为村内负责计生工作的重要组织。
  八井村计划生育协会职责主要有下列几点:
  1.至少每季度活动一次。
  2.要运用人口学校组织会员学习计划生育政策、法规、协会《章程》,学习人口理论、计生科普知识和生产技术。
  3.结合每季度一次的“双查双补”,开展为育龄妇女的宣传服务活动,对他们进行讲政策、讲科学、办实事、办好事、送感情、送温暖活动。
  4.近就亲原则,开展会员联系户活动,每一会员至少联系2到3户育龄群众。
  2003年8月,我们畲族调查组到罗源县松山镇计划生育局了解有关计划生育情况,据罗源县松山镇计划生育局的蓝书记介绍,以前的计划生育工作是搞“大会战”、抓指标,1996年后开始进行常规建设,搞双查,即查环查孕:安环的已婚妇女每4个月到乡镇计生站查一次环;对已婚未孕或已孕者检查其怀孕状态,以利优生。并对响应计划生育政策的妇女实行一定的免费治疗服务,譬如对二女结扎者免除其手术费、医疗费等。
  八井村亦于1996年开始“狠抓计划生育”,严格执行计划外生育罚款措施,罚款数额较高。据村民讲:“当时不交罚款的还会被拆房子,许多人(为逃避罚款)都躲到山上去了。”村民林时坚(汉族)生育有一子二女,分别出生于1977年9月、1979年10月、1995年10月。其妻子为畲族,在1980年6月安环,不知何时环掉落,意外怀孕,由于身体原因将小女儿生下来,1996年5月进行女扎术。小女儿属于计划外生育,受到2万元的计生罚款。也正是在这种严格的管理措施下,八井村的新生人口数量得到了很好的控制。
  在松山镇计生站的宣传栏内,摆放着许多有关生育健康的宣传单,包括“婚前咨询服务”、“优生优育知识”、“避孕节育知识”、“女扎术后服务指南”、“上环后服务指南”、“皮下埋植术后注意事项”、“人工流产后服务指南”等。村民们可以免费索取这些宣传单,并通过此更好的了解关于生育健康的卫生知‘识,利于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素质。另外还有意见卡,村民可以把对计生站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填写后投入投诉箱,以利计划生育工作的改进。现将有关计划生育的宣传单列举如下:
  1.婚前咨询服务
  (1)宪法规定:实行计划生育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男22周岁,女20周岁达法定婚龄才可以登记结婚。男女青年不要过早谈恋爱,以免分散精力,影响正常学习和工作。
  (2)提倡晚婚晚育。男25周岁,女23周岁以上结婚为晚婚;一对夫妻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生育第一个孩子为晚育:①晚婚后怀孕生育;②女方24周岁以上生育;③男方30周岁以上生育。
  (3)申请办理结婚证须出具以下证件:①男女双方所在单位、村(居)出具《婚姻状况证明书》。②男女双方身份证和复印件,男女双方户口簿和复印件。③婚检证明书,请到县妇幼保健院做婚前健康检查认定书。④交3张2寸结婚照,到镇民政办办理登记领取结婚证,证件齐全,随到随办。
  (4)应注意的事项:①禁止早婚,违者受行政处罚。②禁止未婚先孕不道德行为。③禁止堂兄妹,姨、姑表三代直系近亲结婚。④经婚检认定不宜结婚的,千万不要非法同居生育。
  2.优生优育知识
  (1)优生是指一个体格健壮、智力发达的孩子;优育是根据新生儿和婴幼儿的特点,用科学的知识与方法抚养孩子。
  (2)近亲结婚的害处是容易生成胎儿畸形和痴呆。
  (3)晚婚晚育的好处是有利于青年人成长,有利于提高妇女地位,有利于发展致富,有利于下一代健康成长,还能为国家减轻人口压力,实行晚婚晚育100年可少生一代人。
  (4)优生的主要措施是:①避免近亲结婚;②接受婚前咨询和检查,防止遗传病的传播;③实行晚婚晚育;④保持个人健康,受孕及怀孕期间避免有害因素和不良生活习惯,不抽烟、不喝酒、不乱服药、不接触有害物质等;⑤实行孕期保健,预防病毒感染,注意孕期用药和营养卫生,定期产前检查。
  (5)从优生角度看,妇女生育的最佳年龄为25~29周岁。
  (6)生男生女主要取决于男方精子中的性染色体。
  (7)妇女“五期”卫生保健指经期、孕期、产期、哺乳期、更年期。
  (8)婴幼儿保健应注意清洁卫生:提倡母乳喂养,按时添加辅食,保证充足的营养;做好预防接种,定期检查身体。
  (9)母乳喂养的好处是:①母乳里含有婴儿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②母乳中有丰富的免疫物质,可以增强婴儿抵抗疾病的能力;③母乳新鲜无菌,温度适宜,方便简便;④婴儿吃母乳可刺激母亲女性激素分泌,促进母亲体态恢复;⑤哺乳时可增强母子感情交流,使婴儿心情愉快。
  3.避孕节育知识
  (1)避孕节育的好处是:①防止意外怀孕,减少对妇女的身心损害;②有效地贯彻执行计划生育政策,使广大育龄妇女有计划地生育。
  (2)新婚夫妇最好采取避孕套或短期避孕药的避孕措施。
  (3)产后妻子分娩1个月以后应采取避孕套避孕,经计生技术服务部门或医院检查,无禁忌症,夫妇双方同意,可以结扎避孕,产后期42天可以放环避孕的措施。
  (4)已生1个孩子的妇女最好采取放置宫内节育器,即通常说上环的避孕措施。
  (5)上环时间最好在月经干净后3~7天。
  (6)已生育两个以上孩子,年龄在40周岁以下的妇女,最好采取夫妇一方做绝育(结扎)手术的避孕措施。
  (7)结扎后应注意:①休息两三天后再起来活动;②2~3周内不干重活;③刀口要保持清洁;④1个月内不能同房。
  (8)上环或结扎不会影响身体健康。
  (9)人工流产后注意:①个人卫生和休息;②1个月内禁止同房和盆浴;③术后出血过多或出血超过10天要到医院检查。
  (10)哺乳期妇女最好采取避孕套或上环来避孕。
  (11)农村已婚妇女每年应查环或查孕3次。
  所有这些工作均已见成效。在医疗卫生条件大大改善的情况下,八井村的新生人口渐渐减少,人口自然增长率在逐渐下降。从2003年八井村的人口情况表(表4-1)可以看出:1993年~1997年出生的人口有29人,是1988年~1992年出生人口(71人)的40.85%,1998年~2003年出生人口共14人,是1992年~1998年出生人口的19.72%。也就是说,从1988年至今,八井村的年增长人口一直在大幅度地减少。据八井村负责计划生育的专职人员雷可寿说,1996年本村有20多户存在超计划生育,需要上缴计划生育罚款,近几年已没有超生情况,大家都遵守计划生育的法令法规。
  八井村现有已婚育龄妇女(出生于1953年~1984年,年龄在19~50岁)共86人,除已婚未育妇女、患不育症妇女及其子女仍在哺乳期的妇女之外,均已采取一定的计划生育措施,具体情况见下表:
  在这86位已婚育龄妇女中,有57人采取结扎的计划生育措施,占总数的66.28%,其中又有28人采取的是先安环后结扎的方法。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她们希望生育1个以上的孩子,按照计划生育的规定,在两个子女之间必须有4年或以上的年龄间隔,故她们先采取安环的措施以保证在这4年内不会怀孕。
  二、对子女的性别选择
  对子女性别的不同期望,会影响人口增长的速度,同时也决定了计划生育工作进展的顺利程度。如果想要儿子,却生出个女儿,他们也许会想方设法再要求1个生儿子的指标,或者悄悄地再生养1个男孩。同样,如果想要女儿,却生出个儿子,他们也想办法再要求1个生女儿的指标,或者悄悄地再生养1个女孩,这就阻碍计划生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畲族是一个由父系继嗣的民族,八井村的畲民只有极个别人认为只要1个男孩即可:抚养子女的负担较轻,又可以传承家户,另一方面也响应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当然,在实际操作中又是另一回事,并不能完全达到这种效果,因为有的人头胎生育的是女孩,所以还要生第二胎,为的是想要1个男孩。
  八井村的畲族大多数人希望生育的孩子有男有女。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限制,以及现实生活的经验,他们认为能够生一子一女最好。因为这样“负担也不重”、孩子“读书也读得起”、“也不会吵架”。许多已婚育龄妇女在生育一子一女之后多采取结扎的节育措施,而只生育1个男孩或者只生育1个女孩子的已婚育龄妇女多采取安环的节育措施,她们可以在头胎出生4年后向有关部门申请取环,再怀第二胎。
  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有两例超生子女没有登记户籍的情况,均为女儿,且年龄都在十一二岁。
  有一部分村民则认为生女儿好。时常在外做泥水工的雷水盛今年有45岁,有两个儿子,都还在读书——长子在读大专,次子在读中专——仍需要家里负担读书及生活的费用。他认为只要1个孩子就好,“多了上学负担重”。并且认为女儿好,因为女儿比较乖,“不用生气”;另外,女孩子结婚时,娘家的花费相对要比儿子娶妻的花费少,这样家中经济负担就会小些。
  也有人认为一对夫妇生二男一女最理想,这主要是为了继嗣的保险起见。担心只有1个儿子的话,若中间出什么意外,会影响家族的承袭;之所以还需要有个女儿也是由于“女孩好,父母不受气”。
  尚未结婚、刚刚高中毕业的雷知美(19岁)则认为:不论男女,现在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就好了,若生得多了会增加家庭负担。他较少考虑到家族的承袭问题,一方面他还没有结婚,尚未意识到传宗接代对家族传承延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他受过现代学校教育;再加上同龄小伙伴们大多离开八井村在外地打工,带来许多外界的新观念,使他不仅对自己未来子女的性别选择不那么重视,而且还打算晚婚,要在“事业有成后才结婚”。
  当然,也有少数人还存在传统的“多子多福”观念,认为孩子多了“家里比较热闹”。

附注

①罗源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罗源县志》,方志出版社1998年,891~892页。 ②《罗源年鉴》编委会编:《罗源年鉴(1998年)》。 ①《罗源县城关人民公社八井营畲族调查报告》(调查时间:一九五八年十二月七日至二十四日)第1页:“本村位于罗源城南,相距约二十华里,属于城关人民公社八井营一、二、三连。共有三个自然村:八井、横埭、竹里,竹里又分上、下竹里,合为一个自然村。” ②蒋炳钊、林玉山、袁钟秀、陈自昭调查整理:《福建罗源县八井村畲族社会情况调查》,《畲族社会历史调查》,福建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118页。 ①以上资料、数据根据八井村《流入人口登记簿·流入人口登记表》(1995年、1996年)统计。 ②资料来源于《福州市基层计生信息变动报告单(村级2)》(2000年)。 ①参见八井村《计划生育台账登记簿》(2003年)及丛云飞调查笔记(2003年)。①以上资料源自八井村《计生台账登记簿》及笔者实地调查。 ①蒋炳钊、林玉山、袁钟秀、陈自昭调查整理:《罗源县城关人民公社八井营畲族调查报告》(1958年油印本),54页。

知识出处

畲族福建罗源县八井村调查

《畲族福建罗源县八井村调查》

出版者:云南大学出版社

本书是对福建省罗源县八井村畲族的调查,依次介绍了其概况与历史、生态环境、经济、人口、婚姻家庭、宗族、社区管理、法律、民居建筑、风俗习惯、口传文化、教育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八井村
相关地名
罗源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