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水资源与土壤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畲族福建罗源县八井村调查》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5122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水资源与土壤
分类号: P641.8;S15
页数: 6
页码: 26-31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八井村所在地区的水资源及其利用情况。该地区水系相当发育,有大小河流19条,其中小获溪是该区域的主要河流之一。八井村及附近地区的水资源还包括水库、自来水厂、小水电站和泉水等。目前,八井村的用水主要来源于白鹭坑的泉水,通过简单的沙过滤制成土自来水供村民饮用和日常使用。此外,井水也是过去村民的重要水源之一,但现在几乎都已荒废不用。
关键词: 八井村 水资源 土壤

内容

一、水资源及其利用
  罗源县水系相当发育,境内有大小河流19条,其中除了3条往南注入连江县鳌江,1条向北流入宁德市金溪外,其余均在罗源县内自成系统,形成流域,并独流入海。而且这些溪流往往具有山地季节性河流源短流急、径流半枯变幅较大的特点。
  罗源湾沿海地带属于罗源县的沿海缺水区,它包括碧里、鉴江和八井村所在的松山镇。即便如此,这个区域也有独流入海的小溪流13条,如鉴江溪、牛澳溪、碧里溪、西洋溪、白水溪、坑里溪、外洋溪、北山溪等。在八井村所在的松山镇有白水溪、吕洞溪、北山溪、外洋溪、坑里溪、小获溪等,其中小获溪发源于连江县与罗源县交界的鼓头山北麓,向北流经凤山镇的苏区村,再向东流经松山镇的八井、横埭、罗厝里等村,在小获村汇入罗源湾,其在罗源县境内凤山镇和松山镇的流域面积大约有23.65平方公里。
  目前在八井村所属的小获溪的上游苏区村建立了水库蓄水,以作为罗源县城居民的饮用水水库,并在八井村碗窑里废村附近建立有自来水厂,生产自来水供应县城;同时也在那里建立有小水电站发电,以供应围填罗源湾而设立的开发区的用电。正因为在小获溪上游建立了生产饮用水的水库和发电用的水库和自来水厂、发电站等的缘故,小获溪流淌的水量受到一定影响,比以前在天然状况下的水量少了许多,因此对该溪流经的八井、横埭、罗厝里、小获村的生活用水与农田灌溉也有所影响,使之较容易受到旱魃的折磨。如2003年7~8月我们在八井村调查期间,碰上50年不遇的大旱,连续40多天没有降水,虽然小获溪中还有涓涓细流,田地中没有龟裂,但也有许多田地因为缺水而无法在双抢中及时插上秧。村中自办的自来水也无法利用小获溪的水源,而只能利用白鹭坑的泉水,故每天在傍晚放2小时的水后,村中水厂的蓄水池就告罄,使该村的农业生产和家居生活都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1959年到1960年,八井村自己修建了一个小型水电站,供八井大队社员照明使用,前后共持续6年左右,后因水的落差小,机器老化,电不够用而停办。20世纪70年代末期,八井大队第一生产队自己搞柴油发电,供本生产队20来户照明使用,持续不到两年就停办。1991年7月1日是八井畲村高兴的日子,这一天全村通了电。小获村比八井村早一年通电,而竹里村和横埭村则比八井村晚了几个月。电费为每度1元。2001年福州市全市供电联网,八井畲村从此用上了比较方便的电网农电,且电费较便宜:每度降到0.5元。
  20世纪70年代末以前八井村民都住半山腰,那里水井比较多,村民们都是自己从水井里挑水吃。1979年,村民雷德明第一家把新房盖在山下平地上来,到1986年前后,村民们感到居住山上生活不便,陆续把新建的房屋修建到比较平的山下来,也就是现在所居住的地方。由于村里建房的宅基地是经过审批和规划的,因此比较有序,这为后来水、电、路“三通”改造带来了极大的方便。1995年,村里开始筹划安装自来水,把山上的井水通过管道接进家里,1996年完工通水。2000年下半年,村里进行自来水改造,得到了罗源县民委的扶持。新增加了水源,新安装了铁管。至此村里用上了方便的自来水,水费是每吨0.3元。
  在八井村附近,除了小获溪外,还有一些其他水资源,如八井村西北的白鹭坑山中有一股即便是大旱之年也能终年不断的泉水。从八井村远远望去,它在白鹭坑口跌落,形成一条瀑布,神似一只向东北昂起头来召唤同伴的白鹭。由于小获溪上游苏区水库成了专供城关居民用水的水库,八井村民也没有钱向水厂购买自来水,所以,现在这条白鹭坑的长流细水就成了八井畲村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八井村畲民把它引入自我建立的水厂的蓄水池贮存,并经过简单的沙过滤而制成本村自用的土自来水,以供应八井村民的饮用。但由于该泉水的枯盈受制于降水量的多寡,如果下一场大雨,白鹭坑泉水水量就会大增,瀑布就如白龙出洞般的汹涌,但如果几十天不下雨,它就变成挂在悬崖上的涓涓细流。如2003年7~8月我们在八井畲村调查时,正好碰到50年不遇的旱情,干旱的天气使白鹭坑的泉水成了细流,因此,八井村自己的水厂要贮存一整天,才能在每天傍晚5~7点之间为全村人供应约两小时的水。
  此外,八井村的水资源还有井水,过去在八井村的山上老村中,有八口井水供给村民饮用。其井多为四方形的,有的是用三合土夯就的井栏。井虽不深,但水量还是相当充裕的,因其水源来自八井村后双髻山的泉脉。然而,自从村里利用白鹭坑的泉水自办了土自来水后,村民都用上经过过滤的土自来水,再也不从水井中汲水饮用了。所以,现在这些水井几乎都荒废不用,井台边上野草丛生,井水也因长期不用,没有清理,而长出许多绿藻来。在2003年7~8月这种50年不遇的大旱天中,尽管土自来水供应困难,一天只供应两个小时水,村民也不去井里打水,用它来洗洗涮涮。同时,也不从靠近田地的井里打井水灌水田。所以,现在这些水井就像开口的泉眼一样,水不停地冒,满过井台后就流入水沟中,往低处流淌,有的也自然流到田间纵横的水沟中,成了水田的水源之一。
  二、土地与土壤
  八井村位于小获溪的中游地带。小获溪流域在罗源县境内约有23.65平方公里,其包括有山川、丘陵、谷地、冲积河滩地、埭田、旱地、水田等。就八井村而言,在2003年,有耕地558亩,既有旱地,也有水田,水田中既有梯田,也有平地的水田。
  根据1982年福建省第二次土壤普查,罗源县土壤的成土母质主要是火山岩、花岗岩的残积物和沉积物,形成土壤后分属7个土类,17个亚类,33个土属(其中耕地15个土属,33个土种)。由于地处中亚热带,土壤脱硅富铝化作用强烈,红壤成为主要地带性土壤。各种土壤类型按海拔高度呈垂直分布,从高到低依次为草甸土、黄壤、黄红壤、红壤和水稻土。
  八井村处于双髻山等低山丘陵陡坡上,其山上的土壤多为酸性岩、中性岩、砂质岩3种粗骨性红壤土属。土层浅薄,土壤干燥,质地沙壤至中壤。表土有机质含量1.97%,全氮0.083%,速效磷1.96ppm,速效钾163ppm,pH值5.3,肥力较低。
  在低山、丘陵的梯田中,分布有渗育型水稻土,其有黄泥田、砂质田、白土田3种土属。黄泥田的土壤轻酸,质地黏重,耕层养分平均含量为有机质2.75%,全氮0.11%,速效磷7ppm,速效钾42ppm,pH值5.2。其中乌黄泥田熟化程度高,属一等田。灰黄泥田耕作年代较久,多属一等田,其他两种土种面积略小,肥力稍次,属二等田。
  在低山、丘陵的旱地中则以红土为主,其分红泥土和红泥沙土2个土属。红泥土土属又分为灰红泥土、红泥土和红泥骨3个土种。其中以灰红泥土土种为多,其土壤养分和熟化程度较高,质地中壤,表土含有机质2.373%,全氮0.0988%,速效磷16ppm,速效钾112.6ppm,pH值6.1。其他两种面积较小,肥力较低。红泥沙土土属分灰红泥沙土、红泥沙土和红沙土3个土种,其中灰红泥沙土的质地为中壤,养分含量为有机质1.856%,全氮0.0829%,速效磷26ppm,速效钾139ppm,pH值6.1。其他两个土种质地沙壤,肥力较低。
  在小获溪冲积起来的山间平地与河滩地中,则有潴育型水稻土和盐渍型水稻土,前者有灰泥田和潮沙田2个土属,后者只有埭田1个土属。
  灰泥田土属的水田,土壤水、肥、气、热比较协调。其质地轻壤至重壤,耕层有机质含量3.25%,全氮0.13%,速效磷10ppm,速效钾50ppm,pH值5.3。该土属有灰泥田、黄底灰泥田、青底灰泥田和灰沙泥田4个土种。其中灰泥田、黄底灰泥田较多,熟化程度高,属一等田,其他两个土种面积较少,且肥力稍次,属二等田。
  八井村及小获溪流域多潮沙田土属,其土层深厚,质地偏沙,保肥保水差,耕层有机质含量为2.8%,全氮0.11%,速效磷12ppm,速效钾47ppm,pH值5.4。它也可分为乌沙田、灰沙田2个土种。前者耕作年代久,熟化程度高,属一等田;后者熟化程度差,为二等田。此外,由于小获溪独自入海,小获溪流域滨海,历史上人们也曾在此地围垦,如横埭村,所以小获溪流域也有一点因开垦盐土而形成的盐渍型水稻土,其包括乌埭田、灰埭田、埭田、灰沙埭田4个土种。在小获溪流域,以灰埭田为主,其熟化程度高,已脱盐,有机质含盐量3.4%。

知识出处

畲族福建罗源县八井村调查

《畲族福建罗源县八井村调查》

出版者:云南大学出版社

本书是对福建省罗源县八井村畲族的调查,依次介绍了其概况与历史、生态环境、经济、人口、婚姻家庭、宗族、社区管理、法律、民居建筑、风俗习惯、口传文化、教育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八井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