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八井村行政隶属沿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畲族福建罗源县八井村调查》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5110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八井村行政隶属沿革
分类号: K928.5
页数: 5
页码: 1-5
摘要: 本节介绍了八井村行政隶属沿革:宋代属罗源县拜井里,历经元、明、清、民国和解放初期的行政区划调整,现属于罗源县获巽乡小获保。
关键词: 八井村 行政隶属 畲族

内容

八井村所在的罗源县别号罗川,位于福建省东北部沿海,地处北纬26°23'~26°39'和东经119°07'~119°54'之间,面积有1081.2平方公里。辖6个镇、5个乡(含1个畲族自治乡),人口25.29万,其中畲族约两万多人,占全县人口的8%,罗源通行闽东方言福州土话中的罗源话,八井村畲族除了会讲罗源话外,在其内部还使用畲语。
  在宋代,罗源县分为崇德、常熟、同乐3个乡,17个里(隅)。其中崇德乡辖县城及其附近地区。划东隅、西隅、南隅、北隅、新顺里、梅溪里、安金里、拜井里、善化里9个里(隅)。现松山镇所属的村落,除了北山、巽屿外,包括碗窑里、八井村在内的制瓷繁荣地带的其他村落都属于拜井里。元代沿用宋代制度,但分罗平、霍口、招贤、黄重各为上下2里,里(隅)数增至21个。但碗窑里、八井村等现在松山镇所属的村落仍属于崇德乡拜井里。
  明代洪武十四年(1381年)撤乡的建制,改实行以里辖图制,仍保持有21里,但把霍口上下2里合并为1里,而把新丰里分为上下2里。永乐元年(1403年)裁去南隅、北隅和霍口,并把罗平上下2里合并为1里,罗源县的里数剩下17个。永乐十年(1412年)又裁去新顺和安金2里,罗源县剩下15里。天顺六年(1462年)裁掉罗平里,并把新丰上下2里合并为1里,同时,在善化里中增加1图,罗源剩下13里14图。成化八年(1472年),除了恢复罗平里外,还把新丰里改为上下里,并在善化里中增加1图,罗源县成了15里16图。万历年间(1573年~1619年)以成化八年形成的16图为16里,除了将善化2图改名为化一、化二,招贤2图改名为贤一、贤二,新丰2图改名为丰上、丰下,黄重2图改名为重上、重下外,其余均依原来的里名。尽管明代有如此多的变化,但松山镇内的这些村落如八井村等都属于拜井里。
  清代罗源县仍沿用明代万历年间的划分,分为16里,但也有些变化,这个变化就是里下设铺,铺下辖村。在清代,现松山镇的几乎所有村落仍属于拜井里。当时的拜井里分松山、泥田、大获和小获四个铺。松山铺辖上吕洞、下吕洞、牛洋、进山、歧前、歧后、树柄、马鞍、白柯(白花)9个村落。泥田铺辖泥田、迹头、可湖、泥港、白水5个村。大获铺辖大获、山头、坑里、林里、下井洋、叶洋、下坑7个村落。小获铺辖小获、深港、芝堂前、桥下、新村下、陈厝头、林下尾、后山、罗厝里、陈伯井(八井)、横埭、碗窑里12个村落。而在乾隆年间,陈伯井曾一度属于化一里。
  民国初,基本上沿袭清代的行政区划。民国二十年(1931年),罗源县分为5个区,其中第二区区公所驻地在碧里乡,其管辖29个乡镇,八井村属之。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九月,实行保甲制度,将5个区并为3个区,改区公所为区署。区以下设19个联保办事处,统辖166保。当时,第一区区署驻地为松山,下属9个联保。八井村和牛洋村属于第一区大小获联保竹里保。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改联保为乡镇,八井村属于第一区大小获乡的小获保。民国三十年(1941年)二月,新从连江县划入的巽屿、北山与大小获乡合并组成获巽乡。全县也改为2个区、1个县辖镇,12个乡。八井村属于第一区的获巽乡小获保。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二月,罗源把乡镇增设至19个,但八井村仍属于获巽乡小获保。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乡镇缩编为7个,松山乡和获巽乡合并为松获乡,公所驻地为大获村,下辖歧后、歧前、小获、大获、外剩、巽屿、北山、白湖、泥田9个保,八井村属于小获保。
  1949年8月14日,罗源县解放。8月28日,县人民民主政府接管了旧政权的7个乡镇公所,建立了7个区人民民主政府,并沿用原乡镇名称,区以下仍保留保甲建制。八井村属于松获区小获保。1949年9月,将凤山、凤寿两区合并为第一区;洪林、河阳两区并为第二区;鉴碧、松获两区合并为第三区;福丰区则改为第四区。因此,八井村属于第三区小获保。
  1950年3月,废除保甲制度。6月,增设第五区;9月,增设第六区,至此,全县划为6个区、64个乡和4个街。其中第一区包括白塔、南门外、歧余、松山、小获、大获、泥田、巽屿、北山、起步、长治、港头、兰田、桂林、护国15个乡,八井村属于小获乡。1952年4月,将松山等地增设为第七区,将洋头等地增设为第八区,乡镇也做了调整。这时的第七区辖有泥田、白水、松山、小获、大获、巽屿、北山7个乡。7月,县人民政府把八井从小获乡划分出来,单独成立一个乡,其辖有八井村、竹里村和横埭村等。1954年,又增设乡镇,第七区又增加了外洋、迹头、歧后、上杭4个乡。1955年8月,撤销第七区,并入第六区,9月,第六区改名为城关区,下辖八井、横埭、竹里的八井乡隶属城关区。1958年5月撤区并乡,八井乡被撤,八井村属于歧余区小获乡。
  1958年9月大办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全县建立6个人民公社,98个生产大队。10月1日,八井高级社成为隶属城关人民公社的一个生产大队,因公社用军队团的建制,故八井生产大队建制为八井营,下辖八井(一连)、横埭(二连)、竹里(三连)等村。1961年5月,恢复区一级建制,下辖几个人民公社。其次,增设人民公社至37个,缩小其各自的管辖范围。此时,八井大队隶属城关区小获人民公社。
  1965年7月裁区并社,全县划分为城郊、松山、起步、洪洋、中房、西兰、飞竹、霍口、碧里、鉴江10个人民公社,原城关镇建制不变。1966年6月,城关镇改为城镇公社;城郊公社除划归松山、城镇公社的8个大队外,其余的15个大队另组成白塔公社,同年11月则更名为红塔公社。至此,全县划为11个人民公社。其中八井大队归属松山人民公社,仍管辖竹里、横埭村。
  1984年9月,全县的人民公社都改为乡镇,各生产大队改为村,生产队改为村民小组。从1990年以后,除了松山乡改为松山镇外,其所统辖的村落一直保持不变。其辖有北山、巽屿、外洋、剩头、大获、上杭、小获、八井、竹里、歧后、歧头、南歧、树柄、吕洞、前房、渡头、泥田、迹头、乘风、白水、上土港、下土港22个行政村;而在八井行政村中则有八井与牛洋两个自然村。①

知识出处

畲族福建罗源县八井村调查

《畲族福建罗源县八井村调查》

出版者:云南大学出版社

本书是对福建省罗源县八井村畲族的调查,依次介绍了其概况与历史、生态环境、经济、人口、婚姻家庭、宗族、社区管理、法律、民居建筑、风俗习惯、口传文化、教育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八井村
相关地名