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生态环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畲族福建罗源县八井村调查》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5117
颗粒名称: 第二章 生态环境
分类号: X171.1
页数: 21
页码: 22-42
摘要: 本文介绍了八井村位于罗源县的东部沿海地区的小获溪流域的中游地区,其气候温暖,有山有水,虽大旱而不枯,而且物产丰富,有着很好的生态条件。
关键词: 八井村 生态环境 生态条件

内容

八井村位于罗源县的东部沿海地区的小获溪流域的中游地区,其气候温暖,有山有水,虽大旱而不枯,而且物产丰富,有着很好的生态条件。
  第一节 气候条件
  八井村所在的罗源县的气候,属于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其特征是四季分明,夏长无酷暑,冬短无严寒,雨量充沛,温暖湿润。
  一、四季特征
  在气象学中,平均气温在10~20度之间为春季和秋季,高于22度为夏季,低于10度为冬季。按照这种四季划分方法,八井村附近地区的夏季大约有140天左右,冬季则不足60天;而且夏季虽长,但没有候平均气温高于30度的酷暑。其每个季节的起止日期与天数参见表2-1。
  从上表情况看,八井及附近地区的春季大约开始于2月16日。春季一般可以分为春雨季和梅雨季两个季候阶段。3~4月为春雨季,此时干冷的大陆气团逐渐减弱,海上暖气流开始活跃起来,气温回升,雨量增多,有利于春种。但此时天气也是多变的,有时晴有时雨,乍暖乍寒,并且常常因为北方冷空气的入侵,而造成连续低温的阴雨天气,此即为“春寒”;而在春分后出现的阴雨天气则称为“倒春寒”,在这种日子里,很容易引起烂种烂秧。
  5~6月为梅雨季节。这时热带海面的湿热气流与北方来的冷空气在八井等闽东上空频繁交锋,锋面往返推移,常常形成拉锯战形势,从而出现了持久、充沛的降雨。这时的平均气温一般升至23度左右,有时也会出现连续3天以上平均气温低于20度的“五月寒”天气,从而不利早稻的抽穗与扬花。
  5月底6月初,八井地区就进入夏季了,这时,由于受到热带高压的控制,天气晴热少雨,降雨主要来源于台风的影响,同时,由于台风频发的缘故,所以平均风速、最大风速日数均要比其他各季为大。因此,在夏季中,多暴雨、大暴雨、大风是其特点,虽可以缓解夏天的旱情,但也容易酿成洪涝与风灾。如1928年农历七月一日,大雨滂沱三天,海潮冲涨,使县城里的水位高一米多,桥梁多处被冲毁,各地多山洪暴发,田园被淹没。八井畲村西面的碗窑里及吕洞村晋山山崩,压倒民房六七座,死了30多人,牲畜全部被压死。碗窑里村被泥石流淹没,仅2户幸存,并因此导致该村人徙村废。另如,在2002年,12级以上的“飞燕”台风正面袭击罗源县,罗源湾中的渔排损失殆尽,死了不少人。八井村由于离罗源湾仅3~4里,与罗源湾之间也没有什么大山阻挡,所以损失也很惨重,虽没有人伤亡,但村内有几座房子被回旋的台风吹倒,村委会前的大榕树,也被风吹得倾斜、露根、折枝,一派苍凉。
  从10月中旬开始,八井及附近地区进入秋季,由于受到北方南下冷空气的影响,气温逐渐下降,雨量急剧减少。因此,虽然在这期间,一般是秋高气爽,气候宜人,但也常常会出现秋旱与秋寒这类灾难性的天气。
  而到隔年元旦,八井及附近地区才算进入冬季,在这期间,在蒙古高压控制与影响下,八井及附近地区的天气晴冷少雨,霜冻也较频繁,而且这个季节中东北风的频率为最大,而其余的月份均以东南风或东南偏风为主。
  二、气温
  八井村所在的东部沿海等地气温一般比较高,年平均气温大约为19度;平均最高气温为21~25度;极端最高气温35.5~39.5度,这一般都出现在7月份。2003年7~8月,我们在八井村调查期间,因长时间没有台风带来的降雨,导致50年来罕见的干旱,有好长一段时间气温都处于37~39度之间。八井地区平均最低气温为12.5~16.3度,极端最低气温为-7.5~0度,一般出现在1月份。该地的平均气温及年较差情况参见表2-2。其气候变化为单峰型的,无论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或最低气温,均以1月份为最低,随后逐月递增,到7月份达到最高值,以后又逐月递减,年较差在18~19度之间。此外,在八井地区,初霜大约从12月13日开始,终日大约为2月18日,无霜期大约在296天以上,完全可以满足双季稻的生产周期。
  三、降水
  八井村所在的罗源县,其降水量以中部与北部山区为最多,年降水量平均为2000毫米左右,随着地势的下降,降水量向东、西两侧递减,从罗源县城往西至霍口溪流域,年平均约为1700毫米;而往东至罗源湾沿岸的小获、八井一带,降水量为最少,年平均降水甚至不足1500毫米。八井附近地区碧里代表点历年平均降水量情况参见下表(表2-3):
  根据上表反映的情况看,八井、小获与罗源湾对面的碧里地区的年降水量时间分配为双峰型的,降水量以11月份为最低,随后逐月上升,至6月份出现第一个高峰,达到212.3毫米,然后在7月份里骤减,下降到132.0毫米,而到了8月份又急升,出现第二高峰,达到204.9毫米,随后又逐月下降达到11月份的最低点。
  以降水变化特征及成因来看,全年的降水可以分为春雨、梅雨、台风雷雨和干季4个降水季。从上表的情况看,在八井及附近地区,3~4月为春雨季,雨量大约是250毫米,约占全年总量的18%;5~6月为梅雨季节,雨量约为400毫米,约占全年总量的29%;7~9月为台风雷雨季节,雨量约为520毫米,约占全年总量的37%;10月到翌年2月为干季,雨量约为240毫米,约占全年总量的17%。
  八井及附近地区历年的平均日照时数约为1691小时,约占可照数的39%。日照时数的年变化呈单峰型,通常2月份最少,日照时数仅为80小时左右。2月份以后,逐月递增,7月份可以达到241小时的最高值,而后又逐月递减。此外,整个县年际间差异较大,1963年日照时数2177小时,是为最多;1973年日照时数约为1390小时,是为最少,两者相差了787小时。
  因日照的关系,八井及附近地区的历年蒸发量大约为1348毫米,与年平均降水量1500毫米相比,大约少了153毫米。一般而言,7月与10月至1月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故呈现夏季易旱,秋冬少雨的特点。2003年7~8月的夏季期间,罗源等地就经受了一次50年不遇的旱灾,一连40多天都没有下一滴雨。
  第二节 水资源与土壤
  一、水资源及其利用
  罗源县水系相当发育,境内有大小河流19条,其中除了3条往南注入连江县鳌江,1条向北流入宁德市金溪外,其余均在罗源县内自成系统,形成流域,并独流入海。而且这些溪流往往具有山地季节性河流源短流急、径流半枯变幅较大的特点。
  罗源湾沿海地带属于罗源县的沿海缺水区,它包括碧里、鉴江和八井村所在的松山镇。即便如此,这个区域也有独流入海的小溪流13条,如鉴江溪、牛澳溪、碧里溪、西洋溪、白水溪、坑里溪、外洋溪、北山溪等。在八井村所在的松山镇有白水溪、吕洞溪、北山溪、外洋溪、坑里溪、小获溪等,其中小获溪发源于连江县与罗源县交界的鼓头山北麓,向北流经凤山镇的苏区村,再向东流经松山镇的八井、横埭、罗厝里等村,在小获村汇入罗源湾,其在罗源县境内凤山镇和松山镇的流域面积大约有23.65平方公里。
  目前在八井村所属的小获溪的上游苏区村建立了水库蓄水,以作为罗源县城居民的饮用水水库,并在八井村碗窑里废村附近建立有自来水厂,生产自来水供应县城;同时也在那里建立有小水电站发电,以供应围填罗源湾而设立的开发区的用电。正因为在小获溪上游建立了生产饮用水的水库和发电用的水库和自来水厂、发电站等的缘故,小获溪流淌的水量受到一定影响,比以前在天然状况下的水量少了许多,因此对该溪流经的八井、横埭、罗厝里、小获村的生活用水与农田灌溉也有所影响,使之较容易受到旱魃的折磨。如2003年7~8月我们在八井村调查期间,碰上50年不遇的大旱,连续40多天没有降水,虽然小获溪中还有涓涓细流,田地中没有龟裂,但也有许多田地因为缺水而无法在双抢中及时插上秧。村中自办的自来水也无法利用小获溪的水源,而只能利用白鹭坑的泉水,故每天在傍晚放2小时的水后,村中水厂的蓄水池就告罄,使该村的农业生产和家居生活都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1959年到1960年,八井村自己修建了一个小型水电站,供八井大队社员照明使用,前后共持续6年左右,后因水的落差小,机器老化,电不够用而停办。20世纪70年代末期,八井大队第一生产队自己搞柴油发电,供本生产队20来户照明使用,持续不到两年就停办。1991年7月1日是八井畲村高兴的日子,这一天全村通了电。小获村比八井村早一年通电,而竹里村和横埭村则比八井村晚了几个月。电费为每度1元。2001年福州市全市供电联网,八井畲村从此用上了比较方便的电网农电,且电费较便宜:每度降到0.5元。
  20世纪70年代末以前八井村民都住半山腰,那里水井比较多,村民们都是自己从水井里挑水吃。1979年,村民雷德明第一家把新房盖在山下平地上来,到1986年前后,村民们感到居住山上生活不便,陆续把新建的房屋修建到比较平的山下来,也就是现在所居住的地方。由于村里建房的宅基地是经过审批和规划的,因此比较有序,这为后来水、电、路“三通”改造带来了极大的方便。1995年,村里开始筹划安装自来水,把山上的井水通过管道接进家里,1996年完工通水。2000年下半年,村里进行自来水改造,得到了罗源县民委的扶持。新增加了水源,新安装了铁管。至此村里用上了方便的自来水,水费是每吨0.3元。
  在八井村附近,除了小获溪外,还有一些其他水资源,如八井村西北的白鹭坑山中有一股即便是大旱之年也能终年不断的泉水。从八井村远远望去,它在白鹭坑口跌落,形成一条瀑布,神似一只向东北昂起头来召唤同伴的白鹭。由于小获溪上游苏区水库成了专供城关居民用水的水库,八井村民也没有钱向水厂购买自来水,所以,现在这条白鹭坑的长流细水就成了八井畲村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八井村畲民把它引入自我建立的水厂的蓄水池贮存,并经过简单的沙过滤而制成本村自用的土自来水,以供应八井村民的饮用。但由于该泉水的枯盈受制于降水量的多寡,如果下一场大雨,白鹭坑泉水水量就会大增,瀑布就如白龙出洞般的汹涌,但如果几十天不下雨,它就变成挂在悬崖上的涓涓细流。如2003年7~8月我们在八井畲村调查时,正好碰到50年不遇的旱情,干旱的天气使白鹭坑的泉水成了细流,因此,八井村自己的水厂要贮存一整天,才能在每天傍晚5~7点之间为全村人供应约两小时的水。
  此外,八井村的水资源还有井水,过去在八井村的山上老村中,有八口井水供给村民饮用。其井多为四方形的,有的是用三合土夯就的井栏。井虽不深,但水量还是相当充裕的,因其水源来自八井村后双髻山的泉脉。然而,自从村里利用白鹭坑的泉水自办了土自来水后,村民都用上经过过滤的土自来水,再也不从水井中汲水饮用了。所以,现在这些水井几乎都荒废不用,井台边上野草丛生,井水也因长期不用,没有清理,而长出许多绿藻来。在2003年7~8月这种50年不遇的大旱天中,尽管土自来水供应困难,一天只供应两个小时水,村民也不去井里打水,用它来洗洗涮涮。同时,也不从靠近田地的井里打井水灌水田。所以,现在这些水井就像开口的泉眼一样,水不停地冒,满过井台后就流入水沟中,往低处流淌,有的也自然流到田间纵横的水沟中,成了水田的水源之一。
  二、土地与土壤
  八井村位于小获溪的中游地带。小获溪流域在罗源县境内约有23.65平方公里,其包括有山川、丘陵、谷地、冲积河滩地、埭田、旱地、水田等。就八井村而言,在2003年,有耕地558亩,既有旱地,也有水田,水田中既有梯田,也有平地的水田。
  根据1982年福建省第二次土壤普查,罗源县土壤的成土母质主要是火山岩、花岗岩的残积物和沉积物,形成土壤后分属7个土类,17个亚类,33个土属(其中耕地15个土属,33个土种)。由于地处中亚热带,土壤脱硅富铝化作用强烈,红壤成为主要地带性土壤。各种土壤类型按海拔高度呈垂直分布,从高到低依次为草甸土、黄壤、黄红壤、红壤和水稻土。
  八井村处于双髻山等低山丘陵陡坡上,其山上的土壤多为酸性岩、中性岩、砂质岩3种粗骨性红壤土属。土层浅薄,土壤干燥,质地沙壤至中壤。表土有机质含量1.97%,全氮0.083%,速效磷1.96ppm,速效钾163ppm,pH值5.3,肥力较低。
  在低山、丘陵的梯田中,分布有渗育型水稻土,其有黄泥田、砂质田、白土田3种土属。黄泥田的土壤轻酸,质地黏重,耕层养分平均含量为有机质2.75%,全氮0.11%,速效磷7ppm,速效钾42ppm,pH值5.2。其中乌黄泥田熟化程度高,属一等田。灰黄泥田耕作年代较久,多属一等田,其他两种土种面积略小,肥力稍次,属二等田。
  在低山、丘陵的旱地中则以红土为主,其分红泥土和红泥沙土2个土属。红泥土土属又分为灰红泥土、红泥土和红泥骨3个土种。其中以灰红泥土土种为多,其土壤养分和熟化程度较高,质地中壤,表土含有机质2.373%,全氮0.0988%,速效磷16ppm,速效钾112.6ppm,pH值6.1。其他两种面积较小,肥力较低。红泥沙土土属分灰红泥沙土、红泥沙土和红沙土3个土种,其中灰红泥沙土的质地为中壤,养分含量为有机质1.856%,全氮0.0829%,速效磷26ppm,速效钾139ppm,pH值6.1。其他两个土种质地沙壤,肥力较低。
  在小获溪冲积起来的山间平地与河滩地中,则有潴育型水稻土和盐渍型水稻土,前者有灰泥田和潮沙田2个土属,后者只有埭田1个土属。
  灰泥田土属的水田,土壤水、肥、气、热比较协调。其质地轻壤至重壤,耕层有机质含量3.25%,全氮0.13%,速效磷10ppm,速效钾50ppm,pH值5.3。该土属有灰泥田、黄底灰泥田、青底灰泥田和灰沙泥田4个土种。其中灰泥田、黄底灰泥田较多,熟化程度高,属一等田,其他两个土种面积较少,且肥力稍次,属二等田。
  八井村及小获溪流域多潮沙田土属,其土层深厚,质地偏沙,保肥保水差,耕层有机质含量为2.8%,全氮0.11%,速效磷12ppm,速效钾47ppm,pH值5.4。它也可分为乌沙田、灰沙田2个土种。前者耕作年代久,熟化程度高,属一等田;后者熟化程度差,为二等田。此外,由于小获溪独自入海,小获溪流域滨海,历史上人们也曾在此地围垦,如横埭村,所以小获溪流域也有一点因开垦盐土而形成的盐渍型水稻土,其包括乌埭田、灰埭田、埭田、灰沙埭田4个土种。在小获溪流域,以灰埭田为主,其熟化程度高,已脱盐,有机质含盐量3.4%。
  第三节 野生植物资源
  八井村在罗源县的东部沿海地带,其地理与气候条件与中部和西部略有不同,因此其植物种类也与中部与西部略有不同,其植被是常绿针叶林和灌丛,植物资源除了藻类与苔藓类外,主要有蕨类、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三大类,而且有许多都为当地村民所利用。
  一、蕨类植物
  在八井村附近的小获溪流域的蕨类有24科62种之多。在稻田与池沼中有红萍、浮萍、田字草、槐叶等;在山中的林下阴湿处、山脚下、山坡上的小树丛中、山沟里、路旁和岩石下面的阴湿地方、岩壁上、树干上和湿地上,到处都有铺地蜈蚣、伸筋草、狮子尾、石柏、金不换、接骨草、马草、笔头草、一支箭、碗蕨、路蕨、蛤蟆藤、铁线藤、小海金沙、铁锒萁、芒萁骨、里白、金钱草、乌蕨、蜈蚣草、金毛狗脊、狗脊、东方狗脊、胎生狗脊、贯众、黑狗脊、如意菜、凤尾草、井栏草,剑叶凤尾蕨、半边旗、土黄连、黑骨芒萁、铁线蕨、鸟脚芒、铁角蕨、篦剑梳、角蕨、菜蕨、不剑、七星剑、石岩姜、骨碎补等。它们有的可以做药,有的为野菜,有的在过去是八井畲民烧火的燃料。
  二、裸子植物
  小获溪流域的裸子植物品种不多,共有9科23种。其中比较多见的有铁树、银杏、南方红豆杉、南洋杉、杉树、柳杉、水杉、三尖杉、中国粗榧、油杉、马尾松、金钱松、海南五针松、台湾松、扁柏、圆柏、福建柏、柏、龙柏、刺柏、铺地柏、竹柏和百日青等。其中杉树是八井畲民过去建造房屋的主要材料,而松树则是林业的主要商品,其余的裸子植物中,有的则为家具的材料。
  三、双子叶植物
  在八井村附近小获溪流域,被子植物中的双子叶植物数量相应比较多,计有110科528种,既有高大的树木,也有灌木和草类。有的是八井畲民采集的对象和做家具的原料,有的用做草药,有的是过去烧火的燃料。在靠海的地方有木麻黄,池边有垂柳。山上常见的树种有杨梅、油柿、罗浮柿、猕猴桃、油橄榄、红花油茶、大花枇杷、沙梨、板栗、锥栗、苦栗、猴栗、小叶槠、甜栲、小红栗栲、毛槠、枫杨、柯木、多穗柯等。
  山上、溪边、平地还有桑树、榕树、变叶榕、台湾榕、牛奶子、牛奶柴、无花果、天仙果、桑草、楮树、羊屎果、迎春花、含羞草、羊蹄甲、金钱草、紫云英、鸡眼草等。
  四、单子叶植物
  在八井村附近地带,单子叶植物有21科135种,其中有许多是八井村民手工制品如竹器、扫帚、蓑衣、蒲扇、绳索等需要使用的原料,如绿竹、方竹、凤尾竹、箬竹、毛竹、麻竹、紫竹、黄苦竹、粉绿竹、苦竹、佛肚竹、义竹、斑竹、淡竹、烟竹和芦苇、类芦、龙舌兰等;和棕榈科的扇叶葵、棕树、俗称假桄榔的鱼尾葵。有的是村民们种植或采集的蔬菜类,如福州薯蓣、粉背薯蓣,俗称山药蛋的薯蓣、生姜、金针菜等。有的则是村民常用的草药,如俗称山麦冬或山鸡米的淡竹叶,俗称茅根的白茅、薏米、牛顿草、半夏、菖蒲、土香,俗称山大蒜的百合,俗称龙角的芦荟,俗称黄精姜的黄精,俗称草河车的七叶一枝花,俗称麦门冬的麦冬,俗称山番薯仔的天门冬,俗称硬饭藤的土茯苓、土麦冬、土半夏等。有的则为观赏植物,如美人蕉、龟背竹、万年青、万寿竹、玉簪、吊兰、龙爪花、虎尾兰、唐菖蒲、扁竹花、洋水仙、水仙、米顶红、十八学士、葱兰、葱叶兰、银线莲、石凤丹、石橄榄、九节兰、山兰、建兰、报岁兰、寒兰、石枣等。除此之外,这一类的植物还有蜈蚣草、纤毛鸭嘴草、星星草、鹧鸪草、珠芽画眉草、知风草等。
  第四节 野生动物资源
  在八井所在的小获溪流域存在不少动物资源可资利用,陆上的动物主要是些兼有华南区和温带南部区系的动物种类;其次,由于小获溪流域濒临罗源湾,故也有很丰富的海生动物资源可资利用。下面是八井畲民曾利用与可以利用的本地野生动物资源。
  一、陆生动物资源
  在陆生动物资源中,除了寡毛纲、蛛形纲、唇足纲、昆虫纲外,其余均为脊椎动物,其主要为哺乳纲、两栖纲、爬行纲和鸟纲的动物。
  (一)哺乳类动物
  据调查,八井村所在的小获溪流域的哺乳纲动物最多不超过19科34种,其中有的科只有一个品种,如鼹鼠、臭鼩、棕果蝠、大菊头蝠、大马蹄蝠、穿山甲、豪猪、棕鼯鼠、中华竹鼠、江猪、野猪等。有的科有两种,如蝙蝠科有暮蝠和鼠耳蝠,松鼠科有赤腹松鼠和花松鼠。有的科则有较多的品种,如灵猫科有九节猫、香狸、花面狸和石獾。鼬科的有黄鼠狼、水獭和猪獾。鼠科的有褐家鼠、黑家鼠、小家鼠、黄毛鼠。犬科的有豺犬、狗獾和草狐。猫科有山猫、荷叶豹和华南虎,但现在已经很难见到华南虎的踪影了。
  (二)爬行与两栖类动物
  在八井村及小获溪流域,龟鳖类动物有甲鱼、绿团鱼、鹰嘴龟、草龟等;蛇类的有青竹蛇、蝮蛇、五步蛇、长吻海蛇、眼镜蛇、金环蛇、银环蛇、黑眉锦蛇、乌风蛇、土蛇、水蛇、蟒蛇等。此外还有蹼趾壁虎和四脚蛇与蛇龙等。
  两栖类的蛙类,在小获溪流域主要有癞蛤蟆、黑眶蟾蜍、中国雨蛙、绿蛤蟆、斑腿树蛙、大树蛙、饰纹姬蛙、田鸡、虎纹蛙、刺胸蛙和草蛙等。
  (三)鸟类动物
  八井村周围的自然环境中有不少鸟类,其中有些科只有一个品种,如禾花雀、白额燕鸥、家燕、鹪鹩、百灵鸟、蚶鸟、鹡鸰、白顶鸡、棕背伯劳、白头翁、啄木鸟、猴面鹰、水葫芦、鱼鹰等。有的科则有两种,如鹰科有老鹰和雀鹰。掠鸟科的有八哥和鹩哥。鹳科的黑鹳和白鹳。文鸟科的则有大山雀和看命鸟。翠鸟科的有红嘴啄鱼鸟和普通翠鸟。鸠鸽科的有山斑鸠、花斑鸠和珍珠鸠。有的科则有多种,如鸭科的有野鸭、大雁和鸳鸯。鸦科的有喜鹊、白颈鸦和大嘴乌鸦。鹟科的有粪池姑、溪吱喳和画眉、黄眉柳莺。鸱鸮科的有猫头鹰、领角鸮、短耳鸮和横纹小鸮。鹭科的有白鹭、长脚白鹭和苍鹭。雉科的有雉鸡、白雉鸡、银鸡、鸡头骨、鹧鸪、鹌鹑。秧鸡科的有蓝胸秧鸡、红胸秧鸡和白胸秧鸡。杜鹃科的有布谷鸟、四声杜鹃和噪鹃。过去,八井村民常狩猎比较大型的鸟类来改善生活。
  二、水生动物资源
  小获溪流域面临罗源湾,过去八井村民虽没有乘船在大海上捕鱼的习惯,但因离海很近,所以有时也会到海滩上从事捕鱼、捉蟹、采贝的“讨小海”生产,以改善生活。因此,其生活也与大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经常食用和利用这些水生动物资源。现在因罗源湾围海造陆作为罗源县的经济开发区后,周围的生态环境发生了改变,使八井村距离海边较远,村民们已经不再去“讨小海”。在八井村附近的小获溪流域及罗源湾中有下列一些水生动物。
  (一)水生脊椎动物
  水生脊椎动物包括鱼类与鲸等水生哺乳动物,但罗源湾及小获溪中并没有水生哺乳动物,只有软骨和硬骨鱼纲的鱼类,其中有的是海水鱼类,有的则是淡水鱼类。
  (二)水生节肢动物
  小获溪流域和罗源湾水体中的水生节肢动物有鲎、虾、蟹三大类,其中鲎类只有鲎一种,其壳常用来做盆勺等。虾类有对虾、红虾、毛虾、九节虾、草虾、虾蛄蚕、剑虾、白虾、长臂虾、东方对虾、寄居虾和虾蛄。而蟹类则有蟳、毛蟹、颗粒关公蟹、沙蟹、三疣梭子蟹、红星梭子蟹、花蠘、豆拳蟹、真蟹、虎〓、澎蜞、露露蟹等。有的小虾、小蟹,过去畲民捕来做澎蜞酱或虾油。
  (三)软体动物
  在罗源湾、小获溪和附近的水田中,也生存着一些软体动物,它们可以分为腹足纲、头足纲和双壳纲三类,多数都为人们所食用。
  腹足纲的动物主要是咸水里和淡水里的各种螺类,在八井及附近地区,主要有黄螺、玛瑙螺,在罗源湾中主要有九节螺、斑玉螺、微黄玉螺、梅螺。双壳纲的动物是些贝类。在小获溪流中主要有河蚌、沙蜊,在罗源湾中则有文蛤、菲律宾蛤仔、花蛤、埕蛤、沙蛤、紫贻贝、泥蚶、毛蚶、蚬、缢蛏、长竹蛏、大竹蛏、褶牡蛎等。而在罗源湾中的头足纲动物则有墨鱼、金乌贼、鱿鱼、锁卷柔鱼、章鱼和短脚章等。①
  第五节 生态与社会环境的改善与问题
  八井畲民传统的生产与再生产是以犁耕农业为主,水田种植的水稻和旱地种植的番薯是粮食来源的大宗。其次,他们也种植姜、葱、蒜、韭菜、黄瓜、丝瓜、苦瓜、南瓜、葫芦、辣椒、青菜、油菜、蕹菜、苋菜、芥菜、包菜、花菜、萝卜、胡萝卜、白菜、四季豆、扁豆、豌豆、芋头、薯蓣、大豆、花生等蔬菜和油料作物。其三,他们也种植橄榄、龙眼、柑橘、柿子、甘蔗等水果,并饲养家畜、家禽和自制一些日常用品如竹木器等,以满足自给自足的生活。除此之外,他们也到山上狩猎和到小获海边从事讨小海的生产,向大自然索取,以作为农业生产的补充。
  此外,由于八井地区的碗窑里有丰富的高岭土资源,故从宋代以来,碗窑里的制瓷业一直持续发展,有时也曾出现繁盛的时代。过去烧窑要靠柴草,所以附近的畲民也到自己的山上砍柴、割草,卖给瓷窑用以烧瓷。因为这种卖柴草的行为是畲民唯一可以挣到比较多现金的行业。这种只砍不种的现象使得山林破坏殆尽,山体裸露,水土流失严重,以致1928年连降3天暴雨后,干旱的山体一下吸收那么多的水分,使得吸附水饱和的表土松动与流动,导致了山体崩塌,形成汹涌的泥石流将碗窑里淹没,毁掉了整个村子和该处的制瓷业。因此,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时,八井周围山上以前郁郁葱葱的原生林早已不复存在,山上多只剩下桃金娘、黄瑞木、胡枝子、杜鹃、蚊母树等灌丛和杂草。
  20世纪80年代以前,虽然也进行过人工林的营造,但据说效果并不是很好,没有改变环境面貌。改革开放之后,为了改善生存条件,可持续发展,开始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其中除了大力宣传外,主要的变革措施是把荒山承包给个人经营,而且承租时间50年不变。因此,有许多人承包了荒山种树,在八井周边山上人工营造了许多常绿针叶林群落,有的种马尾松树,有的种杉木树,有的则营造马尾松与杉木杂合的混交林。经过25年退耕还山、封山育林的努力,八井附近的山体终于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人工林成长起来,山开始绿了。所以,今天当我们从八井村眺望周边的大山,到处都有茂密的马尾松林、杉木林或马尾松杉木混交林,绿水青山,郁郁葱葱,人们生存的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在八井村和横埭(竹里村的一个自然村)村之间仅一溪之隔,距离很近。因此,20世纪50年代,横埭属于八井村。但在当时,两边的通道只有一座小木桥,八井地区夏天雨水多,小木桥经常会被洪水冲走,造成两边村民无法通过,联系困难。曾因这一原因,横埭不得不在20世纪60年代与八井村分开,并入与该村有一山之隔的竹里村。1983年,八井村从县民委等上级部门争取到12000元,修建了横跨小溪的八井小桥,大大方便了溪流两边的八井与横埭、竹里村群众的联系。
  八井行政村有4个村民小组,除牛洋村外,其中3个村民小组为八井自然村,其住宅连成一片。牛洋村以前住在山顶,生活环境较差,水、电、路等的改善都非常难。20世纪90年代,罗源县推出“造福工程”,对该搬、愿搬、能搬、可搬的特困村实行整村的搬迁。1997年,八井村积极落实县委和政府的政策,从县里争取到18户约90人的“造福工程”基金,把牛洋村全村从山上搬到现在的小获村芝堂前墓亭下。此地位于公路旁,首先就解决了交通的难题。1997年下半年,搬迁地开始建房,1998年下半年牛洋村民搬进了新房。新建在墓亭下的牛洋村有3排砖混房屋,每排约有6户住户,基本解决了水电问题,还修了公共厕所。但从整个村寨公共设施和村民屋内的陈设看,新牛洋村的情况还是落后于八井自然村中的其他3个村民小组。
  搬迁后的牛洋村民远离了他们原来的土地,据他们说,要1个多小时才能走到那里,因此他们基本不回去种那些土地了,但是公粮依然要向政府缴纳。好在小获村已有许多人不再种田,就让给牛洋村民去种。搬迁后的牛洋村民在生活环境和居住条件上都得到很大的改善。
  在2003年7~8月的调查期间,我们看到了八井村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一些问题。
  首先是乱砍滥伐树木与开山采石的现象偶有发生。八井畲民经过25年左右封山育林的生态建设,其周边的山上的环境已有很大的改观,许多地方林木茂密,人工林也已初步成材,不少原来的裸岩山体也覆盖了绿草,到处青绿、青翠。过去跑走的野兽野禽类也由于树林得到保护和重建以及动物保护而又回到八井附近山里来,以致村民抱怨现在野猪增加,活动猖獗,山上种的番薯地常被它们糟蹋得不成样子甚至没有收获。
  此外,经过25年的宣传教育与努力,八井畲民也改变了烹调习惯,家中虽还保留有烧柴灶,但只用来温饭、温水、节日里蒸蒸年糕或蒸糯米做糯米糍等,每天三顿必需的烧煮,大多都改使用液化气灶来替代。现在人们煮饭、炒菜已极少使用柴草了,从树林里钩斫一些枝枝丫丫,从山上筢些蕨类就足以应付柴灶的使用,不太可能会因烧柴灶或卖柴草而去砍伐树木。
  然而,这次在调查期间,我们也发现仍有人在砍树,主要是在自己种植的人工林中砍伐树木,不是为了日常煮食用,而是卖到外地挣钱。虽然,这些树是卖树木者在自己所承包的山中种的,现也到了该收获的时候了。但他们没有依照法律规定,报经林业部门批准,有计划地砍伐与补种。因此这种行为仍属于乱砍滥伐,如果任由其发展下去,就完全有可能再次破坏生态平衡,使人们花25年时间所从事的生态建设成果将再次付之东流,所以应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
  除了乱砍树木外,近年来罗源兴起石材加工业,这也刺激了某些急于发财致富的人滥开石头资源。八井村附近山上有一些石头资源,如在老村右后的山上有块高10米、宽8~9米的圆形石蛋,由于在八井村附近少见与稀罕,八井村民也把它称作“风水石”,把它保护下来。但是就在兴办石材加工业的高潮中,八井村的某些人联合外地人,将它开采了,因此在绿色的山体上留下了一块露出红壤的疤痕,使得满目青翠中,露出一块难看又难以协调的色彩,八井附近山体好不容易恢复的绿色环境遭到破坏。虽然继续的乱开采已得到遏止,但这块不协调的色彩存在,仍在时时提醒人们,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是多么艰难。
  其次是鳗鱼场、水厂、水电站水污染问题。八井村在小获溪的北岸,原本有很好的水资源,即便是小获溪上游建立水库蓄水,影响到一些流量问题外,水体仍是清澈的,还可以作为饮用水。然而,近年来,政府在村子上游的碗窑里处建水厂生产自来水,建发电站发电,村里有人也把村西的土地租给外地人办鳗鱼场,而这些生产单位又处于村落水流的上游地带。鳗鱼场除抽取溪水外,主要是向水库买水养殖欧洲鳗鱼出口。因其每天需换两次水,也要排放两次养鳗池里的水,这些池水包含了鳗鱼的排泄物、剩余的饲料等,非常腥臭,使用在水田中犹可,因其富含有机物,植物可以吸收。但这种养鳗场的污水排入小获溪中,就使得八井村以下的小获溪水体被污染,无法作为村民日常洗涮之用。特别是在2003年的大旱之年中,40多天不下雨,八井村的土自来水供应困难,人们在燥热难忍的情况下,也不敢到村边的溪里洗澡、洗衣服,因为这将染上一股腥臭。如果要使用的话,得跑到养鳗场的上游去,这一是路远,二是那里虽没有养鳗场的污水,但却有水厂和发电站的污水,那种污水虽没有鳗场污水的腥臭,却有油污和化学物质如氯化钠等。所以,小获溪虽是一条在大旱中仍有水的溪流,但由于其上游有污染,八井人现只能看着小获溪中的水白白流走,无法用它来解决旱灾之苦。中游的八井如此,下游的罗厝里、小获村的情况就更加严重。所以,水污染的问题也成了八井村生态建设中的一大问题。
  其三是垃圾污染问题。八井畲民传统处理垃圾的方式是将家中的垃圾暂时堆积在住宅之外的某处,以后再烧掉,并把这种火烧的垃圾灰或火烧土(山皮灰)当作肥料送到田里做基肥。在过去,人们的垃圾主要是些容易降解的东西,如尘土、废纸、有机物等,其他如剩饭、剩菜或菜帮子等都可以用于喂养牲畜或家禽,其遗留物很少。这是农村解决垃圾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然而在今天,时代变了,垃圾中的东西也不同于过去,现代的垃圾有许多是不可降解和不可烧毁的东西,如塑料袋、农药瓶等的工业品。其次,八井畲民今天几乎都使用化肥,很少使用农家肥,甚至八井人连猪都不养,因为嫌其粪便恶臭,污染空气等。其三,农村多是自家打扫门前雪,也不存在垃圾处理的系统与机构,把这类工业垃圾集中送到垃圾场去。因此,在今天,包括畲民在内的农民主要是保证自家住宅和庭院中干净,而不管住宅或院子外的干净,所以这些工业生产的垃圾丢在自家住宅外,特别是路边和排水沟边,希望借助雨后的大水将其冲到下游去或海里。因此,平常进入村中,到处都可以见到那些无法很快降解的工业垃圾,如塑料袋、泡沫塑料等,造成小环境的污染,使得村里的景观甚为不雅,生活环境质量不高。
  我们调查临近结束时,台风袭击广东、福建,也引起罗源县普降大雨,这场大雨非常及时,它缓解了旱情,使许多缺水的田地在立秋前插上了秧苗,保证这些田地多少有些收获。同时,它也使气温降低了许多,使我们这些在酷热与干旱中苦熬20多天的人第一次感到舒适。但是,村中路边、水沟边的垃圾也因大雨冲刷的关系,从老村或新村的高处冲往低处,在有的地方又因水沟的堵塞而全部漫到一块刚插了秧的水田中,形成一大片多由废旧塑料袋构成的垃圾层。大雨刚停,来巡水的田地承包者见了,只好去清理被堵的水沟和下田去捡垃圾,把它们再丢到已疏通的水沟中,由湍急的沟水将它们带到下游去,然后,还得在水田中补插秧苗。看来,在八井村,现在这些垃圾的处理已成为生态建设中的一大问题。因为,这种垃圾无法用传统的方法,将其烧了制成垃圾灰等农家肥回田;村落的体制也不像城市有把垃圾集中,送到专门的垃圾场焚烧或掩埋的垃圾处理系统。因此,这种垃圾污染的现象仍将在八井村持续下去,短时间内是无法彻底解决的。
  总之,如果八井村能解决好以上三个生态建设中的问题,我们相信,八井村就能成为一个生态环境秀美的村落。

附注

① 以上参见《罗源县志》,方志出版社1998年,76~116页。

知识出处

畲族福建罗源县八井村调查

《畲族福建罗源县八井村调查》

出版者:云南大学出版社

本书是对福建省罗源县八井村畲族的调查,依次介绍了其概况与历史、生态环境、经济、人口、婚姻家庭、宗族、社区管理、法律、民居建筑、风俗习惯、口传文化、教育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八井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